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的主要作品《白沙细乐》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民族文化复兴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热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被人们所重视。
在中国西部的云南丽江,就有一种极具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白沙细乐。
近年来,经过对白沙细乐不断的挖掘整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惊喜与感悟。
本文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的起源、传承、发展等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作为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及持久的影响力。
在发掘白沙细乐精髓所在的基础上,评估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前景,探索其未来的传承路径,以激发新的突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纳西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促进纳西文化传承。
一、白沙细乐的起源与传承(一)简介 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特有的一种民族音乐,又名“别时谢礼”,是一种深植于纳西文化中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歌舞形式。
白沙细乐在云南纳西族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其传承至今,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仍保存着十分完整的体式、规制,以及由歌曲、舞曲和器乐曲牌组成的成熟的套曲,被誉为“音乐的活化石”。
目前,包括白沙细乐在内的纳西古乐已被联合,白〔摘 要〕白沙细乐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其广泛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
在基础研究和对传承人口述的整理上,白沙细乐的曲式和乐器构成在不断的演变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白沙细乐这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不仅深深扎根在纳西族的民族文化中,还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和喜爱,能够融合在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形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分析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的发展历史,介绍其起源和传承,讨论其当代发展状况,探究白沙细乐在未来(从音乐到教育、文化等)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起源;传承;当代发展白沙细乐的音乐特征及其发展文 / 周毅琼 李沐羲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沙细乐更是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
(二)起源尽管白沙细乐作为丽江地区纳西族独有的音乐形式,但其却与云南当地的民族音乐风格迥异,具音乐理论音乐世界有显著的外来特征。
白沙细乐寻源撩拨心弦的庄严妙音杨曾烈【期刊名称】《广播歌选》【年(卷),期】2012(000)005【摘要】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云南丽江纳西族中的一部风俗性器乐歌舞套曲。
纳西语称簸石细哩,"簸石"系白沙地区的古称,"细哩"为丝竹乐器所发音响的状声词,意为细乐,全称译白沙细乐。
民国年间,文化人根据志书上"相传为元人遗音"、"世主临别所赐"的记载,将其译为别时谢礼。
两译内涵各异,但后译与纳西语称谓"簸石细哩"的发音却极其相近。
有研究者认为"别时谢礼"一译有附会之嫌。
笔者认为,即便是附会也是高明之举。
在清代及民国年间,白沙细乐被用作丽江部分纳西族地区的丧葬、祭祀礼乐。
它保留至今的还有八个乐章:《笃》(序曲或调音曲);《一封书》(汉名。
纳西族俗称"诸时儿",意为"长节子");《三思吉》(血染三条河);《跺蹉》(赤脚舞或跺脚跳);《堪蹉》(弓箭舞或边奏边跳);《暮咪唔》(哭天女);《暮布》(挽歌);【总页数】3页(P82-84)【作者】杨曾烈【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相关文献】1.轻拨心弦,静听妙音——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导引艺术 [J], 陈晓芬2.心理描写八法:怎样撩拨最美的心弦?上 [J], 午歌3.心理描写八法:怎样撩拨最美的心弦?下 [J], 午歌4.撩拨心弦的“小尾巴”与“金丝线” HIFIMAN HM800&RE2000 PRO组合[J], 李靖宇5.让音乐撩拨心弦——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策略探寻 [J], 孙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西族白沙细乐研究综述作者:董丽光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3期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北石细哩”、“北沙细乐”、“伯侍司藜”。
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传统音乐形式,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的民间。
白沙细乐是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
