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干预性护理方式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手术后的疼痛仍然是患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问题更是突出。
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成为了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问题,护理干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本文将针对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干预性护理方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术后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普外科手术术后的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疼痛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疼痛会引起患者的心理不适,使得患者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从而延缓康复进程;疼痛还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质量,导致身体状况不佳。
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是非常重要的。
二、干预性护理方式分析1.术前宣教在普外科患者进行手术前,重点是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
通过术前宣教,可以使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和相关风险,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减少术后疼痛的产生。
2.麻醉管理麻醉是普外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麻醉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在麻醉管理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尽可能减少术后疼痛的产生。
3.术后镇痛术后镇痛是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要措施。
通过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术后镇痛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药物镇痛、物理镇痛、心理镇痛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综合护理综合护理是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包括个人护理、情绪护理、营养护理等,保证患者的各项指标正常,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干预性护理方式在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干预性护理方式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护理的效果;通过干预性护理方式,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加全面和周到的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干预性护理方式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身心护理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身心护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病症的重要手段。
然而,手术后的疼痛是无法避免的,它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还会引起患者的心理障碍。
因此,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进行身心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身体护理1、疼痛的监测手术后的疼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需要及时监测。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各种评估工具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包括疼痛的强度、部位、频率和性质。
在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后,医护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程度的疼痛给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2、疼痛治疗针对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医护人员可以采用各种疗法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镇痛剂、非甾体抗炎药、神经阻滞剂等。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热敷、冷敷和按摩等。
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催眠、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疼痛,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充分理解和支持。
3、饮食护理普外科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护理。
由于手术后的身体正处于恢复期,患者的食物摄入量需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并为其提供合适的膳食方案。
二、心理护理1、情绪的稳定手术后患者在面对疼痛和受惊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因此,在进行身体护理的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和患者的交谈、提供音乐、读书等方式让患者感到放松,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2、精神支持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面对长期的疼痛和康复,这需要患者有稳定的心态和持续的精神支持。
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和困难,让患者感到被关心和支持。
三、可行性建议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身心护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为了更好地进行身心护理,医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专门的疼痛管理团队,让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
普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措施沿滩区人民医院外科熊红对于普外科手术来说,在帮助病患解决了病症隐患的同时又给病患带来短期剧烈的疼痛主要原因是普外科手术因其进行时会产生机体创口,故而疼痛是比较常见的临床反应症状,是人体自身组受损后进行细胞间修复的反应,但是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在情况严重时可能导致机体创口感染从而引发并发症。
如何在临床护理中有效的帮助病患减轻术后疼痛感,对于医护人员以及病患来说都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且随着临床护理学的发展,使得护理工作对于病患身心健康的关注度大大增加,缓解术后的疼痛护理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1 普及疼痛等级及原因,提高患者自我评估能力在手术之前告知病患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疼痛状况,从常规生活的角度给病患普及疼痛的主要原因以及疼痛的相关知识,促使病患在术后的疼痛症状中能够有意识的抵抗与评估自身疼痛等级,对于疼痛的接受程度相较于相关知识普及之前有很明显的改善。
