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雪》教学案例

《江雪》教学案例

《江雪》教学案例
《江雪》教学案例

清高孤傲之文坛领袖朴实细腻之教学追求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搭建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桥梁,巧妙点拨。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从而顺利跨越诗文障碍,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为正确无误。

领会诗作意境与创作背景的关联,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淀,诱发情感的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的同时,既开启了想象的闸门,又训练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阅读人物,延展主题。尝试把诗人感性而又真实的展现给学生,把同主题的诗文潜移默化的渡入学生的脑海。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初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力求使课堂教学走向“意犹未尽”的境界。

[教材简析]

辽阔深远的雪景,清高孤傲的隐者,禅韵绝妙的意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看到了一个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毅然独钓寒江的渔翁,感受到诗人为实现某一目标所承载着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着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那种孤傲狷介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个性。

[目标预设]

1、正确背诵诗文,注意“径”、“踪”、“蓑笠”、“翁”字的读音;正确默写诗文,

把握“孤”、“蓑笠”、“钓”字的字形。

2、理解诗词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积累写雪景的词语。体会诗人丰富

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孤傲不屈的品质。

4、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重点]

1、背诵、默写诗文。

2、字词所创设的凄清高远的意境

[难点]

1、感受诗人孤傲不屈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搭建教学与能力考察的桥梁,打破古诗掌握的音似意去远,似懂非懂的小和尚念经式的熟读成诵,摹写面目全非的现象。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淀,诱发情感的共鸣,

激发表达的欲望。

3、课堂收集引读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首诗,一本书,使教逐步走向不教,被动学习渐渐被主动寻求所替代。

[设计思路]

1、自主学习,巧妙点拨。跨越诗文障碍,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为正确无误。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江雪》描绘的正是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中之景,感悟古诗之情这两部分环节,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

3、教材延伸,阅读拓展。尝试初步地把诗人感性而又真实的展现给学生,把同主题的诗文潜移默化的渡入学生的脑海。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巧妙点拨

1、初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准备给同学在字音与字形上的帮助。

2、交流朗读。

(1)、指名试读。在同学的朗读中,你听清了以下这几个字的读音了吗?你认为正确的是什么?

选择正确读音练习:

径(jìn jìng)踪(zōng zhōng)

蓑笠(suō lì shuō nì) 翁(wēn wēng)

(2)、学生再次练读,注意发准“径”、“踪”、“蓑笠”、“嗡”的读音

(3)、师范读。学生注意聆听。从老师的朗读中你觉得没在哪儿?注意引导学生从停顿与字正腔圆上模仿。

3、交流字形。

(1)、你准备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中哪些字形呢?(“孤”与“狐”、“蓑”与“哀”、“钓”与“钩”相区分)

4、字音字形综合练习。

jìng 路()()赛()然环()安()干()

zōng ()迹()合祖()()色

suō()衣退()穿()

lì斗()()史严()鼓()颗()()外

(运用简单易于操作的训练形式,使学生对字词的音、形识记以先入为主的优势达到准确无误。)

5、过渡:

同学们,学古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写正确,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内在的味道来。《江雪》这首诗将带给我们怎样的韵味呢?

二、品味景之辽阔高原,咀嚼人之孤傲不屈。

1、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个说法:诗中有画。这是什么意思?是啊,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细细读诗,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面上会有些什么?

2、生细读古诗,讨论。

(1)、同学们,诗读到现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景山径舟翁)

(2)、山、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诗文中的哪些字词体会到?(引导理解山与小路的多,理解诗文中数字的虚指。)

(3)、山与小路的多使得诗所描绘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越发变得怎样起来?(4)、如此辽阔高远的野外此时正被冬雪所覆盖,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雪窖冰天……)

(5)、用同样的方法探讨“舟”、“翁”的特点。

(6)、山、路的多与舟、翁的少反衬,让你产生了哪些情感?(孤独、寂寞、冷清、凄凉、荒凉、凄惨、凄清……)

(7)、诗中哪些字能验证你的想法?(绝、灭、孤、独、寒)

