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八下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复习篇目:《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

第一篇《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词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无论

..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语

(4)率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数量不够或缺点

三、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3)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尽)

四、一词多义

(1) 寻:寻.向所至(寻找 ) 寻.病终(随即、不久)

(2) 志:寻向所志.(标记,名词 ) 处处志.之(做记号)

(3)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4) 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五、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沿着,顺着)

2.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

3.落英

..缤纷(落花)

4.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6.欲穷.其林(尽)

7.欲穷其林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8.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9.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10.才.通人(仅仅、只)

11.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12.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3.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5.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

16.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18.悉.如外人(全,都)

19.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20.乃.大惊(于是,就)

21.具.答之(详细)

2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3.咸.来问讯(全,都)

24.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25.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隔绝、不通音讯)

26.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27.无论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2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

29.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30.皆叹惋

..(感叹惋惜)

3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2.此中人语云

..(告诉(渔人)说)

33.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

34.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35.便扶向.路(先前的)

36.处处志.之(做记号)

37.及.郡下(到)

38.及郡.下(武陵郡)

39.诣.太守(拜访)

40.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41.未果

..(没有实现)

42.寻.病终(随即,不久)

43.后遂无问津

..者(访求、探求)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落花繁多。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的先祖)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七、课文分析

1、文章主旨: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即远离战乱、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

2、文章线索:发现桃花源一一访问桃花源一一离开桃花源。

3、语言特点:语言简洁、朴素、自然,而极其生动。多用白描手法,虚实结合,层层设疑,详略突出。

4、现实意义:“桃花源”描绘的是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宁静、详和的社会环境,与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致的。但是,现在来看这种挑花源是无法存在的,只有推动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进步,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5、对比迁移

与《与朱元思书》对比,对比角度如下:

从描绘的生活图景展开想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富春江的自然美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幅与世隔绝的理想会生活美景图。

第二篇《小石潭记》

一、古今异义词。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二、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

..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8、其岸势犬牙

..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9、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心情悲伤)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三、一词多义。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隶而从.者(跟随)

2.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

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4.环如鸣珮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四、重点字词解释。

1.隔篁竹

..(竹林)

2.如鸣佩环

..(都是玉饰)

3.心乐之

...(心里为之高兴)

4.水尤.清冽(格外)

5.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

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嵁:不平的岩石)

7.青树翠蔓

..(翠绿的藤蔓)

8.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示约数,左右,上下)

9.日光下澈.(穿透)

10.佁然

..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11.俶尔

..远逝(忽然)

12.往来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3.悄怆

..幽邃.(悄怆:凄凉)(邃:深)

14.以其境过清.(凄清)

15.隶而从

...(跟随着同去)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如鸣佩环

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

2.水尤清冽

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

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4.卷石底以出

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苍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8.俶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1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1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六、课文分析。

1.《小石潭记》的文章主旨是: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3.《小石潭记》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一一潭中景物(特写镜头)一小潭源流(形象比喻)一一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4.《小石潭记》的语言特点是:本文笔触细腻,用词精准,笔法极妙,语言简练、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

5.与《岳阳楼记》对比,对比角度如下:从感情表达方面:《小石潭记》是写作者被贬后的孤寂悲凉;而《岳阳楼记》是写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

第三篇《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二、词类活用

1.箬篷

..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

3.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三、一词多义

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

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3.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3.为.宫室、器皿

..、人物(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4.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5.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6.尝贻.余核舟一(赠)

7.盖大苏泛

...赤壁云.(大苏:苏轼)(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9.箬篷

..覆之(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11.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徐:慢慢地)(兴:起)

(糁:用颜料等涂上)

12.中峨冠

..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13.佛印

..居左(佛印: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鲁直:黄庭坚,苏轼的朋友)..居右,鲁直

14.苏、黄共阅一手卷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15.东坡右手执卷端

..(手卷的右端)

16.如有所语.(说话)

17.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18.佛印绝类.弥勒(像)

19.矫.首昂视(举)

20.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相类似)

2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22.珠可历历

..数也(分明的样子)

23.楫左右舟子

..各一人(撑船的人)

