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之瑰宝作者:王安清清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摘要:笔者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于2014年10月参加年级采风活动,依次走过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
在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
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
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的角度,阐述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的音乐界瑰宝——纳西古乐。
关键词:丽江;纳西族;纳西古乐;白沙细乐一、初闻纳西古乐2014年10月的一天,笔者与众多同窗随云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带队人来到丽江听宣科讲纳西古乐,的确不同凡响。
在丽江古城一座中间带有天井的二层古院,就是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
地上没有方砖,也不见地毯,只铺着一层新鲜松针,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松香气。
正房作为舞台,古朴而简陋,台上横梁处悬挂着一排十几位老先生的照片。
舞台两侧有一副对联“乐尤药也,能活人亦能杀人;礼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乱世”。
在掌声中,老艺人颤颤巍巍在女孩的搀扶下缓缓上台。
身穿牛仔裤,外着一身蓝色马褂的宣科走上舞台。
从他的开场白中,我们就感到,宣科,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错,但我们的纳西音乐差不多要完蛋了,因为像我这样的中青年,噢,对不起说错了,应该是中年人,都已经73岁了,而我们的古乐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两个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标已经用完了。
大家可以看看,舞台上方挂着的照片,就是我们已经去世的十几位老艺人,最近的两位还来不及挂上……”台下一阵唏嘘声。
据介绍,纳西古乐是700年前创自纳西族民间的大型风俗性安魂乐曲,她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乐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不仅演奏的乐曲年代久远,演奏者中最年长的已是83岁高龄。
高寿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乐器、古老乐器演奏的古曲是纳西古乐的“稀世三宝”。
艺苑探索丽江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白沙细乐和热美磋为例○桑月华摘要以丽江纳西族民间音乐中的白沙细乐、热美磋为例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丽江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地带的丽江纳西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富有音乐天赋的民族。
纳西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植根于他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纳西族民间音乐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亡,特别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存在方式的民间音乐正在迅速变异和失传。
本文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沙细乐、热美磋为例对纳西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白沙细乐的传承与发展白沙细乐是一部流传于丽江纳西族民间的集器乐、声乐、舞蹈于一体的音乐套曲,在中国音乐史上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着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主要用于丧事或重大的祭祖活动中。
纳西族民间俗称“崩时细哩”,纳西语“崩时”指地名,即今丽江白沙一代;“细哩”是模拟弓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象声词,指细乐———以丝竹乐器演奏为主,辅以歌唱和舞蹈。
它实际上是一种儒、释、道合流的宗教性科仪音乐,也称为“雅集型儒家细乐”。
对于白沙细乐的来源,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一是认为“相传元人遗音”;二是由纳西先民创制;三是源于内地汉族音乐。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部古乐是在当地兼收并蓄了多种民族的音乐文化而逐步形成的,它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乐曲现保留8个乐章,由《笃》《萨拾》《三思吉》《美命唔》《阿丽丽格吉拍》《跺蹉》《抗蹉》《幕布》组成,在内容上,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在音乐形式上,鲜明的主题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则,以自由变奏、再现等手法反复展衍,穿插地配以歌唱和古典舞蹈,形成一部结构严谨,有起有落,而又极富哲理的作品。
序号:编码:纳西古乐的传承与开发纳西古乐的传承与开发内容摘要:纳西古乐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传承和发展纳西古乐对于丰富和发展音乐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因此必须深入探索纳西古乐的现代价值,明确认识纳西古乐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传承和开发纳西古乐的对策,进一步开发纳西文化产业,促进丽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纳西古乐;传统音乐; 保护与传承; 开发;正文: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久远性造成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上,尤其是音乐上。
无论是民间的昆曲小调,还是街头的艺人表演,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展现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一不同的形态来向世人展示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的具体体现,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它可划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纳西古乐正是其中之一。
在致力于维护与关注文化多样性的号召下,深具地域文化特征的纳西古乐理应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事业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是地域文化先进因素汲取和再创造的过程。
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打造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和何品牌,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可是随着我过近些年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优秀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受到了巨大冲击,有些甚至已经濒临灭绝,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情了。
