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1.11 KB
- 文档页数:5
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配置比较研究及启示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教育体系,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配置对比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经费投入总体情况、经费分配机制和效率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两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配置情况,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启示。
一、经费投入总体情况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和特点。
在经费总体规模上,美国高等教育经费规模巨大,2019年美国高等教育总支出约1.3万亿美元,是全球最高的。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规模也在稳步增长,2019年达到了1.5万亿元人民币,接近2.1万亿美元。
由于两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的差异,导致单个学生的经费投入存在差距。
据统计,2019年美国每名大学生平均教育经费支出约为7.5万美元,而中国则为3.5万美元。
二、经费分配机制在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机制方面,中美两国都存在不同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捐款和基金会等,其中政府拨款占比较小,学校有相对较大的经费自主支配权。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科研经费等构成,政府拨款占比较大,学校的经费自主支配权相对较小。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国高校的经费使用模式不同,同时也反映了两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不同投入重点和政策导向。
三、效率管理在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方面,美国高校的经费管理更加市场化和灵活,学校有较大的经费自主决策权,同时也面临着竞争压力和市场约束。
中国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率则受到政府主导及行政约束较重的影响,导致了一些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浪费的问题。
中国政府正在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四、启示从中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及配置比较研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思考:1.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比。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
2. 探索灵活的经费分配机制。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赵黎娜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48)005
【摘要】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都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梳理,总结其有益的经验,对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介机构、试行绩效拨款、推行公式拨款、鼓励资金多元化等政策建议,以期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公共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总页数】6页(P135-140)
【作者】赵黎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国际比较 [J], 赵黎娜
2.加拿大高等教育特点及中加高等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J], 沈琪;詹慧文
3.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历史指标数值重建 [J], 米红;刘海峰;
4.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历史指标数值重建 [J], 米红;刘海峰
5.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和主要原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比较的调查报告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美国家与中国学前教育的投资情况比较研究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是面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也是收益率最大的一笔投资。
本文从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政府对学前教育投资情况及学前教育经费的分摊情况几方面,对中国和西方学前教育投资情况进行比较。
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学前教育投资的差异,为中国目前学前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办普惠性幼儿园;以法律形式保障政府对幼儿园的投资。
标签:学前教育投资;学前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分配一、欧美国家学前教育投资概况(一)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来源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现实和统计角度、实际主要投资主体、预算来源。
从现实和统计角度划分可分为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教育投资、学生缴纳的学杂费、社会团体捐赠、校办企业和勤工助学收入及其他来源。
从实际主要投资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人(家庭)投資、社会教育投资及政府教育投资。
从预算来源划分可分为预算外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
由于学前教育在大多数国家属于非义务教育所以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主要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
欧洲大多数国家社会福利保障已经非常完善,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幼儿教育支出,家长只需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承担10%左右的费用。
有的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以社会保教服务的提供者如托幼机构、社区为支持对象,如法国;有的国家以家庭为支持对象,如芬兰。
在北美地区,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占该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0%左右。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教育基本上是州和地方负责,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州内经费和联邦政府的福利基金。
美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1%有联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担,州内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州税和特殊资金两种。
西方国家大部分幼儿园是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在欧洲所占比例较小。
公立幼儿园经费大部分来自财政,私立幼儿园经费由个人(家庭)社会捐助及政府补贴构成。
西方大多数国家学前教育80%教育经费都由政府承担,私人只承担很少部分学前教育费用(如表1所示)。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本文从国外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各自的特点和现状。
梳理了国外教育支出的政策和效益,提出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改进建议和方向。
通过对国外教育支出的启示,为我国的教育投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国外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提高我国教育支出效益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外教育支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比较、分析、政策对比、建议、效益评估、启示、改进方向1. 引言1.1 国外教育支出情况国外各国在教育领域的支出情况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将教育视为重要的投资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支出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教育支出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将大量资金投入教育领域,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除了发达国家,一些欧洲国家如芬兰和挪威也以其教育支出的高比例而闻名。
芬兰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而挪威的教育支出更是高达7%。
