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优势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4.88 KB
- 文档页数:2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104年12月我院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眼共计28眼,均由同一医生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对所有患者随访3月,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视力、房角结构、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变化。
结果:①患者手术前视力1/2有9眼,动态下房角关闭>1/2有6眼,患者手术后静态下房角开放>1/2有17眼,动态下房角关闭>1/2有2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患者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闭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是常见的致盲眼病,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1%~2%左右,目前学术界对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术式暂时无统一观点[1]。
因此本文拟收集2011年1月至2104年12月我院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2011年1月至2104年12月我院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眼共计28眼,患者平均年龄(65.8±5.4)岁,男性12例,女性8例。
LOCS分级法:II级核6例、III级核8例、IV级核6例。
1.2 手术方法①术前给予甘露醇、降眼压药降低眼压,常规麻醉、散瞳。
②采用颞侧角膜缘后1mm作3.2mm巩膜隧道切口,以前房穿刺刀于透明角膜缘行辅助切口,用粘弹剂维持前房,5~6mm直径环形撕囊。
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超声碎核乳化吸除,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人工晶体,将粘弹剂吸除干净,检查切口水密无渗漏。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与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进而为青光眼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2名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按照接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组别,即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每组患者均为56人。
研究1组患者采用传统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2组患者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进行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临床指征进行分析。
结果在采用不用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发现,研究2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研究1组的患者,同时研究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反生情况也明显低于研究1组,两组患者间的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点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在改善患者视力的同时也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且以其安全、微创的特点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045-02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青光眼成为眼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
该种疾病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严重者可导致失明,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其中,青光眼疾病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即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
调查显示,青光眼导致的患者失明比例已经高达28%[1]。
因此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发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治疗青光眼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为证实这一结论,本文选择近期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2名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样本,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患者资料与研究方法(一)患者基本资料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前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12名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病因复杂,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白内障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也会严重影响视力。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具有手术创伤小、愈合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然而,目前对于该手术的效果尚未有大规模的研究和报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讨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这种手术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为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效果,通过对患者的手术过程、术后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分析,评估该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同时,希望通过对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探讨该方法在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决策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
本研究旨在为改善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的诊疗效果提供参考,促进相关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优化。
1.3 研究意义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而闭角型青光眼是其中一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治疗繁琐等特点,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困扰。
在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联合白内障手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解决患者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和参考。
通过对患者的资料收集和手术方法的总结分析,评估术后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进一步探讨该联合手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
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5例(65眼)为研究对象,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显著提高(P<0.05)。
治疗后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前房深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标签: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作为一类较为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多因患者前房角处于关闭状态,引起眼内房水排除障碍所致,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继发性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临床上,从其发病速速出发,主要包括慢性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缺乏典型症状,易误诊为脑部疾病或急性胃肠炎。
目前,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治疗中可获取较为满意的效果[1]。
为了深入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65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5例(65眼)为研究对象,均伴有晶状体混浊情况,B超检查提示未发现视网膜脱落等现象,其中男性占有35例(35眼),女性有30例(30眼),年龄(48~84)岁,平均年龄在(67.82±2.18)岁之间;病程32d~2年,平均为(0.98±0.20)年;急性45例(45眼),慢性20例(20眼);晶状体核硬度:25例(25眼)NⅠ级,30例(30眼)NⅡ级,10例(10眼)NⅢ级。
1.2 一般方法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视功能检查、房角检查、视野检查及眼压测量等,依据实际情况予以全身(或局部)降眼压药物,涵盖缩瞳剂、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B-受体阻滞剂等,维持治疗5d左右,诱导眼压下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原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是一种通过将超声波能量转化为机械振动能量,从而将白内障组织粉碎成小颗粒并吸出体外的手术技术。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与前房角闭合不畅有关,因此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以有效清除白内障组织,同时扩大前房角,从而缓解眼内压力升高的情况。
二、临床研究及效果分析研究表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
一项针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经过手术治疗后,患者眼内压力得到了有效控制,且手术后闭角得到了明显扩大,前房深度增加,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眼痛和视力模糊等症状。
手术后患者的视野损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治疗效果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三、手术操作技术及注意事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操作技术,并注意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