一、纳西古乐的源流与现状那么所谓的纳西古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有学者认为,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并加以充实丰富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器乐,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大拼盘。
浅谈纳西族民歌谷气的保护与传承和雪梅(丽江市古城区非遗中心)上千年前,神与人离得并不遥远的年代里,那个生活在劳苦大众中却又得到天神“子劳阿普”特别眷顾的纳西族智者——东巴什罗创造了象形文字,创立了原始宗教——东巴教。
而众多东巴经叙事长诗在民间竟然是以纳西族古老的《谷气》调为演唱母本,可见《谷气》其年代之悠远。
“谷气”概述纳西族民歌“谷气”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聚集区,是纳西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古老民歌品种。
“谷气”是纳西语的汉字音译,有“悲痛吟唱”或“倾诉心中的悲痛”之意。
它是纳西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调式,代表了纳西族古老的民间唱法。
众多古老的民间叙事长诗以及东巴经典籍在民间均以《谷气》调为演唱母本。
《谷气》不仅内容深刻,而且影响广泛,被称为“和谐音符”“天籁之音”“稀世之乐”的纳西族原始歌舞热美蹉、东巴音乐、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以及纳西族其他民间音乐歌舞三大调、口弦调、嫁女调、喂梦达、时本等习俗调中皆有古老《谷气》调的影子。
《谷气》以其多彩的形式、淳朴的风格、无穷的意趣,集中体现了纳西族民间口头文学和民歌艺术的精粹。
它作为纳西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其风格,是集体才能的荟萃,民族智慧的结晶。
“谷气”的历史渊源《谷气》的最早起源和它的本意,因其历史悠久,现已无从考证。
众多古老的民间叙事长诗以及东巴经典籍在民间均以《谷气》调为演唱母本。
无论从演唱的曲调和纳西语的关系,还是从唱词内容和东巴经典籍的关系看,《谷气》代表了纳西族古老的民间唱法,无疑有着悠久的传唱历史。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聚会仍以《谷气》倾诉悲愁怨愤,以《谷气》抒发欢快愉悦,可见它是纳西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调式。
“谷气”的基本内容《谷气》是艺术化了的纳西语吟唱调,也就是说,是歌手们在规定情境中,把纳西语的语气、语势、语调、节奏做了艺术的夸张。
楚雄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丽江旅游开发中纳西文化保护浅谈系(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专业: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学号:20051060236学生姓名:张妍指导教师:娄思元职称:助教论文字数:11263(字)完成日期:2009年5月教务处印制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II)Key words (II)1丽江地区旅游开发的概况 (1)2纳西文化在丽江旅游中的重要性 (1)2.1民族文化 (1)2.2丽江纳西文化 (1)2.3纳西文化在丽江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3丽江旅游发展过程中,纳西文化保护的现状特征 (2)3.1偏重对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3.2开始注意对丽江本土影视歌舞文化的弘扬 (3)3.3主要集中在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开办研究所和对文化物质载体的恢复和重修上 (3)4丽江旅游发展过程中,纳西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4.1政府积极努力倡导纳西文化保护,但只有政府一方努力,效果不佳 (4)4.1.1纳西语的保护方面 (4)4.1.2传统节日保护方面 (4)4.1.3纳西服饰的穿戴方面 (5)4.2东巴文化的保护仍存在诸多空白和问题 (6)4.3纳西文化存在商业化倾向 (7)4.4大兴本土民族歌舞和加大纳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弱化了民族情怀及民族热情 (7)5纳西文化保护思路浅谈 (8)5.1加强对纳西文化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建设 (8)5.2唤起当地居民因拥有纳西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8)5.3积极引导游客行为,教育旅游者尊重纳西文化 (8)5.4积极引导旅游相关从业者的商业行为,减轻纳西文化商业化程度 (8)5.5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领导职能 (9)6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丽江旅游开发中纳西文化保护浅谈摘要: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除了得益于秀丽的自然风貌,其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纳西文化。
旅游开发促进了丽江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对当地纳西文化产生了冲击。
教学·信息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10月 下旬刊102· ·可知两图象在 [-3,4]内共有2+3=5个交点.故当x ∈[-3,4]时,函数y=f(x)-g(x)的零点共有5个.故选B.评注: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三:一是明确函数的周期性;二是将求函数的零点的个数转化为求函数f(x)与g(x)的图象在区间[-3,4]内的交点的个数;三是画函数图象的几个关键点,g(x)图象中的点(-1,1),(1,0),(5,1)以及f(x)图象中的点(2k,1),(2k-1,0),k ∈Z.三、关注“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与整合思想”的交汇分析二次函数在变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或分析含参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时,往往需要将“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与整合思想”加以灵活、综合运用.例3 已知二次函数f(x)=x 2+2x+3,求f(x)在[t,t+1]上的最小值g(t)的解析式.分析:首先要作出函数f(x)的图像;然后让区间[t,t+1]在x 轴上由左向右运动变化,同时考虑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或对称性,即可顺利获解.解析:首先作出函数f(x)的图像(略).注意到图像的对称轴x=-1位置确定,但区间[t,t+1]位置不确定,从而可让变区间在x 轴上由左向右运动变化加以讨论分析.当t+1≤-1,即t ≤-2时,由f(x)在区间[t,t+1]上是减少的,易知g(t)=f(t+1)=t 2+4t+6;当-1<t+1<0,即-2<t <-1时,由f(x)在区间[t,-1]上是减少的,在[-1,t+1]上是增加的,易知g(t)=f(-1)=2;当t ≥-1时,由f(x)在区间[t,t+1]上是增加的,易知g(t)=f(t)=t 2+2t+3.故所求.评注:本题求最小值时,是按变区间左、右端点与给定对称轴的位置分类讨论的.请想一想:如果是求最大值,那么应如何讨论?(提示:按变区间的中点位置与给定对称轴的位置分类讨论)综上,关注知识点的交汇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汇,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方法在解题中的灵活、综合运用,提升解题的技能技巧.试谈幼儿教育中纳西童谣的传承姚润丽(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幼儿园 674100)【摘要】纳西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给我们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生活的道理和知识。
