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的脱水性能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泥的调理与脱水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数量占处理水量的 0.3%~0.5%(以含水率为 97%)。
污泥脱水是污泥减量化中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是污泥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去除污泥中的空隙水和毛细水、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为污泥的最终处置创造条件。
本实验通过对活性污泥脱水,主要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影响污泥脱水的主要因素;(2)掌握污泥脱水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操作。
二、实验原理污水处理过程中得到的污泥具有高亲水性,污泥中水与污泥固体颗粒的结合力是很强的,如果没有预先的处理,即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者加热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则绝大多数的污泥的脱水是非常困难的,这种污泥预先处理的过程称为污泥调理。
通过对污泥的调理,以改变污泥粒子表面的物化性质和组分,破坏污泥的胶体结构,减小与水的亲和力,从而改善脱水性能。
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污泥水分的存在方式和污泥的絮体结构(粒度、密度和分形尺寸等)、电势能、pH 值以及污泥来源等。
本实验对化学调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调理剂,通过实验比较,确定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1.实验仪器(1)离心机(2)离心管(3)搅拌器(4)烘箱(5)电子分析天平(6)坩埚或表面皿(7)移液管(8)洗耳球(9)250 ml 烧杯2. 实验试剂及材料(1)硫酸铁或三氯化铁 40%(2)氯化铝(3)聚丙烯酰胺(4)市政污泥四、实验步骤1. 操作过程将 100ml 浓缩污泥加到 250ml 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调理剂,然后将烧杯置于搅拌器上,先快速搅拌(150r/min)30-60s,后慢速搅拌(50r/min)3-5min;搅拌结束后进行离心分离。
经预处理的污泥进行离心后,倾倒上清液,取泥饼测定其含固率。
其中,低转速 1800r/min、短时间 2min 离心后泥饼用来评价离心脱水速率;用高转速3800r/min,长时间 30min 离心后泥饼含固率评价可脱水程度,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污泥调理中混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研究污泥调理中混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研究引言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是一种废弃物,内容复杂且含有大量水分。
为了减少污泥处理量、节约能源,提高污泥脱水效果至关重要。
其中,混凝剂是污泥调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混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为优化污泥调理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用的污泥取自某污水处理厂,混凝剂为PAC、PFS和PAM。
2. 实验方法:将不同混凝剂与污泥以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混凝剂的影响。
a. 对比试验:分别采用纯污泥进行脱水,作为对照组。
b. 单一混凝剂试验:将单一混凝剂与污泥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进行脱水实验。
c. 多混凝剂试验:将两种或三种混凝剂与污泥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进行脱水实验。
结果与讨论1. 对比试验结果:纯污泥的平均含水率为80%,说明污泥的脱水性能较差。
2. 单一混凝剂试验结果:a. PAC试验:当PAC与污泥的质量比例为1:10时,脱水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比例下,污泥的平均含水率下降到了65%。
随着PAC用量的增加,脱水效果继续提高。
b. PFS试验:与污泥按照1:10的比例混合时,PFS的脱水效果较好,平均含水率为68%。
当PFS用量增加至1:5时,脱水效果仅略有改善。
c. PAM试验:PAM的脱水效果相对较差,即使与污泥按照1:5的比例混合,平均含水率仍高达72%。
3. 多混凝剂试验结果:a. PAC+PFS:将PAC与PFS按照1:5的比例混合,对污泥脱水效果影响较大。
平均含水率下降到了58%。
b. PAC+PAM:当PAC与PAM按照1:5的比例混合时,脱水效果有所改善,平均含水率为63%。
c. PAC+PFS+PAM:将PAC、PFS和PAM按照1:2:2的比例混合,脱水效果进一步提高,平均含水率降至55%。
结论1. 在污泥调理过程中,混凝剂的选择对脱水性能有明显影响。
专业课读书笔记——污泥脱水性能表征方法本年度学习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资源化”一书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一书,并参考了一些研究污泥脱水性能表征方法及污泥脱水技术发展现状的文献,下面对污泥脱水性能表征方法及污泥脱水技术发展现状的相关知识做个总结。
