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文献评述
- 格式:pdf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5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变革的文献综述摘要: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迅速占领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给传统商业银行带了空前的挑战和压力。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流向多元化的宏观形势,也暴露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上的漏洞。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传统商业银行该如何做出改变?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金融、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银行业变革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
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推动着传统银行业的深刻变革。
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传统银行业未来的变革方向。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谢平(2012)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将会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即‘互联网金融模式’”。
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确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很强的创造性和竞争性。
能否据此断定互联网金融将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呢?判断之前还是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研究对于第三方支付理论研究的时间晚于市场的发育,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学术界争议较大。
关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在联网金融改革创新的浪潮中,以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应用而生,在备受追捧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与此同时,其所属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蚂蚁金服IPO被否之后,关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也引发了许多的讨论。
文章将从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创新的风险、创新与监管的关系着手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关系一、互联网金融创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最初的电子银行至各种支付宝、人人贷等,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全樱,2014)。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强劲, 但是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却不尽相同。
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带来的金融改变并不是一种“新金融”,这只改变了销售和获取渠道,交易的还是金融契约,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
互联网在渠道意义上挑战传统银行和资本市场,但是在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产品跟银行、资本市场等所经营的产品没有区别,对交易各方来说,仍然是跨期价值交换,是信用的交换。
袁善祥(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垄断局面,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方面产生了很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第三方技术支持创新等。
菀棋(2021)也认为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加速了新型服务模式的诞生,但是迄今来看,这种改变主要是开展金融业务的形式和渠道,金融的基本业务模式以及本质特征并没有改变。
孟永辉(2017)则认为,在S2b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从“互联网+”时代单纯地依靠流量模式进行激进式的发展,转而进入到一种相对较具质量,品质较高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金融应当从单纯地为用户提供高回报,转而进入到一个更加能够促进和保证用户更加丰富化的需求的新阶段。
蚂蚁金服打造的基于人们生活轨迹的金融生态系统,京东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提升金融运作效率的尝试都是这种发展的最为直接的体现。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状况史硕(2020)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监管,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需要加强内部监管,强化职能监管,发挥市场自治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企业都进行了财务风险控制,但由于不能跟上业务的需要,实际上控制是徒劳的。
曹源芳,袁秀文,张景菲(2019)源于金融的风险不匹配的局部均衡模型在严格的监督下,本文分析了网络金融的主要机制,直接影响金融错配的风险,并测试的影响网络金融的发展融合不匹配的风险。
第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错配风险的形成深刻影响,尽管出台了严格的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及其利率优势通过“虹吸”效应持续地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吸引资金。
除了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体系之外,金融错配风险也无法汇聚。
第二,各种渠道对金融错配风险的影响不同。
金融错配的风险基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脱实入虚”因此,维护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规避仍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将实体经济的振兴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政策制定的经济基础.杨宏(2019)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P2P网贷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人们提供更多贷款途径与渠道.然而,目前在P2P网贷中互联网金融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不仅对网络的金融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危害网民的财产安全.因此,在新时期的监管背景之下,应该重点关注P2P网贷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犯罪侦防工作,采用有效的措施开展监管活动.李文博(2013)在文章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融资金额时的成本效益,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竞争中具有广阔前景,同时也重点强调了“互联网金融”普遍处于没有监管的“真空”状态,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不容忽视。
王汉君(2013)在文章中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先进技术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和互联网金融高度融合所带来的传染风险,认为金融革新应与监管创新实时运行。
许可(2015)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虚拟化、技术含量高、地域跨度广、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机制不完善等特点,加剧了金融管理部门对其监管和调控的难度,对维护中国金融稳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Economides N. C. Himmelberg(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业务基础上的新兴业务。
以传统业务为切入点有助于顺利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夯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步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5]。
Kirsty Best (2015)的研究表明,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发展中国家建构网络金融提供了广泛的认知,其建构了覆盖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条件和发展形势,这也是本文研究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别进行划分的重要依据[6]。
其认为,互联网金融涵盖电子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贸易、网络借贷等不同领域,其总体发展规模是互联网金融的体量。
Andrew Crockett (2017)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况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物理网点应将支付结算功能过渡为营销服务,推动业务转型,将用户体验管理和交易成本控制作为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7]。
同时,应当优化远程协助业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硬件建设水平。
Chester Brown(2017)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应当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和产业特点,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的储备水平,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提高互联网金融各主体对人才的吸纳水平,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推动互联网金融人才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理论功底,使得人才兼备金融实操经验和互联网意识,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8]。
Muneer M.Abbad (2016)《约旦网上银行》中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有效协调传统支付模式与购买模式和当前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之间的鸿沟。
