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性假瘤误诊为肝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149.53 KB
- 文档页数:2
不典型肝脓肿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及文献复习刘松涛;汪雯;牟丹蕾;陈小兰;李威;张彤【摘要】目的:分析病例和复习文献以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该例肝脓肿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而且肝脓肿液化不明显,虽然病灶较大,但是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病灶迅速缩小直至消失,治疗难度不大。
结论不典型肝脓肿由于影像学特征与肝癌相似,容易误诊,但是如果有高热症状,抗感染治疗有效,首先考虑感染因素。
可动态观察病灶影像学变化,必要时行肝脏穿刺明确诊断。
%Objective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ypical liver abscess through analyzing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s One case of atypical liver abscess was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of clinical data ,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Atypical liver abscess was short of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wasn′t liquefied obviously. Though it had larger lesions,after activ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the lesions rapidly shrank until it disap-peared.The treatment was not difficult.Conclusion Atypical liver abscess is easily misdiagnosed because the imaging features are similar to liver cancer.If there is fever symptoms and the anti-infection is effective, the infection factor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 .Dynamic imaging changes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 and if necessary,liver biopsy can be done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3页(P4005-4006,4007)【关键词】肝脓肿;肝癌;诊断;治疗【作者】刘松涛;汪雯;牟丹蕾;陈小兰;李威;张彤【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二科,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二科,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二科,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二科,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二科,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二科,北京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4肝脓肿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因其一般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所以诊断上难度不大,如能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患者预后较好。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误诊报告并文献复习杨章林;朱峰;孟庆义【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期收治的1例HIMT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年轻女性,因发热、右上腹疼痛、体重下降2个月入院.病程中在多家医院行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先后误诊为肝脓肿、肝脏恶性肿瘤,给予长时间的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最终经全身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为HIMT,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治疗,症状缓解,肿块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结论 HIMT是较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临床无特征性表现,易误诊为肝脏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肝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liver, and for further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and to reduce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one patient with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nd its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also reviewed. Results The young fe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for fever, abdominal pain and weight loss for 2 months. She has been wrongly diagnosed as Liver abscess and liver malignancy, and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anti-infection and anti-tumor ineffective treatment. Finally, liver biopsy was performed to diagnose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liv-er, which was treated with hormone therapy. Then the symptoms were relieved and the mass disappeared.Conclusion 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s a borderline rare mesenchymal tumor, without clinical features,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easily misdiagnosed as malignant tumor. It is diagnosed by liver biopsy or surgical 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partial surgical resection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its prognosis is well. Some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s of the liver have a certain malignant tendency and require long-term follow-up.