这些国家通过增加教育预算,提高教师待遇,更新教育设施设备等方式,致力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与之相比,我国的教育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约为3%,虽然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才能满足教育需求。
我国在教育支出方面仍有许多改进空间,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2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提升和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重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已经超过GDP的4%,并且在不断增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建设、教师待遇等方面。
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学校建设、教材购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一、引言在世界文化和科技高度交流的时代,教育体系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体系不仅是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围绕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体系当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中的差异和优劣。
二、教育资源和经费教育资源和经费是教育体系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它们决定了学生们能否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经费充足。
例如,北欧三国瑞典、芬兰和挪威的教育资源普遍较好,学校设施完备,教育科技水平领先全球。
同时,国家对于教育投入也很高,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每个学生学费都由政府付费。
这种高投入、高优先级的教育政策使得他们的教育水平呈现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状态。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资源和经费问题较为突出。
城镇学生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许多地方的学校设施、师资力量都比较强,但是农村地区的情况相对薄弱。
同时,由于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学费和家长自费,造成了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也导致了私立学校经费充裕、学生享有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而公立学校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
三、师资队伍和培训教育师资队伍和培训方面也是决定教育体系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的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较为强大。
甚至在一些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中,学校设有专门的教育心理顾问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切实帮助。
同时,一些国家的老师是有更高的教育水平要求的。
芬兰的教师是必须具有大学文凭、理论水平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文素质的。
除此之外,而且每个教学班的师生比也很合理,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一般在15个至25个。
中国的教育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目前,中国的教师从业者普遍存在素质不高,强调应试教育而不是终生发展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因为教师的水平和知识结构相对较低, 在教学方面没有太多的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教育内涵的方法。
四、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影响着学生的掌握技能和涵养素质能力,是教育展开的最主要的形式。
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以高等教育投入为例郭华桥【摘要】充沛而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驱动力,而教育财政投入是实现人力资本增值、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不仅要注重量的变化,还应注重质的提高.本文介绍了现有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情况,认为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应把握系统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数量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最后以高等教育为例对教育财政投入进行了经验分析,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投入效益应采取的相关措施.【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6页(P101-106)【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教育财政【作者】郭华桥【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0.4;G64一、问题的提出教育财政投入是促进国家人力资源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背后均归于人力资源的竞争。
以欧美、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扶植创新型企业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教育发展政策也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得以颁布,《纲要》从国家教育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方案等诸多方面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发展蓝图进行了详尽的规划,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计划,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教育强国战略。
教育财政投入是国家经费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不能保证教育支出的高效性。
2010年中国教育经费为12 550.02亿元,已占当年GDP总额的3.15%。
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这部分经费进行监督,从而提高教育经费的实际使用效率,比片面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总量的提高更有意义。
中国教育支出现状及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支出比较研究一.我国教育支出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
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
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
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
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体制问题的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特点。
1.投入总量呈不断增长态势,近几年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上升。
从1978-,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从50亿增长到2085亿,财政教育投入占历年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大约为7-15%不等,占历年财政购买性支出的比例大约为7-19%不等。
有资料表明,从1998-教育经费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已经连续比上年增加一个百分点,财政教育投入的总量达到2640亿,这表明国家充分重视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中,教育愈加重要的作用。
2.近几年我国教育投入供给正在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的格局。
有数据表明以前我国社会捐集资办学及学杂费等教育投入仅占全部教育投入的15%以下,到这比例达到35.95%,到这一比例高达38.43%.这表明一个多渠道供给的局面正在形成,这一变化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教育多方位增长的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3.财政教育分配结构,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随公共财政理念的确立,财政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对于旨在增加个人收入的教育,如普通高校,中专以及提高劳动技能的各种岗前培训、轮训等准公共产品,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作了相应的部分退出;中、小学等则作为纯公共产品加大了财政投入的力度。
据不完全统计,在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近年先后投入200多亿帮助贫困地区加快普及义务教育。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些地区的教育状况。
《1》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我国教育经费的现状分析。
1.从教育经费总量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