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4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学情分析】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
二、作者介绍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去住一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主旨却在表明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夜归鹿门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一首诗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从岘山到鹿门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语言自然平淡,意境清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和深层次的情感挖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高二学生对于隐逸文化可能了解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学会通过意象分析和意境感悟来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会诗人的淡泊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隐逸的深层原因,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从《夜归鹿门歌》寻访“隐者”孟浩然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提高。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归隐文化和文人的隐逸情结。
教学重点:理解“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通过意象创造出来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旷野上,落日带走最后一抹辉光,只留给世界一个半睡的夜晚,残枝在风中摇曳,稀疏的风吹不走一丝凄清,大地,一片沉寂。
在这个夜晚,有巴山的秋雨陪伴着李商隐,有寒山寺的钟声陪着张继,有皑皑的白雪陪着白居易,还有河面的渔灯陪着查慎行。
那么,这漫漫长夜,又有什么陪着孟浩然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归鹿门歌》去探寻答案。
二、目标解读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夜归鹿门歌》的学习,一方面要领悟通过意象来创建意境的技巧,另一方面要掌握通过意境来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同时通过对孟浩然对意象的选择和应用,理解孟浩然面对人生困境所作出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初识诗人•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
——闻一多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
不达而卒。
——《旧唐书》(二)诵读体悟,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师:示范朗读)2.读懂大意,把握内容(1)解题质疑: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预设:夜:点明时间归:归去、归隐。
点明事件鹿门:点明地点。
用典,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用此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及诗作风格。
2、朗读品味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3、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
4、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蜀地沿长江东下,一路观光揽胜。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由此李白留下了一首传世名作。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作为同时代著名诗人崇拜和赞美孟浩然的诗品和人格,实属难得。
是什么原因使“诗仙”对孟浩然如此钦佩及至歆慕呢?二、了解作者,自主学习2、孟浩然轶事年轻时,孟浩然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孟浩然曾与张九龄、王昌龄等结交,终未入仕途。
曾写下《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三、赏析诗歌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答案: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2、描绘了哪些意象,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答案:黄昏江景图钟声渡头月夜山景图月亮烟树岩扉松径3、赏析黄昏江景图--渔梁争渡图(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用第一人称,描绘诗歌中的场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问题点拨: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讨论明确:夜“夜”表示时间,归“归”表示事件,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讨论明确:周末回家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想:毋庸讳言,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时间投入是相应较少的,古典诗歌的学习则更是以背代赏、囫囵吞枣。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抓住诗歌体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一些赏读的技法和路径,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的诗歌单元分为三个部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可见意、境、声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层鉴赏的同时又兼顾诗歌特点。
古典诗词的主要特色是文思和音律。
音律的习得需要学生感受一些古代的吟咏法,文思的习得需要学生懂得一些入境入情的方法。
“声情吟赏教学法”便是基于此的一种尝试,这需要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的储备与反复吟诵的实践,以激趣、晓声、授吟、悟情四步骤环环相扣,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有效地接近诗韵诗情的内核,并尝试给学生搭建吟咏平台,让学生徜徉诗律,身临诗境,进而妙悟诗味。
助读材料:《赠孟浩然》(李白)、《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闻一多《孟浩然诗论》名句。
教学目标:1.声情诵读,歌咏诗韵。
2.喧寂对比,细品语言。
3.感受形象,探寻幽情。
教学过程:导入:课间入课堂。
课前播放教师演奏古琴视频,营造氛围,让课间的喧境入课堂的寂境。
同学们,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此刻让我们忘记窗外盛夏的炎热,来一次诗意的行走吧。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炫技煽情,怎样和学生一起进入诗境,才是读诗的重要环节。
环节一:吟“歌”:平仄之中咏诗韵㈠诵读要领:学生齐读《夜归鹿门歌》。
(板书“夜归鹿门”)你觉得刚才读的怎么样?好在哪?要注意什么呢?㈡比读诗文:昼已昏,钟鸣山寺。
渔梁渡头上,人争而喧,随沙岸而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于鹿门。
皓月照,树烟开,忽到庞公栖隐处,中有岩扉,松荫三径,漫漫山间,长寂寥也,惟有幽人,自来去矣。
引导学生比读,领悟诵读要领,再齐读。
除了停顿、节奏,读文和读诗有何区别?㈢平仄韵脚:检查学生预习作业,按第一句的形式“平仄平平仄仄平”标注平仄。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材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二课《夜归鹿门歌》。
【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和积淀人文素养,所以本教学设计将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内蕴,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2)教材分析:《夜归鹿门歌》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在于实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应试落第,在吴越游历多年之后,隐居鹿门山时的作品。
诗歌从日落黄昏写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写到鹿门山途,表现了诗人从陈杂世俗隐居到自然山水的超然洒脱的情怀志趣,但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3)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唐诗,对于诗歌鉴赏中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的步骤基本熟悉,对于孟浩然的诗已有所了解,他们初中学过孟浩然的《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基本了解孟浩然诗歌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的风格。
但高二学生,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领悟诗人情感内蕴的能力以及在对比中深入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
(4)本节课是本节课是针对小课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研究”开展的一节校内实践展示课,其意图之一在于实践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即“知人论世、整体感知、品味意境、对比鉴赏”四步骤;意图之二在于引领学生按照基本步骤自主赏析古典诗歌;意图之三在于引领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歌意境,抓住关键词语品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蕴。
(2)过程与方法:关注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词,反复诵读,通过联想与想象,置身诗境,感受诗人的隐逸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悟诗人的隐逸志趣,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内蕴。
夜归鹿门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识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感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及隐逸志趣。
教学重点
1、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把握诗歌意境,领悟感情。
2、理解惟有幽人自来去所体现的诗人复杂的心绪。
教学难点“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学情分析及预习要点
1、已经懂得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预习诗歌内容,熟读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总
结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问题点拨:
问题点1:“夜归鹿门歌”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明确:
夜“夜”表示时间,
归“归”表示事件,
鹿门“鹿门”表示地点,从注释①、②可知关于鹿门的两个信息:
诗人孟浩然曾隐居鹿门;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
教师补充:孟浩然家住襄阳城外岘山附近,在汉江西岸,而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前往数十时可达。
﹙教师补充: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
后病死。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歌”表示一种文体,说明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与《长恨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问题点2: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生及平鹿门山这个特殊的地方你能体会到诗的题目中暗含的情感吗?