【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肿瘤,肌组织;肝肿瘤;误诊;肝脓肿【作者】杨章林;朱峰;孟庆义【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R541.6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近年来被逐渐认识的一类少见肿瘤[1],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构成[2-3]。
肝炎性假瘤误诊为肝癌1例
吕仕军;王倩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3(014)003
【摘要】病例女,60岁,主诉畏寒、发热两周,体温高达40℃,伴上腹部、剑突下疼痛;有饱胀感,偶有恶心,呕吐物为咖啡色内容物,既往无肝炎病史。
外院查血常规:WBC23.3G/L、AFP阴性,B超诊断为肝尾状叶实性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来我院就诊。
【总页数】2页(P224-225)
【作者】吕仕军;王倩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广州,510516;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超声诊断科,广东,广州,5105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3;R445.1
【相关文献】
1.肝脏炎性假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情况(2例) [J], 郭秀艳
2.肝脏炎性假瘤误诊为肝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J], 王敏;王捷;孙辉;申志芬;欧阳文;张霞;张宏
3.肝脏炎性假瘤误诊为肝癌 [J], 刘江伟;夏虎平
4.肝脏炎性假瘤误诊为原发性肝癌2例分析 [J], 任闽山
5.肝泡型棘球蚴病误诊肝癌死亡医疗损害鉴定1例 [J], 陈宝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疾病名肝脏炎性假瘤称】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liver【英文名称】【缩IPT写】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类别】【 ICD 号】D13.4【概述】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liver,IPT)是一种以肝脏局部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本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不明,且罕见,Pack于1953年首例报告以来,至1996年Schmid等复习文献,全球共有53例报道,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病报道逐渐增多,国内于1991年由冯玉泉等首次报道,目前报道有近50例。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自1993年至1997年9月,共手术切除肝脏炎性假瘤25例。
就目前的影像诊断水平,IPT仍难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对该肿瘤几乎均行手术切除,因此,研究、提高IPT的诊断水平十分必要。
【流行病学】IPT多发生于肺部,肝脏IPT少见。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IPT报道增多。
Anfhony认为除肺以外,肝脏是全身第2个IPT的好发部位。
IP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0个月至85岁不等,平均37岁。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9~8.0:1;约80%为单发。
发生部位为肝右叶多见,其次为左叶,同时累及两叶者较少;约10%位于肝门部。
【病因】至今肝脏炎性假瘤确切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创伤、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1.感染学说临床上IPT可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血浆C反应蛋白增加等炎性反应的表现。
有报道复发性胆管炎伴有IPT,可推测胆管上行性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过程与上述表现有关。
Horiuchi收集文献20例肝脏IPT中,有7例伴发闭塞性静脉炎,即炎性假瘤的门静脉属支发生由多量组织细胞形成的肉芽肿性静脉炎,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从而认为微生物可源自食物或炎性病灶,经血流到达门静脉,其后在肝实质内逐渐发展成上述闭塞性静脉炎及肉芽肿性炎症。
误诊为肝脏肿瘤的罕见病:肝紫癜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摘要】肝紫癜病(Peliosis hepatis,PH)是一种罕见肝脏良性病变,主要特征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的大小等的充满血液的囊腔。
不论其原因任何,为了止血当手术不可避免时需进行严密的手术。
在以下案例报道中,主要表现为被误诊的PH,对有肝脏肿块,特别是突然出现上腹部胀痛的患者需时刻警惕是否存在PH。
【关键词】出血肝脏肝紫癜病【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48-02病例:患者系一43岁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右侧上腹部胀痛不适1周,患者于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腹部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寒战,且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
查体:阳性体征为右侧上腹部饱满,可触及一包块,边界欠清,表面欠光滑,无触痛。
患者既往于5月前行肾脏移植术,在其之前的2月出现右侧上腹部不适症状。
上腹部彩超示:“肝右叶见一16×14cm大小的囊性包块”。
患者入院后出现呼吸急促幷出现血压进行性下降且腹腔内抽出不凝血,考虑肿块破裂遂急诊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肝脏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充满血液的囊腔组成。
