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夏感》课件 1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夏感》这一章节,详细内容涉及对夏季气候特点的感知、夏季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夏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教材选取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丰富的图片资料,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夏季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夏季的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夏季自然景象的观察力和描绘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如何在夏季生活中保护自己和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夏季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重点:夏季气候特点的感知和夏季自然景象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夏季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夏季的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夏季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夏季自然景象,分析夏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实践活动:让学生描绘夏季风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描绘能力。
4. 例题讲解:以夏季环保为例,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做到绿色出行、节约用电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夏季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夏季气候特点2. 夏季自然景象描绘3. 夏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4. 夏季环保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的夏季生活”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作业题目:设计一幅夏季环保宣传画。
答案:学生需充分发挥创意,结合夏季特点,表现出环保主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夏季的气候特点、自然景象以及环保意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夏季户外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夏季的魅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设计2. 教学目标的环保意识培养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中的夏季环保措施5. 作业设计中的夏季生活短文和环保宣传画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设计1. 夏季景象描绘:让学生通过观察校园或家庭周边的夏季景象,用画笔描绘出来,增强他们对夏季气候特点的感知。
《夏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现在我想从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文章。
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本文的美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但对于文化、生命的意识和认识正在逐渐形成中,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尽情领略夏天的美和本文的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学会感受自然、生活之美。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精细而激情的描绘,是本文的特色,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难点在于分析体会作者赞美夏天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热爱之情,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
四、说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1.朗读法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自读点拨法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3.比较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夏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散文中的一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
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
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本文的美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对生活与练笔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刚刚迈入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拥有一颗较为强烈的好奇心。
但在学习的重压下,他们却很少为一轮红日而惊叹,很少为一片落叶而感慨,往往对大自然的美和文本的美熟视无睹。
因此,教学本文,要特别注意调动的审美能力,尽情领略夏天的美和本文的美,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领略夏天的美。
2.讨论本文美点所在,提升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学会赏析写景抒情文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已学习了三篇有关春天的写景抒情文,是哪三篇?在朱自清、王湾、白居易的引领下,我们爱上了美丽的春天,爱上充满希望的春天。
那春夏秋冬里只有春天才是美丽的吗?下面先来请一位同学读一组诗,其他同学说说诗中的季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夏——秋——冬)你们发现了吗,以上六句诗中写哪个季节写的最少?为什么写夏季的作品最少?(二)检查预习同学们昨天用了一节课预习了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夏感》,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谜?齐读这句。
《夏感》说课稿桃花江实验中学李庆纯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夏感》,《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多彩四季”的第三篇课文。
一、说教材梁衡的《夏感》是去年新选入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它替换原来的《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人们中三方面赞美夏天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二、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提倡老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
依据这个理念,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的思路;感受语言的魅力;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个层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会学生自读课文三步曲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美景、陶冶情操、赞美劳动人民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于是,我把“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三、说学生刚迈进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没有很多的阅历,很少为一轮红日惊叹、为一片落叶感慨,大自然的美他们熟视无睹,加上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对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需要在诵读与语言赏析方面加以点拨与指导。
四、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在处理教材时,结合三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
通过小黑板检查预习,小纸条出示自读课文三步曲,让整节课脉胳清晰,条理分明。
通过三道练习题,赏一赏,仿一仿,写一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由朗读,指名读,赏析读,齐读,让学生读清结构,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导入语:“夏季是热情奔放、激情飞扬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赋予了它火一般的激情,蓬勃生长的万物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
如果说夏是一条小溪,它流淌的是收获的喜悦,它流淌的是播种的希望;如果说夏是一首歌谣,它吟唱的是童年游戏的欢乐,吟唱的是青春搏击的精彩。