纳西族的传统音乐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东巴音乐、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其中白沙细乐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Ⅱ-152)。
因其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还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白沙细乐历经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一、口碑记述与古迹传说期(1950年以前)丽江的“士学”阶层曾广为流传一个名为《龙女树》的传说,明代木天王与普米王发生战争,双方想以“和亲”的方式解决争端,木公主龙女和普米王子在和亲后相爱,可是木天王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拖延时间赢得战争,于是婚后不久木天王召回龙女公主,令其杀掉王子。
龙女公主不肯照办变被父亲软禁,龙女无奈只得修书一份请普米王子的爱犬回家通知丈夫,在普米王子出兵救公主的路上,出兵消息被云雀泄露后,王子被杀全军覆没,公主听闻后抑郁而死。
公主死后所居住的玉龙亭长出一棵树,后人称为龙女树。
而纳西族的民间艺人为了纪念这场战争集体创作了白沙细乐来祭奠双方战士的亡魂。
这个故事完全白沙细乐的曲牌顺序《勃拾细哩》、《笃》、《纵拾》、《三思吉》、《阿丽丽构吉徘》、《美米抚》、《跺蹉》、《抗蹉》、《老麻蹉》、《幕布》。
关于丽江器乐最早记载于清乾隆八年(1743),当时编撰的《丽江府志略》其中详细记载了流官孔兴珣在建儒学时捐造的:“编钟16枚、编磬16枚、鼓两面……琴二、瑟二、排箫二、笙二、箫二、笛二、埙二、掩二。
”该书礼俗略中同时记载了在当时历经盛传的《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被乐工称…细乐‟的曲牌。
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
艺苑探索丽江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白沙细乐和热美磋为例○桑月华摘要以丽江纳西族民间音乐中的白沙细乐、热美磋为例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丽江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地带的丽江纳西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的民族。
纳西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植根于他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纳西族民间音乐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特别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存在方式的民间音乐正在迅速变异和失传。
本文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沙细乐、热美磋为例对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白沙细乐的传承与发展白沙细乐是一部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集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音乐套曲,在中国音乐史上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着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主要用于丧事或重大的祭祖活动中。
纳西族民间俗称“崩时细哩”,纳西语“崩时”指地名,即今丽江白沙一代;“细哩”是模拟弓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象声词,指细乐———以丝竹乐器演奏为主,辅以歌唱和舞蹈。
它实际上是一种儒、释、道合流的宗教性科仪音乐,也称为“雅集型儒家细乐”。
对于白沙细乐的来源,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一是认为“相传元人遗音”;二是由纳西先民创制;三是源于内地汉族音乐。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部古乐是在当地兼收并蓄了多种民族的音乐文化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乐曲现保留8个乐章,由《笃》《萨拾》《三思吉》《美命唔》《阿丽丽格吉拍》《跺蹉》《抗蹉》《幕布》组成,在内容上,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在音乐形式上,鲜明的主题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以自由变奏、再现等手法反复展衍,穿插地配以歌唱和古典舞蹈,形成一部结构严谨,有起有落,而又极富哲理的作品。
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白沙细乐机电提高2班林晓翀3108000669白沙细乐是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其中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部分。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桂冠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洞泾古乐、白沙细乐)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
由多种文化背景构成的纳西古乐,具有一种独特而神秘的韵味,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
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一、历史渊源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从诸种的说法来源看,可大致分为一下3类:第一类为古代文献记载。
如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