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眼内结构的情况、眼内压力的监测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等。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准确控制超声波能量的输出,避免对眼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术后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眼内压力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眼药物治疗。
四、术后复查及随访术后复查及随访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重要环节。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眼内压力检测、眼底检查以及视野检查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医生也需要向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整,并遵守医嘱进行用药管理。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眼内压力升高的情况,改善视力,并且手术风险低。
由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由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家属有所帮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闭角性青光眼38例(43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分析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患者眼压显著下降,前房深度显著提高(P<0.01)。
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得到显著提高(P<0.01)。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显著降低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在全球致盲眼病中居第二位,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有学者主张单独进行白内障手术,有学者主张单独行青光眼手术,有学者主张联合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同时进行。
随着临床技术的发展,白内障和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成为可能[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8例43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在我院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诊断明确,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共43眼。
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4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眼,继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眼。
晶状体核硬度在NⅠ~NⅢ级。
38例患者男13例,女25例,年龄25~84岁,中位年龄69岁。
1.2 治疗方法完善术前检查,明确诊断。
全身及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尽量降低眼压。
术前1h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点眼散瞳。
采用球周或者球后局部麻醉。
在颞侧做越3.5mm隧道式透明角膜切口,同时在在上方或者下方透明角膜缘做辅助切口。
采用超声乳化仪对晶状体核进行乳化,采用原位法进行碎核,清除晶状体皮质。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通过分析手术原理、操作步骤、临床观察结果及并发症处理,我们发现该治疗方法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随访情况表明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改善,眼压稳定,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本研究也总结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展望了临床应用前景。
我们得出结论认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闭角型青光眼、初步临床观察、治疗、手术操作、临床结果、并发症、随访、有效性、应用前景、结论。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因患者眼前房角度狭窄导致房水流通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
目前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手术等,但存在疗效不佳、复发率高及患者耐受性差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作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新方法,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估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为进一步研究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提供参考。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对照的临床观察设计。
共招募了4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45岁至65岁之间。
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评估确认诊断。
在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眼压测定、裂隙灯检查、角膜厚度测量、视神经头检查等。
进行了眼底彩照、视野检查、波段OCT检查以评估青光眼的严重程度。
在确定手术适应症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采用标准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技术。
所有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进行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简称PSG)是一种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房角分离联合进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通过超声振荡将晶状体组织乳化并抽吸出体外,从而恢复患者的视力。
而房角分离是指通过手术将患者前房角的粘连组织进行分离,以减轻患者眼压,从而缓解闭角型青光眼的症状。
PSG手术的关键在于将两种手术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PSG治疗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PSG手术可以同时治疗患者的白内障和闭角型青光眼,避免了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PSG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视力。
PSG手术对于改善患者囊下房角细胞堵塞、虹膜植物体增生、前房角粘连等并发症也有良好的效果。
PSG手术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PSG治疗方案在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除了临床效果外,PSG手术还有一些其他值得注意的特点。
PSG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操作,对于手术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患者在选择进行PSG手术时,应该选择正规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
PSG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恢复情况。
PSG手术的费用相对较高,需要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并做好经济准备。
在总结PSG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PSG手术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伴有复杂的合并症的患者,PSG手术的治疗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PSG手术虽然在治疗方案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一些临床实践中也存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失败的情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2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病例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另一组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两组患者均为40例,将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97.50%,对照组仅有85.00%的患者有效,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主要包括角膜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例,组间计算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可以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所以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临床疗效对于闭角型青光眼来说,在青光眼类型中经常发生,且中老年人居多,对其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包括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针对于后者,其临床症状主要以视力逐渐下降为主,而针对于前者,其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迅速,并出现一系列不良症状,如眼痛、头痛等【1】。
如果治疗不规范,选择治疗方式不合适,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等不良症状。
文章现以2020年3月~2022年2月该院80例患者为例,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手术两种方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40例中男女均为20例,这些患者平均年龄在(65.42±3.67)岁,其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80岁。
观察组40例中21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这些患者平均年龄在大致分布于(65.54±3.28)岁,其最小年龄为51岁,最大年龄为80岁.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经研究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