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学期课时同步调研检测9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思维导图及同步训练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思维导图及同步训练【同步练习】1、《南宋社会⽣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吃惊,货币经济、纸钞、⾼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常独特。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临安是全国最⼤的商业城市B .南宋政府⿎励海外贸易C .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D .宋代商品经济⾼度繁荣2、如图两幅⽰意图反映的变化是()A.商品经济发展B.耕地⾯积增加C.海外贸易兴起D.经济重⼼南移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化繁盛期。
”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化繁盛”表现的是()①发明了造纸技术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③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陈寅恪《邓⼴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观点的是()①以理学为核⼼的新儒学形成②指南针、⽕药和印刷术取得重⼤进步③词成为⽂学的主流形式④⼠⼤夫的⽂⼈画成就最为突出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5、《宋书》记载:“江南……地⼴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出现南移趋势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平赶上北⽅D.宋代我国经济重⼼正式转移到南⽅6、某套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发展与重⼼南移》⼀课应出现在下列哪⼀单元中?()A.《国家的产⽣和社会变⾰》B.《⼤⼀统的秦汉帝国》C.《多元⽂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度发展》D.《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7、“⾃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了变化。
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这⾥的局势⼜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风尘之警’,⽔利兴修和农⽥垦辟在持续进⾏,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的经济发展一、选择题1.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淮南每年向都城开射运送的粮食六百万石。
下列表述与此相对应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C.“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D.“一半胡汉似汉家”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 A.行政、军事、监察B.行政、外交、军事C.财政、监察、外交D.财政、军事、监察3.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A.蔬菜类品种丰富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C.城市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5.宋朝的对外贸易非常频繁,出海贸易的商人应该向哪个部门报批()A.市舶司B.中书省C.三司D.十三行6.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A.河北曲阳B.河南汝州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7.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后完成于A.隋朝时期B.唐朝时期C.南宋时期D.元朝时期8.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A.市舶司B.蕃坊C.蕃学D.宣政院10.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11.下列有关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说法正确的是A.秦汉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B.经济重心南移的最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适宜农业发展C.唐朝初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2.移动支付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使电子货币开始普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如下图)出现于北宋时期,反映了北宋时期A.各民族间贸易频繁B.都市生活丰富多彩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对外贸易兴盛发达13.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是在:A.东晋B.隋朝C.南宋D.明朝14.下列关于宋代对外交往的叙述错误的是A.宋代政府禁止海外贸易B.宋朝的商船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C.宋代政府曾经设立市舶司D.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15.被称为瓷都的北宋城市是A.东京B.景德镇C.广州D.泉州16.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上述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2.如果你生活在宋代时期,可以做到的事情有()①在浙江一带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②到在泉州坐海船出海③在黄河流域种植大片的棉花④带纸币在四川经商⑤加强海外贸易管理设置市舶司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3.中国被称为“瓷之国”,两宋时期有很多地方出产了大量精美的瓷器,其中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浙江越窑B.河北定窑C.河南汝窑D.江西景德镇4.宋代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热闹非凡有卖古玩字画的,有卖药材的,有说书的,有唱曲儿的,有相面算卦,耍杂技的等等,他们这是来到了当时的()A.瓦子B.勾栏C.酒店D.茶馆5.宋代,南方人口明显超过北方,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这说明()A.文化科技繁荣B.经济重心南移C.国家统一完成D.对外交流发展6.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A.开始使用牛耕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永州某中学七年级(1)班举行“经济重心南移主题讨论会”,下列叙述不符合这次讨论会主题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C.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D.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8.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当时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必要交通条件的是()A.极高水稻产量B.发达的造船业C.棉纺织业兴起D.江南地区开发9.宋朝时有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清朝又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对这两句谚语理解不准确的是()A.两句谚语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B.“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C.谚语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D.“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清朝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湖广地区10.关于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宋临安城内最繁华的场所是大相国寺B.杂剧形成于元代,演出活动遍及城乡C.瓦子是开封城内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D.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不受当时民众重视二.辨析题(共3小题)11.材料: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A.占城稻B.玉米C.甘薯D.向日葵2.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3.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秧马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6.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①南方战乱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7.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8.小宋同学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不属于该主题的是()A. B. C.D.9.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A.B.C.D.10.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行省D.宣政院11.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2.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南宋手工业进步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粮食作物: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区由南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1)国内商业繁荣。
①城市:兴起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②时空:商业日益繁盛,经商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和市镇等。
③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海外贸易发达。
①商港: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政策: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④作用: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4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易错字】占城.稻、秧.马、船坞.、交.子、市舶.司【点迷津】经济重心南移,而非经济中心南移。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最发达、地位最重要的某个较大地区。
【建思维】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1(2分)(2023•西安期中)宋代文莹在《湘山野录》记载:“(宋)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绿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七下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答案)一、填空题1.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 ),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自( )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江西、福建和( )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2.由越南传入的( ),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长江流域和( )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宋代的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 )。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 ( )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4.南宋后期,( )业兴起,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5.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 )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6.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 )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的( )。
7.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 )和( ),人口多达百万。
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 )和夜市。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 )区。
8.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9.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 )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0.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选择题1.农具的发明和使用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
