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汽车内饰部件的VOC排放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怎样降低汽车内饰VOC含量?导读:汽车内饰散发出来的有毒物质、难闻气味已经被重视。
国家和主机厂都提出了相关标准,规范汽车零部件VOC指标,零部件厂商也在控制原材料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VOC含量。
1、顶棚、地毯、行李箱饰件等软内饰来源:软内饰面料本体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甲醛。
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酚醛树脂胶粘剂,胶粘剂中含有游离苯酚和游离甲醛。
措施:①控制顶棚、地毯面料本体加工过程的工艺,减少甲醛含量;②采用环保型水性粘胶剂,降低苯酚和甲醛的含量。
2、仪表板、立柱等塑料件来源:塑料件的VOC大多来自于制件过程中的添加剂,如脱模剂、阻燃剂。
措施:①脱模剂应选用水性脱模剂,蜡系列或无机粉末系列的活性物质;②多采用无机阻燃剂。
3、门板、座椅、方向盘等皮革包覆物来源:皮革产品中的甲醛,在鞣质、复鞣过程中产生,涂饰固定用的甲醛也是其另一个来源。
措施:①改用水基型工艺,使用羟基型光稳定剂;②寻找新产品、新工艺减少皮革类产品生产过程的甲醛。
4、织物来源:座椅门板的包覆层,采用的织物在染色定型过程中有残留的甲醛。
措施:使用甲醛含量较低的助剂。
5、PP、PU等发泡物来源:汽车中的发泡物多用于座椅坐垫和头枕、扶手、方向盘、内外饰吸音件、垫块等。
发泡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苯类和酚类有害物质。
措施:①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水性聚氨酯;②寻找新途径,改变生产工艺。
6、制件过程用各种添加剂、胶粘剂来源:在零部件生产过程中,会应用到很多添加剂:脱模剂、塑化剂等。
胶黏剂:三醛胶(酚醛、脲醛、三聚氰胺甲醛)。
措施:①脱模剂应选用水性脱模剂,蜡系列或无机粉末系列的活性物质;②采用无机锌类稳定剂,降低增塑剂中的VOC;③胶粘剂尽量使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或天然橡胶做主剂,选用毒性较小的原材料;④胶粘剂尽量采用新型热熔胶粘剂。
汽车内饰件VOC检测介绍汽车内饰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检测是评估汽车内饰件挥发性物质含量的一种方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低的沸点,容易从底物表面蒸发到气相中的化合物。
汽车内饰件中的VOC可能会释放出有害的气体,对车内空气质量和驾驶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对汽车内饰件中的VOC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1.样品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内饰件样品,例如座椅、地毯、仪表板等。
对于大尺寸的样品,可以选择适当的采样点进行采集。
对于不同材质的内饰件,采样方法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2.采样方法:根据标准要求,可以选择静态头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积分采样法或动态采样法等方法进行样品的采集。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捕获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分析方法对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该方法可以识别出样品中存在的不同种类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并测定其含量。
4.VOC释放速率测定:对于汽车内饰件样品,还可以通过模拟车辆使用条件下的室内释放来评估其VOC释放速率。
常见的方法包括静态密封法和动态曝气装置法。
通过汽车内饰件VOC检测,可以评估汽车内饰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了解其对车内空气质量和驾驶者健康的潜在影响。
这对于提高车内空气质量、保护驾驶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汽车制造和室内空气净化领域,VOC含量控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保指标。
总而言之,汽车内饰件VOC检测是对汽车内饰件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评估其对车内空气质量和驾驶者健康的潜在影响。
这种检测可以为汽车制造和室内空气净化提供参考,确保车内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汽车座椅泡棉产品VOC 排放控制研究作者:徐雍来源:《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年第09期关键词:汽车座椅;泡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聚氨酯0引言研究表明,来自汽车内饰零部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IatiIe Organic Cornpounds,简称“VOC”)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数汽车内饰零部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VOC,它们主要是醛类、苯类、酚类和酮类方面的物质,这些物质的沸点,通常都在50~260℃。
当汽车内的温度,达到这些物质的沸点时,这些挥发性物质,就会逐步释放出来。
这些挥发物,不仅会在前挡风玻璃上会形成雾,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更多的会对乘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本文重点从座椅泡棉的原材料配方着手,通过理论分析,阐述座椅泡棉中挥发性有机合成物的来源,控制和改善依据。
通过搭建模型,经过实验,优化汽车座椅泡棉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挥发量,达到汽车整车厂的要求。
1理论分析汽车座椅泡棉产品一般都会选用聚氨酯体系材料,这是因为这种材料庞大的体积,可以引起较大的链间位阻,所以,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撕裂强度。