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
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
与这一说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丽江县志》的记载:“现实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乐相传有胡琴、筝、笛、诸器,其调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
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
其发引也,亦以送之。
”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
另据《云南丛书·一笑先生诗人钞·巨甸居人》称:“究竟此曲,创自民间。
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北沙以待之,歼夷殆尽。
民间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细乐‟。
…细梨‟者,细乐也……”作者一笑先生(1827~1887)系丽江人氏,显然与上述二志书的说法不同。
第二类为民间传说。
这类说法也较多,主要有两种。
其一相传白沙细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
南宋理宗宝元年(1253)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
纳西静土上的音乐瑰宝--白沙细乐的前世今生
郭昕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4(0)21
【摘要】纳西族传统音乐是本届民族民间音乐周展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演活动中最为丰富多元的板块,其中《白沙细乐》与《热美磋》两项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们《音乐时空》特别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白沙细乐》传承人和凛毅与纳西族传统音乐展演团队领导、讲释坊《血浓于水——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传承现在》主讲人李之典老师,带大家领略西族音乐遗产的魅力。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郭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简介纳西族传统音乐《白沙细乐》 [J],
2.丽江上空的白云--记《血浓于水: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传承现状》讲座 [J], 赵婉婷
3.纳西族白沙细乐研究综述 [J], 董丽光
4.浅谈纳西古乐——白沙细乐 [J], 谢佳辰
5.纳西族白沙细乐研究综述 [J], 阿茹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西族民间舞蹈-东巴舞、白沙细乐纳西族民间舞蹈-东巴舞、白沙细乐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
下文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纳西族歌舞——东巴舞、大型乐舞《白沙细乐》,欢迎阅读!东巴舞东巴舞蹈多是纳西族东巴在各类宗教仪式中所跳的舞蹈,它是纳西族传统古典乐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巴经中有数种被称之为“蹉姆”的舞谱专书,用纳西象形文字作标记,对各类舞蹈的姿态、场位、路线、造型、动律以及配舞乐器的用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和完整的记录。
有的学者根据这些舞谱的`记载,将东巴舞蹈粗分为神舞、鸟兽虫鱼舞、器物舞、战争舞以及面具舞五大类;除此之外,还认为由开丧法仪之舞、祭龙王法仪之舞、求长寿法仪之舞、祭风法仪之舞以及占卜之舞等,可以说已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跳神法仪”方面的舞蹈。
由于东巴舞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神”战胜“鬼魅”、善战胜恶、光明战胜黑暗这一主题,因而深得纳西族民众的普遍喜爱,而东巴舞谱则更是被有关专家认定“同唐代敦煌石室舞谱残卷、宋代德寿宫舞谱一样是我国各民族艺苑的稀世奇珍”。
东巴舞谱除了记录大量舞蹈跳法、起着规范舞蹈动作并使之代代传承的作用外,还包含有音乐、美术以及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它对研究纳西族的社会生活、观念形态和文化艺术,乃至对探索我国和世界各个民族的艺术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尤其是世界上各种舞谱的起源、形成、种类划分与编制方法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英国著名舞谱学者格斯特(A.R.Guest)等,曾将东巴舞谱与著名的拉班舞谱等“世界性舞谱”相提并论,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型乐舞《白沙细乐》该乐舞诞生于元朝初期,融乐、歌、舞为一体,古朴典雅,具有相当高深的艺术造诣。
这套乐舞从序曲开始,继之以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赤足舞曲、弓矢舞曲、南曲、北曲、荔枝花、云雀舞曲、哭皇天等十个乐章,有歌有舞,须使用直笛、横笛、胡琴、古筝、二簧、波柏(即一种芦管)、琵琶以及苏古都(即胡钹)等乐器,宛若一首器乐歌舞混然天成的交响诗,气势磅礴,规模宏大,优美动听。
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看民族民间音乐的雅与俗摘要:雅和俗的界限自古就十分模糊,很多庙堂之音早期也是来自民间,民族民间音乐同样能登上大雅之堂。
笔者以丽江的纳西古乐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指出雅乐与俗乐是音乐文化的一个整体。
作为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要弘扬雅乐,保护俗乐。
