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集土地整理可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98.00 KB
- 文档页数:31
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整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改造手段,能够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成为了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整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概述1.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整理方案,以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资源调查:对研究区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等相关信息。
(2)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土地整理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3) 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土地整理后的效益进行分析,评估该项目对于城市经济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4) 社会效益评估:对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包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本研究将通过野外调查、档案资料查询、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其中,野外调查将重点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信息,实地考察将对现有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深入分析。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揭示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借助专业软件和模型,模拟土地整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结果与建议基于对研究区土地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土地整理的可行性:根据研究结果,土地整理的可行性较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发展水平。
2. 整理方案提出:结合研究数据和相关政策,提出合理的土地整理方案,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等。
XX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 XX土地整理项目2.项目类型:土地整理⑴平整土地、改良土壤;⑵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
3.项目性质: 惠民项目。
4.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总面积为XX 公顷。
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XX镇境内XX村、XX村范围内, 其四至是东至XXX、西至XXX、南至XXX、北至XXX。
6.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项目区位于沂蒙山区, 属于丘陵地貌;项目区的形状如XX.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为临朐县XX镇XX行政村村集体所有, 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
集体所有权已在XXXX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是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三个方面。
⑴土地平整: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 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的不毛之地进行整理, 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土地平整, 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 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 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XX亩,完成土石方工程XXX万立方。
⑵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为解决灌溉水源, 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项目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 分别布置硬化渠道和机井。
7.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防涝能力, 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 使项目区内容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向项目区外。
8.⑶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合理, 路窄坡陡,断头路较多, 农作物的运输很不方便。
因此本着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 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 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
9.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项目区整理前, 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 高产田占面积的5%左右, 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30%以上, 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
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整理逐渐成为重要的任务。
土地整理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研究旨在对某地区进行土地整理可行性的研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考虑。
具体目标如下:1. 分析土地整理的潜在问题和需求,明确整理的必要性;2. 评估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包括土地增值、农业产值和就业岗位的增加;3. 分析土地整理对农民收入、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评估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包括水源保护、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研究:搜集相关的土地整理和农业发展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土地整理的经验和成功案例;2. 实地调研: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农民收入情况等;3. 数据统计与分析: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模型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方法构建模型,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研究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方法,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 土地整理的必要性: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存在大量的农田荒芜和散乱的建设用地,需要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 经济效益评估:根据收集的统计数据和模型分析结果,预计土地整理后将显著提高土地增值率,增加农业产值,进而带动更多就业岗位的创造;3. 社会效益评估:土地整理将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4. 环境效益评估:土地整理将有助于提升水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为后续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课题研究报告土地整理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土地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对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实践。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土地整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和实践情况,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土地整治工作取得的成绩通过对已完成的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工作在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政府聚焦实施了土地整治计划,加大了对农村土地整治的经济投入;土地整治项目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整理和农户产权确权等方面,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进展缓慢,项目周期较长,原因可能是政策落地不到位、资金来源不稳定等。