聚氨酯弹性体,基本上属于具有线性分子特征的热塑料树脂,但也可以由多功能团扩链剂等方式引入一定程度的交联。
适当的交联,可以改善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从而提高聚氨酯材料的耐水性和耐候性。
所以,聚氨酯体系材料具有热塑性好、强度高、伸长率大、回弹性好、耐磨、耐油、耐溶剂、耐老化以及耐低温等性能优点。
笔者所在团队重点研究了某美系整车厂商的材料性能要求以后发现,整车厂商对于汽车泡棉产品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密度、硬度、耐疲劳(抗撕扯强度)、耐老化以及挥发物的浓度等指标上。
这些指标与聚氨酯的特性可以说是完全吻合。
再考虑到我国聚氨酯产业布局已经成型,聚氨酯体系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已经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所以说聚氨酯体系的材料,可以完美地满足整车厂商对于汽车座椅泡棉产品的性能要求。
2汽车座椅VOC排放检测模型的建立那么能否搭建起一个模型,对聚氨酯体系材料的挥发物,做到一个量化的检测分析和控制呢?对汽车座椅泡棉原材料的分析得知,制作汽车座椅泡棉的所有原材料,包括主剂(聚醚多元醇和聚合物多元醇)、助剂和胶水等,都会挥发VOC。
如何降低汽车内饰VOC及气味?VOC及气味产生的7个途径一. 塑料内饰件内饰塑料件主要集中在仪表板本体骨架、副仪表板本体、门护板本体、立柱护板、背门护板及行李箱左右护面(塑料制)。
● 塑料VOC及气味常见问题气味性较差、乙醛含量过高、TVOC不稳定。
● 问题原因分析气味主要来源是原材料或注塑成型后零件内小分子物质含量过高,如小分子烷烃、醛酮类物质,以及注塑过程使用的模具防锈油、脱模剂等均会对总成零件气味有贡献。
乙醛主要是由于材料氧化降解所产生的;回料的使用,也导致了长链高分子的断裂,生成短链小分子,易被氧化生成醛类物质。
● 改进提升建议原材料选择:低VOC、低气味、小分子含量少纯度高的原材料,优化原材料配方,合理使用各类添加剂,确保添加剂的低散发性以及低降解性;在原材料造粒过程中,控制整个过程塑料所受到的剪切热、挤出受热温度;对原材料粒子进行适温适时的烘烤有利于小分子的挥发,目前业内常用的在线脱挥技术可降低原材料内小分子含量。
注塑工艺:注塑前烘料提高粒子纯度。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注塑温度越高,零件乙醛的含量就越高,气味性也越差。
故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注塑整个过程的温度很有必要。
在模具设计阶段就应当考虑降低注塑过程温度的问题(合理的浇口形状及大小选择、流道布局和注塑压力控制等),好的模具设计还可避免一些产品缺陷,例如,熔接痕,明显的熔接痕缺陷需要用到表面修补漆,同样会对产品表面造成污染。
零件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脱模剂、防锈油、洗模液等能够带入VOC的化学产品。
二. PVC人造革PVC人造革被广泛用于包覆用表皮:遮阳板、门板、座椅、副仪表板扶手、手刹护套和方向盘。
PVC人造革有天那水的味道,具有理化性能低、透气性差、不耐低温、含有氯以及有毒等缺点。
● VOC及气味常见问题气味性差,常温下即有臭、刺激性表现;冷凝(雾化)值高,即可挥发、可冷凝物质较多,甲苯、二甲苯含量偏高。
● 问题原因分析PVC革原材料:PVC粉、增塑剂、稳定剂、颜料、其他添加剂(抗老化剂、抗氧化剂、耐刮擦剂等)等,使这些原材料变成糊状必须使用到溶剂(二甲基酰胺、甲苯、甲乙酮、丁酮、四氢呋喃),天那水也作为溶剂使用,其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苯、甲苯、丙酮、乙醇、丁醇等化学试剂。
汽车voc国标
汽车VOC国标是指汽车内部材料和装饰件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以下是汽车VOC国标的相关内容:
一、国家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GB/T 27630-2011《汽车内饰材料及其制品中VOC排放限量》是汽车VOC国标的主要标准,该标准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饰材料及其制品中VOC排放限量的要求,包括了汽车座椅、地毯、内饰板、顶棚、挡风玻璃、车门、仪表板等部位的材料和制品。
二、标准内容
汽车VOC国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VOC排放限量:该标准规定了不同材料和制品中VOC排放限量的要求,如汽车座椅和地毯中VOC排放限量不得超过1.5mg/g,汽车内饰板中VOC排放限量不得超过1.0mg/g等。
2. 测量方法:该标准规定了VOC排放测量的方法和要求,包括了采样、样品制备、仪器设备、测量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3.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所有汽车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4. 标识要求:该标准规定了符合要求的汽车内饰材料和制品应当标注“符合GB/T 27630-2011标准要求”。
三、实施效果
自2012年1月1日起,汽车内饰材料和制品必须符合GB/T 27630-2011标准要求才能够生产、销售和使用。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降低汽车内部VOC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和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该标准的实施也促进了汽车内饰材料和制品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提高了汽车内饰材料和制品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汽车内饰voc标准汽车内饰VOC标准。
汽车内饰VOC标准是指汽车内部装饰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标准。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健康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汽车内饰VOC标准也成为了汽车行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汽车内饰VOC标准的相关内容,以帮助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汽车内饰VOC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车内空气质量和乘客健康。