下列工具是在宋代时期才开始使用的是( )A.筒车B.曲型C.水排D.秧马2.宋代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 )A.珠江流域B.黄河流域C.江淮流域D.海河流域3.北宋时期,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得益于( )A.铁器牛耕的推广B.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C.占城稻大面积推广D.都江堰修建后发挥效益4.对“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5.下列手工业部门是在宋朝时兴起的是( )A.丝织业B.制瓷业C.青铜铸造D.棉纺织业6.查理先生对中国宋代的瓷器非常感兴趣,当他来中国的时候,你应建议他最好去访问( )A.洛阳B.景德镇C.西安D.宜兴市井经纪之家……7.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册第9课同步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中原地区和南方的是 ( )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宋真宗④辽太祖A.①②B.②③C.①③D.④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 阿保机B. 元昊C. 阿骨打D. 赵构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 ( )A.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4.“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5.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商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 A.宋、辽 B.宋、夏C.宋、金D.辽、夏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
……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下列作物中,不属于明朝从国外引进的是()A.占城稻B.玉米C.甘薯D.向日葵2.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景德镇B.邢窑C.哥窑D.越窑3.宋代时发明的新农具是()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秧马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5.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是在()A.唐朝后期B.五代C.北宋D.南宋6.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①南方战乱少②许多中原人南迁③自然条件优越④那里原来就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7.两宋时期,社会经挤高度发展。
下列关于宋代经济现象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②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仓。
④在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有大量的集市,逐渐成为大大小小的城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8.小宋同学以“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不属于该主题的是()A. B. C.D.9.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A.B.C.D.10.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A.市舶司B.澎湖巡检司C.行省D.宣政院11.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12.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南宋手工业进步C.南宋商业繁荣,出现了“会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3.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9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第9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1.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较快,耕地面积扩大了那时农民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有哪些()①开辟圩田②开垦牧场③修造梯田④屯垦荒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下列关于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的提高B.南方小麦的产量大幅度增长C.原产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D.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3.在我国封建王朝中,有一个王朝在手工业生产上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它是()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4.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了宋代瓷器。
宋朝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有名的窑厂,它们是()A.“扬一益二”B.“苏湖熟,天下足”C.“无徽不成商”D.“湖广熟,天下足”8.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
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农业、手工业获得了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D.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9.宋代时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叙述能体现发展的有()①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②棉纺织业从北方兴起,发展到南方③景德镇成为重要的瓷都④造船业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0.材料解析题。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币。
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闻名天下的“粮仓”在哪里?根据材料指出,南方形成“粮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新的手工行业”指的是什么?(3)两宋时期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4)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见右图(南宋瓷器)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南方出现了天下闻名的“粮仓”。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9课)测试题班级___姓名_____一、选择(共40分,每小题1分)1.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秦朝 B.东汉C.西晋D.东晋2.隋唐时期的靺鞨族居住在A、黄河上中游地区 B、辽河一带C、松花江、黑龙江一带 D、长江上游地区3.藏族的祖先是A、吐蕃 B、南诏 C、回鹘 D、靺鞨4.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A、汉武帝统治时期B、孝文帝统治时期C、隋文帝统治时期D、隋炀帝统治时期5.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6、唐太宗统治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宋璟7.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是:A.日本第一批遣唐使来到中国B.鉴真东渡C.玄奘西游D.唐朝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8.隋朝统一南北的条件是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③仓库储积了大量的粮食和布帛④江南经济的发展9.下面几位少数民族首领,受到唐朝册封的是A、骨力裴罗 B、大祚荣C.松赞干布D、皮罗阁10·赢得各族人民拥戴被称为天可汗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1·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治家是()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皮罗阁D、骨力裴罗12.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分科考试B.择优录用C.分科考试,择优录用D.择门第高低录用13.下列有关唐太宗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B.他的年号是“开皇”C.他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D.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14.唐太宗时期,在三省六部中担任要职的大臣有①长孙无忌②姚崇③房玄龄④宋璟⑤杜如晦⑥魏征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⑤⑥C.②③⑤⑥D.①②③④⑥15.为了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实行的政策是A.发动战争B.和亲C.恩威并施D.驱逐出国16.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7.唐玄宗开元年间用人的基本原则是A.任人唯亲B.任用贤能C.任用奸臣 D.随意用人18.倡导节俭、遣散宫女的唐朝皇帝是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9.武则天在位期间的主要活动有①多方招揽人才如房玄龄等②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③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④把发展生产作为考查地方官政绩的重要依据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20.下列政权中,最早建立的是A.契丹 B.辽 C.西夏 D.金二、综合题(60分)1.阅读下列材料:(20分)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实仰东南财赋。
材料题: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出“汉武雄图载史篇,万里长城遍烽烟”的史实根据。
(2)“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在汉武帝和昭君之间更倾向于哪一位?为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材料二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
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
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请回答: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的强大的威胁。
知识改变命运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各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
(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说明汉武帝为何给霍去病修建高大的陵墓?并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
(4)请谈谈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
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疆(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
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上募能通使月氏者。
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
骞得间亡……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冒顿单于对历史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张骞出使西域具有什么意义?
(4)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你最敬佩他的什么品质?
知识改变命运
参考答案
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2)指昭君和亲;昭君和亲使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3)更倾向于昭君和亲;因为通过和亲避免了战争的伤害,实现了民族间的友好相处。
2.(1)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原地区混乱,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秦朝: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
西汉初年:限于国力,不得不对
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还要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进行贸易;汉武帝时期: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部分匈奴开始西迁。
(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
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促进了匈奴和中原王朝的互相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3.(1)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2)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匈奴国家。
(3)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和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4)不辱使命,坚韧不拔,克服艰难险阻的意志。
(言之成理即可)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知识改变命运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