1.污泥的基本性质城市污泥的来源大约有三方面,第一个来源是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悬浮物,在初沉池中,大约50%的悬浮物成为初沉池污泥被去除,初沉污泥极易腐烂变臭,含水率一般为96%;第二个来源是在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中,通常由生物法将高能量的污染物转换为低能量的物质,其中仅能将很少一部分高能有机物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而绝大部分有机物则导致了微生物的增殖,因此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必然产生过量的微生物——剩余活性污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简称W AS),剩余活性污泥以有机物为主(约占60%-70%),相对密度约为1.004-1.008,不易脱水;第三来源是通过排除富含磷的剩余污泥来实现的城市污水生物除磷工艺,必定产生大量的污泥,因工艺的不同而导致污泥的成分有所不同。
污泥中的水分包括间隙水、毛细管结合水、表面吸附水和内部水(如表1)。
表1 污泥水分含量及对应工艺表污泥所含水分所含水分比例对应处理工艺间隙水70% 浓缩发分离毛细管结合水20% 高速离心脱水、负压或正压过滤脱水表面吸附水7% 加热法脱除内部水3% 生物法破坏细胞膜除去胞内水或高温加热法、冷冻法2.污泥的脱水性能表征指标2.1污泥脱水性能表征指标在对污泥的脱水性能进行衡量时发现,通常采用污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Sunction Time,简称CST)作为衡量污泥脱水性能指标,而在实际的污水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含水率或含固率(DS)来衡量污泥的脱水性能,同时,结合水(BW)也是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也常被选作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衡量污泥脱水性能指标的多种化。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对活性污泥的脱水性能研究前言活性污泥含水率通常在95%以上。
这些带电污泥,以细小的颗粒存在,要使其脱稳絮凝脱水,需要在絮凝过程中投加大量的絮凝剂。
常见的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
投加无机絮凝剂,不仅药剂的消耗量大,沉淀物多,且处理效果不佳,近年来逐渐被有机絮凝剂所取代,目前被大多数厂商采用的主要是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C),其在使用过程中的他点是用量少,沉淀性能好,泥饼含水率低。
近年来,国内的部分生产厂家开始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HCA是一种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为主体的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水溶液呈中性,在水溶液中电离后产生带正电荷的季胺盐类线型作用基团。
它除了具有一般高分子絮凝剂的架桥、卷扫功能外,还具有相当强的电中和能力。
其絮凝原理是高分子阳离子基团与带负电荷的污泥离子相吸引,降低及中和了胶体粒子的表面电荷,同时压缩了胶体扩散层而使微粒凝聚脱稳,并借助了高分子链的粘连架桥作用而产生絮凝沉降。
本文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铰均聚和共聚产品的污泥脱水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类絮凝剂具有良好的污泥脱水性能。
1 实验部分1.1 主要试剂PAM-C:阳离子聚丙烯酸胺,市售;HCA: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均聚产品,自制;HCA-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按与丙烯酸胺共聚产品,自制。
实验用污泥取自深圳某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含水率98%,pH 6.0-6.5,温度30-31℃。
1.2 自制高分子产品的制备过程①均聚产品先制备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按单体。
将单体浓缩提纯后,取一定量的单体,按比例加入反应所需的引发剂,维持一定的温度在四口烧瓶中密闭进行反应。
整个制备过程约为20 h左右。
②共聚产品取一定量的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铰单体,并按比例加人丙烯酸胺单体,加入反应所需量的引发剂,维持一定的温度在四口烧瓶中进行密闭反应。
整个制备过程约为16 h左右。
污泥脱水实验报告引言污泥是一种由废水处理厂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含水量较高,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为污泥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实验步骤1. 收集污泥样本从某废水处理厂收集了一份污泥样本作为实验材料。
确保样本的代表性,避免单一来源的偏差。
2. 确定不同处理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污泥脱水处理方法:压滤法、离心法和烘干法。
3. 压滤法实验将一定质量的污泥样本放入压滤机中,通过施加压力来脱水。
记录压滤时间和脱水后的污泥重量,计算脱水率。
4. 离心法实验将一定质量的污泥样本放入离心机中,以一定速度旋转。
记录离心时间和离心后的污泥重量,计算脱水率。
5. 烘干法实验将一定质量的污泥样本均匀铺展在烘干器中,通过加热脱水。
记录烘干时间和烘干后的污泥重量,计算脱水率。
6.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脱水效果,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实验结果和讨论压滤法经过压滤法处理,污泥的脱水率为80%。