(8)、此时,你能感受到渔翁的心情吗?他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在江边冒雪垂钓!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听录音朗读https://www.doczj.com/doc/754436071.html,/u71/v_NTc1NTAxNDA.html)生自由练读。

(9)、这是一首藏头诗,读读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这四个字表达的不是一般的孤独啊!我想不但是“千、万、孤、独”四个字,全诗短短的二十个字,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读《江雪》。(配乐)

(https://www.doczj.com/doc/754436071.html,/v_show/id_XNTA2NDQ5NDQ=.html

3、了解背景,升华诗中所流露的孤傲不屈的品质

(1)、质疑:“学贵有疑”,诗学到这儿,你是不是有问题想问啊?

(渔翁你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肯定会有新的理解,渔翁真的是在钓鱼吗?那么,他究竟是在叙说着什么呢?再读读诗,体会体会,可以四人小组讨论。

(预设:他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把他当成了一次意志的磨练,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他想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高傲的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他是在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与世俗的邪恶的黑暗的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板书:人孤傲不屈)

(4)、柳宗元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板书:借景抒情)(5)、(音乐又起)现在,你就是柳宗元,请你再来吟诵一下《江雪》,感受一下诗人内心的呐喊吧!

三、丰满诗人形象,延展古诗主题,激古诗阅读之趣,拓古诗阅读之面。

1、借景抒情是柳宗元诗歌的一个特色,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另一首诗歌。这首诗又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思乡)

https://www.doczj.com/doc/754436071.html,/view/d3*******f0e7cd184253663.html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2、朗读,大致了解说说诗中之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2、《江雪》所表达的情与境,清代王士祯也曾作诗一首: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3、读一读,与《江雪》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课余时间背诵《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与《题秋江独钓图》。

板书:

江雪

景辽阔高远借

山千景

径万↓

舟孤

翁独抒

人孤傲不屈情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江雪》(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江雪》 甘肃金塔第四中学栗金花 ◆教材分析 《江雪》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诗词八首》扩展阅读部分的第六首诗歌。这一单元主要是古代诗文,从这首诗所处的位置来看,它不属于讲读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完成的内容。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诗歌,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1.解题: 江雪:江上的雪。 2.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学生搜集资料,补充作者的简介(生平,作品等)。 二、解释词语,化诗为文 1.第一句:“千山鸟飞绝”。 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 第一句:“万径人踪灭”。 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江: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三、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略)

《江雪》教案资料讲解

《江雪》教案

《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24课《古诗两首〈江雪〉》 教学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 2、理解诗句,熟读古诗;背诵、默写《江雪》。 3、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2、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了解诗人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江雪》。 2、板书:《江雪》,学生读课题,理解课题意思(江上雪景)。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使学生在课始时,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1、出示全诗。 2、指名朗读,齐读。 3、解疑: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词了吗? 4、送词入诗说诗意。 5、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 6、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学会课外预习,课堂上通过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及时表扬、肯定的方法进行激励,让学生树立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与自信。再通过质疑,为学生排除字词方面的拦路虎,以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诗句,为想象诗的意境,扫清障碍。】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①诗句去除“绝、灭”想画面,说体会;并与原诗句进行对比。 ②出示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上远景。 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板书:冷寂) ③师范读,指名学生读,齐读1、2句诗。 【设计意图:诗的题目是《江雪》,但是诗句中没有一个雪字,读来却让人感到寒气逼人。教学中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绝、灭”,引导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一切,人鸟绝迹的画面,从而体会自然环境的寒冷寂静。】

古诗《江雪》的教学方案

古诗《江雪》的教学方案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

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幼儿园大班教案:江雪

江雪 主题名称:冬天的故事 次主题名称:冬景 活动名称:江雪 主要教学领域:语言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学会朗诵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