推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将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建构成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型,提高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水平,建立客户潜力管理机制,提高对客户潜力的挖掘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第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方面。
姜颖(2016)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了研究,将农村金融工具划分为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等类别的基础上,诠释了农村金融工具的功能。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一、引言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⑴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⑴隐私与安全风险⑵信用风险与欺诈问题⑶法律监管与合规挑战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⑴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⑵互联网支付与电子货币⑶互联网保险与互助保险⑷互联网投资与融资平台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⑴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⑵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⑶与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六、互联网金融的国内外案例研究⑴国内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案例⑵国外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案例七、结论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并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企业案例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潜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
附件:附件1: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互联网金融: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
⒉互联网支付:是指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付交易,包括电子货币支付、方式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⒊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购买保险、理赔服务等的一种保险业务模式。
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加密和共识机制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早已出现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由此也就自然导致了国外很早就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讨论。
早在1983年,Hirshleifer(1983)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把第三方支付界定为“俱乐部商品”。
他以一个形象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假定有一个处于低地地带的“拓荒地”,经常有海水倒灌风险,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坝,而整块“拓荒地”的整体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为筑坝所付出努力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堤坝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Varian(2004)则进一步把这个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每家在拓荒地的身家多少不同,这就会造成每家投入筑坝的努力不一样,比如,一贫如洗的光棍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认真修堤坝。
那么,这个光棍的行为就构成了整个“拓荒地”安全的威胁,在每家各管一段的无政府状态下,最终这个“拓荒地”就会有灭顶之灾。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充当监管者,确保这个光棍的堤坝必须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
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对互联网金融有必要进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的现实发展及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之后不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就进入到了美国监管者们的视野之中。
2008年9月,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写了一篇名为《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的文章,该文认识到零售支付正在从纸质交易向非现金(noncash)支付转变,由此带来不少新型零售支付业态的出现(PayPal已明确进入了本文的视野),这会带来五类风险,即欺诈风险(Fraud)、操作风险(Operational)、法律风险(Legal)、清算风险(Settlement)、系统性风险(Systemic)。
其中,与其他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因其匿名性、基于公共网络而使得数据安全(未经授权的修改、损坏和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洗钱、资助恐怖主义、购买非法商品和服务)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虽然截止到2012年,美联储仍认为,移动支付并非全新支付体系,而不过是一些借助新的通讯工具接入传统平台的新方式而已,将现有对ATM、信用卡等的监管规则扩展并覆盖它们即可,暂时尚无需全新立法。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新兴领域,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首先,互联网金融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变革。
一些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和运作方式。
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更高效的服务,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金融市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压力。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引起了监管机构和政府的关注。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如信息安全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稳定等。
因此,监管机构和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可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和业务模式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如在线支付、P2P借贷、互联网保险等。
这些金融创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商机。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信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
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持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成为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带来了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的话题。
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关注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变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1、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兴起,这一新兴的金融力量对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金融业创新典型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成几何级数增长,其中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化零为整的碎片化互联网理财、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一时间成为金融业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
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和研究互联网浪潮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应对挑战并成功转型成为当前金融从业者的时代任务。
自2013 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和对策问题,首先,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基础理论,明确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趋势和技术路径;其次有利于促进国内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业的融合发展,提升金融业的竞争力,对于实现传统金融业的顺利转型及普惠金融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
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精神的互联网开始步入到传统金融行业里面,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并且在发展的同时还和金融行业的发展相互渗透。
“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讨论热点。
本课题试图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因此对于丰富和发展金融创新理论、银行营销理论、银行管理理论、金融监管、金融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扩张业务的新机遇,本课题在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的策略。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它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