局限于肝右叶。
肝切面呈蜂窝状,有大小不等含血囊腔,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术中出血不止遂予右侧半肝切除,幷完全止血后结束手术。
术后患者送至ICU进一步诊治,术后第三天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病理示:肝切面呈蜂窝状,有大小不等含血囊腔,由0.5-4厘米不等。
病理诊断为肝紫癜病。
讨论:肝紫癜病(PH)是一种罕见肝脏良性病变,主要特征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的大小等的充满血液的囊腔。
PH最初是在对结核类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做尸检是偶然发现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1、发病因素方面可能与药物、毒物接触、肿瘤、感染等因素有关[3-6]和P H有关的发病因素2、发病机制:有关发病机制有诸多理论,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3-5]:1)先天畸形;2)肝内静脉血管曲张及破裂,之前可能存在或不存在血管炎出现瘤样扩张,进入肝细胞坏死腔内;3)肝细胞灶性坏死,之后周边出血进入坏死腔内;4)肝小静脉闭塞病、肝窦扩张症与肝周纤维化是同一病理过程,伴有内皮细胞受损。
肝脏炎性假瘤超声误诊一例赵秀华【摘要】@@ 1病例资料rn患者,男,71岁,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超声检查时于右肝前叶探及大小约1.7cm×1.2cm的实性低回声块影,边界欠清晰,形态较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内可见点状稍强回声;CDFI: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图1).超声诊断:右肝内实性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患者随即于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AFP、CEA定性定量检查,均为阴性,肝功正常.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检查所见:肝右叶前上段可见一小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大小约2.5cm×0.8cm;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诊断意见:肝右叶小片状稍低密度无强化影,请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遂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其结果为:取材组织未见肿瘤,均为坏死成分,少许肝组织汇管区纤维增生,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符合炎性假瘤.【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12(021)003【总页数】1页(P270-270)【关键词】炎性假瘤;超声;误诊【作者】赵秀华【作者单位】成都军区峨眉疗养院,614200【正文语种】中文1 病例资料患者,男,71岁,在我院行健康体检。
超声检查时于右肝前叶探及大小约1.7cm×1.2 cm的实性低回声块影,边界欠清晰,形态较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内可见点状稍强回声;CDFI: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图1)。
超声诊断:右肝内实性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
患者随即于上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AFP、CEA定性定量检查,均为阴性,肝功正常。
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检查所见:肝右叶前上段可见一小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大小约2.5 cm×0.8 cm;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诊断意见:肝右叶小片状稍低密度无强化影,请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
遂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其结果为:取材组织未见肿瘤,均为坏死成分,少许肝组织汇管区纤维增生,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
IgG4相关性疾病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王龙飞;林霖【摘要】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对1例多年误诊为炎性假瘤的IgGd-RD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反复出现肝脏占位性病变23年,再发1个月入院.患者分别于23年前、9年前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在我院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均提示肝脏炎性假瘤.本次因体检再次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来诊.入院后行腹部CT检查示:肝左叶占位性病变,左肾囊肿;胃镜检查示食管下端及胃小弯肿物.查血清lgG 1590 mg/L,进一步行内镜病理学检查示病变组织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综合临床确诊为IgG4-RD.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肝、胃占位性病变逐渐缩小,随访1.5年未见新发病变.结论 IgG4-RD常出现多个器官受累或相继受累症状,部分患者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及时行血清IgG4及病理学检查可减少误诊.本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及时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甚至治愈.【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6(029)007【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IgG4相关疾病;误诊;炎性假瘤;免疫球蛋白G;糖皮质激素类【作者】王龙飞;林霖【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100007北京,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DOI] 10.3969/j.issn.1002-3429.2016.07.0102011年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才被统一命名,该病为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IgG4-RD主要特征为全身一个或多个器官慢性纤维化,伴血清IgG4水平升高或受累组织中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1-3]。
