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73.00 KB
- 文档页数:68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精编(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__陶渊明__,一名__潜__,字__元亮__,自号“__五柳先生__”,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文《饮酒(其五)》。
【知识积累】1. 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滋味好。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够。
3. 一词多义(1)寻(2)遂(3)舍(4)志4.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欲穷其林:尽。
(2)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名词用作动词未果:实现。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整理《石壕吏》《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赞扬老妇自请应役,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也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战争苦难表示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
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唐朝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本文是叙事诗也是讽喻诗,作者通过写一位老翁烧炭、运炭、卖炭未成,最终炭被抢夺的事情,深刻的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这首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品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诗人叹息的内容。
①叹息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②叹息自己一生奔波,到老却一事无成;③叹息自己怀抱远大理想,却无力改变家庭和国家的命运;④叹息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北冥有鱼》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
八年级(下)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第六单元※注释※重点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4.子.非鱼:你。
5.子固.非鱼:本来。
6.固.不知子矣:纵然。
7.请循.其本:追溯。
8.弗.食:不。
9.不知其旨.也:味美。
10.不知其善.也:好,好处。
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12.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13.使老有所终.:终老。
14.男有分.:职分,职守。
15.女有归.:女子出嫁。
16.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17.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18.故.外户而不闭:门。
19.是谓.大同:称作,叫做。
20.人不学,不知道.:道理。
21.故虽.有名马:即使。
22.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2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25. 更着.风和雨:遭受。
2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
2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28. 正患.己不能知:担忧。
29.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
3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31.执策而临.之:面对。
32.暮投.石壕村:投宿。
33.老翁逾.墙走:越过。
34.老翁逾墙走.:(逃)跑。
35.吏呼一何..怒:多么。
36.犹.得备晨炊:还。
37.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
38.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
39.长夜沾湿何由彻.:到,这里指“彻晓”(到天亮)。
4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蔽。
4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
42.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
43.手把.文书口称敕:拿着。
44.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45.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46.系.向牛头充炭直:挂。
47.万籁..此都寂:指各种声音。
48.有恨无人省.:知晓。
一词多义:1.志①《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②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2.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与朱元思书》四、通假字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五、古今异义词①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②戾:至,到达,莺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③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六、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凤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七、一词多义(1)蝉则千转不穷。
(尽,完)欲穷其林。
(走完)(2)猿则百叫无绝(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3)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果如鹤唳云端。
(叫)十一、理解性默写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 2.芳草鲜美..:3.渔人甚异.之: 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 6.才.通人:7.屋舍俨然..;. 8.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 10.悉.如外人:11.黄发垂髫....: 12.乃.大惊:13.便要.还家14.咸.来问讯:15.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6.遂.与外人间隔.. :. 17.乃.不知有汉;18.无论..魏晋; 19.为.具言所闻: 20.延.至其家: 21.此中人语.云:22.不足.为外人道也: 23.便扶向..路:24.处处志.之: 25.及.郡下:26.诣.太守: 27.欣然规.往:28.未果.;. 29.寻.病终:30.无问津.者:第10课小石潭记1.心乐.之; 2.水尤.清冽:3.蒙络摇缀....: 4.可.百许.头:5.日光下澈.:. 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 8.往来翕忽..:.9.斗.折蛇.行: 10.犬牙..差互:11.悄怆..幽邃.:. 12.隶.而从者:第11课核舟记1.奇巧..人: 2.为.宫室:3.罔不因...势象.形: 4.尝贻.余核舟一:5.八分有奇.:. 6.箬篷..覆之: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8.石青..糁之:9.中峨.冠而多髯者: 10.如有所语.:11.其两膝相比.者: 12.绝类.弥勒:13.矫.首昂视: 14.神情与苏、黄不属.:.15.诎.右臂支船: 16.珠可历历..数也:17.左手倚一衡.木: 18.若.听茶声然.:.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21.曾.不盈.寸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第12课《诗经》二首1.在河之洲. 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 4.左右流.之5.寤寐..思服. 6.悠.哉悠哉7.琴瑟友.之 8.左右芼.之9.钟鼓乐.之 10.蒹葭苍苍..:11.溯洄从...之 12.溯游..从之13.蒹葭萋萋.. 14.白露未晞.15.道阻.且跻. 16.在水之湄.17.蒹葭采采.. 18.白露未已..19.在水之涘. 20.道阻且右.第21课《庄子》二则1.北冥.有鱼 2.怒.而飞3.志.怪者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5.抟扶摇...而上者 6.野马..也7.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9.亦若是.则已矣 10.全.矣 11.请循.其本第22课《礼记》二则1.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3.教然后知困. 4.然后能自反..也5.学.学半 6.讲信修.睦7.选贤与能... 8.不独亲.其亲.9.盗窃乱贼..而不作.10.矜、寡、孤、独、废疾者...........11.男有分. 12.女有归.第23课马说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3.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尽其材.9.执策而临.之 10.其.真无马邪第24课唐诗二首1.卷我屋上三重..茅 2.高者挂罥长..林梢3.忍能..对面为盗贼 4.唇焦口燥呼.不得5.俄顷..风定云墨色 6.秋天漠漠..向昏黑7.长夜沾湿何由彻...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9.两鬓苍苍..十指黑 10.卖炭得钱何所营.11.翩翩..两骑来是谁12.回.车叱.牛牵向北13.宫使驱将惜不得....14.系.向牛头充炭直.1二、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第9课桃花源记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部编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02《小石潭记》(知识梳理)《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复习1.作家作品(1)陶渊明,(朝代)诗人,又名 ,字,号,私谥靖节,将阳柴桑人。