民间音乐传播现况及保护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传统“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在人们的观念和现代媒介的介入中逐渐消失。
而通俗流行音乐的传播却紧紧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在初步发展阶段出现了录音机、电影、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随后又出现了网络、CD机、DVD、随身听、Mp3、Mp4等,更突出的是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系列智能数码技术被推入市场,让传播媒介更为广泛和发达。
在家电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及通讯网络信号全面覆盖的影响下,传播有了一定的媒介基础,电视、广播、网络、和音像制品占据了整个音乐市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们生活审美需求的提高,传统的音像制品已经逐渐淡化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携带方便的手机、随身听以及资源丰富的网络传播。
然而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播形式过于零散,传播媒介较为单一。
20世纪末流行的音像光碟制品也已经失去了市场空间,现在人们大多在网络上下载音乐资源,既方便快捷又经济,较为突出的是古城甚至在节日“打跳”中已经很少用光碟CD播放了,更不用说人声演唱领跳。
而传播媒介的有机整合,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优劣互补,形成新的传播媒介形式对于现如今传播甚微的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来说可以达到很高的传播效果。
加强电视媒体的传播,利用电视画面和声音,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宣传片、广告、电视剧插曲中穿插特色纳西传统音乐;增加以传统纳西族音乐的欣赏、教授为主题的新的电视栏目;在纳西族纪录片中同样穿插传统音乐,和音乐传习两不误。
抓住大众的享受,打造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传播领域。
如今已经是一个网络风靡的时代,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主流载体,利用网络的传送信息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传播的面也广。
纳西传统民间音乐走上网络的起步较晚,影响力较弱,利用这一弱点,将各类传播媒介整合于网络中,让这个庞大的信息传播介质把纳西传统民间音乐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纳西族的古老音乐。
笔者之前提到的电视栏目的新想法以视频的形式上传至视频网站,或者在电视台网站上设立一个专门的传统音乐的模块,并加上图片文字说明;其次把纳西族的传统音乐上传到豆瓣FM、虾米网、SongTaste中,形成独特的音乐类型;还可以利用杂志,编排关于纳西族历史文化故事等杂志,同样配上相匹配的纳西传统音乐等等。
纳西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者:管梓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7期摘要:纳西族是云南省重要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文化是丽江的特色民族文化。
近年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纳西族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历史的变迁和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纳西族文化的原生性和独特性正面临严峻挑战,逐渐出现文化异化和失真,呈现出日益衰退的趋势。
本文旨在对纳西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明确观点,并列举相应举措。
关键词:丽江;纳西族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7-0054-04一、纳西族文化概况(一)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是丽江地区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聚居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
丽江是纳西族的发源地及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中心,此外纳西族在贵州、四川、西藏等地区也有分布。
纳西族源于古代羌人,与彝族、白族等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其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依据考古学所提供的证据,纳西族的远古祖先在公元前4000年便已在云南地区居住和繁衍,并创造了象形文字和东巴教。
在唐朝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渗透,纳西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经济生活以农耕为主,冶炼、纺织等手工业也相继兴起,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元明清时期,纳西族社会的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和科技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随着历史的变迁,纳西族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文化是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一,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特点,使其能够与汉族、藏族、白族等多元文化和谐共生。
纳西族文化建立在东巴文化的基础上,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系统[1]。
东巴文化创生于唐宋之前,倡导“天地人合一”,形成了“万物和谐”的核心理念,孕育了纳西族热情、善良、淳朴、宽容、大度的民族性格。
浅谈纳西族音乐的功能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X音乐学院音乐学X班指导教师:XXX 职称:副教授摘要:当前纳西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已被世人所知,学术界对于纳西族器乐领域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不少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对于纳西族音乐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品种———民歌的研究也已逐步展开,同样令人欣慰。
只有在理论研究、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器乐、声乐表演同步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推动一个民族音乐事业的协调发展,这已是大家的共识。
