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012·四川宜宾)6.“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所指()AA. 日本对东北三省殖民统治B.日本占领华南地区C. 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D.日本制造南京惨案(2012湖南岳阳)7.有人评论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
最能佐证这一评论的历史事件是A、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台儿庄战役解析:本题难度适中,A中南京国民政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成立的,排除A,重庆谈判是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C不对,台儿庄战役是由很多抗日英雄指挥的,但没有张学良,排除D,张学良比较出名的是西安事变,答案选B.(2012贵州黔东南)8.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大量移民中国东北,与日本移民东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一·二八事变 B.七·七事变C.南京大屠杀D.九一八事变(2012江苏徐州)20.右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
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2012南京)10.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发表通电,提出“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他们呼吁A.变法维新B.民主科学C.团结抗日D.和平建国(2012贵州都匀)26.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这就是: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陕北会师 D、西安事变11.(2012﹒东营)下列信息不能从右图中获取的是A.事件发动者B.事件的名称C.解决的方式D.主张及要求(2012年浙江)7.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吞噬着整个世界。
下列事件与这场危机直接有关的是()A.北京爆发五四运动B.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各国人民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2012年泸州市)13.“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与反思一、课题内容: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
(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
(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三、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2、西安事变四、教学难点:1、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五、教学方法:课件展示教学;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六、教学资源:教学课件(ppt)七、教学手段用具:1、多媒体展示平台。
2、自制课件:相关图片材料,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形势图、剪接的记录片等。
八、教学过程:。
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
(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
(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高度重视,勿忘国耻。
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难点: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欢迎大家和我共同进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请看大屏幕,这是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每年的9月18日,沈阳市都要鸣响警报,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84 年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程,日本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开始。
一、九一八事变(一)背景:1、日本方面(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是既定的国策。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十四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学习目标1、记住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2、记住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学习过程(一)复习题(二)尝试学习题一、九一八事变:1、爆发:年月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
发动“九一八”事变。
2、结果:蒋介石实行政策;共产党:坚决主张;③全国人民:掀起了,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影响:。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侵华,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救亡运动高涨。
2、时间:。
3、概况:和派兵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3、目的:。
4、中共态度: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派到西安调停。
5、结果:蒋介石被迫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6、意义:。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2月提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决议案,初步形成。
(三)巩固练习背景知识点(四)总结归纳知识点归纳一、九一八事变: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制造“九一八”事变。
2、结果: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共产党:坚决主张对日作战;③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影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二、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背景: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救亡运动高涨。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3、概况:张学良和杨虎城派兵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3、目的:逼蒋抗日。
4、中共态度:主张和平解决事变,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5、结果:蒋介石被迫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了解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等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3)通过学习,理解一二九运动,并能认识当今时代赋予爱国主义和青年学生社会使命的新内容;概括抗日救亡运动的基本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4)探究中共竭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纷繁复杂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使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转嫁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步骤,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
(2)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的介绍,使学生们懂得:日本的侵略,激起了全中国各阶层的愤怒,抗日救国成了一切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的爱国行动。
(3)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要培养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4)通过学习,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时间及其和平解决;了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为。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2.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教学难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蒋介石虽为国家领袖,但他代表的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也绝不会发动全国人民去实行抗战;2,蒋介石既投靠英美,又与日本有秘密协定。
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愿抵抗,而是幻想利用英美日之间的矛盾,让英美压迫日本归还东北三省,而没估计到英美也迫于经济危机,自顾不暇;3蒋介石只看到了日本经济、军事的强大,中国的落后,担心抵抗会导致亡国,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他采取了这一祸国殃民的反动政策,并镇压一切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行为。
这不仅破坏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争,也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酿成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欢迎大家和我共同进入今天的历史课堂。
请看大屏幕,这是沈阳的九一八事变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每年的9月18日,沈阳市都要鸣响警报,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79年前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堂
主题── 难忘九一八。
转入新课。
设疑自探:同学们看了课题想知道什么问题
自探提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回答
1、九一八事变背景、如何爆发?
2、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结果怎样?
4、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及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是什么?
5、一二九运动背景、时间、口号、意义?
6、西安事变的爆发及爆发后的复杂形势、结果和意义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解疑合探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背景
A.近代以来,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的。
B.世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下的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加紧准
备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C.国内蒋介石全力剿共给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2.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
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
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5.结果:几十万东北军撤入关内,东北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部沦陷。
6.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未撤走的东北军和东北人民自发组成。
抗日游击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将军和赵一曼同志到东北组建。
7.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
✧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
✧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官兵组成抗日义勇军进行顽强抵
抗。
✧中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
✧爱国学生发动一二九运动。
二、一二九运动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并妄图建立华北傀
儡政权。
2、时间:1935年12月9日
3、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等
4、意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华北的阴谋,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三、西安事变(1936、12、12)
1、西安事变的爆发: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
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
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
●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
的在华势力支持和平解决。
南京国民政府: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主张“讨伐”张学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
亲美英派宋美龄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
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
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
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
说说这是为什么?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
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
可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
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
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3.西安事变的结果:蒋介石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的意义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2)它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前提。
西安
事变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抗日的标志。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中共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2)
质疑再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或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请提出来打家共同讨论解决
拓展练习:练习册本节课材料分析题
课堂小结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1、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二、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1936、12、12)
1、西安事变的爆发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中共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