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故都的秋与囚绿记学案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文章结构。 一、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四、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橄榄()()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高中语文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2013年教材知识整合 必修二 班次: 姓名: - 1 - 2013年 必修(二)复习学案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氓》《离骚》《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 2、默写篇目:《氓》《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 【现代文和古典诗歌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代表作品有《春》《背影》。 2、《故都的秋》:全文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作者是郁达夫,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3、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简史:《诗经》—楚辞—文人五言诗和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4、《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为《诗》或《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160篇,民间歌谣;“雅”——大雅和小雅,105篇,宫廷颂歌;“颂”——周颂、鲁颂和商颂,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部分,赋是直接叙述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氓》运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一个劳动妇女从恋爱、结婚、被丈夫虐待,以致最后被抛弃的不幸遭遇,反映出奴隶社会中妇女们处于被压迫被损害的地位。 5、《离骚》: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离骚》《九歌》《天问》。《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我国古代最早的政治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集战国时代屈原、宋玉等人的诗,由西汉刘向编辑。 《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风”指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五言叙事诗,全诗以血的事实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残酷,寄托了青年男女对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7、《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8、《短歌行》:汉乐府旧题诗。诗中作者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表达了招纳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建安诗人的代表。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9、《归园田居》:全诗通过描写幽雅、闲适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 人厌恶官场生活、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陶渊明,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 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作品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 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饮酒》等。 10、成语:(1)了解成语的五个来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2)了解成语的内部结构关系:主谓关系, 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补充关系;(3)了解成语所保留的古 汉语的语法特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互文;(4)掌握常见成语的读音、写法、意义和感情色彩,并恰当地熟练运用。 11、《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一,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叙述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 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主要表现了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 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12、《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 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还有小说《悲惨 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叙说人的“命 运“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的原则。主要人物有敲钟 人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穷诗人甘果瓦、弓箭队长弗比斯、 副主教弗罗洛。 二、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词语注音: 点缀. 袅.娜 踱.步 煤屑.路 匪我愆. 期 颤.动 纤.腰 纤.夫 潭柘.寺 混混沌. 沌 婆娑. 蕈.菌 涸.辙 城垣. 一椽. 破屋 脉脉.. 倩.影 敛裾. 窈窕.. 瞠. 目结舌 陆蠡. 重创. 瞥.见 侘傺.. 否泰.. 如天地 罹.难 溘.死 剑鞘. 商榷. 越陌度阡. 创.伤 数载. 踯躅.. 廿.四桥 其黄而陨. 陪衬. 鹢.首 肄.业 诺.言 咥. 其笑矣 媛.女 訾.詈 造诣. 闭塞. 将. 子无怒 侈.谈 兑.现 蜕.变 庐冢. 道义相勖. 邮戳. 裨.益 贻.误 扁.舟 浅尝辄.止 赎.罪 砥.砺 泥淖. 愀.然 舳舻.. 千里 癸.丑 自缢. 哽咽.. 霎.时 垝.垣 颓.废 猗.郁 敷衍. 伶俜. 刀俎. 切磋. 偌.大 蜷.缩 三、根据拼音写汉字: 羞s a du ? 步 di àn 记 sh ī 酒临江 Qi àn 影 点zhu ì zhu ? 壮 qi ē cu ō 学问 葱l ?ng 房l ǐn sh ù 守 y à 苗助长 P án 石 钟q ìng 拾du ō ch ?ng 山峻岭 幽h a 窈ti ǎo 砥l ì 余音ni ǎo ni ǎo y ì 业 典j í 造y ì lu ?y ì 不绝 商qu a 敷y ǎn zh ěng 救 以身作z ? 束f ù w ū 蔑 q í 视 h ài 人听闻 Di ān 量 落ru ǐ 驰ch ěng 责无旁d ài 四、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有袅娜..地开着的。 2、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3、我们知道学习是不能走终南捷径....的。 4、道义相勖..。 5、为社会所訾詈..。 6、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7、无论面对何种情况,他都是安之若素....。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 ;于嗟女兮, 。士之耽兮,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桑之落矣,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 汤, 。女也不爽, 。 , 二三其德。 3、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4、涉江采芙蓉, , ?所思在远道。

高中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师说》 学习目标 1、掌握“传、师”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之、于、乎”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学习文章一二段 学习过程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及古文运动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

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三、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学习过程 1、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从师( ) 读书()不能()传道()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潘( ) 长幼( ) 须臾( ) 怡( ) 2、学习第一段 3、分析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囚绿记》学案设计