在汽车内部,各种装饰材料和粘合剂会释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甲苯等,长期暴露在这些化合物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制定严格的VOC标准对于减少车内有害气体的排放、改善车内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其次,汽车内饰VOC标准的监测和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汽车内饰材料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进行监测和测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只有经过严格的测试和监测,汽车内饰材料才能符合相应的VOC标准,确保车内空气质量达到要求。
另外,制定和执行汽车内饰VOC标准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汽车制造商应该加强对内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优先选用符合VOC标准的环保材料,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内饰VOC标准的监管和执行,推动整个行业向更环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也应关注车内饰材料是否符合VOC标准,选择对健康环保有益的产品。
最后,汽车内饰VOC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汽车内饰VOC标准也需要不断跟进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保要求和技术水平。
只有不断完善VOC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乘客的健康,净化车内空气,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着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汽车内饰VOC标准是保障车内空气质量和乘客健康的重要标准,对于汽车制造商、政府部门和消费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汽车内饰VOC标准的不断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舒适的行车环境。
车内甲醛和tvoc标准
车内甲醛和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是评价车内空气质量的两个指标,其标准一
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车内甲醛标准:中国特别规定汽车内甲醛浓度不得超过0.1mg/m³,这个标准同
样适用于车内材料和组件。
2. 车内TVOC标准: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专门规定汽车内TVOC的标准。
但根据欧洲标准,室内TVOC的长期暴露较高浓度水平应尽量低于200μg/m³,同时以
1000μg/m³为短期接受水平标准。
其中,长期(周期大于4小时)和短期(周期
小于1小时)指标的阈值大约差别为5~6倍。
这些标准旨在保护乘客健康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以确保汽车内部环境的良好质量。
为了控制和减少车内甲醛、VOC等污染物,汽车制造商通常会选择环保材料,建立严格的材料检测标准并加强生产管理过程。
汽车内饰零部件VOC产生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作者:杨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1期摘要:近年来,车内空气质量对于民众健康出行的影响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家轿的重要考量指标,对于车企而言,汽车空气质量的改善也必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新的竞争领域。
2011年10月,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对于现行的《指南》,预计2015年底即将修改升级成强制性标准,这可能会是全球范围内最严格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强制性法规,由于汽车内饰是车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这对于汽车内饰产品将是严峻的考验。
VOC测试分为3个级别:整车测试,总成零部件测试和材料测试,通过逐级控制的方法达到车内有机挥发物的控制,本文对于整车测试方法及过程不做研究,重点从零部件及材料生产过程VOC测试及控制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汽车内饰;零部件;COC原因;控制方法;分析引言: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车内空气质量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由车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纠纷和诉讼日渐增多,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有关部门无法对消费者的权益实施有效保护。
因此本文主要是对汽车内饰零部件VOC产生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下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为相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出一定的参考。
1.VOC测试要求1.1测试样品零部件及材料:一是零部件测试标准参考《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及企业内部标准《整车及车内非金属零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类物质限制要求》执行。
二是内饰材料检测方案:注塑样板,试样板规格要求:100mm×200mm,放入PE袋子送样,实验室接收试样7天内试验,试验前将试样按GB/T-2918-1988中的标准环境下放置(24±1)h。