民族民间音乐是人民的创造,是民族血脉延续的重要基因之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这种基因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雅乐;俗乐;转化;保护关于音乐的雅与俗,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民族民间音乐几乎都被放到了雅乐的对立面,被归到了俗乐的范畴。
2002年初,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应邀到北京、南京两地巡演。
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演出之后,《南京晨报》在显著的位置上刊登了题为"雅乐还京621";的大版文章,丽江的纳西古乐被称之为"雅乐";。
何为"雅乐";?严格说来这一名称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意义。
从狭义上来看,"雅,正也。
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汉族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古代的雅乐的确是经典,如编钟乐舞、古琴曲《广陵散》等。
从广义的角度看,所谓雅乐就是登得了大雅之堂的正统音乐,必须有大师或专业音乐人员的创作,有专业团队的演奏或歌唱,有一定规模的演出平台,在音乐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俗乐则是指世俗的音乐、民间的非正统音乐,与雅乐相对。
古时对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如民歌、通俗歌曲、民间器乐曲。
其实,自汉代开始,所谓俗乐也已经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很多印迹。
在汉代,来自民间的楚歌曾在上流社会广泛流行。
汉高祖的《大风歌》《鸿鹄歌》,汉武帝的《秋风辞》等都是俗乐。
在当代,我们虽然常常使用"雅俗共赏";一词,但在音乐界依然还有着弘雅抑俗的理念。
正统的、传统的、高雅的往往被视为正宗,世俗的、民间的、流行的,依然被音乐界视为另一个层次。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谈纳西古乐——白沙细乐谢佳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摘要】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
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介绍纳西古乐,浅谈纳西古乐最重要的分支白沙细乐的由来,分类和音乐特点,以及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纳西族【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纳西古乐背景概述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白沙细乐”组成。
纳西古乐有3个特点,一是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二、白沙细乐(一)白沙细乐的概述《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是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过来的。
包括舞曲、歌曲、器乐曲牌三个部分,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
关于“白沙细乐”的来历尚有争论,《丽江府志略》称是忽必烈赠给纳西族的:“夷人各种……相传为元人遗音。
”而音乐民族学家宣科则认为:“白沙细乐”在《木氏宦谱》中没有记载所以不是,从“白沙细乐”的风格特征上看,的确也更相似于纳西族古典音乐。
(二)音乐分类主要分为舞曲,歌曲和器乐曲。
舞曲包括《跺蹉》《抗蹉》《老麻蹉》。
歌曲包括《阿丽丽构吉徘》《三思汲》《幕布》《抗磋—挽歌》。
《三思汲》汉语意为“三思水”。
三思水是源于丽江白沙的一处地名“三思开”,并贯通白沙、束河两乡的三条河流的总称,所以丽江人也将其称作“白沙三思水”。
纳西古乐的主要作品《白沙细乐》探析
作者:王安清清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纳西古乐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云南人人皆知的《白沙细乐》。
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为《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乡间中的一种古典音乐技术形式。
《白沙细乐》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乐合奏。
《白沙细乐》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
当时更有专门的乐工,其演奏技艺相当高超。
【关键词】纳西古乐;《白沙细乐》
一、作品简介
根据地方志史料,在十九世纪中叶,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丽江便流行着《白沙细乐》了,并且当时就说是在元朝流传下来的音乐。
据1962年丽江县宣传部关于《崩石细乐》的调查,该乐曲共计有《笃》,《一封书》,《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细乐》在解放前夕已于云消失传。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白沙细乐》十分重视,前后曾有十多起学习,采访和搜集整理活动1956年丽江县文化部门还组织了一个业余民族乐队,参加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得一等奖。
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称《崩石细哩》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二、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传说
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
从诸种的说法来源看,可大致分为一下3类:
第一类为古代文献记载。
