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3
纳西族的音乐纳西族民间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山歌、民间小调、生产调、喜歌和丧歌以及儿歌等。
纳西族民间音乐中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当属古典的大型乐曲“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
《白沙细乐》又称“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音,为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曾得到纳西首领阿良的帮助,在其离开丽江时,留下一批乐师和乐谱作为答谢,故名“别时谢礼”;《丽江洞经音乐》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地区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地区的道教“经腔”音乐,其中保存了早已失传的唐宋以来的词曲音乐。
纳西古乐经过了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想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
经过重新发掘和整理,纳西古乐演奏在近年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保留节目,并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并誉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浅谈纳西古乐——白沙细乐谢佳辰(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摘要】纳西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
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介绍纳西古乐,浅谈纳西古乐最重要的分支白沙细乐的由来,分类和音乐特点,以及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纳西族【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纳西古乐背景概述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白沙细乐”组成。
纳西古乐有3个特点,一是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二、白沙细乐(一)白沙细乐的概述《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一种民族传统音乐,是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过来的。
包括舞曲、歌曲、器乐曲牌三个部分,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
关于“白沙细乐”的来历尚有争论,《丽江府志略》称是忽必烈赠给纳西族的:“夷人各种……相传为元人遗音。
”而音乐民族学家宣科则认为:“白沙细乐”在《木氏宦谱》中没有记载所以不是,从“白沙细乐”的风格特征上看,的确也更相似于纳西族古典音乐。
(二)音乐分类主要分为舞曲,歌曲和器乐曲。
舞曲包括《跺蹉》《抗蹉》《老麻蹉》。
歌曲包括《阿丽丽构吉徘》《三思汲》《幕布》《抗磋—挽歌》。
《三思汲》汉语意为“三思水”。
三思水是源于丽江白沙的一处地名“三思开”,并贯通白沙、束河两乡的三条河流的总称,所以丽江人也将其称作“白沙三思水”。
据考证,纳西古乐源于唐、宋、元时期汉族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词牌、曲牌和洞经音乐的那部分。
传闻原有汉族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族民间后,逐渐变为单纯的乐曲。
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
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
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调和独有的乐器,因此被称为纳西古乐。
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
纳西古乐最具欣赏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宝”。
第一件宝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乐器,乐师们手上所持乐器,皆有上百年历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艺人。
如有些乐器在演奏时加进了大跳跃的装饰音,和音程很大的滑音和颤音,冲淡了汉族原有的清秀, 典雅的丝竹乐风,变为粗犷有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乐曲了。
不得不提的还有纳西古乐区别于其他地区演奏的几样独特乐器。
苏古笃,在全中国已经见不到这样的乐器,据许多音乐家考证,这种乐器形似蒙古的古代乐器“火不四”,但是在整个蒙古地区这件乐器已经消失殆尽了。
纳西古乐的简介
纳西古乐是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传统音乐。
它源自纳西族的生活和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纳西古乐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纳西古乐的演奏器乐主要有“大锣”、“小锣”、“花板”、“芦笙”、“笛子”等。
其中,“芦笙”是纳西古乐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它是由竹制的管子和一个独特的簧片组成的。
演奏时,演奏者用口吹气,通过簧片的振动发出声音。
芦笙音色浑厚、宏亮,是纳西古乐的灵魂和核心。
在纳西古乐中,歌曲和器乐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
有些歌曲是由一位演唱者独唱,有些是由一组演唱者合唱。
器乐演奏则通常是由多个乐手协作完成。
纳西古乐的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纳西古乐在纳西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纳西族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纳西族的一种精神文化表达方式。
纳西古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1 -。
密云的五⾳⼤⿎,北京的“纳西古乐”
密云的五⾳⼤⿎,北京的“纳西古乐”