汽车内饰零部件材料VOC与气味检测技术VOC是汽车内饰件散发出的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这种物质气味难闻,而且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所以必须做好汽车内饰零部件材料的VOC 以及气味检测,严格控制汽车内VOC的含量,力争在根源上减少汽车内部VOC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本文就此对汽车内饰零部件材料VOC与气味检测技术进行研究。
1、简述汽车内部VOC与气味1.1 车内VOC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国际上对于VOC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最常见的是WHO规定的分类方法,熔点低于室温而沸点在50-260℃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国标中的车内VOC指汽车在静止或使用的条件下,按照规定的方法,通过仪器设备等测试出的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等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些物质带有致癌性、致畸性、毒性,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
车内VOC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源头是汽车内饰非金属材料和辅料。
1.2 车内气味车内气味指驾乘人员对车内空气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气味有不同的感知度,因此气味具有主观不确定性,极易引起售后的抱怨。
目前国家尚没有对车内气味的法规要求,主要由各汽车主机厂通过制定企业内部标准自行控制。
近年来车内气味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资料显示,车辆内部异常气味已成为紧凑型、小型和中型新车售后抱怨最多的质量问题之一。
2、汽车内饰VOC与气味的主要零部件材料分2.1 聚氨酯(PU)根据样本测试结果可知:聚氨酯(PU)中乙醛、甲醛含量较高。
聚氨酯的应用很广泛:坐垫、头枕、隔音材料、仪表盘、遮阳板、门板、顶棚衬里等内饰件都会用到。
聚氨酯材料释放的VOC主要包括小分子醛类和苯类,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小分子反应型阻燃剂、还有一些催化剂、稳定剂等,都会导致醛类或苯类物质的引入。
聚氨酯泡沫在车内应用主要集中于座垫、靠背、头枕等地方,这些地方也是人们在车内最直接接触的地方,因而对产品的环保性能要求也更加严格。
汽车voc标准
汽车VOC标准是指汽车内部材料和装饰件所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限制标准。
VOC是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对大气和人体健康都有害。
汽车VOC标准旨在限制汽车内部材料和装饰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以保护乘客和环境的健康。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汽车VOC标准有所不同。
例如,欧盟汽车VOC标准限制VOC的含量不得超过每升1克;而中国汽车VOC标准则将其限制为每升0.5克。
为了满足这些标准,汽车制造商通常会使用低VOC材料和装饰件,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来减少VOC的释放。
汽车VOC标准的实施对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制造商而言,遵守标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符合环保法规。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购买的汽车将会更加环保和健康,对于乘坐汽车的人员来说也更加安全。
因此,汽车VOC标准是汽车制造行业不可忽视的环保问题之一。
- 1 -。
控制汽车内饰部件的VOC排放
近年来,汽车内的VOC排放问题引起了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高度关注,相关的法律规范也陆续出台。
早于几年前,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就在参照通用汽车全球标准的基础上,对内饰部件及其原材料的选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从而对车内VOC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刘树文
通常,汽车的内饰是影响顾客购买意向的主导因素之一。
消费者们除了要考察内饰的外观效果(如新颖的设计、颜色的搭配和柔软的触感)外,出于安全和健康的考虑,他们也非常关注内饰部件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
研究表明,来自内饰部件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数内饰部件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是烷烃、烯烃、芳烃、乙醛或酮类的物质,这些物质的沸点通常在50~260℃的范围之内。
当气温达到一定高度时,这些挥发性物质就会释放出来,有些会形成雾翳关凝结在前挡风玻璃上,从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有些则产生令人不舒服的气味,甚至引起头疼、干咳和过敏等不适反应,从而对乘员的身体造成伤害。
基于上述原因,有关车内VOC的排放问题已引起了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高度关注,相关的法律规范也陆续出台。
早于2004年初,广为国内汽车业界所知的著名的“奥托事件”曾引发了对车空气质量标准制定问题的广泛讨论。
在各方的呼吁下,2004年7月中旬,由国家环保总局出面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对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进行调研,关启动了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定工作。