其代表作品有《»«»等。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
有《陶渊明集》。
(2)柳宗元(773-819 ),字, 朝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 之一。
柳宗元与、、、、、、合称“唐宋八大家”。
(3)《核舟记》选自清代 (人名)选编的《»,作者,明朝人。
(4)《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初年至时期的诗歌篇。
这些诗歌分为、、三部分。
(5)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时期哲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及(6)《札记》,战国至秦汉间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编纂的。
与《»«»合称“三礼”。
(7)韩愈(768-824 ),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唐代文学家。
其文章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苏轼赞誉其“:也被列为“ ”之首。
(8)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 : 其诗被称为“ "。
杜甫与合称“李杜”。
(9)白居易,字 , 代著名诗人,号 ,著有《》集。
2.通假字(1)便要还家通,意思是(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意思是(3)左手倚一衡木通,意思是(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意思是(5)讪右臂支船通,意思是(6)北冥有鱼______ 通____ ___ ,意思是(7)选贤与能______ 通____ ___ ,意思是(8)矜、寡、孤、独通 ___ ,意思是通,意思是 —通,意思是号病终 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_____ 寻向所志 _____ 乃不知有汉 __ 其中往来种做 渔人甚异之. _ 处处志之 _____ 如鸣佩环 _____ 隶而从者 _____ 明灭可见 _____ 以其境过清, _ 乃记之而去 _______ 卷石底以出 _______ 明灭可见 _________ 如鸣佩环,心乐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珠可历历数也 其人视端容寂 以至鸟兽、木,石 其视下也 _________(22) 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游于濠梁之上(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0)才美不外见3 . 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3)舍:便舍船 (4)志:处处志之 (5)乃:见渔人,乃大惊 (6)中:中无杂树 (7)之: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8)环:四面竹树环合 (9)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0)可:谭中鱼可百许头 (11)清:水尤清.冽 (12)而:潭西南而.望 (13)以:全石以为底 (14)见:下见小潭 (15)乐:似与游者相乐. (16)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17)为:为.宫室 (18)可:高可二黍许 (19)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20)木:能以径寸之木 (21)其: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子之不知鱼之乐 子固非鱼也9此之谓乎弗学,不知其善也 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食马者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23)之:其翼若垂天之.云 (24)固:固不知子矣 (25)其:不知其.旨也 (26)学:学,学半 (27)子:不独子其子 (28)故:是故 谋闭而不兴 (29)亲:不独亲其亲 (30)闭:是故谋闭 而不兴 (31)策:策之不以其道 (32)能:虽有千里之能 (33)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4)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4.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2)阡陌交通.(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无论魏晋 (5)仔唧若有光 (6)不足为外人道也 (7)悉如外人 (8)南弟宗玄 (9)乃记之而去.(10)崔氏二小.生.(11)高可二黍许(12)而计其长曾 不盈寸(1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今义:(1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今义:(15)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16)知困,然后能自强古义:今义:(17)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18)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今义:(19)是马也古义:今义:(20)且欲与常马等/、可得古义:今义:(21)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22)大道之行古义:今义:(23)矜寡孤独古义:今义:(24)女有归古义:今义:(25)盗窃乱贼而不做古义:今义:(26)故外户而不闭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处处志之(4)未果(5)复前行(6)从小丘西行百一十步(7)心乐之(8)皆若空游无所依(9)下见小潭(10)斗折蛇行(11)其岸势犬牙差互(12)凄神寒骨(13)箸篷覆之(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石青移之(16) 一食或尽粟一石(17)策之不以其道(17)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6.重点实词识记(1)缘溪行(2)屋舍俨然(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便扶向.路(9)欣然叫往(11)水尤清冽(13)潭中鱼可百许头(15)潭西南而望(17)隶而从者(19)盖大苏泛赤壁云(2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3)其船背稍夷.(25)左右茗之(27)怒而飞___________ (29)赤怪者也(31)讲信修.睦(33)故”有名马(35)安求其能千里也7.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
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所学的文言文重要内容。
以下是重点内容的概述:
单元一:《卧病书屋》
- 描写了司马光卧病在床时的坚持和奋发求学的精神。
- 引导学生了解了古代的文学典籍《资治通鉴》,并对其重要性有了认识。
单元二:《论语》选读
- 简要介绍了孔子及其学说的特点,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 选取了《论语》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单元三:《平原作战》
- 通过讲述陆游在战场上的生活和战争经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 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珍惜和平的意识。
单元四:《读赋得古原草堂重建》
- 介绍了文学家王安石的生平和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创作。
- 引导学生欣赏王安石的古韵文学作品,并启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思考。
单元五:《水浒传》选读
- 通过选读《水浒传》中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物、事件和价值观。
单元六:《沁园春·长沙》
- 介绍了文学家的生平和他对祖国的深情。
- 解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达,让学生领略独特的文学风格。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要内容的总结。