2 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在普外科手术后,医护人员在病房巡检时应当着重关注病患疼痛忍受情况,及时有效的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与病患交流时注重听取对于疼痛的感受,通过医护人员的安慰与心理疏导,使得病患心理情绪转变为与疼痛积极对抗,或者医护人员通过和病患的交流聊天,转移病患的注意力,引导病患主动通过聆听音乐、观看视频、阅读书籍以及与人聊天等方式摆脱疼痛的困扰,缓解病患的疼痛以负面的心理情绪。
3 病患疼痛评估,开展护理措施普外科手术后为防止机体创口发炎感染,一般会进行消炎药物的辅助治疗。
在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着重注意病患输液管、导流管的位置是否合适,提醒病患在翻身或者起身时注意避免牵扯到导流管。
若病患存在咳嗽、粉尘过敏打喷嚏等情况,应当提前告知病患在剧烈咳嗽、打喷嚏的时候应当注意保护创口。
比如在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用手轻按创口,避免用力过猛引起的创口开裂;对病患的躺姿、坐姿等进行规范引导,侧躺方向与手术创口相反,避免手术创口被挤压,以降低手术创口张力,从而减轻疼痛。
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干预性护理方式分析普外科手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然而术后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
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是一项重要的干预性护理工作,本文将就该方面进行分析。
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手术创伤、麻醉药物、拔管、拍背等操作、恢复期的肌肉疼痛以及低温痛等。
因此,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干预性护理方式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术前教育。
护士应在手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术后疼痛的可能性、程度和影响,让患者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增强其合作意愿。
此外,还应向患者介绍一些减少术后疼痛的措施,如术后肢体锻炼、呼吸锻炼等。
其次,术中镇痛。
术中镇痛是减少术后疼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在手术中使用镇痛药物,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士应对术中的镇痛药物进行监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第三,术后镇痛。
手术后需要给予及时的镇痛治疗,减轻患者的疼痛。
但是,在使用镇痛药物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疼痛程度、身体状态与合并症等因素。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
此外,护士还应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最后,术后康复。
术后的康复非常关键,可以加速术后恢复,减轻疼痛。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恰当的运动方案,如肌肉锻炼、呼吸锻炼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体能和身体功能。
此外,护士还应向患者介绍康复知识和注意事项,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减少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干预性护理方式包括术前教育、术中镇痛、术后镇痛和术后康复,这些都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的康复。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外科手术中疼痛贯穿始终,术后疼痛是人体机能对手术创伤的修复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
术后疼痛无论强弱,或多或少对患者手术创伤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加大术后焦虑恐惧,引起心血管方面疾病的并发症。
以往的传统医学认为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有很多的不良影响,而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患者需诉说疼痛并对术后疼痛进行护理[1]。
那么,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一、术后镇痛的影响因素1.疼痛认知:关于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疼痛感知被认为是影响术后镇痛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诉说术后疼痛感,患者被排除在外,导致未能配合护理工作或采取不适当的镇痛方法。
因此,为患者建立正确的疼痛认知是提高术后镇痛满意度的重中之重。
2.疼痛强度:检查术后患者疼痛护理满意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术后24小时疼痛强度、年龄、术后就诊次数、术后24小时焦虑水平、宗教信仰和术后疼痛预期对术后镇痛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术后24小时的疼痛强度。
3.护理措施和观念:正确应用护理措施和思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镇痛泵引起的尿潴留的效果,发现实施心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尿潴留。
4.疼痛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是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医务人员术前向患者传达疼痛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
因此,护士应不断增长疼痛护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疼痛管理技能,并在整个围手术期为患者进行疼痛健康宣教。
5.更新对麻醉止疼药的认识: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用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
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
不论止痛药的剂量多大,用药时间多久,对患者镇痛的成瘾率极小(<1%)。
二、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1.指导患者积极主动学习:针对患者缺乏正确的疼痛认知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要求患者在术前多多了解有关术后疼痛的知识。
普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的疼痛护理要点【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67-02【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的疼痛护理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15例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
医护人员针对老年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分别给予心理支持、精神安慰、观察护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措施。
结果本组15例普外科老年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均战胜了术后疼痛,最终康复出院。
结论:术后疼痛护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缓解老年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觉,从而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普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普外科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但是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恢复。
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的生理机能有所退化,主要表现为反射迟钝、痛感增加以及情绪不易控制等,且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更会给术后恢复带来困难。
