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一酶催化蔗糖转化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458.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级反应一蔗糖的转化的实验报告一级反应是生命科学、化学和工程领域常见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关注的是系统中某个反应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在生化反应和工业生产中,一级反应经常被用来描述某些定量过程,蔗糖的转化就是其中之一。
本实验旨在探究蔗糖一级反应的转化情况,包括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等方面的问题。
实验设备和材料* 转化胆汁:1升* PC蔗糖:1克* AG02:20毫升* 过早收获液:100毫升* 加压过滤器:1个* 精密滴定管:1个* 收集瓶:3个* pH计:1个实验步骤1. 将1克蔗糖加入1升转换胆汁中,摇匀溶解。
2. 取10毫升反应液,加入20毫升AG02,混合均匀。
3. 将混合物加入加压过滤器中,并将其压入过早收获液中。
4. 将过滤器中的反应产物按1小时为一段,分别采样得到6个数据点。
5. 显微镜下观察汁液的pH值,确认反应结束。
实验结果我们采用了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记录了蔗糖转换过程中反应产物浓度随时间的演变,具体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反应产物浓度(mol/L)| 剩余未反应的蔗糖(mol/L)|| --------| -------- | --------|| 0 | 0 | 0.1|| 60 | 0.015 | 0.085|| 120| 0.008 | 0.077|| 180| 0.006 | 0.073|| 240| 0.004 | 0.069|| 300| 0.003 | 0.068|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推断出反应的速率和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V)如下所示:$$ V = -\Delta [S]/\Delta t $$其中$\Delta [S]$是反应产物(蔗糖)浓度降低的速率,$\Delta t$是时间间隔。
由上表得,$\Delta [S]$可表示为:$$ \Delta [S]/\Delta t = (0 - 0.015)/60 + (0.015-0.008)/60 + (0.008-0.006)/60 + (0.006-0.004)/60 + (0.004-0.003)/60 \approx -3.06 \times 10^{-5} \text{mol/L min}$$计算得到反应速率为$V \approx 3.06 \times 10^{-5} \text{mol/L min}$。
一、实验目的1. 深入了解蔗糖的化学性质及其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2. 掌握蔗糖的提取、纯化、鉴定及分析等实验技术。
3. 研究蔗糖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反应及其动力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蔗糖是一种二糖,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α-1,2-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特定条件下,蔗糖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蔗糖的提取与纯化:采用水提法提取蔗糖,通过醇沉、离心等方法进行纯化。
2. 蔗糖的鉴定:利用旋光法测定蔗糖的比旋光度,鉴定其纯度。
3. 蔗糖的水解反应:研究蔗糖在酸性、碱性及酶催化条件下的水解反应,测定水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4. 蔗糖的转化反应:研究蔗糖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反应,如蔗糖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并测定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甘蔗、硫酸、氢氧化钠、葡萄糖、果糖、旋光仪、酸度计、离心机、烘箱等。
2. 试剂:无水乙醇、硫酸钠、氢氧化钠、葡萄糖标准品、果糖标准品等。
四、实验步骤1. 蔗糖的提取与纯化(1)将甘蔗洗净,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水,加热煮沸,提取蔗糖。
(3)过滤,收集滤液。
(4)向滤液中加入无水乙醇,静置,观察沉淀形成。
(5)离心,收集沉淀,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
(6)将沉淀置于烘箱中干燥,得到蔗糖粗品。
2. 蔗糖的鉴定(1)称取一定量的蔗糖粗品,溶解于适量水中。
(2)用旋光仪测定溶液的比旋光度,与标准比旋光度进行比较,鉴定蔗糖的纯度。