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

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活动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群诗教学”从串联开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54436071.html, “群诗教学”从串联开始 作者:赵永攀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02期 统编本教材中大量古诗文的增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群诗教学的“串联”便是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不仅能夠节约时间,还能够使学生变零碎的学习为整体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串联”在群诗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串联诗眼:读懂诗意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更有一些古诗通过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或是最精彩和最关键的某个句子来体现全诗的主旨。我们把这样的字或句子称为诗眼。在南宋爱国诗词中,很多诗眼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抓住诗眼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艺术手法,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如南宋爱国诗人范成大的《州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示儿》,创作的时间分别是1170年、1192年、1210年。尽管这三首诗的创作时间相隔数十年,但是却有着相似之处。《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等”“望”“悲”分别是这三首诗的诗眼,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个“等”字写出了中原父老年复一年对王师北伐、收复失地的急切期盼,而这一等就是43年;一个“望”字写出了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作者热爱祖国、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早日收复国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而这一望就是65年;一个“悲”字写出了诗人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度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而此时离北宋灭亡已经过去83年了。 南宋王朝虽然偏安一隅,但却造就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他们用手中的笔,用悲愤的诗,表达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对金人的痛恨和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在开展群诗教学时,把这些爱国诗通过“诗眼”巧妙地串联起来,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二、串联诗人:知人论世 要深入地学习古诗就必须做到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因为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人生的经历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且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同时只有“知其人”才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到“论其世”。因为诗人的创作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二年级音乐上册 江雪教案 新人教版

《江雪》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 区别形近字”的方法,学写“孤、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渗透“利用迁移法,抓重点词语,借助画面”等读懂诗句的 重要方法。 3、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感受汉字文化。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读通诗句并背诵。 2、正确书写“孤、寒”。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江雪》。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江雪) 2、“雪”字是上下结构,雨字头,大家看,这雨字里面的哪两笔发生了变化?“雪”字的四点,特别传神,看到这四点你想到什么?(交流)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雪”字的意思——雪花飞舞,大雪纷飞的景象。我们的汉字要顺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播放课件)现在,我们先来欣赏古诗《江雪》中藏着的画面,然后说说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4、学生交流 5、介绍写作背景。 这也是唐朝诗人柳宗元(板书作者)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后在去永州的路途中看到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孤独的诗人有感而发,脱口吟出:(出示古诗,并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一)初读古诗。 (你们也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打开书,咱们来认真地读一读吧。)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抽读检查,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 3、有节奏朗读。这种五言律诗常常采用“2—2—1”的节奏来读,(出示画有节奏线的古诗)试着读一读。 抽读检查,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检查 (二)随文识字 1、反复读文后,你发现古诗中写了谁?认识“蓑、笠、翁”。 2、你在古诗的哪一行发现的?(第三行) 3、课件出示诗句:“孤舟蓑笠翁”(课件强调:“翁”字号变大),抽生读,相机正音。 4、通过“翁”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起源于3000多年前,经历了甲骨文,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咱们一起来欣赏“翁”字的不同写法(出示课件:汉字的演变过程)这是甲骨文,篆 体隶书楷书这些不同的字体都是写的“翁”,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象形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插入象形文字课件),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我们常写的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些,到了大诗人李白、柳宗元生活的年代书香唐朝,更是把中国汉字的美推向极致。大家看,“翁”有哪两部分组成?“羽”字的本意指的就是颈子上的毛,“翁”字就是老人,老公公的意思 5、这位老人头上戴的什么?身上披着什么?(课件特写:老翁近景。) 蓑:用棕裥毛编织成衣服一样的遮挡风雪的物品。(配图)引导学生运用看字形想字义的方法识记字形。(“蓑”——头戴草帽,身穿破衣,“中”字横着睡。) 笠:用竹叶编织的用来遮挡风雪的大帽子。(配图) 6、去掉音节,打乱顺序抽读,巩固字音。 7、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再现生字巩固记忆。“你看,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可这“蓑笠翁”却在江面上钓鱼,一点都不怕冷,让我们也学着“蓑笠翁”的模样,坐端正,挺起胸,