逍遥镇中导学案模板(中三)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远艳玲 备课组长:远艳玲 授课人:远艳玲 授?Wra : 14> 09> 17—班级:九(2)姓名:小组: 课题:《囚绿记》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难点) 2、 品读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重点) 3、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 对光明、对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重点) 【学法指导】: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 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我积累我受益 、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 的年轻的生命——陆蠡, 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 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 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 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 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1、作者作品 陆蠡,原名陆圣泉,籍贯,浙江天台,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代 2、为加横线的字注音 涸辙.( ) 淅沥.() 葱茏( 蕈菌( ) 镶嵌( )立细( 表作: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 《囚绿记》。 备注 34岁 猗郁 ( ) 揠苗助长(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囚绿记》学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 1.简介作者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

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 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 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 —说303?361),字逸少,东 晋琅琊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 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

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 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 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 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 组 11月6日 [导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 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 1、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能够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但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

高一必修2导学案

1、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2、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把握诗中人物性格与领会抒情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4、把握比兴的手法。 知识链接: 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内容而言。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表现手法而言。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学习过程: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读音及其解释。 2、练练看吧: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愆.()期将.()子无怒徂.()尔淇水汤.()汤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将子无怒将:愿,请。泣涕涟涟涕:眼泪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 学案博苑 2011-11-21 0547 5d56b7b40102dt30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学案一 【学习目标】 1.牢记《诗经》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理解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找出相关语句并理解诗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4.充分理解诗歌主题。

【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主题。 2.分析并理解“赋”“比”“兴”手法的不同。 【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参见练习册)。 2.“诗经六艺”(参见练习册)。 【学法指导】朗诵法探究法习题法 【学习过程】1.背诵初中学过的《诗经》篇目引入。 2.学生介绍《诗经》,老师点拨重点(笔记或勾画在练习册)。 3.预习检测(练习册字词部分)。 4.齐诵全诗,整体感知。 ①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②这首诗属于什么类型a叙事诗 b抒情诗 c哲理诗 d朦胧诗 e爱情诗f政治诗 g山水诗 h田园诗 i宫怨诗 j军旅诗 5.小组活动疏通大意,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6.重要字词考查 ①古今异义氓至于涕贿 三岁贰二三宴 ②通假字 7.重要句子翻译 ①秋以为期以,句式 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翻译 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翻译 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翻译 ⑤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翻译 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翻译

8.内容分析 ①反映他们甜蜜爱情的语句是 ②反映他们婚后不幸生活的语句是 ③用打比方的形式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的句子是 ④最能表现出女主人公觉醒后的果断性格的诗句是 ⑤写法上用到了“赋”的内容是 ⑥写法上体现了“比兴”手法的句子是 ⑦请在课本上按叙事过程将全诗划分为“恋爱—婚变—决绝”三部分。 9.思考以下问题,并总结人物形象。 ① 姑娘的爱情是父母之命还是自由恋爱?依据 ② 姑娘在婚前考虑得很是细致,原文哪些诗句可以说明?依据 ③ 小伙子在婚前婚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④ 姑娘最后选择了与小伙子分手,这与其前面不顾家庭反对的结合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 ⑤ 姑娘的选择能否为其带来真正的幸福?为什么? ⑥ 请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 小伙子 10.讨论造成这场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回顾小结】1.《氓》是诗经中重要的爱情叙事诗,在叙述中采用了, 的手法,使叙事避免了平淡,同时也使诗歌的主题有效升华。 2.《氓》采用了诗经统一的句式,并且开始用韵。 3.《氓》的思想性最为突出,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先民的生活状态,并且深入地思考,的关系,为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女性形象。

高一语文导学案十八岁和其他附 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 十八岁和其他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和理解。 2. 认识并能处理两代人的矛盾。 3. 体会父母之爱,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难点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预习内容 教学设计1、关于作者 杨子,本名杨选堂.1923年生,广东省梅州人,济南大学毕业.历任<<新生 报>>、<<中华日报>>、<<中华时报>>主笔.著有小说<<浸洒的花朵>>、<<变色的 太阳>>等,散文集<<感情的花季>>、<<画夜记>>等. 2、写作背景: <<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3月12日.当年,杨子为贺长子东 东生日,用自己深切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长子东东的理解、 期望和深爱.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诉说了对孩子长大的“欣慰” 和”、“迷惘”朋友般的倾心话语,敞开了别具韵味的父子情怀.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迷惘(w?ng)沉湎(mi?n)溺(nì)爱惆怅(chóu chàng) 抹煞.(shā)怪癖(p?)摭(zhí)拾涉(shè)猎翱(áo)翔 枝桠(yā)甫(fǔ)健引吭(háng )高歌 2、文本结构思路 请结合小标题的提示,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面对孩子心情矛盾 第二部分:对父子冲突主张理解交流 第三部分:对读书苦乐提出友好建议 第四部分:规劝孩子珍惜青春