3. 蔗糖的水解反应(1)在酸性条件下,将蔗糖溶解于稀硫酸中,测定水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2)在碱性条件下,将蔗糖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测定水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3)在酶催化条件下,将蔗糖溶解于酶溶液中,测定水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4. 蔗糖的转化反应(1)在酶催化条件下,将蔗糖溶解于酶溶液中,测定转化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2)研究转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如反应级数、活化能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蔗糖的提取与纯化:通过实验,成功提取并纯化了蔗糖,比旋光度与标准比旋光度相符。
实验九蔗糖的转化一、实验目的1. 掌握蔗糖的转化反应原理及方法。
2. 了解酵母细胞的发酵过程。
二、实验原理蔗糖是一种二糖,在发酵过程中可以被酵母菌分解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
这个过程是通过酵母细胞内的酶途径进行的。
首先,酵母细胞外部的酶——蔗糖酶,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然后,葡萄糖和果糖进入酵母细胞,接受不同途径的代谢,进而通过乳酸酸精、酒精发酵等途径转化为乳酸、酒精等产物。
本实验是通过蔗糖的转化反应,观察其转化过程。
三、实验步骤1. 将6个干净无菌培养瓶(50ml)放入常压蒸馏水锅中加热10min,取出并晾干。
2. 用大约1ml的无菌蔗糖水解液均匀涂抹在培养瓶内的玻璃明片上,倾斜瓶子30度,约10min后透镜检查观察玻璃明片表面上是否有球形菌落,如果有殖物不均匀,再涂抹无菌的蔗糖水解液,待殖物浓度足够,用无菌棉签在液面涂心形,并使之在玻璃明片上连成一线。
3. 取出蔗糖酵母菌液(5ml),用透过菌膜纸过滤的方法在培养瓶中注入5ml。
其余瓶中加入蔗糖酵母菌液或蔗糖水解液,用无菌棉签在液面涂成心形,使得殖物在玻璃明片上连成一线。
4. 把培养瓶标上标签,分别记录添加菌量、添加液量和发酵温度(24℃、28℃和32℃)。
5. 将培养瓶放置到发酵箱中温度为24℃、28℃和32℃的三个恒温培养箱中,关闭箱门。
6. 观察转化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在适当时间取出发酵液,用无菌的玻璃纤维滴头过滤,观察滤液是否浑浊。
如果产物表现完全转化,则停止发酵反应。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计算变化情况,消耗蔗糖转化产生的CO2数量可以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可以分析转化产物的组成,从而得出蔗糖的转化过程。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应将所有玻璃器皿用去离子水和2%双氧水混合溶液清洗3-4次,并用水洗涤干净,晾干或烘干。
2. 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手套、实验服等。
3.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要随意更改。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蔗糖酶的活力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温度、pH值、抑制剂和激活剂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为后续研究蔗糖酶的应用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蔗糖酶(Invertase)是一种水解酶,能够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本实验采用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力,通过测定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蔗糖水解生成还原糖的速率,从而反映酶的活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1)蔗糖酶:市售或实验室自备(2)蔗糖:分析纯(3)葡萄糖标准溶液:0.1 mol/L(4)3,5-二硝基水杨酸(DNS):分析纯(5)盐酸、氢氧化钠:分析纯2. 实验仪器:(1)电子天平(2)恒温水浴锅(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4)移液器(5)试管四、实验方法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1)配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溶液(2)将各浓度葡萄糖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DNS试剂,沸水浴5分钟(3)冷却后,在54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4)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2. 蔗糖酶活力测定:(1)配制酶反应体系:取一定量的蔗糖溶液,加入适量蔗糖酶,置于恒温水浴锅中(2)每隔一定时间取样,加入DNS试剂,沸水浴5分钟(3)冷却后,在54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还原糖浓度(5)根据酶反应体系中蔗糖浓度和反应时间,计算酶活力3. 