压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处理,但脱水效果略低。
离心法经过离心法处理,污泥的脱水率为90%。
离心法脱水快速而彻底,但设备成本较高,适用于中小规模场景。
烘干法经过烘干法处理,污泥的脱水率为95%。
烘干法脱水效果最好,但需要较长时间和额外的能源消耗。
综合比较,烘干法在脱水效果上表现出较高的优势。
离心法适用于对处理时间要求较高的情况,而压滤法则适用于大规模处理。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污泥脱水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烘干法是最有效的脱水方法,能够达到95%的脱水率。
离心法在脱水速度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优势,脱水率为90%。
压滤法适用于大规模处理,但脱水效果稍逊。
通过此实验的结果,可以为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废水处理厂的效率和环保性能。
参考文献[1] Smith, J. N. (2005). Sludge dewatering.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77(2), 149-157.[2] Liu, G., Liu, Y., & Zhou, T. (2012). Optimization of sludge dewatering process using centrifugation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4(2), 374-381.。
实验七 污泥过滤脱水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2.掌握用布氏漏斗试验选择混凝剂;3.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二、实验原理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重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
求此值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种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剂后)的过滤性能。
污泥比阻愈大,过滤性能愈差。
过滤时滤液体积V(ml)与推动力P(过滤时的压强降g/(cm 2),过滤面积F(cm 2),过滤时间t(s)成正比,而与过滤阻力R(cm ·S 2/ml),滤液粘度μ(g/cm 2·s)成反比。
)ml (RPF V t μ= (1) 过滤阻力包括滤渣阻力R c 和过滤隔层阻力R g 构成。
而阻力R 随滤渣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大,过滤速度则减少。
因此将(1)式改写成微分形式: )(g c R R PF dt dV +=μ (2)由于R g 比R c 相对说较小,为简化计算,姑且忽略不计。
F V C PF PF dt dV 'μαμαδ== (3)式中:α′: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
δ:滤渣厚度C ′:获得单位体积滤液所得的滤渣体积。
如以滤渣干重代替滤渣体积,单位重量污泥的比阻代替单位体积污泥的比阻,则(3)式可改写为: CV PF dt dV μα2= (4)式中:α:污泥比阻,在CGS 制中,其量纲为(s 2/g),在工程单位制中其量纲为(cm/g)。
在定压下,在积分界线由)到t 及O 到V 内对(4)式积分,可得:V PF C V t ⋅=22μα (5)式(5)说明在定压下过滤,t/V 与V 成直线关系,其斜率为: 22/PF C V V t b μα==(6) C b K C b PF ===μα22因此,为求得污泥比阻,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出b 及C 。
b 的求法可在定压下(真空度保持不变)通过测定一系列的t ~V 数据,用图解法求得。
污泥板框压滤脱水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和任务1. 研究确定污泥调理、脱水的最佳投药种类和投药量2. 观察污泥调理效果,加深对污泥脱水方法与基本原理的理解3. 掌握仪器和隔膜板框压滤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4. 掌握污泥机械脱水的常规指标测定方法,绘制过滤-时间曲线二、实验原理污泥中有机物含量高,造成污泥含水率高,脱水困难,必须经过调理后才能进行有效地脱水。
加入药品以促进污泥脱水并提高排水性能。
首先,选择不同的药剂对污泥进行调理以改善其脱水性能,然后将调理好的污泥用泵打入贮泥罐,再用空气压力将罐中的污泥输送到隔膜压滤机中进行固液分离。
当隔膜压滤机开始运行时,手动液压杆将位于压紧板和止推板之间的隔膜板、滤板及滤布压紧,使相邻板框之间构成滤室,周围密封,确保带有压力的滤浆在滤室内进行加压过滤。
过滤开始时,滤浆在空压机的推动下进入滤室内,滤浆借助空压机的压力进行固液分离。
图1 隔膜压榨工作原理固体颗粒由于滤布的阻挡留在滤室内形成滤饼,滤液经滤布沿滤板上的排水孔排出。
隔膜压滤机对滤饼进一步脱水采用压缩空气充填隔膜,由隔膜变形产生两维方向上的压力破坏颗粒间形成的拱桥,将残留在颗粒空隙间的滤液挤出,最大限度地降低滤饼的水分。
影响污泥调理脱水的主要因素有污泥性质(含水率、有机物含量、pH、COD 及悬浮物含量)、药剂种类(有机、无机等)及水力条件。
通过实验选择最佳药剂种类和最佳投药量,考虑操作条件(调理时间、搅拌条件、进料时间、压力等)对脱水效果的影响。
另外,还需对隔膜板框污泥脱水效果进行评价,常用方法有物料衡算、泥饼含水率、脱水效率、湿密度、固体损失率等。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图2 污泥调理-隔膜压滤装置图1.污泥2.自吸泵3.调理罐4.搅拌电机5.球阀6.螺杆泵7.空压机8.贮泥罐9.放泥阀10.进泥阀11.流量计12.压力表13.隔膜板14.隔膜板框压滤机15.接水槽16.电子台秤17.压紧装置18.压力表四、实验过程隔膜板框污泥脱水过程分为准备工作、操作过程、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部分。