师生共识:诗歌的题目可知这首诗应该是写孟浩然由岘山夜归鹿门的情形,可能与归隐之情有关。
二、学生朗读诗歌,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
1、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教师指导诵读节奏,七言古诗,“二二一二”节拍﹚
2、教师以问题点拨学生感知诗歌整体意思。
点拨问题:
1、假如以“周末回家”为题写一段文字,你准备写什么?
讨论明确:
周末回家回家心情,途中所见,回家后的心情。
3、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推测《《夜归鹿门歌》的内容:归鹿门的心情,归鹿门途中所见,归鹿门后的情形。
4、学生参看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验证自己的推测。
5、学生再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
6、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三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
1、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教师板书。
意象
钟声黄昏渡头沙岸江村
月烟树岩扉松径鹿门
2、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给画面命名。
﹙教师点拨:可以以时间地点为标志给画面命名。
﹚
教师板书: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3、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思考画面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学生讨论,教师以问题适时点拨引导﹚
赏析画面一
点拨问题1:对于钟声和喧闹声,诗人更向往哪一个?
﹙启示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回顾孟浩然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更向往鹿门,因从注释可知孟浩然少时曾隐居鹿门。
点拨问题2:从诗歌中能否找出依据呢?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乘舟归鹿门。
由“亦”联系拟《拟行路难》中的“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的“亦”启发引导明确:世人回家,诗人也回家。
同时归途,方向不一样,志趣不同。
世人只求的是世俗人的快乐,故争渡回家,诗人向往的是山寺的寂静,山中的清幽,所以乘舟归鹿门。
小结画面一:描绘了悠然的钟声、喧闹的渡头,营造了山寺的僻静和尘世的喧嚣之境,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悠然脱俗、向往归隐的情感。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情感
悠然﹙对比﹚悠然
喧闹脱俗
赏析画面二
点拨问题1:月烟树岩扉松径鹿门,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怎样的意境?
特点:皎洁朦胧幽僻清幽
意境:优美寂静
点拨问题2:诗人喜欢此处的景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诗人陶醉于优美、寂静的环境中,忘乎所以。
物我暂时融为一体。
环境清幽,诗人内心也是宁静超脱,悠然自得的,仿佛超脱世俗。
小结画面二:
描绘了皎洁的月光、朦胧的烟树、幽僻的岩扉、清幽的松径,营造了山中幽美寂静的意境,月夜山中寂静优美,生活在此的诗人,内心应当是宁静超脱的。
抒发了作者隐逸的情怀。
教师板书
意境特点情感
优美寂静宁静超脱
4、归纳缘景明情的思路。
意象—特点—意境—情感
四、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点拨问题1:“夜归鹿门歌”中的“归”仅仅是回鹿门吗?
讨论明确:从日落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渡口喧嚣到山中清幽。
实际上是从世俗到归隐的道路
教师板书:人归心归,由世俗到隐逸。
点拨问题2:诗中“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讨论明确:诗歌的最后的两句,营造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诗人在这里,与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生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山隐居图中感受到诗人隐逸志趣下面隐藏的进仕无望的一点孤独感伤。
教师板书:孤独感伤
五学生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六、比较《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
学生讨论明确:
共同点:
1、体现诗人的隐逸志趣。
2、景物和诗人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不同点:
1、《夜归鹿门歌》前后情感一致,《归嵩山作》前后情感有变化。
2、《夜归鹿门歌》多用白描着墨轻淡,《归嵩山作》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布置作业: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反思
《夜归鹿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的首篇。
该单元要求教会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即要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同时《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将山寺的鸣钟、月照的鹿门、夜归的世人、月、烟树、
岩扉、松径等景物(意象)顺次组合,于喧闹的红尘之外,另创出一个和谐的、宁静幽美的隐逸胜境来,抒发了诗人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典型的意象、独特的意境、独有的情感。
鉴于以上两点,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教会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先通过解题、朗读,对诗歌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直奔重点。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根据初步感知,以时间和地点为分界概括两幅画面:黄昏江边景、月夜山中景。
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点,揣摩诗人情感。
景物特点一旦体悟到位,领悟情感也就轻松自然。
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主欣赏王维的《归嵩山作》效果很好。
学生已基本掌握这种赏析方法,对诗歌意境情感领悟比较到位。
反思这节课,我再一次认识到,一节课一个重点即可,不宜贪多;对于诗歌,景物是核心,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需要改进的几处:
1、第一幅画面赏析,忽略了“争”的点拨。
2、最后两句的赏析中,还应从知人论世层面略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