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38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一、学习活动目标㈠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以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通过学习,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通过历史图片资料的运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民族间的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5、通过教师的有规律的提问,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民族政权的并立为主线,将其主要情况通过多媒体展示后由学生归纳,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与分析。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作用组织学生讨论进行。
关于岳飞的通过师生介绍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和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3、通过歌曲《爱我中华》的首尾照应,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
二、学习活动设计㈠重点和难点重点: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是一个重点内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如何正确对岳飞抗金进行评价?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少数民族较多对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七下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答案)一、填空题1.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 ),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自( )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江西、福建和( )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2.由越南传入的( ),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当时,长江流域和( )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宋代的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 )。
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 ( )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4.南宋后期,( )业兴起,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5.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 )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6.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北宋( )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的( )。
7.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 )和( ),人口多达百万。
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 )和夜市。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 )区。
8.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9.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 )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0.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特别是东南地区。
二、选择题1.农具的发明和使用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
下列工具是在宋代时期才开始使用的是( )A.筒车B.曲型C.水排D.秧马2.宋代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 )A.珠江流域B.黄河流域C.江淮流域D.海河流域3.北宋时期,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得益于( )A.铁器牛耕的推广B.江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C.占城稻大面积推广D.都江堰修建后发挥效益4.对“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5.下列手工业部门是在宋朝时兴起的是( )A.丝织业B.制瓷业C.青铜铸造D.棉纺织业6.查理先生对中国宋代的瓷器非常感兴趣,当他来中国的时候,你应建议他最好去访问( )A.洛阳B.景德镇C.西安D.宜兴市井经纪之家……7.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1.进口的泰国米因口感好、味道香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其实,早在宋朝中国就曾引进外国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占城稻引进于()A.越南B.朝鲜C.印度D.泰国2.宋朝时,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高粱3.一个北宋人要了解当时丝织业最高水平的情况,他应去的地区()A.河北和河南B.江浙和广东C.福建和广东D.江浙和四川4.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A.南北朝B.唐朝C.五代十国D.南宋5.“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秦都咸阳B.汉都长安C.隋都长安D.宋都东京6.宋代海外贸易频繁,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香料到泉州出售,他到达泉州港后办理手续并缴税应该去( )A.蕃市B.蕃坊C.市舶司D.都护府7.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
”材料反映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是()A.泉州B.广州C.温州D.明州8.宋代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外商子弟学校,称作“蕃学”;朝廷还允许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修建清真寺。
这些措施主要表明()A.宋朝提高外商待遇并鼓励通商B.宋朝尊重外国人的生活习俗C.宋朝要求外商必须在华定居D.宋朝实行了平等的民族政策9.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形成这种经济格局最主要的原因是()A.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战与和促进了民族交融B.元朝逐步统一全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躲避战乱的人民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宋朝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以提高财政收入10.北宋末年,一位大商人在四川采购大宗货物,他使用的货币最有可能是()A.“交子”B.“会子”C.开元通宝D.刀币11.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