这些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思想、历史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1.《桃花源记》1)主旨①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②表达了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2)虚词乃见渔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的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指见到的景象。
具答之:代词,代指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无实义。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这件事情。
2.《小石潭记》3.《诗经》二首4.《庄子》二则5.《礼记》二则6.《马说》1)手法借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手法: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2)主旨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②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3)虚词之虽有千里之能:的,结构助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它,代词。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承。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芳草鲜美..:新鲜美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尽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房屋;整齐的样子便舍.船:舍弃,离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才.通人:仅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乃.大惊:于是,就咸.来问讯:全,都率妻子..: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隔绝,不通音讯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详细皆叹惋..:感叹余人个复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说,告诉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先前的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寻找;做的记号寻.病终:不久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欣然规.往:打算,计划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访求,探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水尤.清冽:格外心乐.之:以……为乐日光下澈.:穿透佁然..远逝:忽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卷.石底以出:翻卷可.百许.头:大约;表示约数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悄怆..幽邃.:忧伤;深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为.宫室:雕刻罔不因..余核舟一:曾经;赠,送...势象.形:无不,全都;顺着,就着尝贻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舟清风徐.来:缓缓地水波不兴.:起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如有所语.:说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长而窄;做,雕刻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通“横”矫.首昂视:举佛印绝类..弥勒:极;像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勾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两膝相比.者:靠近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满船背稍夷.:平北冥..有鱼:北海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专题09 八(下)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桃花源记【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具答之。
“具”通“俱”完,意思为:全。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屋舍俨然。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3.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7.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顺着;今义:缘故。
8.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
10.夹岸数百步。
夹:古义:古代量度单位今义:两脚跨过的距离。
11.后遂无人问津。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12.停数日辞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反。
13.欲穷其林。
穷:古义:走近今义:贫穷。
14.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告诉今义:说话。
15.便得一山。
得:古义:发现今义:得到。
16.仿佛若有光。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17.咸来问讯。
咸:古义:全都今义:咸味。
18.村中闻有此人。
闻义:古:发现今义:用鼻子嗅。
19.此中人语云。
云:古义:说今义:白天。
20.便扶向路。
向:古义:从前的今义:方向。
21.不足为外人道也。
外人:古义:桃花源外的人今义:不同民族或国家的人。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
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
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竟然)。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桃花源记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含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 )之。
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若.( )有光。
便舍.( )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鸡犬..(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 )交通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
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
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2.一词多义(1)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2)便舍.船:屋舍.俨然:(3)寻.向所志:寻.病终:3.古今异义无论(古义: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今义:味道好)交通(古义: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今义:不够)间隔(古义: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今义:口液)仿佛(古义: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今义:乐观,畅快)延(古义:今义:延伸,延长)4.文中同义词缘扶要延悉咸皆5.文中流传下来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与世隔绝6.内容理解(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桃花源记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 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1.中: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2.志: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3.为:① (wé 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 (wè 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4.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5.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 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6.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 (shè)房舍。
(屋舍俨然)7.作: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 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1.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