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练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36
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高考考查支撑点(第90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1.学习历史的方法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认知历史的途径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论证历史的依据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高考历史的常态。
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依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示例1】(2017·全国卷Ⅰ)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山东临沂质检)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据此可知()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D.甲骨卜辞的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现代科技手段与现存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项正确。
“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
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
该遗址中出土了“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说明中国床榻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3.(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史料的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有大量的虚构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具可信度的史料,故D项正确。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三)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格局的变动一、选择题1.(2023山东烟台中考)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
材料中的“联合抑德”包括(H9203001)()A.组成三国同盟B.建立三国协约C.签署《九国公约》D.实施马歇尔计划2.【史料实证】(2023北京石景山一模)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的死伤人数超过3 0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 805亿美元;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
以上材料说明一战(H9203001)()①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②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④极大地削弱了欧洲的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3辽宁望花三模)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这一系列举动(H9204002)()A.攻击马克思主义,宣扬种族主义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4.(2023山东历城一模)如图年代尺上标注有四个时间段,其中时间段与重大战役对应正确的是(H9204003)()A.①时间段:莫斯科保卫战B.②时间段:凡尔登战役C.③时间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④时间段:诺曼底登陆5.(2023云南曲靖一模)“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加强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A.德军突袭波兰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C.日本偷袭珍珠港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6.【周年热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2023广东蓬江期末)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因战争伤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1亿人,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
专题16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类选择题【基本内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素养目的】能够运用不同的史料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和阐述;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
【典例分析】(2022·山东淄博八年级期末)“他是一位最有进取心和最有效率的统治者,做了许多事情来增进自己国家的文明。
其中,他在全国各地都建立了法庭,且自身非常关注正义的实施。
后来的巴比伦人都将他统治时期视为自身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中的“统治者”是()A.图特摩斯三世B.汉谟拉比C.伯里克利D.乔达摩·悉达多【提分秘籍】一.《汉谟拉比法典》1.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1)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3.意义或价值: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素养提升练3 史料实证——高频题型篇素养提升练第45页1.《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它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它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 )A.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头流行B.牛耕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C.表明中国新的生产关系消灭D.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农业生产力的进展。
《耕织图》在南宋时期已经消灭,图片内容反映了曲辕犁的应用,清代重新绘制该图,且材料强调它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即清代也是使用曲辕犁,由此可推断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展,D项符合题意。
2.(2021河南高考诊断A卷,32)《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接受罚金又保存同态报仇。
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全部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
”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B.爱护平民利益,留意按律判决C.维护私有财产,主见惩处报复D.敬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
材料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行侵害,体现出法治精神,故A项正确;罗马法留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阿奎利亚法》中的规定维护了私有财产但主见通过合法方式解决而非报复,故C项错误;材料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未体现对奴隶人权的维护,故D项错误。
3.(2021湖南长郡中学模拟,25)兴科举之前,从春秋战国直至隋初,曾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多种选官方式。
这些选官制度的共同之处在于( ) A.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B.体现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流思想C.主要从贵族子弟中选拔才俊D.阻绝了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的道路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这些选官制度在肯定程度上都能使一部分贵族以外的人员进入到国家政权,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军功赏爵”凭借军功获得爵位,与儒家思想无关,故B 项错误;“军功赏爵”下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军功,都能获得爵位,故C项错误;这些制度都在肯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天下英才进入统治阶级,故D项错误。
训练3 史料实证类1.(贵州遵义三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赴告”制度,即将本国或他国发生的大事公布于众,尤其是将乱臣贼子通告给诸侯。
据此可知,实行“赴告”()A.保证了各诸侯国政策一致性B.意在警示其他诸侯防范叛乱C.旨在借助舆论维护统治秩序D.强化了各诸侯国的宗法秩序2.(四川雅安三模)下面两幅图中分别是流行于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字体,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强力推行B.文字的频繁使用C.审美观念的进步D.国家统一的需要3.(四川眉山三模)宋太宗时期,“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北宋熙宁年间,在改革财政税收制度之前,“其议财,则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
这说明北宋( ) A.重视民主立法C.放宽重农抑商政策D.商业经济影响力扩大4.(东北三校三模)下图(a)纵轴为官员流动冲击的条件方差(如宦官规模、自然灾害次数、皇帝固定效应等),单位为次;(b)纵轴为官员流动速度,单位为次。
虚线为明清朝代分界。
其中官员流动速度指标只反映特定职位在一定时间内的人事变化频次,不涉及职位的升降。
这表明清朝( )A.统治的精细达到了巅峰B.官员治理呈现出稳定化趋势C.监察机构比明朝更严密D.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5.(四川眉山三模)下表是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
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具有必然性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6.(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文学革命7.(四川雅安三模)下图为1982—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
下图反映了( )——据郑真真等《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C.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D.人口数量持续增长8.(陕西临潼二模)古代雅典,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集体职务。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历史核心素养--1史料实证练习1.(2018·全国II卷,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3.(2018·全国III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4.(2018·全国III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5.(2018·全国III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训练3 史料实证类1.(2022天津滨海新区模拟)下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虎纹石磬。