虽然有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并且有包括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和上海大众等在内的国内主要的汽车整车厂的参与,但由于车内污染的标准不能乖同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50325),况且国际上没有先例进行整车测试方法标准的出台,加之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测试环境的界定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测试方法,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而标准的出台也一拖再拖。
直到2007年底,国家环保总局终于出台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并将于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委员会ISO协会对车内污染物的测定方法也已完成初稿,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
在此过程中,日本自动车协会JAMA也制定了《车内VOC试验方法》和《降纸车内VOC自主行动》等相关标准。
韩国则在2007年底制定了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类似的车内空气污染物的测量方法。
随着这些标准的出台。
要求整车厂必须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控制。
实际上,早在国内对车内空气质量标准进行讨论之前,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通用”)就参照了通用汽车的全球标准要求,对所有的内饰部件及其原材料的选用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上海通用对内饰部件实施了一套严格的验收标准,涉及的检测项目包括:雾翳值、气味、甲醛含量、总碳挥发(TVOC)等,同时对PPAP、零件审核以及新产品研发等进行定期检查并持续改进。
上海通用对雾翳值的测试方法是:将样品放置在容器内,加热使挥发性物质蒸发,然后使其冷凝在铝箔或玻璃上。
通过对铝箔或玻璃的前后重量及反射率进行对比,来对样品挥发出的雾翳值进行评价。
对内饰散发出的气味的评价一般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嗅觉反应,但这一反应因人而异。
因此,上海通用采取的测试方法是:使样品在一定的温度下先保留24h。
然后根据材料的不同,采用于干态或者湿态材料,使其冷却到室温后,由6个人分别对其做出评价。
评价标准有10个等级,1级为最差,以此类推。
按照上海通用的标准,经这一测试后的样品至少要达到6或7级水平才能满足使用要求。
为了使这个主观的测试方法相对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对有关测试人员的鼻子都进行了“全球”标定。
根据通用汽车的全球标准,要求在相对同一时间,在北美、欧洲、韩国和中国的试验室内同时对状态相同的样品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
行比对,从而做到各个区域的一致性。
为了与此保持一致,被上海通用认可的第三方试验室也需要定期参与同样的标定工作。
当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内饰中的甲醛物质即散发出来。
为了严格控制内饰中的甲醛含量,上海通用采取的检测方法是:将样品在60℃的水面上放置3h,在此过程中,样品中的甲醛会被水吸收。
根据乙酰丙酮法对其进行光度分析,即可判断水中的甲醛含量。
按照上海通用的要求,内饰中的甲醛含量必须低于10ug/g。
一般,对TVOC的测试是一项耗费时间的工作。
上海通用采用了项空进样
GC-MS法来测定内饰部件散发的挥发性有机物。
其过程是:使样品在玻璃瓶内加热到120℃并保留5h,通过GC-MS法对气相进行分析,以确定VOC的峰值和空气峰的比例,然后通过半定量的方法对VOC进行评价(相对散发值)。
这种方法还可以对每个物质进行检测。
除了内饰部件外,车内空气质量还受到其他一些零部件及材料等的影响,需要很多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
为了确保上述各项工作的可靠性,上海通用专门成立了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核心小组,以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核心小组的成员包括:副总经理、材料工程师、产品工程师、整车质量控制人员和供应商质量控制人员,以及制造部、项目执行部、物流部、市场部和材料工程部等。
同时,还以Workshop的形式,邀请多个专业部门参与,共同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基于目前全球相关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通用全球成立了技术小组,定期开展全球电话会议,并坚持每年开一次面对面的会议,以对控制方法和标准的编写进行讨论、研究和更新,对设备和测试结果进行对对,以及探讨标准样品的选用。
通过对新的全球标准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确保了通用全球实施一致性的检测标准。
目前,上海通用泛亚技术中心已经投资建立了零部件级的测试和控制试验室,整车级空气质量控制试验室也将于2008年中期投入使用,以致力于在全球
系统内寻求技术支持,以期与合作伙伴一起,对整车空气质量,特别是对内饰零件及材料等进行更好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未雨绸缪,环保先行。
2008年初,上海通用启动了“绿动未来”战略。
在“绿动未来”战略行动中,上海通用将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技术创新型的发展道路,巩固企业“绿色制造”的领先优势,主动在生产、研发和工程上达到更高的环保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是上海通用绿色战略的要义,为此,公司将在控制污染、重金属限用、回收再利用以及车内空气质量等方面继续先行,展现企业公民的责任。
各种汽车VOC测试标准
日产:NES-M0402,丰田:TSM0508G,本田:DWG0094ZSNA0000,马自达:MES CF080A JEITA:PC- VOC-G-2005,通用:GMW8081、GMW3205,GMW15654、GMW15600、GMW15634、GMW15635,德国:VDA-277、VDA-278,奔驰:PBW709,大众:PV3341、PV3900、PV3925、PV3015,宝马:GS97014-2、GS97014-3,SCAQMD: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