如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
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
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
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
其发引也,亦以送之。
”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
第二类为民间传说。
这类说法也较多,主要有两种。
其一相传白沙细乐是当年忽必烈赠送给纳西族首领阿良(一说为木天王)的礼物之一。
南宋理宗宝元年(1253)蒙古宪古宪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纳西首领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执礼甚恭。
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挥师北还之际,为感谢阿良,封他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还赐予阿良大量礼物。
其中,就包括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
其二是为龙女公主而作。
相传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国,便把女儿龙女公主嫁给西番王子。
龙女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封信,将信挂在狗脖子
上带到西番国去。
西番王子知道这一阴谋后,便率兵来攻打丽江;但被木天王打败。
木天王旋即将公主囚禁于玉龙湖中的玉龙亭。
公主死后,人们为纪念她而创作白沙细乐。
所以白沙细乐有一种月寒风轻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调,常常有闻此乐后感慨红尘苦难而悲从中来、失声恸哭者。
第三类为当代学者的研究。
诸如北京学者毛继增先生,他曾于1962年赴丽江进行过实地考察。
根据调查资料,他认为白沙细乐可能是元代蒙古族军队入滇时传入丽江。
由于一部分蒙古士兵长期留守而定居丽江,这音乐也就伴随着他们而流传至今。
三、作品的音乐风格
白沙细乐的音乐忧伤哀怨,悱恻缠绵,主要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哩格吉拍》、《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等八个乐章组成。
白沙细乐的曲调大多为羽调式,包括五声性的七声音阶、六声音阶,个别部分运用五声音阶,如《三思吉》。
白沙细乐中也有节奏缓慢,风格柔婉,旋律清越流丽的曲调。
如著名的《一封书》即是。
在元曲和汉族其他民间音乐中亦有《一封书》的同名曲牌,白沙细乐中的《一封书》极有可能是元人遗音。
从音乐形态上看,它那轻柔婉丽的曲趣与昆曲中的南曲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曲调中频繁出现的re-do-la和la-sol-mi等旋法特征,又隐约透漏出几分北方草原音乐的风格。
白沙细乐的曲式结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它既可以将7个部分进行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套曲;又可以将各部分单独运用,独立出现。
在音乐上,各部分之间有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
四、作品的乐器与乐队编制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纳西族乐器组合而成,从中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
乐器按照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3个乐器组:一为吹管乐器,有竖笛、横笛、波伯。
其中横笛是主奏乐器,而波伯则是纳西族特有的竹制乐器。
二为弹拨乐器,主要有筝、琵琶、苏古笃等。
现在,筝几乎不再使用。
苏古笃又叫“胡拨”,形似“火不思”。
三为拉弦乐器,只有二簧一种,其形制类似汉族胡琴。
白沙细乐的乐队编制并不固定,根据运用场合和主人的贫富状况,可从3~4人直至10多人不等。
其最常见的两种编制是8人组和4人组。
在演奏中,乐队的排列有一定之规:乐队必须位于灵台右侧、布幕之后。
演奏者则按年龄的大小依次排列,年长在前,年幼在后。
仪式同其他民族的丧葬音乐一样,纳西族的丧葬也有一套固定不变的仪式规范。
白沙细乐的乐队由一位年长的人负责组织领导,严格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演奏,同时,每个仪式都配上了相应的乐曲。
纳西族的丧事一般分为3天。
3天所演奏的顺序和乐曲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为“悬白”。
悬白事纳西族的一中风俗,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将一个白纸糊的灯笼悬挂在大门前,表示家中要办丧事。
第二天为“正祭”。
正祭也叫祭奠,是丧事中最为重要的一天。
最开始是“奠主”,此项仪式进行时,乐队演奏《公主哭》。
在接下来的仪式中,乐队奏《一封书》。
在亡者的子女们哭灵之际,乐队则演奏《笃》。
第三天为“送灵”。
送灵即出殡。
在行走之时,演奏者之前,灵柩紧随其后。
其曲目为《笃》和《一封书》。
白沙细乐的乐队按习惯并不用将灵柩送至墓地,在半路即可回家。
至此,白沙细乐为期3天的丧葬音乐方告结束。
解放前,乐队参加丧事活动时演奏的曲目都分场合且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称白沙细乐为丧葬礼乐,其后因丧葬习俗的改变而未能在民俗场合中完整演奏,现在参丧事活动时演奏的曲目和规矩都比较随意了。
随着社会进步,白沙细乐已不再以民俗的形式存在,而是以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逐渐渗透到广泛和频繁的社交活动中。
无论起房盖屋、节日庆典、宗教礼仪、群众集会等场所都能找白沙细乐
的踪影。
【参考文献】
[1] 杜庆云.云南丽江纳西古乐调查[J]人民音乐, 1996(3):20-22
[2] 何燕红.丽江纳西古乐与宣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8(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