夏天到处是诱人的风景,到处是蓬勃的生命,到处是忙碌的人们。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梁衡一块去体会一下对夏天的感觉,对夏天的感悟!过渡语:第一节课,已经要求同学们按照“导学稿”的要求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将用两个环节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预习反馈二、合作研讨)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对于学习抒情散文而言,充满激情朗读是其第一要素。
(板书:充满激情朗读)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朗读情况。
(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作准备,选择你喜欢的某一段落和几个句子进行朗读展示)一、充满激情朗读⑴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显出刚性气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
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用了反复修辞,节奏感强,紧张,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紧张气氛,体现农民辛勤劳动。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
《夏感》讲学稿颜昌军拟稿教材分析《夏感》主要写的是作者对夏天的感悟,作者以具体生动细腻的笔触描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真切的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及理清作者思路2、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品析课文中优美的语句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习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课前预习、导练一、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梁衡: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二、借助词典,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注音、释义黛dài色sè:青黑色。
灵líng秀xiù:灵活,美丽。
贮zhù满mǎn:贮存,积存。
终zhōng极jí:最后的终点。
匍pú匐fú:爬行。
融róng融róng:暖和的样子。
澹dàn澹dàn:荡漾的样子。
芊qian芊qian细草:草木茂盛的样子;芳草芊芊。
轻qīng飞fēi曼màn舞wǔ:形容蜜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春chūn华huá秋qiū实shí: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春chūn花huā秋qiū月yuè: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夏感》说课稿长兴一中王军我在《夏感》一课的设计上依旧沿用语文教学的常态模式,即导入,初步感知,内容研讨,拓展延伸。
在导入的设计上,是借鉴了一些备课的资料。
这个导入语言比较优美,跟课文又惜惜相关,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只是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我自认为这些时间花的比较值)初步感知的设计上,我思考过,教师泛读、齐读、学生自读等方式,最后还是选择学生自由朗读,我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但与齐读相比又缺乏监督,与教师泛读相比又缺乏教师示范性。
内容研讨上的设计,我以一个句子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即夏天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这个句子分为两个小问题,第一,为什么说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个问题其实不怎么好回答,所以要适当的提示一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承前启后,生命交替”这八个字的意思,简单的解释就是“过渡”,也就是说,为什么夏天是一个过渡的季节,夏季为什么季节过渡?很简单——当然是春与秋,夏天在春天孕育,经过蓬勃的发展走向秋天这一终极!这样就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二,为什么说充满整个夏天的正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的词句,从而能感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拓展延伸的设计上,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我所选的《山亭夏日》不是随意的,它所表达出来的夏天的特点与文章中所表现力的特点完全相反,一个是情调清和,而一个是“紧张”“热烈”“急促”,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同样一个夏天,在不同人的笔下能写出不同样的特点,当然,如果他自己去写也可以写出独特的风格来!整个教学设计,结构上比较完整,跟文章的联系,跟学生的互动都比较紧,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语言的品味上,作为一篇散文,《夏感》中有许多语言值得品,如其中的比喻,拟人句,一些形象生动的词等,但都没有品,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三家蒙古族乡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课题:夏感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张维连审核:七年级语文组课型:课内自读时间:2011年10月30日七年班小组姓名:【教师寄语】感受季节的律动,增添心灵的色彩。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及理清作者思路;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学习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课前预习】一、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芊芊.()黛.色()主宰.()贮.满()磅礴..()融融.()滋.长()澹澹.()曼.舞()匍匐..()三、查参考书或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芊芊:黛色:主宰:灵秀:磅礴:春华秋实:匍匐:融融:澹澹:闲情逸致:轻飞曼舞:春花秋月:四、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两遍,理清文章层次;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景致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夏的什么情感?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课堂研讨】一、导入课文。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将你认为需要重点记忆的字词再写两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学法指导:在朗读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夏天节奏的急促、要读出感情。
)2、理清文章层次(1)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各段大意(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四、研读课文1、齐读第一段,思考问题:(1)第一段中哪些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2)从全文看第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问题:本段选择哪些富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景观?3、朗读第三段,找出中心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4、自由读第四段,找出中心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5、在作者笔下,夏天时如此的热烈,紧张、局促,那么作者对夏天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请看第五段。
试分析写法。
五、品析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夏感》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夏感》。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创意这五大块来进行我的本次说课。
一是说教材。
说教材我将分别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说。
首先,我来说教材分析。
我所教授的《夏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所以课时安排为1课时。
本单元以四季为主要内容,所选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教学时一定要把握以下两点原则:一是反复朗读,在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和品析语言,感受作者对于自然的观察与喜爱、赞美之情;二是对于精彩词、句、段的积累、背诵与运用。
其次,我来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文中“黛色、贮满、匍匐、融融、澹澹、芊芊细草、轻飞曼舞、闲情逸致、主宰、磅礴、苦涩”这些词语;积累关于夏的几句诗和本文中或描写夏季景色、或描写夏季颜色、或描写夏季旋律的一个自然段;提升赏析和仿句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本文精彩语句通过赏析仿写训练获得能力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学会赏析本文精彩语句并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学会赏析本文精彩语句并进行仿写训练。
二是说教法。
