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动力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格局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动力机制上解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脉络,从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更宏观的背景框架和更深刻的政策渊源。为此,本文以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含经济总量、投资额、政策、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测度指标的城市化动力框架和驱动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论,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子;规划创新

1 引言

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城市创新规划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

2.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选择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2]。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城市

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主要包括吸引人们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包括这些因素相互间发生作用的传导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城市化动力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动力的有效性取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有机协调,只有协调、统一、完善的城市化动力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各动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化进程[3]

。研究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城市化动力机制既包括微观动力、中观动力也包括宏观动力,既有区域本身所固有的人文、自然因素等内生动力,也有来自于政策变化、境外投资等外力作用[4]

(图1)。

图1 城市化动力机制系统分析框架

(1)城市化的宏观动力——经济增长

经济因素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无论是萨缪尔森还是库兹涅茨,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5]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会相应提高,其需求层次、消费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某些产业加速发展,同时也会抑制另外一些产业的发展,促成了产业结构调整[6]

。因此经济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宏观动力。

(2)城市化的中观动力——产业结构转变

城市化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化动力是不相同的,如表1所示。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7]

;在发展阶段,工业化依然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8]

;在成熟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城市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转变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之一。

微观动力

内生动力

中观动力

宏观动力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转变

劳动力、资本、技

术等要素的流动

协调机制

市场 政府

城市化

表1 不同阶段城市化特征及动力机制演变趋势

城市化阶段城市化主要特征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趋势

初始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规模

小、数量少;城市扩张表现为

“量”上的扩张,即为外延扩张。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二、

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增加;资本、

技术等资源匮乏阻碍城市化发展。

发展阶段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在外延扩张

的同时也开始了内涵扩张。

工业化仍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第

三产业的推动力开始显露;资本、

技术等资源约束机制得到缓解。

成熟阶段发展速度趋于平缓;城市化主要

表现为“质”上的扩张,即为内

涵扩张。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后续动

力;完善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机

制有效地促进城市化继续发展。

(3)城市化的微观动力——生产要素流动

在经济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的变化,并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转移与整合来实现[9]。这种地理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要素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转移,这一转移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化的过程。要素的流动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系统框架中的直接推动力[10]。

(4)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

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城市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11]。其主要体现为城市的集聚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12]。城市的聚变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在城乡相互作用过程中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发生区域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各自表现的强弱程度不同,对城市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5)城市化的协调动力

除上述几种主要动力因素外,城市化进程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投资政策、户籍制度、行政区划),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等新经济因素和某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13]。

2.2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框架——六要素模型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成果分析,笔者归纳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六要素模型。首先,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宏观政策和投资分别是城市化的宏观动力、中观动力、协调动力。其次,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城市的聚变引力、乡村的裂变推力和城市的辐射张力[14]。城乡之间之所以发生作用,源于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比较优势突出。所以本文选择引发城市内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