《江雪》教学设计

《江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 (二)基本教学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孤独、寂寞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 3.了解古诗的诗中有画、诗言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不屈的志向。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目光从1号镜转向2号镜。) 20多年前,曾经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次搜集民间文学的活动,当人们来到湖南的永州时,惊讶地发现,有一个诗人,竟然被永州人民奉若神明,当作 他就是唐朝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江雪》 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现场老师带领学生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师:诗会读了吧?你觉得诗中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明白呢?找一找,画一画【现场老师引导学生找出疑问。】 3.同学们,

诗中这几个红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呢?从“蓑”“笠”两个字的偏旁,你能猜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讨论一下。 【现场老师带领学生讨论】 4.师:“径”是指小路;“蓑”是指蓑衣,常常是用草做的;披在身上挡雨雪;“笠”是用竹子等东西编成的帽子。你们是这么想的吗?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就是说我们读着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读着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现场老师带领学生交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从这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画面 上有些什么,没有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呢?请全班同学讨论一下。 【现场老师带领学生交流】 小结: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 “灭”是说没有了。千山没有一只鸟,万径没有人的踪迹。请大家再读一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你什么的感觉呢?交流一下。【现场老师带领学生交流】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寂静,辽阔,

幼儿园大班教案江雪

幼儿园大班教案江雪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江雪 主题名称:冬天的故事 次主题名称:冬景 活动名称:江雪 主要教学领域:语言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习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学会朗诵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活动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案例 [摘要]以古诗教学《江雪》为例,阐述了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要抓关键字词,感知文本;抓思维发展,把握主题;抓朗读想象,体悟情感;抓素材整合,拓展视野;抓能力提升,强化效度。在语言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不断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包括品味文字的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迁移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逐渐走向深度、效度,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案例分析 优秀的古诗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凝结着作者的灵魂,故延续数千年而不绝。在教学古诗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文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关注背后的人文因素。现以宿州市雪枫小学教师解婷婷执教的《江雪》一课为例,略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这节课解老师打破古诗串讲的传统教学模式,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品味其中蕴含的独特情感,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深度学习的核心特质表现如下: 一、抓关键字词,感知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字词是构成文本的语言材料,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时期,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言奠基工作夯实,在品读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字词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1.条目示意 深度学习虽然关注的是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但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培养亦很重要。在《江雪》这节课上,解老师对“绝”字的教学没有停留在机械识记的层面上,她通过排除法让学生从字典条目中选择“绝”的意思,接着老师又进行了迁移训练:把下面语句中“绝”的意思和诗中用法相同的标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绝”字的理解和记忆,是一次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作者用字的准确传神。 2.授之以渔 在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时,解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千”和“万”不是具体指一千、一万,而是指很多,甚至所有,作者这里用了虚指的写法。不仅如此,还让学生去找一找学过的诗句中包含“千”或“万”的同类用法。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等,可谓是举一反三、适度拓展。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由此可见,传授方法的重要性。一节课,不能只注重思想内容等知识的传授,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里解老师教会学生“虚指”的写法,就如同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 二、抓思维发展,把握主题 1.增删对比,挖掘孤独 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座桥梁,让读者和作者会面,彼此心情相契合。在理解了“绝”和“灭”的意思后,解老师首先让学生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绝”和“灭”去掉读,并让学生想象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于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许多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⑶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预习课文,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⑵反复朗读课文,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景物的特点和写景方法。 ⑶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学习文章精准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 课前导入 一、师:一腔热血换来带罪之身,半年革新却是流放之因。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 的悠悠文思。永州十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心头酝酿,在他笔尖流淌,他纵情山水,寄情山水,又忘情山水,他开创了山水散文之先河。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铮铮男儿,走进他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 二、读明文意,风光旖旎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那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如鸣佩环这样的音韵美,得益于文中大量的四字美词,我们一起找出来体味一番。哪位同学发现了 生:如鸣佩环伐竹取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通过合作,我们找的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们一起读一遍,体会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有的词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却有不同的意思哪位同学找出来了 生:清、可、差、从 师:眼光准确,有没有同学能够分别解释一下呢 生:解释 师:你的预习非常全面扎实,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巩固知识。 师:那读文章先读题目,这篇文章题目与我们刚刚学过的哪篇文章很像 生:《桃花源记》 师:“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记录游览小石潭的经历。 三、景语言情,乐耶忧耶! 四、师:那下面我们自读文章,追随柳宗元的脚步,你游览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篁竹—潭水—石底—树木—游鱼—溪流(板书:竹、水、石、树、溪)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给这些景物加一些修饰语,比如,我游览到了茂密的竹林。