在此,我愿从探讨纳西族音乐功能及其新时代特点出发,尝试让更多的人去深入得了解纳西族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纳西族音乐;文化功能;社会功能;Abstract:The current music culture history of naxi nationality has been the world knows,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naxi instrumental to gradually the thorough, made a lot of exciting research. Naxi music field for another important folk breed -- the study also has gradually spread, same comforting. Only in theory research, music education, music creation, instrumental music, vocal performance under the premise of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a national music care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is everybody's consensus. Here, I wish naxi music from exploring new era and its function of characteristics, try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to look into the music naxi culture.Keywords: Naxi music; Cultural functions; Social function;前言纳西族,是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它是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长期以来,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序号:编码:纳西古乐的传承与开发纳西古乐的传承与开发内容摘要:纳西古乐被誉为“世界音乐活化石”,传承和发展纳西古乐对于丰富和发展音乐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因此必须深入探索纳西古乐的现代价值,明确认识纳西古乐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传承和开发纳西古乐的对策,进一步开发纳西文化产业,促进丽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纳西古乐;传统音乐; 保护与传承; 开发;正文: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且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久远性造成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就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上,尤其是音乐上。
无论是民间的昆曲小调,还是街头的艺人表演,他们都以各种方式展现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一不同的形态来向世人展示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的具体体现,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它可划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
纳西古乐正是其中之一。
在致力于维护与关注文化多样性的号召下,深具地域文化特征的纳西古乐理应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弘扬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事业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是地域文化先进因素汲取和再创造的过程。
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打造区域内特色文化产业和何品牌,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可是随着我过近些年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优秀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受到了巨大冲击,有些甚至已经濒临灭绝,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情了。
一、纳西古乐的源流与现状那么所谓的纳西古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有学者认为,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并加以充实丰富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器乐,甚至可以说成是一种大拼盘。
它至少囊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包括了纳西族古老原始的宗教观念的一种歌舞,它以丰富的民歌和奇妙的东巴音乐为代表;;第二,吸收了明朝初年从中原王朝传到云南的一种音乐,其中以江南地区的丝竹音乐为代表;第三,还包括了云南特有的一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艺术活动—洞经音乐,此种音乐最早起源于四川,发祥于梓潼以前是专门祭祀“文昌帝君”和弹演“文昌大洞仙经”服务的道教科仪音乐,或是法事音乐。
在实际内容上,古乐还是一种具有道家韵味的宗教性意识的音乐。
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乐种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的纳西族整体文化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关于纳西古乐的文化内涵,从音乐文化层面上来说,它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具臻完善,而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乐种。
它承载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华。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整理的《乐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理论,他就已经提出的“乐者,和也”的观点,而纳西古乐的老人们也严格遵守这条古训,他们献身古乐,绝非只为单纯的祭祀和娱乐,而是要通过古乐来缔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睦的关系同心灵沟通的高雅氛围,用美妙的声音来陶冶情操,变化气质达到改过思善,弃俗从雅的教化目的。
与此同时,从乐而忘忧的艺术享受中调整心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成效;从宗教文化的面上来说,古乐原是为宗教祭祀服务的乐种,这种乐曲只能是在宗教祭祀的时候演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儒家,佛家,道家三种的教义互相融合,使得古乐的祭祀内容十分的丰富。
它涉及到宗教哲学、现象学、社会学、宗教艺术学以及比较宗教学的全部内容。
关于古乐的起源,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据相关学者考证,纳西古乐起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是云南最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而且目前保存下来的部分只是洞经音乐,传闻原先只有汉族的经文配唱,传到纳西民间后则逐渐演变为单纯的乐曲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的地区广泛流传演奏,故而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与唱腔。