课标中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思想指导,另外,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视觉收获大于听觉收获,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在学生阅读前提出明确要求和任务,引导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想。
初读解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再读解决赏析本文精彩语句的教学重难点。
2.范例教学法,在学生没有掌握赏析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有助于他们有目的地区阅读赏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文对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的教学重难点。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主题——盛夏的盛夏。
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也体会到了生命的蓬勃与活力。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片湛蓝的天空。
在这盛夏的午后,阳光如同火球般高悬,照亮了整个世界。
它洒在金黄的麦田上,映照出一片丰收的希望;它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折射出一片宁静与和谐。
这便是盛夏的魅力,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着我们勇往直前的斗志。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
夏日炎炎,树木茂盛,它们像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为我们撑起一片绿荫。
在炎热的夏天,它们用自己浓密的枝叶,为人们遮挡阳光,带来清凉。
而在这片树林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小动物,它们在树梢上跳跃,在草丛中嬉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这便是盛夏的生机,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多彩的世界。
再让我们走进那片热闹的集市。
盛夏时节,集市上热闹非凡,各种美食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
在这里,我们品尝到了美味的烧烤、清凉的冷饮,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而集市上的人们,热情洋溢,他们相互交流,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这便是盛夏的活力,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友谊。
然而,盛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这些美好的事物,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首先,盛夏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
在这炎炎夏日,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古人所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我们要抓住时光,不负韶华,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次,盛夏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常常会感受到彼此的关爱与帮助。
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共同度过这个炎热的季节。
这便是团结的力量,它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最后,盛夏告诉我们,勇敢面对挑战。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经历了酷暑、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但我们都勇敢地面对了它们。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几幅照片。
看完之后大声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呢?
很好,这些照片都是夏季。
我们再看看,夏天有金黄的麦田,有盛开的荷花,有丰收的玉米,有正在生长的水稻,也有被誉为歌唱家的蝉,当然,这些都只是夏天所拥有的一部分。
这些照片为我们展示了拍摄者眼中的夏天,那么同学们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呢?
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都说出了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那么我国当代作家梁衡看到的夏天是否也是这样的呢?夏天是怎样的呢?他对夏天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夏感》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眼中的夏天。
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看这里的“读一读,记一记”。
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出红色字体的拼音,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做。
很好,老师看到不少同学都是做得非常好,对自己做错的都在很认真地改正,就应该这样,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这两道问题。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是课文的第一段,也是课文的第一句,这篇课文一开始就写出了夏天的总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或者说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总起句,总领全文,紧扣下文)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季的景致(自然景象、色彩,旋律)每个同学说一个
质疑:作者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可在我的印象中,金黄色可是属于秋天的颜色,怎么能说夏天是金黄色的呢?作者又从这金黄色的图画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明确:黄色,中性,代表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与春之冷绿、秋之热赤对比)
如何理解“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里的“前”
指的是春,这里的“后”指的是秋。
指有的作物已经收获了,而有的作物正在茁壮成长,甚至正在播种。
因此说这个季节已有收获,而且还充满希望。
紧张的旋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找出具体描写的语句或词语。
“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得赶快”这些词语勾勒出忙碌紧张的画面。
“听听窗纸……看看窗外”紧张心理的表现
3、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笔端能流露出如此优美的语言,是因为他包含着感情,那么在这篇文章中蕴涵着作者对夏怎么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有没有这样一个句子,向我们宣告着作者的情感?“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课文赞美的只有夏天吗?还有什么?(劳动人民)
虽然我们不曾到过作者的家乡,可读完文章后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闻道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甚至还隐约听到夏天奏起的热烈的旋律。
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笔下的文章具有非常的表现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细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学生自主学习)
2.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
3.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发现,让我们共同分享吧!
请同学们按:“a.我找的句子在第______段,b.有感情地朗读它c.点评” 的步骤来赏析。
(1)、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同时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2)、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宛如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
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
)
(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
(4)、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
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
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
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细致生动,富有韵致的句子: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夏天到了”,四字单独成句,斩截,响亮。
文章末尾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情感态度明朗,语调高亢。
这些语言都不经意间显出刚性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