影响蔗糖酶活力的因素:(1)温度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测定酶活力(2)pH值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pH值下测定酶活力(3)抑制剂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加入一定浓度的抑制剂,测定酶活力(4)激活剂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加入一定浓度的激活剂,测定酶活力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²为0.998,表明曲线拟合度良好。
2. 蔗糖酶活力测定在不同反应时间下,酶活力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蔗糖酶具有催化活性。
3. 影响蔗糖酶活力的因素(1)温度对蔗糖酶活力的影响:在40℃时,酶活力最高,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酶活力逐渐下降。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误差分析实验目的:研究酵母酶对蔗糖水解的反应速率,测定反应速率常数。
实验原理:蔗糖在酵母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反应方程式为:C12H22O11 + H2O → C6H12O6 + C6H12O6水解反应速率符合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式为:-d[C12H22O11]/dt = k[C12H22O11]实验步骤:1.准备600ml 0.1mol/L pH=6.8的磷酸缓冲溶液。
2.称取1.5g 酵母、0.5g 氨酸,配制成15%(w/v) 溶液。
3.向50ml磷酸缓冲溶液中加入1.0g蔗糖,大量搅拌溶解。
4.将50ml蔗糖溶液装入恒温水浴中,等温至37℃。
5.加入2.0ml酵母、氨酸混合液,迅速装入比色皿。
6.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体系中蔗糖浓度变化的光密度,记录反应开始后15秒至5分钟内,每15秒一次。
误差来源:1.实验装置的误差。
在反应过程中,实验装置的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等可能存在误差,影响反应速率的计算。
2.反应体系的不确定性。
反应体系可能存在其他物质的存在,对反应速率的计算造成影响。
3.实验操作的技术误差。
实验过程中的体积计量、时间控制等操作可能存在误差。
误差分析:1.实验装置的误差。
为了避免实验装置的误差对结果的影响,需要使用标准化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一定的校准,以减小误差。
2.反应体系的不确定性。
为了保证反应体系的准确性,需要进行充分的反应前处理,去除可能会干扰反应的其他物质。
另外,在实验计算中,也需要对可能的干扰因素进行考虑和修正。
3.实验操作的技术误差。
为了减小技术误差,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训练和规范化,准确控制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避免误差的出现。
结论:通过对酵母酶催化下蔗糖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可以得出反应速率常数的数值,并对误差源进行分析。
为了准确测定反应速率和反应速率常数,需要注意实验装置标准化、反应体系准确性和实验操作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蔗糖转化反应动力学班级:09111101组号:第八组一、实验目的(1)测定蔗糖水溶液在酸催化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2)了解旋光度的概念,学习旋光度的测量方法及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二、原理蔗糖砸水溶液中的转化反应C12H22O11(蔗糖)+H20 H+ C6H12O6(葡萄糖) + C6H12O6(果糖)这是一个二级反应,在纯水中反应速度极慢,通常需要在H的催化作用下进行。
当蔗糖含量不是很大的时候,反应过程中的水是大量存在的,尽管有部分水分子参与了反应,但是仍可以认为整个反应中的水的浓度是不变的;H+是催化剂,其浓度保持不变。
则此蔗糖转化反应可以看做是准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是:v=−dc蔗dt=dc葡dt=dc果dt=kC蔗式中,k为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c蔗为时间t时蔗糖的浓度。
当t=0时,蔗糖的浓度为C0,蔗,对上式积分:ln Co,蔗C蔗=kt当C蔗=12Co,蔗时,相应的时间t即为半衰期t1/2,且有:t1/2=ln2k =0.6931k测定不同的时间t时的C蔗可求得k。
旋光性物质的旋光角为:α=αmm A式中αm为旋光性物质的质量旋光本领,与温度、溶剂、偏振光波长等有关;m为旋光性物质在截面积为A的线性偏振光束途径中的质量。
由此式可得:α=αmnMlAl=αmMl式中,A为常数。
已知在293.15K,以钠的D光线为光源时,蔗糖、葡萄糖、果糖的旋光本领αm分别为 1.16×10-2rad·m2·kg-1,0.92×10-2rad·m2·kg-1,-1.60×10-2rad·m2·kg-1。