渐渐变为纳西地区的独特的音乐体系,它植根于纳西族的生产生活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较久远的历史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是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纳西族整体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400多年来,经历代纳西族乐工的传承、加工、演变,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心态及纳西族民间的风韵,使之成为融汉族传统音乐的旋律及纳西族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特殊乐种,它是汉族、纳西族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古乐既保留了汉族江南地区丝竹音乐的亲新秀丽,有杂糅进了云南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粗犷玉豪放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音乐格调,可以说是纳西化了的汉族传统音乐,它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被誉为“和谐的音符”“和平之声”等。
这就是纳西古乐。
丽江当地以于2002年正式提交申报材料,申请将纳西古乐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以保护,并且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和认同。
纳西古乐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
一度成为了丽江古城旅游项目中的一大亮点。
甚至享誉海内外,保有巨大的文化感染力。
然而随着众多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及懂得纳西古乐的老艺人们不断地逝去,有着纯正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纳西古乐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诸多困惑。
如何才能将这种不利于纳西古乐生存发展的因素化解,有很多熟悉和热心于纳西古乐的专家、学者及老艺人们都做了很多的努力。
其中从小就在丽江古城生活、成长下,备受纳西古乐熏陶的丽江纳西本土音乐家——宣科就将这一纳西族先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成功演绎。
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文化和经济产业链。
由此可见纳西古乐的艺术文化价值对丽江古城文化内涵的重要影响。
作为一种丽江古城乃至全人类的音乐文化遗产,纳西古乐是十分值得我们去传承与保护的,这不仅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在商业价值方面,它作为丽江当地独有的古老乐曲,可以更多的吸引国内外学者前来考察研究,这势必会带来新的商机,尤其是服务型行业。
再配合上丽江秀丽的河流山川,大量吸引来国内和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既可以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开发,创造更多得商业财富和社会利益;在文化传承方面,还能将古乐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承保护,这是弥足珍贵的。
与其他音乐相比,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以父带子的方式使得古乐时代相传,并以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往往是徒弟一曲曲、一句句的边背工尺谱,一边学习一种乐器,然后逐渐实践直到逐曲熟练,进而使之流传于世。
但是,纳西古乐的这些重要特点也恰恰就成为了古乐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所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首先是音乐曲目古老,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并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
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五十多个小调. 经常演奏的有:"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山坡羊","万年欢","吉祥","八卦","步步骄","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浪淘沙","十供养"等二十多个小调。
如其中的名曲《白沙细乐》,相传是源自七百余年前纳西先民创制的《崩石细哩》,另据地方史料记载,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也就是距今两百余年以前丽江便流传着《白沙细乐》了,并且当时就说是在元朝就流传下来的音乐了。
原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甚至称《崩石细哩》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对此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2、然后就是演奏使用的乐器古老。
乐队中所使用的古乐器有苏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还有竹笛、大提胡、中提胡、小叫胡、三弦、五音云锣、中锣、小镲、铙、大钹、板鼓、木鱼、磐等等。
尽管使用的乐器五花八门,但是却没有一样是近现代所有的。
尽管近些年丽江当地政府也已经大力提倡年轻人学习使用这些民族传统乐器,但是效果甚微。
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年轻人所学习的早已是那些现代的钢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了。
3、再次是演奏的艺人年老。
在众多的纳西古乐队里,演奏者绝大多数是一些年过古稀的老人,即使有年轻演奏家,却也是极少极少,而且,熟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人相继去世,一些纳西民族文化的瑰宝已经或行将成为“坟墓里的文化”,尽管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附于载体记录保存下来的,但是,基于古乐是依靠口口相传式传承下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遗失或是细节上的疏漏,进而导致某个部分就此失传的可能是相当大的。
正如纳西大研音乐会会长宣科老人所说的他们乐会每年平均都会有两个艺人因年老而逝世,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很多时候,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往往就将生命定格在那么一个音符上了。
4、另外就是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年轻传承人的急剧减少,年轻人对传统音乐“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很大层面上是整个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与轻视。
在我国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让人痛心的是,家长们花费每小时几百元的学费学习的,却是来自西方的钢琴、小提琴、五线谱,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却无法真正回归现代中国人的视野,我们不否认西方音乐所拥有的艺术魅力和音乐所带来的文化,但是却不能因此的忽视淡忘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这或许是源于对于传统国乐的陌生,无论是我们的音乐教育,还是现实中的影音作品,基本都鲜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子。
除了《二泉映月》等极个别著名的民乐曲目之外,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乐器包括记谱方式一无所知。
或者是即便我们有机会耳濡目染,传统音乐本身的难度也令一般人望而却步。
据了解,一般说来,在20个学习传统音乐的孩子中,仅有一个能够成材。
但最为可悲的是,现行教育体制关上了用传统方式学习音乐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