其次,一些土地整治项目存在后期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最后,一些地区土地整治工作中缺乏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导致产能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
3.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土地整治政策的研究和落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强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项目的长远发展。
五、结论土地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对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研究性报告一、概述农业土地整理项目是指对农村农田进行规划,加以整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的一项工作。
该项目可研究性报告是对土地整理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以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的报告。
二、项目目的农业土地整理项目有着很多的目的,其中主要目的包括:1、道路、沟渠及排水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农村生产生活以及总体农业产值的提升;2、对土地进行分区改善,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3、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提高土地面积和单位产值;4、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项目背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土地浪费、效率低下、质量差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土地整理项目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农田利用效益,增加粮食产量,满足人口消费需求,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可行性分析1、经济分析(1) 投资回报率该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但是在未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提高农业产值,从而带来的经济收益也非常显著。
(2) 规模效应通过本项目,可以对土地进行整理和优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体而言,该项目在经济方面具有可行性。
2、社会分析(1) 劳动力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水利建设,可以产生一定消费和财富效应,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同时,大规模农业土地整理项目也可以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
(2) 土地利用及环境影响通过该项目,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降低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环境保护,可以带来更多的环境效益。
3、环境分析(1) 社会效应该项目建设,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民生产效益的提升可以慢慢改变其对土地的剥夺行为;(2) 其他环境问题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
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尊敬的读者: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土地整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土地管理措施,在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整理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背景分析1.土地利用现状根据调研数据和统计数字,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描述。
包括农田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草地面积等,并引用相应的数据图表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土地利用现状。
2.土地整理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土地整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田面积、优化土地结构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着重阐述土地整理在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统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土地整理的可行性提供论证。
三、方法与过程1.研究方法说明研究采用的方法,如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并解释选择这些方法的原因。
2.数据来源与采集说明数据来源,如官方报告、相关统计数据等,并详细描述所采集数据的方式、时间范围和地理范围。
3.研究过程介绍对土地整理可行性的研究过程,包括问题定义、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等环节,并展示各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和结果。
四、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论述土地整理在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包括土地整理技术的先进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分析。
2.经济可行性分析土地整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包括土地整理后农田产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等经济指标的估算和计算。
3.社会可行性探讨土地整理对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资源共享、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五、风险与挑战简要描述土地整理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土地权属纠纷、农民迁徙问题、环境保护等,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前述分析和研究结果,得出关于土地整理的可行性结论,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农民激励机制等。
七、参考文献列举在研究过程中所参考的相关文献、研究报告等,按照规范的引用格式书写。
以上为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点。
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土地整理是指对于城乡未利用土地、闲置土地或低效用地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整理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
二、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缺。
大量的土地被低效率利用,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进行土地整理成为迫切的任务。
三、目标和方法本研究的目标在于评估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整理方案。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结合现有经验和实践,综合利用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等相关知识,评估土地整理的潜力和影响。
四、可行性评估4.1 社会、经济因素在社会层面,土地整理可以减少废弃土地的存在,回收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
在经济层面,土地整理可以增加土地价值,提高土地的市场流通性,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2 技术、环境因素土地整理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土地调查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整理效率和质量,并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在整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效益评估5.1 经济效益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的市场价值,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率,可以降低土地成本,提高土地的投资回报率。
5.2 社会效益土地整理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质,增加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供给。
同时,整理后的土地可以用于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等。
六、风险与对策土地整理涉及多方利益,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例如,土地权属和产权问题、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等。
为了降低风险并保证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社会参与和合作。