补充深化三、合作、探究学习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 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 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 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 间惊讶时光之飞逝。(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 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 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 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 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 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 (三)读书苦乐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结合文本谈谈,读书苦还是乐?苦、乐分别在哪里。 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 吗? (四)青春 请画出三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阐述精彩的原因。 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你??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囚绿记》学案

《囚绿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全文,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的同时,领会“绿”的深层象征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含蓄优美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预习分享: 1.作者简介: 陆蠡: 2.字词积累 陆蠡瞥见移徙猗郁 揠苗助长: 急不暇择 二、重点解析 1.找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其相对应的情感变化? 2.重点剖析中心环节“囚绿”,引导学生探讨“绿”的一般象征含义和深层象

征义。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情与景联系起来的? 三、练习与实践 请大家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森林。用你的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并序)优秀导学案(1)(含答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一 教学目标: 1.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诵读课文 3.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民间诗歌,作者的姓名已经无从查考。在现存书籍中,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目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朝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元朝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冯惟讷辑《古诗记》,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纂的许多古代诗集里,也多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稍有出入,最常见的为三百五十三句,计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朝沈德潜也说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它确是古代叙事诗里最长的一首。 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在思想和艺术上代表了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了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改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的青年男女身上时有发生,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其美好的人格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则被人们永远铭记。 2.汉乐府 西汉的民间音乐很流行,也风行于社会上层,因为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爱好“俗乐”,所以大量采集民歌,又有大量演奏俗乐川西民歌的乐工。汉武帝时开始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它的具体任务是制定乐曲,训练乐工和搜集歌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A级)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哽咽葳蕤遗施主薄 B.伶聘公姥扶将窈窕

精选题库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 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⑴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⑵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⑶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⑴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⑵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介绍 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二、课前预习 (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采之欲遗.谁还顾 ..望旧乡 课堂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有哪些?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全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 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二、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其目的是什么?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3.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延伸拓展: 1.古人有赠送花草的习俗,无论男女。或表示留恋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或表示爱慕之情,《诗经邶风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西周曲》(《荷塘月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双关。采来“莲子”送给思念的人。 2.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就《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或者后四句,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3)要体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2. 建安风骨:曹操作为一代英雄,有着统一天下的壮志,在本首诗歌当中作者开头就提出了人生短暂这个话题,正是因为人生的短暂,所以作者想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作出一番事业,这也是他在《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说的观点。联系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人民生活困苦,军阀混战,国家衰微,作为一个有统一天下壮志的政治家兼诗人来说,他心忧天下,因此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只能是悲凉的。另外,建安时期是一个追求建功立业的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一方面反映报效国家或建功立业,风格苍劲雄健,情辞慷慨悲凉,有力地表现了时代特色。后人将这种鲜明的风格称作“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3.建安文学: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当时文坛领袖是“三曹”(曹操、曹丕pī、曹植)和著名的作家“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和女作家蔡琰yǎn等,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的文学创作,就称为“建安文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囚绿记学案 (新版)语文版

2.《囚绿记》导学案 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资料链接】1、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

《囚绿记》导学案教师版.doc

《囚绿记》导学案 编写人:鉀芳授课人:鉀芳授课时间:10月21日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绿”的深切感受。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3、品味文中语句,仿写文中语句,学习如何抒写真情实感。 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如何在写作中抒情 学习程序学习调控 【自主学习】 1、积累字音字形。课前预习完成《直通高考》中的“课时作业一” 2、作者及背景资料介绍 陆蠡(1908- 1942),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日军进驻上海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刀13L1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U木宪兵拘留所,刑审数刀,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木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Z后,当时北京已沦陷,上海已成孤岛,国难当头,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要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耍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合作探究】 1、“绿”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爱绿想占有绿 2、“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感动于绿的蓬勃、向阳和固执。 3、(多元解读主题)面对被囚的绿和囚绿的人,你有什么感悟呢? (1)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口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2)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 要占有。 4、(深入解读主题)穿越历史,走进陆蠡,在“绿”身上你又感悟了什么? 象征手法:向着光明、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和民族气节。 【拓展延伸】 1、品味精彩语句,仿写语句 仿照画线语句的结构和修辞,再写一个类似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世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口,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 学生课前H 主预习完成,第五 小组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各小组派代表 S O 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血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