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
旋光角会发生变化,蔗糖和葡萄糖为右旋,果糖为左旋,所以在反应的过程中右旋角不断减少,反应完毕时溶液为左旋。
蔗糖水解反应中,不同的时间t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为:当t=0时,α0=A蔗Co,蔗;当t=t时,αt= A蔗Co,蔗+A葡(Co,蔗- C蔗)+A果(Co,蔗- C蔗);当t=∞时,α∞=( A葡+ A果)Co,蔗;整理有:Co,蔗=α0−α∞A蔗−A葡−A果C蔗=αt−α∞A蔗−A葡−A果因此:k=1t ln Co,蔗C蔗=1tlnα0−α∞A蔗−A葡−A果ln(αt−α∞)=−kt+ln (α0−α∞)以ln(αt−α∞)对t作图,则图为一条直线,有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得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k.三、仪器与试剂旋光仪、恒温槽、秒表、容量瓶(250ml)、容量瓶(50ml)、磨口塞锥形瓶(250ml)、烧杯(100ml、1000ml)、移液管(50ml)、HCl溶液(3.0mol·dm-3)四、实验操作1)打开恒温槽两个,分别设定温度为25℃、55℃;2)打开旋光仪电源开光预热10min,然后打开光源开关预热20min。
蔗糖转化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蔗糖的转化速度。
实验原理: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二糖,经过水解反应可以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
该反应可以由酶催化进行,催化剂为蔗糖酶。
蔗糖酶是一种酶类,能够加快蔗糖分解的速率。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苏丹III溶液、特定体积的试管、计时器等。
2. 定量取一定体积的蔗糖溶液放入试管中。
3. 加入一定量的蔗糖酶溶液,充分混合。
4. 开始计时,记录反应时间。
5.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出少量反应液,在试管中滴加苏丹III
溶液进行检测。
6. 观察苏丹III溶液的颜色变化,颜色越深代表蔗糖转化的速
度越快。
实验结果:记录在一定时间段内蔗糖转化的速度以及苏丹III
溶液的颜色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绘制出蔗糖转化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分析蔗糖转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同时可以讨论影响蔗糖转化速度的因素,如温度、pH
值等。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蔗糖转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对蔗糖转化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蔗糖转化速度在一定时间段内是逐渐增加的。
一级反应蔗糖的转化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级反应蔗糖的转化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蔗糖在一级反应条件下的转化过程,了解一级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常数和半衰期等物理量,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二、实验原理一级反应是指只包含一个反应物的反应,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在本实验中,观察的是蔗糖的转化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如下:C12H22O11 → C6H12O6 + C6H12O6此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物只有蔗糖,反应道中间物不稳定,直接分解成两个产物。
反应速率表达式为:r = -d[C12H22O11]/dt = k[C12H22O11]其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C12H22O11]为反应物蔗糖的浓度,负号表示蔗糖浓度随时间递减。
三、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蔗糖粉末称量,溶解在一定体积的蒸馏水中,摇晃均匀。
2. 取1ml以上的蔗糖溶液分别加入升定好的试管中,成为初始浓度不同的反应体系。
3.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升温至一定温度,开始计时。
4.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只试管,立即用冷水冷却,停止反应。
5. 取出反应液吸入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吸光度。
6. 根据标准吸光度曲线,计算出反应液中蔗糖的浓度。