因IgG4-RD临床少见,加之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极易误诊。
186·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第一作者】周 怡,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腹部及关节。
E-mail:************************【通讯作者】周 鹏,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腹部及关节。
E-mail:***************·短篇报道·肝脏假性淋巴瘤影像误诊一例报告周 怡 田 螺 周 鹏* 芦 丹 胡艳丽 陈贝阳 甘红波 乔大发湖北省襄阳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一医院放射诊断科 (湖北 襄阳 441000)【关键词】 假性淋巴瘤;影像学;普美显;磁共振;病理学【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D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3.12.058Lmage Misdiagnosis of Hepatic Pseudolymphoma:A Case ReportZHOU Yi, tIAN Luo, ZHOU Peng *, LU Dan, HU Yan-li, CHEN bei-yang, GAN Hong-bo, QIAO Da-fa.Department of Radiology, 991 Hospital of Xiangyang City, Xiangyang 441000, Hubei Province, ChinaKeywords: Pseudolymphoma; Imaging; Pu Mei Xian; Magnetic Resonance; Pathology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9岁。
因“间断腹胀20余天”入院。
患者于20余天前出现间断性腹胀,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
体格检查:腹部外形正常,腹部触诊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6.4μmol/L、直接胆红素10.2μmol/L、HBV DNA2.38E+03;大三阳。
上腹部MR检查,采用GE Discoverry MR750 3.0设备,选用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普美显)增强,影像学表现示:肝左叶(S4段)下缘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略高信号,边界较清楚,直径约1.3cm,动态增强早期见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肝胆期呈明显低信号,DWI弥散受限。
肝血管肉瘤CT误诊1例并文献学习刘世豪;叶奕兰;郑伟;方宏洋【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7(027)009【总页数】2页(P1035-1036)【关键词】肝;血管肉瘤;CT;误诊【作者】刘世豪;叶奕兰;郑伟;方宏洋【作者单位】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病例男,70岁,右上腹疼痛不适2 w,伴有低热,否认肝病病史。
查体: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黄染、腹胀。
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3.4 mol/L,直接胆红素3.3 mol/L,间接胆红素20.1 mol/L,谷丙转氨酶11 IU/L,谷草转氨酶49 IU/L,谷氨酰转肽酶 142 IU/L,碱性磷酸酶98 IU/L。
血清 AFP(-)、CEA(-)。
CT 平扫及增强表现:平扫发现肝右叶巨大实性肿块影(13.6 cm×13.4 cm ×13.8 cm),边界可辨,密度不均,内见明显片状液化坏死(图1);增强动脉期实性部分少许动脉供血,强化不明显(图2);门静脉期持续轻度不均匀强化(图3),延迟期强化有轻度衰减趋势(图4);门静脉右支推挤受压、变细、变形、移位。
CT诊断:肝恶性肿瘤性病变,肝细胞癌?术中所见:肝脏右叶表面一巨大包块,占据右肝前叶,肿瘤表面突出肝脏表面,有破溃,查见肿瘤范围约14 cm×11 cm,门静脉、肝静脉未见累及。
术后病理诊断:肝右叶血管肉瘤。
讨论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hepaticangiosarcoma,PHA)是一种起源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约占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1%~2%[1],多见于60岁以上成年男性,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PHA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可有右上腹疼痛、不适、腹部肿块、发热及贫血等,晚期可出现腹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衰竭或肿块破溃出血引起的急腹症[2-3]。
肝脏异物误诊肝癌1例报告张永华;刘莲芳【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肝脏异物;肝癌;误诊【作者】张永华;刘莲芳【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省张家港市 201129;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江苏省张家港市 2011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66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AFP的指标检测,其常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内良性肿瘤相鉴别。
肝内异物影像学诊断为肝癌临床罕见,本病例为2014年我院肿瘤科收治一肝内异物误诊为肝癌的病例,为减少临床误诊率,特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81岁,因发现肝脏肿块1月余,发热1天入院。
患者2014年03月底因腹部隐痛起病,在我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查腹部CT、腹部MRI示:肝左叶占位,考虑MT可能。
AFP正常。
乙肝二对半均阴性。
进一步在江阴华西村行PET/CT示:肝左内叶高代谢肿块考虑肝癌伴下腔静脉癌栓可能,肝门部及腹膜后淋巴结显影,未见明显FDG摄取。
后患者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81医院住院,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于2014年04底行肝脏肿块伽马刀治疗。
本次因高热入院,体温达39.2℃,伴有畏寒乏力,时有咳嗽。
入院诊断考虑:原发性肝癌;肺部感染。
予头孢西丁抗感染治疗。
住院期间查头胸腹CT示(05月26日,见图1):1.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建议MR检查。
2.老年脑。
3.慢支,肺气肿。
4.右肺上叶及两肺下叶多发条索、结节影,考虑陈旧性病变。
5.右肺下叶小结节,建议随访。