本文针对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重点探讨一下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以期缓解老年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15例普外科老年手术患者。
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64岁至78岁之间。
其中,胃部手术患者8例;肝胆手术患者4例,肠道手术患者3例。
术后ii疼痛患者4例,iii 级疼痛患者6例;iv级疼痛患者2例;v级疼痛患者3例。
1.2 疼痛标准本文将患者的疼痛感受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描述如下:i级为咳嗽时无痛感;ii级为咳嗽时有明显痛感;iii级为深呼吸时有痛感;iv级为静息时有痛感,但可以忍受,v级为静息时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1.3 护理方法医护人员针对老年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分别给予心理支持、精神安慰、观察护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措施。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引发疼痛的有效护理方式。
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的普外科60例手术患者进行冷热疗法、服用药物、体位等进行护理。
结果 60例普外科患者在接受术后疼痛护理之后,相关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患者在排除或减轻疼痛症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给予治疗最大的支持与配合,最终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结论普外科医护人员必须注重术后疼痛的护理工作,根据患者实际出现的疼痛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减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机率,推动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恢复,提高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水平。
【关键词】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有效护理措施探讨分析1.基础资料将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的普外科60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分析的对象,男性患者有3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在38至78 岁之间,年龄的平均值是55. 4岁。
其中11例胃部手术治疗,10例胆道手术治疗,2例甲状腺手术治疗,4例十二指肠手术治疗,12例阑尾切除术治疗,3例胰腺手术治疗,5例痔疮手术治疗,7例肠道手术治疗,7例胆囊手术治疗,4例脾胃手术治疗。
2.患者术后疼痛症状48例患者在完成手术治疗之后出现发愁、呻吟、哭泣、焦躁不安等现象;12例患者的认知模糊,思维过程比较混乱。
2例患者感觉稍微迟钝或出现异常情况;8例患者的呼吸速度、血压、心率都出现明显的改变;32例患者引发出汗,疼痛区域发热、发红或水肿;部分患者甚至无法行动,肌肉出现痉挛现象。
3.结果60例普外科患者在接受术后疼痛护理之后,相关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患者在排除或减轻疼痛症状的情况下,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给予治疗最大的支持与配合,最终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4.术后疼痛的护理4.1冷热护理对患者施行冷疗法能够迅速将减少水肿及炎症的发生,神经的传导速率能够控制在适宜范围之内,这种疗法在突发性的疼痛的护理中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1]。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普外科手术,患者的内脏受到一定程度的牵拉,在术后麻醉消失之后,创口疼痛感加剧,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
作为护理人员,有必要悉心护理好患者,尤其要给予心理安慰,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普外科手术疼痛护理疼痛是机体神经系统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受心理状态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患者的疼痛也日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是较为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
在术后麻醉消失之后,患者多容易出现切口剧烈疼痛,且在手术后24 小时内反应剧烈,在2~3 天后渐渐减轻以至消失。
手术后,由于手术时患者的内脏受到一定的牵拉最后导致疼痛剧烈,促使患者出现焦虑、恐惧,限制了肢体的动作,疼痛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甚至会影响患者体内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肠粘连、肺功能降低、肺炎甚至压疮等痛苦,严重的疼痛还会给器官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护理人员的高效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并且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我所在的医院,是位于本市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二甲医院,现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2012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的资料略作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5O例病人中,男32例,女18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l5岁。
其中,胆囊炎胆石症18例,腹股沟斜疝12例,阑尾炎8例,甲状腺瘤7例,乳腺肿瘤5例。
结果:治愈49例,腹股沟斜疝复发1例。
随访时间1年。
2对疼痛程度的判别疼痛程度通常分为这样几级:0级—不痛;1级—有痛感、但不重;2级—轻微痛、病人不舒服;3级—疼痛且痛苦;4级—疼痛较剧;5级—剧痛。
同时观察病人行为变化及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如5级时,病人会出现呻吟、不安、喊叫,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脉率改变,影响呼吸等。
3 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切口疼痛,这种疼痛多在麻醉清醒后的24 时内出现,麻醉药效消失后,组织的伤害依然持续,容易产生疼痛,手术部位以及性状,对手术后的疼痛影响很大,尤其是患者的上腹部、胸部、肛门、直肠以及背部手术,容易出现频繁的疼痛;②切口处的缝合张力容易引起一些疼痛,多是由于翻身、咳嗽等多重原因导致,大都发生在手术之后的2~3 天;③肠蠕动导致的疼痛常常出现在反应后的3~4 天,标志着肠胃功能的恢复;④心理因素造成的疼痛,文化水平以及环境因素也与患者的疼痛有关。
2012年12月1.2观察指标: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的体温变化、是否合并真菌感染、住院期间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的种类、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外科手术后患者、是否肠外营养等。
1.3细菌的培养鉴定:无菌抽取静脉血5ml ,接种于血液增菌瓶,置37℃培养2~3天,对培养阳性者行进一步鉴定。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单因素分析时对于离散性变量的比较用X 2检验。
2结果2.1细菌分离结果:52例患者共分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12株。
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
2.2获得性败血症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见表1。
表1获得性败血症预后危险因素3预后危险因素分析3.1病原菌:本组患者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分离率为16.95%,真菌分离率为20.34%。