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相当大的石质打击乐器,共有5个音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为祭天地山川时所使用。
此文物可以证明( )A.原始音乐随着人类定居生活而产生B.金石并用是商朝生产力水平的特征C.商朝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高超D.商朝时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2.(2022浙江模拟)据史书记载,秦汉以后,士大夫阶层中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
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投壶图》。
汉代画像石《投壶图》( )A.由于带有主观因素而实证性差B.能够比较完整地还原历史真相C.可以与文字史料进行相互印证D.艺术价值来自考古人员的发掘3.(2022北京海淀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4.(2022湖北武汉一模)考古工作者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发掘出115件绳纹砖,都有统一的背饰纹绳,其中遗址出土的34件砖和38件比较完整的无釉板瓦都印有文字,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烧制年月、地名和窑名等。
这表明唐朝政府( )A.关注城市建设标准化问题B.重视城建工程质量的监管C.注重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D.实现了工匠管理的制度化5.(2022安徽芜湖二模)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
这些现象(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全国人口分布不均6.(2022北京朝阳二模)在2022年3月27日召开的“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上,学者们回顾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台湾的风雨历程,为今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启示。
史料实证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山东临沂质检)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据此可知()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D.甲骨卜辞的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现代科技手段与现存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项正确。
“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项;D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
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
该遗址中出土了“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说明中国床榻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3.(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史料的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有大量的虚构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具可信度的史料,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素养练一、选择题1.(2019·山东临沂质检)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据此可知()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D.甲骨卜辞的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现代科技手段与现存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项正确。
“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项;D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
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
该遗址中出土了“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说明中国床榻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3.(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史料的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书中有大量的虚构和夸张的神话传说,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具可信度的史料,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专项训练史料实证能力考查解析一、史料类型与史料搜集主要包括辨析史料的多种类型和搜集史料的多种渠道两个方面。
研究近年来全国卷,更多体现出对史料多种类型的考察。
因此,备考试应加强史料分类、分类标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等的掌握。
(1)史料的定义: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区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认识这些不同的历史事物,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认知能力。
2007年上海高考卷中即对此进行了考察。
【例1】(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区分为不同种类,许多历史学家对史料的分类都有专门论述。
按是否是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留下来的史料可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①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种类: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②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解密17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1.(2021年四川成都一模)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
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
这说明A.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史书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而出土文献则显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说明的是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B项正确;材料并未颠覆秦亡的传统认识,排除A项;出土文献也需要进行详细考证,排除C项;材料与厘清秦末历史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1年广东江门二模)自清末诞生之日起,买办这个特殊群体即饱受非议。
其后世形象,可谓大起大落。
据下表各时期对“买办”的看法可知,历史评价A.取决于现实社会需要B.由作者的研究方法决定C.深受历史环境的影响D.年代越后,越接近真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845年、1923年、1964年、2014年”“买办等本系汉奸、‘害多利少’、‘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极端落后和反动的’、买办是商界精英和早期经济现代化运动的主干力量”等信息可知,题干内容体现了不同时期对买办阶层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说明人们对买办的认知和评价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即不同时期的历史评价深受历史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内容体现了不同时期对买办阶层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说明历史评价深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而不是体现取决于现实社会需要,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作者的研究方法问题,无法得出历史评价由作者研究方法决定的结论,排除B项;不同时期对买办的评价不同,这不代表历史评价年代越后越接近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年浙江台州一模)据研究表明,“中国”一词早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现,源于西周初年周对其本国统治区的称谓。
训练3 史料实证类1.(四川眉山三模)管子曰:“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荀子认为“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
这反映出( )A.儒家对法家思想的沿用B.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C.诸子对社会现实的共识D.战国由治到乱的历史趋势2.(四川南充三模)汉初,商贾大者田数百顷,小者百余顷,中后期“(国)财赂衰耗而不澹”。
桑弘羊强调“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富在术数……不在力耕”。
这表明桑弘羊( )A.主张工商可以富国B.放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政府宏观调控D.强调工商皆本的合理性3.(陕西榆林四模)1920年12月,在关于社会主义大讨论中,陈独秀指出“中国劳动者没有组织,没有阶级的觉悟,不能作阶级的争斗来抵抗资本家……造成外国资本家群来掠夺的好机会”。
陈独秀此番言论强调( ) A.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革命论B.应加强对无产阶级的组织领导C.应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D.应分析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原因4.(四川凉山三模)下表是上海工人月均工资的部分统计数据,从该表的数据可知上海工人工资的增长( )A.源于工人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B.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C.说明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D.表明上海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5.(四川雅安三模)1982—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上图反映了(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C.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D.人口数量持续增长6.(四川南充三模)亚里士多德指出,每一个公民都不能属于他自己,而是国家的一份子,人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来管理,国家要建立统一的教育制度,使受教育者一方面获得德性,另一方面成为理想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城邦集体利益高于公民个体利益B.民众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C.国家教育能够保证城邦长治久安D.公民接受教育才有真正自由7.(贵州遵义三模)有学者在评价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时指出,从政策实施的内容来看,它是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社会经济,它实行的是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