实验名称:污泥过滤脱水比阻抗的测定环工071班学号:0704100518姓名:李英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抗的测定方法。
2 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的发法。
3 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的试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常着眼于污泥过滤的难易,即滤速的快慢。
常用比阻抗值作为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比阻抗的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
求污泥比阻抗的作用是比较不同的污泥的过滤性能。
比阻抗值大的污泥,越难过滤,脱水性能也越差。
测定比阻抗值,可以去诶的那个屋你的最佳混凝剂和其投量,最合理的过滤压力,从而导出过滤方程及计算过滤产率。
r=2PA^2*b/(µC) .b的求法,可在一定压力下通过测定一系列的t-V数据,用图解法求斜率。
C的求法,采用测定含水率的方法计算:C=1/[(100-Cn)/Cn-(100-Cb)/Cb] 。
Cb——100g滤饼中的干污泥量,g;Cn——100g污泥中的干污泥量,g。
投加混凝剂可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使污泥的比阻抗值减小。
无机混凝剂投加量一般认为污泥干质量的5%-10% 。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 实验装置,包括:水射器、稳压瓶、泄压口、真空表,布氏漏斗,量筒,滤纸。
2 布氏漏斗3 量筒一个4 快速滤纸5 烘箱6 秒表7 称量瓶8 混凝剂四、实验步骤1 用配置好的混凝剂FeCl3调节污泥,剂量分别为0, 3,6,9,12,15ml,测定污泥的含水率,求出干固体浓度C。
2 在布氏漏斗中放置滤纸,用蒸馏水喷湿,再开动水射器,把量筒抽成负压,使滤纸紧贴漏斗,然后关闭水射器。
3 把100ml 调配好的泥样倒入漏斗,再次开动水射器,至额定真空度,作为零时间,进行污泥脱水实验。
4 开始启动秒表,并记录此时量筒内的滤液V0 。
5 每隔一定时间,记下量筒内相应的滤液量。
6 一直过滤至真空破坏,如真空长时间不破坏,则过滤20min后即可停止。
聚合硫酸铁协同过二硫酸盐高效提升污泥脱水性能研究聚合硫酸铁协同过二硫酸盐高效提升污泥脱水性能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
其中,污泥处理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污泥的脱水性能直接影响污泥的处理效率和产生的固体废物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聚合硫酸铁协同过二硫酸盐的添加,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1. 引言污泥是经过污水处理后产生的含有水分的固体废物。
传统处理污泥的方法包括负压过滤、自由滤液、离心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脱水效果不佳、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大等。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的污泥脱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部分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污泥来自某城市污水处理厂。
2.2 实验步骤首先,将污泥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其中的大颗粒杂质。
然后,将聚合硫酸铁溶液慢慢加入污泥中,并搅拌均匀。
最后,加入过二硫酸盐并继续搅拌。
将处理后的污泥置于提前准备好的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
3. 结果和讨论3.1 脱水性能提升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聚合硫酸铁和过二硫酸盐的污泥脱水性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相同条件下,经过处理的污泥的含水率明显降低,固体废物的含量也有较大降低。
这说明添加聚合硫酸铁和过二硫酸盐可以有效提升污泥的脱水性能。
3.2 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利用聚合硫酸铁和过二硫酸盐协同作用提高污泥脱水性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有望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4. 结论本研究通过添加聚合硫酸铁和过二硫酸盐,高效提升了污泥的脱水性能,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
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潜力在污水处理厂中推广应用。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未对添加剂的最佳用量进行深入研究,对废物产生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聚合硫酸铁和过二硫酸盐来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
首先,我们获取了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作为实验材料。
污泥脱水性能的测定实验报告思考题
以下是关于污泥脱水性能测定实验报告的思考题:
1. 什么是污泥脱水性能?为什么需要进行污泥脱水性能测定?