四年级语文:《江雪》教学案例(示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四年级语文:《江雪》教学案 例(示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四年级语文:《江雪》教学案例(示范文本) 环节一: 师:同学们,小声地读读诗,再仔细看看插图,思考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可以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小声读诗,看图,思考) 师:现在就请大家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写的是千座山上的鸟都飞走了,万条路上的人都没踪影了。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觉得就是的,这幅图上就是看不见山上的鸟,也看不见路上的人。 师:看来你不仅会读诗,你还会结合图来理解。那么在这幅图

上你们又看到些什么呢? 生:看到了山,看见了船,还看见了一个人。 生:我看见叶子上有厚厚的积雪。 师: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呢? 生: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江面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老人在钓鱼,远处的山隐隐约约。 生:老师,我觉得山不是隐隐约约,而是被雪覆盖了,到处一片白茫茫。 师:从何而见? 生继续:只要看看叶子上和船篷上那些厚厚的雪,而且此时雪没有停,还在继续下着。由此可见,山被雪覆盖了。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你不仅善于观察,还爱思考,真了不起!那么雪仅仅覆盖了山吗? 生争先恐后答道:还有小路。 师:那你理解了“万径人踪灭”的意思么?

小学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江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钓鱼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 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江雪 教案

《江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古诗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古诗描写的景色,理解诗意。 2、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再写出来。 3、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特色。 4、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古诗魅力(课前) 同学们,古诗文是我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老师带来了一些名句,考考你能完成几句? 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品古诗,想画面会诗意 大家读得很美,听来是一种享受!一首好诗,就蕴涵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令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五言绝句:唐代柳宗元的《江雪》2板书课题这首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三、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一)读通全诗 1、如果让你来画你想画什么?

2、同学们想读吗? 3、谁来试一试画一个人,一条船还有连绵起伏的高山,还想画什么呢?找生读准字音,解释意思 1)“径”读准“jing”,意思是小路,“万径”呢?(成千上万的路,所有的路)“千山”(许许多多的山,所有的山)刚好是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不是,这里是虚指所有的山,所有的路。 2)对读“千山”“万径”。 4、再请你读一读: 1)新词“蓑笠翁”,看“蓑衣”——“蓑”“斗笠”——“笠”(用来挡雨雪) 2)切换至Flash画面,看这位老人身上穿的是“蓑衣”,头上戴的是“斗笠”。 “蓑笠翁”意思就是——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全诗。读得字正腔圆。 二)理解诗意: 过渡:我们已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得弄懂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看注释,串词成句;观察图想象……) 2、资料上的注释是你的好帮手,再根据插图,想象画面,自由试着说说整首诗 的意思。 3、谁来说,请你: 1)肯定自学有成效,有收获。 2)解难 “独钓寒江雪”同学们在理解诗句时已经换了语序。(很灵活,会学习)以后碰到类似的语句,“换序理解”是种好方法!

《江雪》教学设计.doc

《江雪》教学设计- 3. 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用一个猜字能减轻学生的心里压力,发言的同学就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三、教给方法,自主学习。 1. 仔细观察,今天学的古诗与以往学的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何不同? 2. 板书注释。利用注释帮助理解古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己去学懂古诗。(五年级的课文中第一次对古诗作出注释,让学生根据注释学习古诗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3.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四、集体交流,适时点拨。 (一)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 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 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二)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 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 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三)了解背景,体会意境。 1. 读到这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诗人要在如此寒冷的大雪天,独自一人在江面上钓鱼?) 2. 了解诗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唐顺宗永贞年间,柳宗元协同王叔文进行积极的政治革新,惨遭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案。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在永州整整度过了十个颠沛流离的春秋。政治上,他处处遭到黑暗腐败朝廷的打击、排斥;生活上,昔日好友沦落天涯,杳无音讯。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写成了千古绝唱《江雪》。 3. 了解了这些,你认为老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公开课《江雪》教学设计