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风险来源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使得交易过程更加便捷,但也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二是金融服务的跨界融合,突破了传统金融的边界,导致风险传播更加迅速;三是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但也带来了更多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层面的漏洞和缺陷,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和用户遭受巨大损失;其次,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金融中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更加严重,从而引发信用风险;再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速度快,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法律风险;最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许多学者研究了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估模型等手段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例如,一些研究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电商交易数据等多维度的信息,构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用评估模型。
同时,也有学者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同样不容忽视。
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包括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如何通过资产组合优化来降低市场风险等。
此外,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四、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流程不完善、人员失误、系统故障等。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摘要: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其在金融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综述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监管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引言1.1 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定义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2.2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态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3.1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3.2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阶段3.3互联网金融的成熟与规范阶段4.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技术4.1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4.2 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4.3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5.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5.1 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演变5.2 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比较6.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6.1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6.2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与风险6.3 互联网金融的应对策略与措施结论: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不可忽视。
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风控措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 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的列表- 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互联网金融: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包括资金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
2.监管政策:指国家和地区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定的法规、规章和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概况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想法,倾向于将个性和个人利益进行融合。
因为传统银行带来的服务并非完全没有变化的,所以无法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金融产品比较多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客户制定对应的产品策略。
Hsien Tang Tsai,Leo Huang,Qmng Gee Lin(2005)的观点是,每个年龄的群体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力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其发展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熟练度以及对网络银行理解度的制约[1]。
Mark Gertler & Nobuhiro Kiyotaki(2011)的观点是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及信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银行也只有跨行也行,网络银行的风险要比之前的金融风险更高,而且并不是受到市场价格波动。
这个单一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网络银行硬件设施,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安全的综合作用[2]。
Dilip K. Patro & Min Qi & Xian SunS(2012)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兴起,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混合经营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平台,这对目前的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不小冲击,金融业的三驾马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合作方式,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顺手可用的应对措施,这就导致面临各种问题,金融行业的监管难度不断上升[3]。
(二)国内研究概况马仲康(2018)的观点是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且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了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很多传统银行纷纷在网上开设自己的网络银行,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不用到银行也可以办理业务,在我看来比较满意的是跨行转账可以实时到账,并且没有手续费。
而且可以在网上银行进行理财。
虽然网上银行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更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
宫晓林(2013)在讨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托媒等方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且分别短期和长期进行分析。
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尚不足以动摇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但从长期来说,商业银行要寻求新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
陈明昭(2013)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主要商业模式的分析,从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四个方面揭示其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赵南岳(2013)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深入地探讨了其对对银行业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银行物理网点布设、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冲击。
袁博、李永刚、张逸龙(2013)则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而且会推动我国的金融效率提升、交易结构和金融架构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和“全智能化”的新挑战,商业银行需大力发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渠道创新和平台模式创新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挑战。
参考文献1参见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2 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年第5期3陈明昭:“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1期4赵南岳:“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及机遇”、《西部金融》、2013年第10期5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互联网金融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它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等金融功能的创新和优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研究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其发展历程、主要模式、风险与监管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金融业务逐渐与互联网相结合。
早期的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等传统金融业务的线上化。
进入 21 世纪后,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P2P 网贷P2P 网贷是指个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其他个人借款的一种金融模式。