7. 按时间画出蔗糖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1/2等反应动力学物理量。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得到蔗糖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插入蔗糖浓度随时间变化图)通过计算蔗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得到反应速率常数k的值为0.0157/min。
根据反应速率表达式,可知半衰期t1/2=ln2/k,计算得到t1/2的值为44.1min。
五、实验结论1. 蔗糖的转化反应符合一级反应的特征,反应速率只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2. 通过实验计算得到反应速率常数k的值为0.0157/min,半衰期t1/2的值为44.1min。
3.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试管、水浴和冷却水的温度稳定,并正确测量和计算数据,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一酶催化蔗糖转化反应(~28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用旋光仪对酶催化蔗糖转化反应进行测定。
2.了解掌握蔗糖酶的制备和酶活力的测定。
3.学会米氏常数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蔗糖转化反应蔗糖+水——→葡萄糖+果糖这个反应在H+或蔗糖酶的催化下可以很快的进行。
蔗糖及其转化产物都有不对称的碳原子,它们都有旋光性,但是它们的旋光能力不同,所以可以利用体系在反应过程中旋光度的变化来描述反应进程。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剂的性质、溶液的浓度、测量样品管的长度等均有关系。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旋光度α与反应物浓度C成线形关系,即α=kC作为反应物的蔗糖是右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为66.6;生成物的葡萄糖也是右旋性的物质,其比旋光度为52.5,但是果糖是左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为-91.9。
由于生成物中果糖左旋性比葡萄糖右旋性大,所以生成物呈现左旋性质。
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的右旋角不断减小,反应到某一时刻,体系的旋光度可恰好等于零,而后就变成左旋,直到蔗糖完全转化,这时体系的左旋角达到最大值。
三、仪器和试剂旋光仪1台恒温槽1套葡萄糖、果糖、蔗糖(均为分析纯)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四、实验步骤1.蔗糖酶的提取取鲜酵母20 g于100 mL三角瓶中,加入1.6 g NaAc,搅拌15~20分钟后使团块液化,再加3 mL甲苯,混和后摇动10分钟,放在恒温箱中37℃保温60小时左右。
取出后加入3.2 mL 4 M醋酸和100 mL水使pH值在4.5左右。
将混合物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30分钟,离心后形成三层,取中层黄色液体,再以同样速度离心30分钟,所得澄清的黄色液体即为蔗糖酶粗品。
将此蔗糖酶用pH=4.6的缓冲溶液稀释10倍,过滤后冷冻保存。
2.作蔗糖转化体系旋光度和浓度的工作曲线根据蔗糖转化体系的蔗糖和果糖、葡萄糖的比例关系,可以制作不同浓度下混和体系的旋光度的工作曲线。
例如0.1 M蔗糖转化体系的旋光度和葡萄糖浓度的工作曲线,实际上是制作0.1 M蔗糖转化进程工作曲线,不同的蔗糖浓度有不同的进程工作曲线,从若干不同蔗糖浓度的进程工作曲线得到这些工作曲线直线关系很好,且直线的斜率与蔗糖的浓度无关,经过线性拟合,其直线方程为:y =-60.28x +α其中 x -蔗糖转化成葡萄糖的浓度(M )y -蔗糖转化进程中体系的旋光度值α-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旋光度值,其值可以测定,也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实验一酶催化蔗糖转化反应(~28学时)一、目的和要求1.用旋光仪对酶催化蔗糖转化反应进行测定。
2.了解掌握蔗糖酶的制备和酶活力的测定。
3.学会米氏常数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蔗糖转化反应蔗糖+水——→葡萄糖+果糖这个反应在H+或蔗糖酶的催化下可以很快的进行。
蔗糖及其转化产物都有不对称的碳原子,它们都有旋光性,但是它们的旋光能力不同,所以可以利用体系在反应过程中旋光度的变化来描述反应进程。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剂的性质、溶液的浓度、测量样品管的长度等均有关系。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旋光度α与反应物浓度C成线形关系,即α=kC作为反应物的蔗糖是右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为66.6;生成物的葡萄糖也是右旋性的物质,其比旋光度为52.5,但是果糖是左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为-91.9。
由于生成物中果糖左旋性比葡萄糖右旋性大,所以生成物呈现左旋性质。
