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是一种享受——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
- 格式:pdf
- 大小:350.08 KB
- 文档页数:4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艺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艺录》读后感篇1《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于漪读书金句1. 于漪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像一场无尽的旅程,每一页都是新风景。
”就像我爷爷,一辈子没离开过村子,但是通过读书,他仿佛游历了全世界。
他给我讲书里的故事,那感觉就像他真的到过那些地方一样,读书真的能让我们的视野无限拓展啊。
2. “读好书,如同与智者对话,能让你脱胎换骨。
”于漪这话一点不假。
我有个朋友小明,以前整天浑浑噩噩的,后来开始读那些经典好书。
哇塞,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说话都变得有深度了,那感觉就像是天天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坐在一起聊天,读书的魔力可真大呀。
3. 于漪提到:“书籍是心灵的滋养品,不读书的心灵就像干涸的土地。
”我邻居家的孩子,不爱读书,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的,心灵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
可我呢,每天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感觉自己的心灵就像一片肥沃的田野,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
你想让自己的心灵是沙漠还是花园呢?4.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这话说得太对了。
在学校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读书只是为了反驳别人,有的就盲目相信书里的一切。
而我呢,像于漪说的那样,读书的时候会思考,就像在天平上衡量利弊一样。
这样读书才真正有用啊,不然读了也是白读。
5. 于漪说:“一本好书,是开向广阔世界的一扇窗。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海底世界的窗。
我仿佛和阿龙纳斯教授一起在海底探险,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和美丽的海底景色。
如果不读书,我怎么能有这样奇妙的体验呢?读书真的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6.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就像盖房子一样,我在书里找材料。
我和我的同学小红经常一起讨论读书心得。
她读了很多哲学书,我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我们互相分享,就像互相递砖头,在彼此的思想上添砖加瓦,慢慢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想大厦。
于漪的这句话真的是说到点子上了。
7. “不读书者,难以有开阔的胸怀,就像小鸟困在笼子里,看不到广阔天地。
于漪老师心得5篇从心得体会中,我们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心理状态,心得体会能让我们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体验,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于漪老师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于漪老师心得篇1听于漪老师报告的心得体会模板11月11日下午,我有幸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81岁的高龄,确是丝毫不含糊的语言。
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的报告,真的是深受启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我读书时候的校训,我想这句话用在于老师身上丝毫不为过。
学高为师,在于老师的侃侃而谈中,我们很清楚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学习。
于老师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使一桶水不断的净化,变成源头活水,使学生喝的都是甘露。
一位名师,高龄81.但依然把学习当成是生命中的主旋律。
依然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让我感到惭愧。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才要不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同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身正为范,如果说不断学习是主线,那么你选择了教师,就选择的高尚。
这句话就是另一条主线。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要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
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民教师,始终牢记教师的神圣职责。
于漪老师的报告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我愿意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跟于漪老师学做教师。
让于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前行。
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于漪老师心得篇2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青春是绿色的河,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
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很喜欢。
听着于漪老师那时而舒缓时而又激扬的陈述,这个旋律开始不停地在耳边萦绕。
学于漪精神读书征文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学于漪精神。
哇,一提到这学于漪精神,我这心里就热乎乎的,仿佛一下子被暖流包围了。
我记得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学于漪老师,那是在我高中的语文课上。
咱班的语文老师,老王头,可是学于漪老师的铁杆粉丝。
他那书架上满满当当全是学于漪老师的著作。
当时我就想,这学于漪老师咋就这么厉害呢?嗯…仿佛是那知识的化身,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智慧。
你知道吗?学于漪精神那种专注和奉献,真是让人敬佩。
记得有次老王头课堂上讲起学于漪老师的教学方法,那神情,就像是在讲一件圣物。
他说:“学于漪老师啊,不仅教书育人,她还用心去和学生对话。
”我当时那个感动啊,心想要是有机会见见学于漪老师该多好。
学于漪老师那种对教育的执着,真是没得说。
每次她的故事一讲,老王头就像打了鸡血似的,越讲越起劲。
他说,学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像是知识的海洋,学生们真是受益匪浅。
我那时就想,要是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她的课堂,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学于漪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一次老王头讲到,她如何通过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当时我简直就傻眼了,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头疼的哲学问题吗?她能通过一篇普通的课文,让学生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啊,流行那种快餐式教育,什么补习班啊,各种资料啊,恨不得把学生塞成知识的机器。
可学于漪老师不一样,她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她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我觉得呀,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理念,就像享受一颗原汁原味的水蜜桃,不用花里胡哨。
我还听说啊,学于漪老师退休之后,还一直坚持著书立说,讲学育人。
老王头就说,这种精神真是难得,退休了仍旧心系教育事业。
现在的年轻老师啊,真该好好学习一下这种精神。
朋友,你知道吗?学于漪精神就像是那生活中的小确幸。
不管世界怎么变,只要一想到她,那专注、那热爱,就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嗯…这篇文章我也不知道写得咋样,反正就是把我对学于漪精神的感受都倒出来了。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于漪老师,那可是语文教育界的泰斗啊!读完她的教育论集,就像是跟着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语文的大花园里溜达了一圈,而且这一圈下来,收获满满,还意犹未尽呢。
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的那份热爱,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从书页里直往外冒。
她的文字里,没有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全是真真切切的对语文、对学生的爱。
就好像她不是在写教育论文,而是在跟你唠家常,唠着唠着就把语文教育的真谛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她强调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读书、写作文,更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这就像种树,不只是让树长高长壮,还得让这树有灵魂,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语文的课本在她眼里,那就是个宝藏,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而她呢,就是那个带着学生挖掘宝藏、擦拭宝石的人。
她教会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去触摸作者的心跳,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于漪老师就有这个本事。
她在教学方法上也是个点子大王。
她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照本宣科,把知识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就完事了。
她讲究的是启发,是引导,就像个钓鱼的高手,不是直接把鱼给你,而是教你怎么去钓。
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
我就想啊,要是我上学的时候能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的语文成绩肯定能更上一层楼,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个小诗人或者小作家呢。