24.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25.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

26.其船背稍夷.(平)

27.天启

..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28.虞山

..王毅叔远甫.刻(虞山: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9.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30.又用篆章

..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篆章:篆字图章)(丹:朱红)

31.曾.不盈.寸(竟然)(盈:满)

32.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五、重要语句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高可二黍许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4.中轩敞者为舱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6.如有所语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7.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8.佛印绝类弥勒

佛印极像弥勒佛。

9.矫首昂视

抬头仰望

10.珠可历历数也

佛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1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六、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

2.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3.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

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4.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5.段落层次。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第四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二.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义:奋发今义: 生气,发怒

2.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动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

3.野马

..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的马

4.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5.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

三.词类活用。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四.一词多义。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2.为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天下为.公(是)

3.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其.正色邪(表示选择)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4.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北冥

..有鱼(北海 )

2.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4.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

5.南冥者,天池

..也(天然形成的水池)

6.志怪

..者也(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7.水击

..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

8.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风)

10.野马

..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12.其.视下也(代大鹏)

13.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之上(濠水上的桥)

15.安.知鱼之乐(怎么,哪里)

16.固.不知子矣(本来)

17.全.矣(完全,完备)

18.请循其本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六.重要语句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种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7.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却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七.课文分析。

(一)《北冥有鱼》

1.文章主旨:

本文节选自《庄子集释》)中的《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阐述了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2.写作特色

A.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B.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C.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D.描写细致,形象逼真。

3.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故步自封的狭隘心境中脱离出来。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第五篇《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3.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词。

1.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学

..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

4.大道

..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而长的路5.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三.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2.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3.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4.不独子.其子(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四.一词多义。

1.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2.以去以.六月息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弗.食(不)

2.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3.教然后知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5.其此之谓.乎(说)

6.选.贤与能

...(选:选拔)(贤:品德高尚)(与:同“举”,选拔)(能:才干出众)

7.讲信修.睦(修:培养)

8.不独亲其亲. (.亲:父母)

9.不独子其子. ( 子:子女)

10.使老有所终

...(有终老的保障)

11.壮有所用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12.矜.、寡.、孤.、独.、废疾者

... (矜:同“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13.男有分. (职分,职守)

14.女.有归 (女子出嫁 )

15.货恶.其弃于地也 (厌恶)

16.谋闭而不兴. (兴起)

17.盗窃乱贼

..而不作. (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18.故外户

..而不闭 (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 闭:用门闩插上 )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9.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七.课文分析。

(一)《虽有嘉肴》

1.文章主旨:

文中以吃菜“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讲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写作特色:

本文用类比的手法来说明学习的道理。阐明再好的学说,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3.现实意义:

“教学相长”对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只有将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发现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学有所成。

(二)《大道之行也》

1.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写作特色:

A.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写“大同”社会的总体特征并定名,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B.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文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节奏分明,句式整齐,语势强盛,铿锵有力,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迁移对比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跟文中的“大同”社会有相似的地方: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得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体现。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了全社会的关爱。

第六篇《马说》

一.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仅 )

二.一词多义

1.其其.真无马邪 (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语气词,表猜测,大概、恐怕)

2.策策.之不以其道(策: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策:名词,鞭子)

3.之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只”,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

3.一食或

...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 )( 或:有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5.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9.策之不以其道

...... (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策之:用马鞭赶它)

(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才干)

11.执策而临.之 (面对)

12.其.真无马邪? (加强诘问语气)

四.重要语句翻译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屈辱于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气力不够,它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知道千里马吧。

五.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

2.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オ,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和重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写作特色

A.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B.结构精巧,正反说理,中心突出。

4.现实意义:

提醒当今统治者要任人唯贤,善于识别人才,并努力做到不浪费人才,人尽其用,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5.对比迁移

与《出师表》对比,对比角度如下

A.从内容理解方面:

两文相同的是都谈到了人オ的有关问题;不同的是《马说》所谈的是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出师表》所谈的是恳切地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

B.从写作手法、思想感情方面:

《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作者愤懑不平之气。《出师》)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并表达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