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生物第二节细菌教案
课题:细菌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掌握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3. 了解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4. 能正确使用实验方法观察细菌。
二、教学重点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细菌的分类;
2. 细菌的生长方式。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生物教科书;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片、盖玻片、双孔滑片、草地试剂、无菌培养基等;
3. 实验材料:细菌样本、色板、植物蔬菜等。
五、教学过程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微生物、单细胞、无细胞核等;
- 介绍细菌的分类:按形态分类、按生存环境分类等。
2. 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 讲解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 讲解细菌的生长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等。
3. 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 讲解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发酵、分解、制药等。
4. 实验观察细菌
- 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情况;
-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实验材料。
六、课堂作业
1. 总结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描述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
3. 分析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细菌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菌的结构和生长情况,增强了他们对细菌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细菌》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菌》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导学提纲
简要提示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知识性问题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细菌的生殖
探究性问题
1.细菌的发现
2.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生殖方式
梳理与反馈
巴斯德的实验——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
细菌的结构:
(1)细菌是单细胞的个体
(2)基本结构: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区域),都没有叶绿体(与植物细胞区别)
(3)特殊结构:有的有荚膜,鞭毛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细菌感染现象引入新题。
二、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生阅读课本P58-59页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五个问题:(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
(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
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4)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5)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
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3、师总结,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设问: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生:杆菌、球菌、螺旋菌。
2)课件显示列文虎克的信,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呈什么形态?
A图呈杆状、B图呈螺旋状、C图呈球状
3)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
生:杆菌、螺旋菌、球菌
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师总: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课件显示:
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细菌的特征个体十分微小
是单细胞生物
2、细菌的结构
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
(2)试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比一比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1)细菌的结构
生归纳出结构后,师给予提示: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2)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有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而细菌却没有
(3)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
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
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3、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任务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100×29=51200(个)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生谈想法师总: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它是切断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一种有效措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才能切断传播途径呢?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想想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做的?如果不一样,那就跟着一起做一遍,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课件:播放正确洗手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课件展示本课主要内容的板书。
四、课后练习
1、消毒工作要以能够有效地杀死()作为标准。
A、细菌
B、芽孢
C、荚膜
D、细胞壁
2、“微生物学之父”是:()
A、罗伯特·虎克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沃森
3、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A、营养生殖,自养
B、孢子生殖,异养
C、出芽生殖,共生
D、分裂生殖,异养
4、(2009,荆门)细菌的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2009,荆门)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是因为:
(1) 细菌的个体___________。
(2) 细菌是进行_____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3)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