3.2单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是否高龄(≥60岁)、是否合并真菌感染等共6项指标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可能为获得性败血症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提示,老年人发生败血症的比例较高。
某些侵入性操作对血管内皮及体腔黏膜可造成损伤,有利于细菌感染。
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也极易诱发细菌感染;另外,一些大型外科手术医源性地破坏了人体天然免疫屏障,从而导致了细菌感染。
4护理对策4.1加强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ICU 是医院感染的好发场所,故一旦发生败血症,死亡率高。
为此,应加强护理人员院内感染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在护理工作中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控,努力减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4.2强化对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对所护理的患者的年龄、是否存在侵入性操作等预后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建立评估档案,制定缜密有效的护理计划。
4.3严格执行各项无菌制度,以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染的潜在危险。
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目的对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护理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
方法在该中心2016年1—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外科患者中随机选100例,随后盲选其中50例,在术期实施综合性疼痛护理,作为观察组。
其余50例患者,则以常规护理流程施护,视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效果间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该次治疗中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5.01±0.87),对照组为(7.36±1.58),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47/50),而对照组为80.00%(40/50),两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性疼痛护理,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兼具备提升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标签: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在行手术治疗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做好术后疼痛护理工作已成为临床医疗关注的重点。
术后疼痛不但会使得患者遭受痛苦,更将使得其与各项治疗、护理操作的配合性降低。
结合临床实际可知,诱发术后疼痛的因素较为复杂,有手术因素,也与术后护理工作有关。
采用有效对策对外科手术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在直接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更能起到增加患者与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配合程度的作用,使得治疗方案能够顺利进行。
有效护理对策的帮助下,可起到对外科手术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的效果[1]。
为此该院就侧重对该类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旨在对术后疼痛进行有效控制,具体方法表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该院2016年1—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外科患者中随机选100例,随后盲选其中50例,在术期实施综合性疼痛护理,视为观察组。
其余50例患者,则以常规护理流程施护,视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可以发现,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在24~76岁间,平均值在(56.28±1.98)。
观察组中则存在有男性24例,女性26例,其年龄分布在21~78岁间,中间值在(54.87±1.68)。
术后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临床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十分有效的控制,探讨护理在疼痛诊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病人术后疼痛多是在麻醉作用消失,感觉开始恢复,刀口疼痛逐渐加深,尤其以手术当天和夜间最为强烈。
护理术后疼痛病人,必须掌握术后疼痛的原因,才能减轻疼痛。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其他伤害高于工伤,农村高于城市,夜间高于白天,由此可见,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原因、个性、情感以及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等都会对疼痛产生感觉影响。
所有的人都害怕疼痛,所有人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忍受疼痛,所有人都经历过疼痛并被它所困扰。
经常感到疼痛不适的人当中,有30%至50%是由于承受过大精神压力所导致。
尤其夜间疼痛常常难以控制,术后疼痛治疗除了镇痛泵,肌注药物等方法外,也应注意其他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术后疼痛的因素:
1.外科手术的部位,手术性质。
2.切口的深度。
3.精神状态。
4.术后并发症。
5.麻醉用药。
6.大多数手术白天做的,到晚上麻药消退了。
认识术后疼痛的因素,正确处理就能消除必不可少。
轻度疼痛,病人能忍受,一般行为上不表现;中度疼痛,病人出现呻吟,面部表情痛苦,重度疼痛可出现辗转不安,出汗,甚至休克,随着疼痛时间延长,疼痛的行为反应可以减弱或消失。
术后疼痛的护理:
1、心理护理:有效沟通,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尊重其对疼痛的反应,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支持病人,减轻心理负担,多与病人说
话以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感觉温暖,可减轻疼痛。
2、药物止痛:了解药物的性质,不良反应,对诊断不明的疼痛不可用吗啡类以免掩盖病情,成瘾药物尽量不用。
3、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安静休息,好的睡眠可减轻疼痛。
4、减少疼痛刺激:护士在操作,治疗,检查动作应轻柔,减少疼痛刺激,保持舒适体位。
如更换床单、导尿、尿道口抹洗时护理技术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帮助,使其保持舒适体位,减少疼痛刺激
5、体位护理:腹部手术可取半卧位,可减少腹部伤口的张力,减轻疼痛,以利伤口愈合,肢体手术可抬高患肢,以减轻疼痛,肿胀。
6、引流管的护理: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瓶,长度适宜,利于病人翻身,不宜过长过短,翻身时会有牵拉伤口,引起疼痛,甚至拖出。
7、分散注意力: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8、对症处理:针对病人发生疼痛的原因采取以下措施止痛。
对术后有轻度疼痛的病人,能够进食可给予口服去痛片或颠茄合剂等药物,一般疼痛者在排除腹部并发症后给予解痉类及度冷丁等药物,以镇痛解痉,对呼吸抑制也较小。
疼痛剧烈时可根据病人全身状况增加药量。
当病人因咳潄,咳痰引起伤口疼痛时,指导病人用手按住伤口,可减轻疼痛,当肠蠕动引起腹部牵拉痛时不要使强烈的镇痛剂,可给肠蠕动剂促进排气。
严重的术后疼痛可导致病人睡眠不足,造成情绪低落,组织修复慢,延长住院时间,护士注意自我调节,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向家属讲明心身护理的重要性,鼓励、支持、体贴、安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因此有效地消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