七、结论土地整理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土地整理是指按照国家规划和要求,对地区内已有的土地进行改良和重组,以达到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质量、促进生态恢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目的的综合性工程。
本文旨在探讨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内外土地整理概况1. 国内土地整理概况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
土地整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工程,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城乡建设中,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主要目标。
目前,中国的土地整理工程已经初具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的缺乏、技术的滞后、管理的不规范等等。
因此,在未来的土地整理工作中,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确保土地整理工程的顺利进行。
2. 国外土地整理概况土地整理在国外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日本采取了“用地法”来规划城市建设,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另外,欧美国家也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程,尤其是在城市化和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土地整理技术方面,欧美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分析1. 经济可行性土地整理工程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能够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土地整理工程还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从经济角度分析,土地整理是可行的。
2. 技术可行性我国土地整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术滞后的影响。
然而,在国际上,土地整理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以提高整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从技术角度分析,土地整理也是可行的。
3. 政策可行性土地整理工程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国家正在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土地整理工程的顺利进行。
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然而土地的分散、碎片化使用现象严重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土地整理作为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分析土地整理对农村发展的潜力和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3. 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土地整理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借助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空间分布图绘制。
4. 研究内容及结果4.1 土地整理的现状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区域存在大量的农村散片地、小块地、破碎地等问题,这使得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4.2 土地整理的潜力评估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评估分析,我们发现土地整理在该区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土地整理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土地整理还可以促进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农户收入增加,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分析从整体上看,土地整理在研究区域是可行的。
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土地所有权清晰、农民积极性高、基础设施完善等。
同时,土地整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土地流转问题、资金投入、群众参与度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土地整理的可行性。
5. 研究结论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在研究区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户收入增加。
但是,土地整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6. 建议为了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6.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土地整理的政策法规,并完善相关的支持措施;6.2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土地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6.3 提高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增加农民对土地整理的支持和配合;6.4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土地整理项目的投资力度,提高整理效率;6.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整理后的农田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
XX市潘集区田集街道朱圩等三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背景情况根据国土资源部下发“国土资部发[2000]007号”《关于申请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通知》和“国土资源厅发[2001]64号”《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要求,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借助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优惠政策,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事实、办好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以《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田集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当地实际,确定对田集街道的部分土地进行整理。
安徽省淮南市田集街道位于潘集区中部,淮河北岸,淮潘公路东西方向贯穿全街道,东邻古沟回族乡,南靠架河乡,西与芦集镇接壤,北与潘集镇、泥河镇相连,境内有潘集区政治文化中心的袁庄城区,是一个城乡交错型街道。
全街道辖11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74人),土地总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1761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63亩,2005年人均收入2501元。
田集街道南有中国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北有泥河,中部顾高新河横穿东西,水资源十分丰富。
由于街道南片是个老灌区,沟、渠、路都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建设实施的。
为了增加蓄水量、致使沟塘设计过大,断面超宽,另外还有很多废旧沟、塘、老村庄没有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加之城市推进,耕地面积少,人们惜地如金,加快土地整理已迫在眉睫。
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1必要性项目区位于位于潘集区田集街道南部,是潘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内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项目区内废旧坑塘占地较多,荒废沟渠、道路纵横交错,沟渠淤塞严重,不能保证项目区正常灌溉,现有耕地的产出率较低;二是非农业建设用地面积过大,废弃水工建筑及老村庄占地得不到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因此,项目区的土地资源利用应加强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综合治理,增加耕地面积,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大对土地整理的科技与资金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
项目实施后将对田集街道及潘集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都起到积极作用。
1.1.2可行性1.1.2.1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随着潘集区田集街道经济发展,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强土地治理、增加有效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已提到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田集街道领导班子勇于开拓土地整理的思路清晰,群众要求搞好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很高,自愿投工投劳参加土地整理。