借款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需求,投资者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借款利率等因素选择投资。
P2P 网贷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但同时也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问题。
(三)众筹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公众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各种创业项目或创意活动。
众筹模式包括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等。
众筹为创业者和创意者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的机会,但也面临着法律合规、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技术,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消费分期等金融服务。
互联网消费金融具有审批速度快、服务便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过度借贷、信用风险等问题。
(五)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的一种模式。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t1.1 研究背景和意义\t1.2 研究目的和问题\t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 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t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和特点\t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t2.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3. 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t3.1 网络支付与电子货币\t\t3.1.1 在线支付的种类及特点\t\t3.1.2 电子货币的发展与应用\t3.2 网络借贷与P2P平台\t\t3.2.1 网络借贷的形式和特点\t\t3.2.2 P2P平台的发展与监管\t3.3 互联网保险与理财产品\t\t3.3.1 互联网保险的类型与发展趋势\t\t3.3.2 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分类和特点4.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t4.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t\t4.1.1 信用风险与违约风险\t\t4.1.2 技术风险与信息安全风险\t4.2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t\t4.2.1 监管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t\t4.2.2 监管政策与措施的演进5.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t5.1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包容性\t5.2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t5.3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风险传导6. 互联网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t6.1 全球互联网金融市场现状\t6.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差异\t6.3 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与启示7. 结论\t7.1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展望\t7.2 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附件:附件1: 互联网金融相关数据统计表附件2: 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综述参考列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信用风险:在借贷行为中,借款人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导致借款方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2. 违约风险: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未能按约定履行义务,导致其他方面临损失的风险。
3. 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由于技术漏洞、网络攻击等因素导致信息泄露、资金损失等风险。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1)(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3)商业银行面对冲击的应对策略 (2)(4)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 (2)2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2)参考文献 (4)1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与国外网上银行的研究相比,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始于2013年,但作为后来者,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并在该领域掀起了热潮,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战略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早在2012年初,谢平教授就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名词,他解释这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特别在社交网络、移动支付、搜素引擎和网络计算等领域都会有很大的应用,同时也会猛烈冲击从前传统的金融模式。
到了2014年,谢教授对这个名词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他指出互联网金融不单是代表某种业务,而是一种多维度多种类的存在,是基于互联网这个平台上的多种金融业务的结合。
在2020年的时候,赵元有了另一种新的解释: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业务上做出了新的改变,是时代技术飞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种创新,它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大数据,并以此来开展金融业务。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毋庸置疑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曾经一直以“高姿态”面对客户的银行第一次真真正正感受到威胁。
因此,有许多国内的研究人员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
2013年,梁璋、沈凡利用主要成分分析计算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有一种“长期结构性效应”,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在短时间内会使银行的系统风险变大,而国内银行的中长期系统性风险所受的影响不大。
相反,它们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
《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它通过结合传统金融业务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灵活的金融服务。
在这一变革中,阿里巴巴集团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探讨其成功因素和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概述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广泛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阿里巴巴集团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发展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电商巨头,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可谓独树一帜。
阿里巴巴通过旗下支付宝、余额宝、蚂蚁金服等平台,为用户提供支付、理财、融资、保险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首先,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的支付平台,凭借其便捷的操作和丰富的功能,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
支付宝不仅提供支付服务,还通过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为用户提供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
其次,余额宝是支付宝推出的一款货币基金产品,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
余额宝的成功,不仅为阿里巴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最后,蚂蚁金服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
蚂蚁金服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风控体系,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阿里巴巴成功因素分析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功,离不开其以下几点因素:1. 技术创新:阿里巴巴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不断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升级。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金融服务。
2. 用户至上:阿里巴巴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1.1 全球金融格局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
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大地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范围内扩散。
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
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
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