《江雪》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萧萧寒风,伴着无尽的落叶,冬天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冬天的佳作,让我们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和冬天有关的?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配乐)找生背。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也写了一首描写冬天的诗(课件:题目《江雪》)(板书)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赏读这首诗,和诗人柳宗元一起感受诗的意境。 2. 打开课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3.大家读得真好,指生读。 4.在这首诗中,你感觉哪个词不好读?(课件:蓑笠翁) A正音:翁(wēng)“翁”是什么意思?(老者,年老的男子) B:解释:蓑笠翁。 谁来说一说“蓑笠”是什么意思? (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蓑衣,头上戴着的是——斗笠。 蓑笠翁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蓑衣是草做的防雨的衣服,所以是草字头,斗笠是竹子做的帽子,所以是竹字头。 记忆生字时,要根据字的意思记住它的偏旁。 C:“孤”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写的时候我们容易写错偏旁,和“狐”混淆。老师教给你们一个好办法。有成语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课件)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茕茕孑立”的“孑”字,就是孤单的意思,所以“孤”是“孑”字旁。 我们理解了字义,就不会再写错偏旁了。 5.字音记住了,让我们一起齐读古诗。(学生读) 6.同学们,读古诗和读现代文不一样,它是讲究韵律的。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朗读方法“平仄朗读法”古人把字分成平声和仄声两大类。(板书:平仄)一声二声的字属

小学生古诗《江雪》教学案例

小学生古诗《江雪》教学案例教学背景 搭建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桥梁,巧妙点拨。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字词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积累、辨识字词诗句的积极性。从而顺利跨越诗文障碍,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为正确无误。 领会诗作意境与创作背景的关联,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积淀,诱发情感的共鸣,激发表达的欲望。使学生在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的同时,既开启了想象的闸门,又训练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阅读人物,延展主题。尝试把诗人感性而又真实的展现给学生,把同主题的诗文潜移默化的渡入学生的脑海。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生利用 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初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力求使课堂教学走向“意犹未尽”的境界。 教材简析 辽阔深远的雪景,清高孤傲的隐者,禅韵绝妙的意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 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看到了一个忘却俗

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毅然独钓寒江的渔翁,感受到诗人为实现某一目标所承载着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着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那种孤傲狷介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个性。 目标预设 1、正确背诵诗文,注意“径”、“踪”、“蓑笠”、“翁”字的读音;正确默写诗文,把握“孤”、”蓑笠”、“钓”字的字形。 2、理解诗词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积累写雪景的词语。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孤傲不屈的品质。 4、收集同主题以及同作者的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拓展古诗阅读的范围。 重点 1、背诵、默写诗文。 2、字词所创设的凄清高远的意境 难点 1、感受诗人孤傲不屈的品质。 设计理念 1、搭建教学与能力考察的桥梁,打破古诗掌握的音似意去远,似懂非懂的小和尚念经式的熟读成诵,摹写面目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人教版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 《沁园春·长沙》却出现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可见,高中语文把诗歌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而也就成为诗歌中的重中之重对以后的诗歌学习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新诗是五四前后出现的,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用白话写的,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的,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的一种新诗体。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大量翻译和介绍,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所以高中语文在第一课选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好可以与新诗进行比照学习。 2.学习本课应该反复朗读,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填写新诗。 【学情分析】 1. 初中学生学过《沁园春雪》,所以对作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共和国的缔造者,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对毛泽东的诗词名句耳熟能详,且有一定的认知。 2.小学,初中时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些诵读、背诵诗文的方法,初步养成了诵读学习的习惯,背诵能力比较强,对诗词比较感兴趣。 3. 学生对词的格律特点有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比如抓题目,看注释,抓关键词、分析意象、分析情景如何交融等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并于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非凡风采。 2. 介绍词的格律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接触过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并尝试诗词创作或以本词词牌名进行学填新词。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由读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习惯。 2.然后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时通过抓关键词的基本方法,逐渐提高学生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从而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等的能力。 3. 最后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016部编版)第20课“孤独”群诗《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孤独”群诗《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柳宗元“屏蔽式”孤独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见到大家感到格外得亲切,希望我们本节课的短暂交汇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下面咱们开始上课。《中国诗词大会》有个环节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看图猜诗,今天啊,咱们也来玩一玩,看这幅图你能猜出它会是哪首诗的意境? 生:《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非常棒,她不仅把诗说出来了还背出来了。没错,这的确是柳宗元的《江雪》大家看这幅图,群山连绵,白雪皑皑,江心小舟,渔人独钓。大家说说这个渔翁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孤独 【悟课】以图片猜诗的形式激起孩子的兴趣,课堂迅速升温。由图片中渔翁的形象引出“孤独”的话题,还算干净利落。 师:没错“孤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板书:孤独)(屏显《江雪》《独坐敬亭山》《登幽州台歌》) 师:看这三首诗,都是写“孤独”。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读好不好? (三生读) 师:读诗要注意情感节奏,我们一起再把这三首诗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三首诗除了都写“孤独”还有哪些明显的共同点的? 生:都是唐诗。