1.1.2.2优越的自然条件项目区位于田集街道的东南部,南有淮阜铁路,北有淮潘公路,古田路穿区而过,交通十分方便。
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南有淮河,北靠顾高新河,水源充足。
项目区西临架河南北总干渠,区内现有支渠3条,斗渠16条,排涝沟12条,供、排水框架基本形成。
1.1.2.3丰富的土地开发整理经验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注入科学技术力量。
几年来,田集街道通过塌陷地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办法来壮大自己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总结其它乡镇土地整理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周密、合理、科学安排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并得到了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科研等单位技术支持;通过对广大干群进行土地整理技术培训,充分调动全街道各方面积极因素来全力以赴投入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中,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的实施。
1.1.2.4可操作性强项目区水利设施及道路规划均在原有水利设施和道路基础上,不占用耕地,同时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还可以节约土地。
废弃沟塘填平所用的土方,均来自沟、塘边原有弃土及顾高新河弃土,所以可操作性强。
1.2项目简介1.2.1项目类型、名称及性质项目类型为市级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为“安徽省淮南市田集街道朱圩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性质为土地整理。
1.2.2项目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田集街道南部,东至古沟於湖村,南到架河许岗村及田集电厂,西邻天柱山路,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160 48'25"—1160 50'14",北纬320 44'02"—320 46'08"。
涉及田集、朱圩、吴湖3个行政村,7226口人。
总土地面积566.67公顷,其中:项目建设规模481.67公顷,不动85公顷1.2.3项目规模项目区总土地面积566.67公顷,其中:项目建设规模481.67公顷,不动85公顷。
项目概算投资575.9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01万元/公顷。
1.2.4项目工期项目建设工期一年。
1.2.5项目治理目标本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481.67公顷,整理后项目区耕地总量357.96公顷,新增耕地74.4公顷,新增耕地率12.49%。
疏浚排涝沟14.71千米,新建防渗渠9.95千米;修建土渠3.1千米;桥、涵、闸等各类配套建筑物169座;修建泥结石道路5.33千米;植树造林5.22万株。
通过林、路、渠、沟、塘、及老村庄的综合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生态区,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
1.2.6整理后农业生物措施利用情况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土地整理后针对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粮食产量低的现实,推广农作物秸秆“生物剂”堆腐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项目竣工后就能实现农、林、副业综合经营,向多功能特色农业转化。
2.报告编制依据和过程2.1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7)《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8)《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9)《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0)《安徽省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2.2编制过程(1)立项审查。
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潘集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田集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勘测调研。
确定项目的类型、性质、范围和规模。
(3)规划设计。
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考虑与项目区对外排、灌水系及道路的衔接,合理进行水、路、林的规划布臵。
(4)概算编制。
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进行投资概算。
(5)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项目区概况3.1自然条件3.1.1地形地貌项目区属沿淮平原地貌,南北略低,中部略高,高程从海拔22.1米到23.9米不等,地势起伏不大。
3.1.2气候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主要特征: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季风显著、四季分明。
3.1.3植被项目区林木以意杨为主,混生少量的小叶杨,草灌木稀疏,有羊草、硬质早熟禾、中亚苔草、萎菱草等。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等。
果树资源有柿、梨、枣、葡萄等。
3.1.4土壤资源项目区的土壤属砂姜黄土,经多年种植水稻,现已形成潜育型水稻土。
土壤质地粘重板结,易旱易涝,养份含量较低,土壤耕作层较浅,适宜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高,肥力中等,土壤中主要营养物质现状为:有机质12.49g/kg,全氮0.29g/kg,速效磷5PPM,速效钾131PPM。
土壤PH值在6.5-8之间,呈中性或微碱性。
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土壤耕作层容重1.38g-1.61g/cm3,孔隙度39%-48%,由于土壤渗漏量较低,对保水保肥较为有利,但排水不良易形成渍害。
从项目区的资源现状及特点分析,项目区的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少,见效快,利用范围广,经过开发整理后,可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3.1.5自然灾害项目区位于淮北大堤保护区内,其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但土地渍害较明显,排涝沟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排涝功能较差。
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平均为十年一次,但项目区水源有保证,通过治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后,该灾害将得以彻底解决。
3.2自然资源3.2.1光热资源项目区太阳辐射总量年均122.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323.1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53%,气温21℃期间的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54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活动积温为5130℃-5210℃;稳定通过10℃的天气数213天,有效活动积温为4752.1℃-4755.7℃;无霜期长达215-223天;多年平均降雨量937毫米(1951-2001);多年平均蒸发量1613.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6%。
光能充裕,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适合多种动植物生存。
田集街道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为项目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多种适应性,有利于综合治理,发展农、林、副各行业生产。
3.2.2水资源3.2.2.1水源情况项目区水资源以淮河为主,顾高新河、自然降水、地下水为辅。
灌溉水源以河流取水为主,自然降水为补充,居民及牲畜用水使用地下水,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
3.2.2.2水资源情况分析a、需水量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85%需水量202.64万立方米,包括灌溉用水量(水稻、小麦)、居民及牲畜需水量,具体为:(1)灌溉用水量项目区规划新造耕地74.4公顷,全部为水田。
整理后项目区耕地总面积357.96公顷,全部为稻麦轮作耕地,复种指数1.88。
水稻生育期概化为:泡田、返麦、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期和黄熟期。
小麦生育期概化为插种出苗、分蘖迫麦、拔节孕穗、抽穗杨花、灌浆成熟,经淮南地区试验农作物各阶段净用水量。
(详见下表1)表1 水稻、小麦灌溉定额计算结果表则:①水稻的灌溉需水量:107万立方米;②小麦的灌溉需水量:68万立方米。
灌溉用水量为175万立方米。
(2)居民及牲畜用水按照《淮南市水资源评价》,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30升/人〃天,涉及项目区总人口7226人,年用水量为27.58万立方米;大小牲畜用水定额分别为30升/头〃天、2升/头〃天,项目区2005年大牲畜存栏数0.05万头,小牲畜存栏0.02万只,牲畜年用水量0.06万立方米。
项目区居民及牲畜年用水量合计为27.64万立方米。
b、供水量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85%总供水量495.28万立方米,包括地面径流量、地下水和客水三部分。
具体为:(1)地面径流量:项目区建设面积481.67公顷,椐田家庵站1951年2001年50年的降雨资料统计,设计水平年降水量9314.71毫米,年降水总量292万立方米,年地面径流量78.84万立方米(径流系数α取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