污泥脱水性能是指将污泥中的水分通过脱水设备进行处理,使其含水率下降的能力。
进行污泥脱水性能测定的原因是因为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直接影响着污泥的后续处理效果和运输成本,因此需要进行测定和评估以确定最适宜的脱水工艺。
2. 污泥脱水性能测定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常见的污泥脱水性能测定方法有压榨法、离心法、真空过滤法和压力过滤法等。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如下:
- 压榨法:操作简单,设备成本低,但脱水效果较差,污泥含水率较高。
- 离心法:处理速度快,脱水效果较好,但设备成本较高,操作较为复杂。
- 真空过滤法:适用于含有大量细菌的污泥,脱水效果好,但操作相对较为困难。
- 压力过滤法:速度快,脱水效果好,但设备成本较高,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
3. 在污泥脱水性能测定实验中,你认为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污泥脱水性能测定实验中,可能会被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检测设备或器材的精度和准确性。
- 进行实验的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 采集的污泥样品的代表性和保持方法。
-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经验程度。
- 实验中使用的脱水剂或药剂的浓度和质量等。
污泥过滤脱水——污泥比阻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过滤基本方程式.污泥比阻的意义并掌握其测定方法,2.掌握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化学调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污泥的机械脱水是以过滤介质(一种多孔性物质)两面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污泥中的水份被强制通过过凝介质(称滤液),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称滤饼),从而达到脱水的目的。
过滤开始时,滤液仅克服过滤介质的阻力,当滤饼逐渐形成后,还必须克服滤饼本身的阻力,所以真正的过滤层应包括滤饼层与过滤介质。
污泥比阻是表示污泥过滤特性的综合性指标,它的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的污泥在一定压力下过滤时在单位过滤面积上的阻力。
污泥比阻越大,过滤性能越差,通过测定污泥比阻可比较不同的污泥(或同一种污泥加入不同量的混凝剂后)的过滤性能。
过滤基本方程:22g R t C V V pF pAμμα=⋅+ V ——滤液体积,mL;t ——过滤时间,s ;p ——过滤压力,Pa ;F ——过滤面积,cm 2;α——污泥比阻,s 2·g -1; C ——滤过单位体积的滤液在过滤介质上截留的固体质量,g/mL ;μ——粘度,Pa ⋅s ;R g ——过滤介质阻抗,m -1。
一般情况下,过滤介质的阻力忽略不计。
上式表明,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过滤,t/V 与V 成直线关系。
其斜率为:污泥比阻:2222t V C b V pF pF b b K C Cμαα====粘度求法:20.0017810.03370.000221T Tμ=++ 因此,为求得污泥比阻,需要在实验条件下求出b 及C 。
斜率b 的算法:可在定压下(真空度保持不变),通过比阻测定,测得在一系列t 时间内所得的液量(mL );用图解法求得其斜率b 。
C 的求法:W C V=,g/mL (W 为滤饼的干固体质量,g )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设备:PS-WN-066污泥比阻测定装置,上海嘉定大名教具厂。
2.器皿:100mL 量筒;移液管;200mL 烧杯;秒表;定量滤纸(7cm )。
污泥的脱水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数量占处理水量的0.3%~0.5%(以含水率为97%)。
污泥脱水是污泥减量化中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是污泥处理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去除污泥中的空隙水和毛细水、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为污泥的最终处置创造条件。
本实验通过对活性污泥脱水,主要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影响污泥脱水的主要因素;
(2)掌握污泥脱水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操作。
二、实验原理
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污泥水分的存在方式和污泥的絮体结构(粒度、密度和分形尺寸等)、电势能、pH值以及污泥来源等。
通过添加改性剂,在降低污泥含水量的同时,提高污泥的其他性能,从而便于后期处理。
添加矿化垃圾、粉煤灰和建筑垃圾等改性后,污泥含水率降低,同时污泥持水性降低,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渗透性能、密实度和压缩性均有改善。
改性剂对污泥臭味的改善作用,粉煤灰的最好,矿化垃圾次之,建筑垃圾较差。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
污泥取自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调蓄罐。
实验前测定污泥试样的pH值以及含水率。
酸处理药剂选用硫酸,配制10%(质量分数)待用,调pH值所用的碱是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配制成30%(质量分数)、10%的溶液待用。
有机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PAM)。
主要仪器设备:离心脱水装置,酸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
将50ml浓缩污泥加到250ml烧杯中,加定量的硫酸酸化,快速搅拌30s,慢速搅拌2min,酸化时间5min;为了防止对设备的腐蚀,在加碱(实验中可选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调pH值至6,再加阳离子PAM使污泥形成矾花,酸化及絮凝反应均在烧杯中进行。
经预处理的污泥在1500r/min下离心2min (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倾倒上清液,取泥饼测定其含固率。
对于离心脱水实验,低转速1800r/min、短时间2min离心后泥饼用来评价离心脱水速率,用高转速3800r/min,长时间30min离心后泥饼含固率评价可脱水程度,结果记录在表中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讨论
(1)使用不同的药剂调节对结果是否有影响?(2)离心机的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