因此,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的右旋角不断减小,反应到某一时刻,体系的旋光度可恰好等于零,而后就变成左旋,直到蔗糖完全转化,这时体系的左旋角达到最大值。
三、仪器和试剂旋光仪1台恒温槽1套葡萄糖、果糖、蔗糖(均为分析纯)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四、实验步骤1.蔗糖酶的提取取鲜酵母20 g于100 mL三角瓶中,加入1.6 g NaAc,搅拌15~20分钟后使团块液化,再加3 mL甲苯,混和后摇动10分钟,放在恒温箱中37℃保温60小时左右。
取出后加入3.2 mL 4 M醋酸和100 mL水使pH值在4.5左右。
将混合物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30分钟,离心后形成三层,取中层黄色液体,再以同样速度离心30分钟,所得澄清的黄色液体即为蔗糖酶粗品。
将此蔗糖酶用pH=4.6的缓冲溶液稀释10倍,过滤后冷冻保存。
2.作蔗糖转化体系旋光度和浓度的工作曲线根据蔗糖转化体系的蔗糖和果糖、葡萄糖的比例关系,可以制作不同浓度下混和体系的旋光度的工作曲线。
例如0.1 M蔗糖转化体系的旋光度和葡萄糖浓度的工作曲线,实际上是制作0.1 M蔗糖转化进程工作曲线,不同的蔗糖浓度有不同的进程工作曲线,从若干不同蔗糖浓度的进程工作曲线得到这些工作曲线直线关系很好,且直线的斜率与蔗糖的浓度无关,经过线性拟合,其直线方程为:y =-60.28x +α其中 x -蔗糖转化成葡萄糖的浓度(M )y -蔗糖转化进程中体系的旋光度值α-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旋光度值,其值可以测定,也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α=66.6×L ×C (L =10cm ,C 是蔗糖浓度g/mL )通过上述的直线方程,可以测定任何浓度蔗糖转化体系的旋光度值,求出其转化成葡萄糖的浓度x ,从而可以求得不同反应时间的葡萄糖浓度。
3. 酶比活性的测定配制2.5%的蔗糖溶液100 mL ,测定其旋光度。
在20℃的条件下加入蔗糖酶5 mL ,反应3分钟测定体系旋光度值y ,用公式 y =-60.28x +α 求出葡萄糖浓度x ,及生成葡萄糖的毫克数,即可求出酶的比活性。
(上述方法制备的酶,其活性约每毫升20单位。
)比活性(单位/mL)=(生成葡萄糖的毫克数)/(酶的体积)4. 蔗糖酶进程曲线的制作取200 mL 0.1 M 的蔗糖溶液,在35℃水浴条件下恒温,加10 mL 蔗糖酶溶液,每5分钟取出20 mL 反应液加5滴5 M NaOH 灭活后,测定一次体系的旋光度。
求出葡萄糖的浓度,用葡萄糖的浓度对时间作图,得到蔗糖酶催化反应的进程曲线。
5. 蔗糖酶米氏常数的测定用缓冲溶液稀释0.5 M 的蔗糖溶液成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各50 mL ,在35℃恒温条件下加入10 mL 已知活性的蔗糖酶,反应5分钟,加入1 mL 5 M NaOH 溶液终止反应,测定此时溶液的旋光度,从而求出葡萄糖的生成速度V ,根据米氏方程max m V )SV (K V +-= 用反应速度V 对(V/S )作图,直线的斜率-K m ,直线的截距为V max ,从而可以求出米氏常数K m 。
五、数据处理1.利用(3)中的数据计算酶的比活性。
2.利用(4)中的数据作酶催化反应进程曲线。
3.利用(5)中的数据计算蔗糖酶米氏常数。
六、参考文献[1] 沈同等,“生物化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3] 朱俭等,“生物化学实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
附录一 直线直线方程一般可表示为:y =a +bx (1)式中y 和x 为由实验数据可确定的量;a 和b 为待定参数或函数。
例如,对Arrhenius 公式指数式,y 和x 分别为lnk 和1/T ;a 和b 分别为lnA 和(-E/k )。
对式[lnr=lnk +nlnC],y 和x 分别为lnr 和lnC ;a 和b 分别为lnk 和n 。
由于有实验误差,用n 对由实验确定的y i 与x i 值作y 对x 图时,一般说来,所得各点并不严格的在同一直线上,于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更合理地作出直线,从而更准确地求解a 和b 的值?应当指出,若直线选择不当(直线位置画的不当),不大的偏离,将可能导致a 和b 重大偏差。
尤其是当试验测定的x 区间范围相对较小时,外推至x =0,将可使截距a 产生较大的误差。
例如依Arrhenius 对数式以lnk 对1/T 作图,由实验测定的温度范围外推至1/T =0,即T =∞时,所选的直线斜率的较小的偏差将会引起截距lnA 产生很大的偏差,致使指前因子A 产生更大的偏差。
怎样方能使直线位置选择(画)的得当呢?通俗地说,实测点(y i ~x i )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严格的说,可采用下述“最小二乘法”确定最佳a 、b 值,作出最佳直线。
若取得的数据实验值y i 与x i (i=1、2、…n ),一般来说,y i 与a +bx i 值并不相等,令其误差为δi ,则δi =y i ―a ―bx i线性回归,要求适当选择a 与b 之值,使各对元数据的偏差δi 之平方和之值为最小。
即∑∑==--==n 1i 2i i n 1i 2i)bx a (y δS ∑==---=∂∂n 1i i i 0)bx a (y 2a S (2) ∑==---=∂∂n 1i i i i 0)x bx a (y 2b S (3)式中y i 、bx i 均为已知值。
令y 与x 分别为y i 与x i 的平均值。