要不是来到京郊密云蔡家洼村,我还真不知道有⼀种叫五⾳⼤⿎的⾮遗⽂化遗产。
对于纳西古乐,很多⼈都不陌⽣,它起源于宋代,流传在云南丽江,是世界上最古⽼的⾳乐之⼀,是纳西族⼈民创建并保留下来的珍贵⽂化艺术。
殊不知,咱北京也有⼀种古⽼⾳乐,严格讲是⼀种汉族民间艺术曲种——五⾳⼤⿎。
早在清朝就有诗云:“五⾳齐奏带笙簧,⼤⿎说书最擅长,野调⽆腔偏⼊妙,皆因⼦弟异寻常。
”据史料记载,五⾳⼤⿎产⽣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京津冀地区,并保留⾄今。
五⾳⼤⿎具有原⽣态的⿎曲基因,⽂化底蕴深厚。
之所以叫五⾳⼤⿎,是因为它演奏时⼀⼈说唱,五⾳和鸣,即三弦、四胡、打琴、⽡琴、⿎板五种乐器伴奏,其曲调和演唱形式都很独特,⾳韵美妙,旋律悦⽿,令⼈回味悠长。
据考证,密云蔡家洼的五⾳⼤⿎是由河北省安次(今廊坊)、兴隆⼀带传⼊的,也是现存演唱组合最为完整、伴奏乐器最为齐全的五⾳⼤⿎,堪称“民间⽂化艺术之奇葩”“京华绝唱”,被誉为“北京的纳西古乐”。
(董聚⼭⽂并摄)。
纳西古乐四重奏从人文景况的角度望历史时,我感到音乐中寄寓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重现的时光我们追忆似水年华,让1383年成为云水深处重现的时光。
有的音乐史家认为,这一年深秋,刚刚被赐姓为“木”的72岁纳西大酋长阿得赶着一队“玉龙驹”(丽江马)前往江南觐见大明皇帝朱元璋后,从麝香龙涎锦绣珠帘的秦淮河畔把大明燕乐的乐器、乐谱及乐工带回到了丽江。
道教洞经细乐由此进入丽江,唐宋以来的文人雅集型丝竹细乐,其真传由此流布到纳西文化中。
这种论断我看可能性不会太大。
道教洞经细乐流入纳西文化之中,必然要遇到一个问题,即纳西人必须具备能够赏析这种汉地雅乐的文化厚度及音乐审美水平,并把它完整无缺地传承下去。
这样的情况,只能是出现在纳西文化和汉文化已经交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而这在明代初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已知的第一个汉文化水准较高的纳西人,是阿得的六世孙木泰,此人主要活动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5)。
明代初年的纳西贵族阶层,尽管喝着雪水长大,不乏闲云野鹤般的心智,但他们主要生活在纳西原生文化的温床之中,他们欣赏汉地雅乐,完了还要一块儿深谈玄妙的道教经文,这在当时是完全不能想像的。
已故纳西古乐大师和毅庵的说法应该更接近实际:“嘉靖九年(1530)冬至节,明皇室在北‘海外天子’纳西土司木公闻讯后派专人往京城学习,京天坛行环丘之礼,演奏洞经音乐祭天。
并请来乐师教习。
洞经音乐自此传入边陲丽江。
”我认为洞经音乐是道教文化传入纳西族地区的一种产物。
从丽江彩绘精丽的大觉宫壁画,从大宝积宫高悬拱顶的黑白八卦图饰,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明代道教文化气息。
也许,木氏土府从未广修供道士们清修所用的道观,但出现真武祠、龙王庙、吴烈山神庙等一系列供奉道教神的道场,则说明纳西人除了引入儒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外,也把同样的礼遇给了道教。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身着羽衣的终南山道士周月泉携带一只白鹤在芝山上住了几年。
早些时候,道教高人蓟羽士结一草庐隐居于雪山下,每日手书道教经典《黄庭经》数篇,不久后飘然离去,纳西大诗人木公曾以“山阴雨雪归来夜,玉杖霞裙引凤凰”之句相赠。
丽江纳西古乐——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丽江的骨是玉龙雪山,而丽江的魂则是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素有“音乐化石”之称,它结合了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皇经音乐、唐诗宋词等诸多古老的音乐元素,配合多样民族乐器演奏,庄重而高雅。
纳西古乐有三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
听过这种“三老”古乐的人们不仅会感到纳西古乐的古老和文明,而且还能体味到纳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人形象地形容是“看100岁的老人,用200年的乐器,演奏700年的乐曲”。
来丽江游玩,一定不要错过晚上8点在大研古乐会演奏的纳西古乐,而且最好要是宣科博士亲自主持的。
台上表演的几乎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曲目不少源于唐朝和宋朝的词牌曲,曲目如《浪淘沙》、《一江风》、《水龙吟》、《步步娇》,都是流传在丽江民间文人中的古典乐曲,这些乐曲继承了古乐原始的韵味,融合了丽江的小调,还有带些调侃意味的说唱,你能感受到浓浓的纳西风情。
音乐会还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便是介绍成员手中的古乐器,比如来自古波斯的苏古笃,目前在伊朗都已经失传了;还有一把曲项琵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而每一曲开场前必敲响的十面铜锣,竟然是明代姑苏所制,已经敲击了四百余年,至今依然悠扬悦耳……听着这些看似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乐器在耄耋之年的老艺人手中奏响,会有种很奇妙的时空穿梭的感觉。
历史文化发展:纳西古乐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因为,纳西古乐极有可能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是宋时期皇室贵族创作的宫廷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宣科说,其实纳西古乐仅仅是一个简称,它的全名应该是“纳西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保留、弘扬的古老音乐”,它都是纳西族祖祖辈辈演奏传承下来的。
纳西古乐由“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现已流失),以及丽江本土音乐“白沙细乐”组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神秘的纳西古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呢?吴学源认为,纳西古乐是“拼盘”,是由“热美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热美蹉”是来源于纳西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白沙细乐”是明洪武年间开始,从中原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洞经音乐”是云南省特有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品种的统称,是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