还有她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那可真是高标准严要求啊。
读着读着,我都有点替老师们捏把汗。
不过呢,这也正说明了她对语文教育的尊重和敬畏。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得是个文化人,肚子里得有墨水,还得有满满的爱心和耐心。
于漪老师就像一面镜子,让每一个读这本书的语文老师都能照一照自己,看看自己离这个标准还有多远。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
《于漪教育魅力》是一本讲述了教育家于漪先生的故事和教育理念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书中描述了于漪先生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热爱。
他在教育事业中,不仅注重学生的
知识和能力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性和价值观。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
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于漪先生的教育理念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
生的个性和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他倡导个性化教育,为每个
学生制定适合他们个人需求的学习计划,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责任和使命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努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只要我们发掘和培养,就
能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于漪教育魅力》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于漪先生的故事和教
育理念,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体发展的价值。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就
能够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成为优秀的人。
于漪“语文学习兴趣说”之我见尹 红(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摘要】于漪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营造磁力效应的语文学习兴趣说”,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究其实质,就是强调要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于漪;语文学习兴趣;内涵【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于漪曾在《爱的事业》中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她的兴趣观:“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
”这充分体现了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以此为核心的“语文学习兴趣说”,构成了于漪语文教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于漪的“兴趣观”是一种“情趣观”于漪强调突出情感在兴趣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其恰恰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针对“情趣观”进行解读。
(一)重视课文逻辑,把握学生情绪变化,掀起课堂教学高潮于漪强调“情是教育的根”。
而语文教材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于漪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语文教材作为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根据课文逻辑和学生情绪变化,步步展开,层层推进,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激发情感,不断调整教学节奏,使教师、学生、课文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以都德《最后一课》教学为例,于漪充分把握学生在读到末尾时的学习心理——前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读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很容易思维松弛下来。
为此,于漪播放出沉重、遥远而又响亮的敲钟声,将学生松弛下来的学习心理再一次引入“愤悱”的状态,在课文最后一部分掀起高潮。
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发挥这部分课文的教育功能与训练价值,落实教育目的,激发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的火花。
(二)重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倡“以言传情”“以情激情”于漪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倡以情动人。
她说:“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感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完于漪老师《语文教育论集》的感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这会不会是那种很枯燥的理论书呀?结果一读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于漪老师的文字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和我拉家常,把语文教育的那些事儿说得明明白白。
书里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于漪老师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和人格的培养。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平时上课,老师不只是在讲课文,更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还有啊,于漪老师特别注重语文的积累。
她觉得我们就像小蜜蜂一样,要到处采集花粉,才能酿成香甜的蜜。
这让我明白了平时多读多写的重要性,不能偷懒,要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语文的认识更深了,也更爱语文了。
以前觉得语文就是背背课文,做做题目,现在才知道语文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有那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真心推荐小伙伴们都去读一读于漪老师的这本论集,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收获满满的!第二篇嘿,朋友们!今天来跟你们唠唠我读于漪老师《语文教育论集》的那些事儿。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被于漪老师的真诚给打动了。
她没有那些高大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全是实实在在、贴近我们学习生活的经验之谈。
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要有温度,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课堂上有时候会害怕发言,要是老师都能像于漪老师说的那样,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和温暖,那该多好呀!而且于漪老师特别强调语文素养的培养。
她觉得我们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语文,要真正地去欣赏文字的美,感受文化的魅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平时读书是不是太功利了,只想着考试能用上,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精彩。
还有哦,她提到语文教学要创新,不能一成不变。
这可太对啦!要是每节课都一个样,那多无聊呀!老师得想办法让课堂变得有趣,我们才能学得更带劲。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找到了一个宝藏,里面满满的都是智慧和爱。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于漪教育魅力读后感1美国自白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
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
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教育闪闪发光的魅力,不体现在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而主要体现为人的魅力、教师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
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品读《教育魅力》,使我意识到,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教育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蓬勃向上、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教师如果认定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认定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学生的成长”,能够像于漪老师那样“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能够使自己教师职业的价值与乐趣体现在“教师也生活在学生心中”,那就真能够像她那样“魅力无穷”,在教育中“用生命歌唱”。
除了于漪老师的教育故事之外,书中还讲了一系列教育大师散发出迷人教育魅力的动人故事,古代的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董仲舒、郑玄、颜之推、韩愈、柳宗元、朱熹、王守仁、黄宗羲、王夫之等,近现代的有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钱梦龙等等,以及一大批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关爱学生、投入教育的感人事迹。
这么多的教育故事铺排开来,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教育魅力“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对生命的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尽致地展示人性的魅力,散发出迷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