∑==n1i i y n 1y∑==n1i i x n 1x 则式(2)、(3)联立,可得x b y a -= (4)∑∑==---=n 1i 2in 1i i i )x (x )y )(y x (x b (5)由式(4)、(5)确定的a 和b ,称之为线性回归系数。
用线性回归系数确定的直线方程y =a +bx ,称为回归直线方程。
其对应的直线,称为回归直线。
回归直线有下列性质1.当x =x 时,由式(1)、(5)可知y =y ,即回归直线必通过(y ,x )点。
2.由式(2)知,回归直线要求y 的各次实验值y i 与计算值a +bx i 偏差之总和为零,即各实验点均匀分布于回归直线的两侧。
欲度量一组实测点与回归直线的相符程度,常引用所谓的相关系数“γ”作为定量指标,其定义为:∑∑∑----=i i 2i i 2i i i i i i i )y (y )x (x)y )(y x (x γ (6)当|γ|值在0~1之间,|γ|值越接近于1,表明该组实测点与回归直线吻合性越好。
当|γ|=1时,表示所有的实测点均严格地落在回归直线上;|γ|<0.482,则该组x 、y 间线性关系不明显,此时推求回归直线方程已无意义了。
较精密的小型计算器一般配有直线方程的回归计算标准程序,使用十分方便。
附录二 酶催化反应一、酶酶与其他催化剂不同,能在机体内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起催化作用,使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
所以说,酶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酶的化学性质及其作用机理,对于人们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有关的医学实践及工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蛋白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同其他蛋白质一样,具有两性电解质的性质,并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也受热、紫外线照射等物理因素及酸、碱、有机溶剂等化学因素的影响而变性或沉淀,丧失酶活性。
酶的分子量也很大,其水溶液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不能透析。
在体外,酶能被胰蛋白酶等水解而失活。
根据酶的组成,酶可以分成简单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两类。
脲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等属于简单蛋白质,其活性仅仅取决于它的蛋白质结构;另一类酶,其中的蛋白质部分——酶蛋白不具有活性,需要加入非蛋白的组分——辅助因子后,才表现出酶的活性,这就是结合蛋白质。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全酶。
例如酪氨酸酶就是以Cu+或Cu2+为辅助因子的全酶。
在催化反应中,酶蛋白与辅助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酶反应的专一性及高效率取决于酶蛋白本身,而辅助因子则直接对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起传递作用。
酶的辅助因子包括金属离子(Zn+、Mg2+、Mn2+、Fe2+、Fe3+、Cu2+等)及小分子复杂有机化合物。
它们本身无催化作用,但参与氧化还原或运载酰基载体的作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透析等方法将全酶中的辅助因子除去,这种与酶蛋白分子松弛结合的辅助因子称为辅酶。
在少数情况下,有一些辅助因子以共价键和酶蛋白较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难以透析除去,这种辅助因子称之为辅基。
细胞色素氧化酶与铁卟啉辅基就结合的比较牢固。
酶母提取物经透析除去辅酶I(Co I)后,便失去了催化葡萄糖发酵的能力。
根据酶蛋白分子的特点可将酶分为单体酶、寡聚酶和多酶体系。
单体酶只有一个多肽链,分子量在1.3万到3.5万之间,一般是催化水解反应的多肽链。
寡聚酶由几个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亚基之间不是共价键结合,彼此很容易分开,分子量从3.5万到几百万,如磷酸化酶a。
多酶体系是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
多酶复合体的分子量一般都在几百万以上,它有利于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如在脂肪酸合成中的脂肪酶合成酶复合体。
在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称为酶的底物。
根据酶促反应的性质可将酶分为六大类:1.氧化还原酶类——催化氧化还原反应A·2H+B A+B·2H例如黄嘌呤׃氧化还原酶(习惯称为黄嘌呤氧化酶)2.移换酶类——催化功能基团的转移反应AB+C A+BC例如丙氨酸׃酮戊二酸转移酶(习惯称为谷丙转氨酶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水解酶类——催化水解反应AB+HOH AOH+BH这类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
例如ATP磷酸水解酶:ATP+H2O ADP +正磷酸ATP是腺苷三磷酸(腺三磷),ADP腺苷二磷酸(腺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