6.肝左内叶团片状低密度影,结合临床,考虑肝Ca,建议增强检查。
7.肝门部结节状影,考虑肿大淋巴结,建议增强检查。
8.胆囊炎。
9.前列腺肥大。
血常规:WBC 7.4×109/L,NE% 0.812 ,RBC 4.10×1012/L,HGB 110.0 g/L,PLT193×109/L;CRP 77.9 mg/L;降钙素原:正常。
肝错构瘤1例李祖茂 周继雍 谢贤镛(川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南充 637007)文章编号:1005-3697(1999)03-0107-01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肝错构瘤(Hepatic hamartoma )是一种罕见的胚胎和胎肝发育异常的肿瘤样团块,多见于婴幼儿。
我们近期收检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612岁。
因右上腹包块8mon 入院。
查体:发育正常,右上腹扪及约5cm ×6cm 的包块,质硬,活动度差。
B 超见肝左叶6.7cm ×5.5cm 大小实质性等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均质。
CT 提示肝左叶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肝母细胞瘤。
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
术后见肿块约10cm ×8cm ×5cm 大小,位于肝左外叶膈面前下方凸出于肝表面。
表面结节状,质硬。
行肝左外叶切除,术后查血AFP (-)。
临床诊断为肝母细胞瘤。
2 病理检查肝组织一块,9cm ×8cm ×5cm 。
表面有一结节5cm ×5cm ,凹凸不平,但无坏死,色泽淡黄。
切面结节大5cm ×4cm ,实性,界限可分,无包膜。
灰白间浅棕色,质较硬韧,镜下见肿块由成熟的肝细胞、胆管和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肝细胞呈不规则团块状,细胞水肿,排列紊乱,无中央静脉。
间质内小胆管大量增生,呈腺管样或实性团块及条索状。
纤维组织增生,穿插于肝细胞团和胆管之间,其内弥漫炎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浸润。
病变区与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分界。
病理诊断:肝左叶实质性错构瘤3 讨 论3.1 临床特点 本病由Maresch 于1903年首例报道,1956年Edmondson 正式命名[1]。
1983年,Stocker 和Ishak 报道了30例,并复习了文献中报道的42例[2]。
国内仅有散在个案报道[3、4、5、6]。
本病一般发生于2岁以内婴幼儿,平均年龄15mon ,男多于女,成人极罕见[6、7、8]。
病案报告文章编号:1005-2208(2015)09--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09.01肝脏炎性假瘤误诊为胆管癌1例报告童里,赵红川,耿小平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肝脏炎性假瘤;胆管癌;肝胆管结石Keywords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cholangiocarcinoma;hepatolithiasis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 )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病变,因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不典型,与其他胆管癌及肝脏病变难以辨别,极易误诊。
我院收治1例误诊为肝胆管细胞癌(ICC )而行手术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病人女性,46岁。
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伴发热1月余”入院,病人10年前曾于当地医院查出胆囊结石。
2015-01-16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发热,最高体温39℃,无寒颤,无眼黄、尿黄。
外院检查示:CA19-9>1200U/mL,CA12576.1U/mL;增强MRI 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积气,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胆总管末端肿瘤待排;肝左叶占位性病变,胆管细胞癌,脓肿待排,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见图1)。
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复检CA19-957.2U/mL,腹部B 超提示肝外梗阻;胆总管下段实性占位性病变,胆总管中段稍强回声,肝内胆管结石,胰管轻度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
腹部CT 增强及CT 血管造影(CTA )提示肝内胆管结石、扩张积气,胆总管扩张,下段稍高密度,结石可能性大(见图2)。
初步诊断:(1)肝肿瘤(左叶,胆管细胞癌?);(2)肝内外胆管结石;(3)胆总管下段梗阻,肿瘤待排。
于2015-03-11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上腹部粘连,肿瘤位于肝左外叶,大小约5cm×5cm,灰白色,质硬,移动度差,侵及膈肌,胆总管增粗,直径约1.5cm,内可扪及多枚结石,胆囊萎缩与十二指肠形成瘘道,胆道镜探查证实Oddi 括约肌功能丧失,遂行“腹腔粘连松解、肝左叶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除、术中胆道镜取石、十二指肠瘘口修补、肝总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治疗7例报告
邱云峰;许世吾;廖之伟;田发林;杨维良
【期刊名称】《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4(13)3
【摘要】报告 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
其中误诊 6例 ,仅 1例经肝穿刺确诊 ;手术治疗 6例 ,行左外叶切除 1例 ,右肝第V段切除 1例 ,局部切除 4例 ;非手术治疗 1例 ,均治愈。
随访 1~ 1 3年 ,无复发。
提示该病少见 ,病因尚不清楚 ,诊断需依靠肝穿刺活检或术中术后病理检查。
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术前已经病理确诊 ,可行非手术治疗。
【总页数】2页(P237-238)
【关键词】肝炎性假瘤/诊断;肝炎性假瘤/治疗;误诊
【作者】邱云峰;许世吾;廖之伟;田发林;杨维良
【作者单位】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普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R44
【相关文献】
1.16例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 [J], 孙启刚;周开伦;郑进方;邢贻雷;张震生
2.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及治疗(附八例报告) [J], 郭庆渠;梁水庭
3.肝脏炎性假瘤CT诊断2例报告 [J], 刘爱莲;付维利
4.肝脏炎性假瘤的CT诊断(附5例报告) [J], 张连平
5.肝脏炎性假瘤CT诊断2例报告 [J], 邱景义;周洪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