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31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至九年级全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一一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一一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塑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虽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 1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 2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禳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七年级历史第九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九课知识点总结。
一、秦统一中国。
1. 秦统一的背景。
- 战国以来的趋势: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 秦国的优势。
-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 秦统一的过程。
-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 秦统一的意义。
- 政治格局: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对后世影响: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 皇帝制度。
-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他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 中央政权机构。
- 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 太尉:掌管军事。
-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 地方管理制度 - 郡县制。
- 内容。
- 秦始皇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 意义。
-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 文字。
- 统一文字的措施: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后来,又流行一种更为简易的隶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 518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杨坚就是隋文帝。
618年,隋朝灭亡,隋炀帝被部下杀死。
2. 589年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全国。
3. 隋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它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隋朝大运河分为三个点:涿郡、洛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8.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9.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0.对后世的影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11.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末农民起义。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907年唐朝灭亡2. 626年,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3.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当“贞观之治”。
4. 唐太宗统治措施: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2)政治上:1完善三省六部制;2制定法律,减省刑罚;3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4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赋税):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下两册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下两册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是中学历史课程的起点,也是学生们初次接触历史学科的重要阶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包括上册和下册,共有12个单元,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内容。
下面将对这两册教材的知识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上册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兴起这一单元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到这些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希腊罗马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希腊和罗马两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史本单元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包括夏、商、周及春秋战国等朝代的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涉及到中国的世界地位、汉朝的对外扩张等内容。
第四单元:印度教的创立和佛教的诞生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传播、印度教的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下册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和中东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和中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十字军东侵、伊斯兰教的传播、封建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单元:明清中国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明清的政治体制、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七单元:世界上的近代化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现代化的理念和内容,涉及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介绍了近代化的影响和世界的科技进步。
第八单元:殖民化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殖民化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涉及到欧洲的殖民化扩张、资本主义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
第九单元: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民族主义和近代中国的历史。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023年春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聚落与文化- 1.1 中国的聚落与村落- 1.2 中国的文字和书法- 1.3 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 1.4 中国的造纸术和纸张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的奥运会与文明- 2.1 希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特点- 2.2 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 2.3 希腊城邦和民主政治- 2.4 希腊神话和艺术第三单元:古代印度的宗教与文明- 3.1 印度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特点- 3.2 的起源和传播- 3.3 印度的果阿和航海技术- 3.4 印度的雕塑艺术和建筑第四单元:古代罗马的征服与法律- 4.1 罗马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建设- 4.2 罗马的征服与扩张- 4.3 罗马的法律与政治体制- 4.4 罗马的道路和建筑第五单元:古代非洲的王国与贸易- 5.1 非洲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5.2 埃及的文明与金字塔- 5.3 非洲的帝国和王国- 5.4 非洲的贸易和交通第六单元:古代美洲的文明与遗产- 6.1 美洲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6.2 美洲的印第安文化和宗教- 6.3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金字塔- 6.4 美洲的神秘文明和石碑第七单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骑士精神- 7.1 欧洲的地理环境和封建制度- 7.2 欧洲的骑士和封建领主- 7.3 欧洲的城堡和中世纪农民- 7.4 欧洲的骑士精神和文化第八单元:古代中国的交通与通信- 8.1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 8.2 中国的中原和海外贸易- 8.3 中国的运河和运输工具- 8.4 中国的驿站和邮政系统第九单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农民起义- 9.1 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9.2 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9.3 李自成的起义和明末社会动荡- 9.4 明清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成就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 10.1 近代中国的政治和外国侵略- 10.2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10.3 辛亥革命与近代民主思潮- 10.4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象和变革第十一单元:近代世界的科技革命与工业文明- 11.1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 11.2 近代世界的交通和通信- 11.3 电和电磁波的应用- 11.4 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十二单元: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纷争- 1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帝国主义- 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轴心国- 12.3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体系- 12.4 冷战和国际纷争第十三单元: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变革- 13.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13.2 中国的市场经济和城市化- 13.3 国际合作和中国的崛起- 13.4 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面临的挑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4、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一、秦灭六国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灭六国——年建立秦朝3.人物:4.顺序:秦先后攻灭、、、、、5.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6.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分管、军事和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
4.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2. 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为。
②统一制度,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①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东到,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知识点总结+练习【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知识点+练习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①品种: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区域: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③结果: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浙江哥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1)城市: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外贸(1)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九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2.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时间。
3.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宋朝时,哪一作物的种植区域推广到东南地区?哪一作物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3).手工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三个行业?4).我国的瓷都指的是哪里?南宋时,哪个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5).宋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哪两个?宋朝出现了哪些新的“市”?6).宋朝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的朝代、地区、纸币的名称。
8).经济重心的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完成?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唐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
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材料一中的图二“交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代的( )A.农业繁荣B.手工业繁荣C.商业繁荣(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最终完成是在什么时候?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与秦的相似之处1.都由分裂走向统一2.都建立了新制度影响深远(如秦中央集权,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3.都兴建了大型重要工程(秦长城、隋大运河)4.都因暴政而亡,都是短命王朝5.末年都发生了农民起义二、《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抛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长城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三、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影响深远。
四、隋朝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581年,杨坚,长安五、隋朝统一时间? 589年六、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七、隋朝在历史上的贡献中,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八、隋朝大运河河南段是?永济渠,通济渠九、秦,西晋,隋朝共同点?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十、隋炀帝从洛阳去游江都先后经过哪两段运河?通济渠,邗沟十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在位皇帝是谁?进士科的创立,隋炀帝十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谁?科举第一名是?皇帝,状元十三、隋朝大运河以何地为中心?由北向南分为哪四段?东北到哪儿?东南到哪?洛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十四、隋大运河开通后的重要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十五、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认识,体会?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十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的理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长城同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大工程,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对日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起到了推动作用十七、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三次由分裂到统一王朝?隋朝十八、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举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有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七下历史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知识点第七课知识点:1.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
3.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政策。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sson 7:1.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periods.2. The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3. Emperor Wu's territorial expansion policy.第八课知识点:4.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
5.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的意义。
6.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sson 8:4.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entral Red Army's arrival in northern Shaanxi.6. The impact of the Long March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第九课知识点:7.反法西斯战争爆发的原因。
8.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9.抗战胜利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sson 9:7.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fascist war.8. 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anti-fascist war.9. The impact of the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on the world order.。
七年级历史(一课一练)附答案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单项选择题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2.隋朝统一全国是在:()A.581年B.605年C.589年D.611年3.下列制度属于隋朝开创的是:()A.均田制、行省制B.分封制、井田制C.郡县制、租调制D.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南水北调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5.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6.下列关于隋朝时期的洛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大运河的中心B.隋朝定为东都C.商业盛极一时D.李渊在此起兵反隋7.在隋朝大运河中,最南面的一段运河称为:()A.永济渠B.广通渠C.江南河D.灵渠8.曾三次派人去台湾的隋朝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隋炀帝D.唐太宗9.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奢侈腐化,滥用民力C.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二多项选择题10.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A.隋朝官仓储粮多B.造船技术水平高C.洛阳商业盛极一时D.开凿大运河1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B.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C.南方经济发展,南北差距缩小D.北方民族大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三材料解析题12.阅读下列材料:(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
承其全实,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②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征发农民的史实?参考答案一1.B2.C3.D4.C5.B6.D7.C8.C9.B二10.ABCD11.ACD三12、①隋亡原因在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部编新版初一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初步确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推动教育发展。
3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多年。
4.4.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 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 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的统治。
3) 贡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创立殿试制度。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璟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