师:唐诗一般给人一种恢弘的气象,展现一个大的背景,对吧? 生:没错。 师:大家再看这三首诗,你觉得哪个诗人最“孤独”? 生:我认为是陈子昂。因为他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然后他就最孤独?你说。 生:我也觉得陈子昂。气势比前两首更博大。 师:哦,气势更博大,还有呢? 生:陈子昂不仅从时间上还从空间上来表现“孤独”。 师:哇,太棒了!读得这么深! 【悟课】由“孤独”的话题引出三首同写“孤独”的诗,在同和异中推进课堂,学生能较好地参与课堂。 师:到底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这样的?且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吧。首先我们来看《江雪》。 【屏显】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背《江雪》 师:刚才我们说了“渔翁”很“孤独”,你觉得在这首诗里渔翁的“孤独”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的“意象”来回答。知道什么是意象吗? 生:知道。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例《语文园地五》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例 语文园地五 备课时间 2020.10.29 教材分析 书写提示”重点指导写好“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字。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古诗《江雪》,诗人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幽静的画面:远处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山,没有一只鸟飞过,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在行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只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坐在舟里垂钓。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感悟、诵读,体会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经典诗文。 2、写铅笔字,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两种不同写法。 3、规范学生生字的书写。会写生字观、忙、呼、如。 教学重点 1、写铅笔字,练习写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两种不同写法。 2、积累古诗,词语。 教学难点 学习区别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锋、蜜、蜂、幕、扫、墓、慕、抄、吵。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五》。(板书) 一、书写提示。 板块三:书写提示 这节课一起练写4个左右结构的字 1.看提示 我们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ppt)“观、呼”“忙、如”的田字格课件。 (ppt)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短右长如“观、呼”,有的左长右短,如“忙、如”。(板书:左短右长左长右短) 2.教师范写(ppt) “观”的右边“见”的撇要穿插到左边“又”的点下面, “呼”右边的“乎”的横要与左边“口”的横连接, “忙”右边的“亡”的横要穿插到左边竖心旁点的下面, “如”的右边“口”的横折要与左边女字旁的提连接。 3.写一写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二、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认识了几个与说话有关的词语,学会了写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则,同学们都表现得很棒,希望下节课继续努力。 三、读一读,记一记。 板块四:日积月累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ppt) 孩子们,看看这幅图,你能猜出题目的意思吗? (ppt)江上的雪景。 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冬季,给人一种寒冷凄凉的感觉。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幅江上雪景图。 (一)诵读古诗《江雪》(课件出示9)(板书:江雪)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