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E-Commerce Letters 电子商务评论, 2015, 4(3), 60-64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journal/ecl/10.12677/ecl.2015.43009Literature Review about Internet of FinanceYali DuanBusiness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Email: duanyali16309328@Received: Jul. 24th, 2015; accepted: Aug. 18th, 2015; published: Aug. 21st,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2013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first year of China’s Internet of Finance (IOF). With the birth of wealth-management products of IOF, represented by the balance of treasure, IOF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public’s view and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of scholars. Given this backdrop, the pa-per intends to systematically comb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of IOF, economic theory behind IOF, the impact of IOF on traditional banking in-dustry, how traditional banking industry deals with the impact of IOF, risks and legal regulation IOF facing, and so on.KeywordsInternet of Finance (IOF),Yu Ebao, Literature Review互联网金融文献评述段娅丽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Email: duanyali16309328@收稿日期:2015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8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1日摘要2013年可谓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伴随着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诞生,互联网金融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背后蕴藏段娅丽的经济学理论、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传统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以及法律规制等视角,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余额宝,文献综述1. 引言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界掀起一场旋风。
余额宝最低一元即可购入,本质上是一款消费型货币基金,购入的基金理财产品盘活了用户支付宝余额资金,满足增值需求的同时进行了高效便捷的理财体验。
2013年11月,凭借“双十一”余额宝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国基金史上首只破千亿基金,将合作伙伴“天弘基金公司”的“增利宝”货币基金推上了中国用户数量最大的货币基金的宝座。
截至2014年9月30日,余额宝净资产规模达到5348.93亿元,用户数量突破1亿人。
2013年因此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本文拟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背后蕴藏的经济学理论、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传统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法律规制等视角,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性梳理。
2. 互联网金融内涵研究1991年,信息学理论的开创者——罗伯特(Robert Lucky) [1]提出,信息的价值链呈金字塔型,底层数据不具有价值,经过归类后的数据才存在价值,应用信息(技术)价值更高,而智慧则位于价值最顶层,人们通过学习和经历来理解或者预测事件。
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在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领域都掀起一股热浪,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专业信息和数据割据局面,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数据和信息的共享。
目前中国业界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谢平、邹传伟、刘海二(2012) [2]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首先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此外,他们还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
在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分配、风险分担方面得以降低成本,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
姜奇平(2012) [3]认为面对互联网金融庞大的用户数据,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可能从“为谁服务、向谁贷款、给谁存款”,变成如何获得用户数据并进行加工分析,再通过各种数据增值业务,与用户建立一对一关系,获得数据分享使用权的收入。
李均(2013) [4]基于互联网思想,认为互联网金融使得人们“在信息相对对称中平等自由地获取金融服务,逐步接近金融史上的充分有效性和民主化”。
2014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做专题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简称IOF)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3. 互联网金融背后蕴藏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关于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生背后蕴藏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刘英、罗明雄(2013) [5]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学基础甚至金融理论不同,传统金融以二八定律为基础,互联段娅丽网金融以平台经济和长尾效应为经济基础。
在长尾效应影响下,原来被传统金融领域所不重视的零散资金和短期存款资金为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巨大的收益。
王崇志(2013) [6]根据交易费用理论,指出“余额宝”这种网上交易平台及方式,能够极大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并且运用“经济人”假说分析“余额宝”引起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的潜在威胁。
董梅生、杨德才(2014) [7]在《“余额宝”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及其相继治理》中借助威廉姆斯交易成本经济学说的前提假设、合同定价机理、相继治理机制和纵向一体化理论分析了余额宝背后蕴藏的经济学原理,揭示了消费者认同余额宝、余额宝能成功搅动银行、天弘基金被阿里巴巴收购均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
4.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关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并不会撼动传统银行业的地位。
其中,博强(2013) [8]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指出由于银行在人才储备、政策法规、第三方支付以及客户信任度等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银行在金融业的地位不那么容易被动摇。
于小洋(2013) [9]认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推动了原有金融体系的创新,并且认为互联网金融短时间内不会撼动银行在金融业内的地位,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是对原有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
马蔚华(2013)[10]指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虽然已经威胁到银行作为传统支付霸主的地位,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也不断弱化,但是商业银行并不会因此而终结。
白颢睿(2013) [11]认为尽管阿里小贷在贷款方面效率优于银行且成本更低,但是传统银行不会被取代,未来银行业务越来越借助于网络将会是必然趋势,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才是最好的趋势。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传统银行业不应小觑来自互联网金融风暴的竞争,邱勋(2013) [12]以余额宝为例,分析了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地位、银行活期存款、超短期理财产品和基金代销业务方面带来的冲击,指出商业银行应重视“长尾效应”,进一步挖掘网络渠道的潜力。
梁璋、沈凡(2013) [13]认为我国国内传统金融格局虽然尚未完全打破,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推进,互联网金融突破传统金融制度是可以预期的。
徐岚、徐青松(2014) [14]在借鉴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认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在资产方面与传统银行业务存在一定错位竞争,在负债方面存在较少的分流,在通道方面则与传统银行不相上下,总体上传统银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莫易娴、曾祥菁(2014) [15]对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两者的优劣势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余额宝在流动性、规模方面均强于一般理财产品,而银行在风险性、合法性和收益性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因此,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存在短期影响,长期影响仍有待观望。
此外,宫晓林(2013) [16]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渠道和客户;王天宇(2013)[17]在介绍余额宝运作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了余额宝对银行活期存款业务和银行代销理财产品的影响;赵南岳(2013) [18]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银行物理网点布设、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的冲击;陆岷峰、刘凤(2014) [19]指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和渗透主要体现在支付结算类、融资类和投资理财类;陈魁(2014) [20]以阿里余额宝为例,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地位和存款的影响;吴秀伦(2014) [21]以余额宝为例,认为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业转型、加快传统银行业金融脱媒进程并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综合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威胁,商业银行在利用好自身优势的前提下,也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