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诗歌鉴赏复习题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4
期中复习专题一:诗歌鉴赏
《观沧海》(曹操)
1.【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 。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 , 。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 。
4.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
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
5.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 。
6、《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的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7、《观沧海》中,诗人创造出宏伟的意境,借以表达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8、《观沧海》中,诗人描绘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 , 。
9、《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首句中写出了 、 的意象。
(2)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3)这首诗中“子规”一词,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中,“愁”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 。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答:
2.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理解性默写: 。 。 。
4、问答题: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答: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3、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试作赏析。②从练字的角度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入”的妙处。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理解性默写:
(1)《次北固山下》中通过对偶的修辞来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诗句是: , 。 《次北固山下》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表现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次北固山下》中既写江景,又寓情于景,衬托出诗人畅快心情的诗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明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诗句是: , 。
《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更替中的景物,蕴含生活哲理(揭示生活中新旧交替,新生事物不可阻挡)的诗句是: , 。
《次北固山下》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借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中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次北固山下》中直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的诗句是: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 _。天净沙是_ 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 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
_____ 。”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7.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8.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9.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0.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11.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1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是人为什么这样写?
13、该曲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14、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观沧海》
【译文】日月的运行和灿烂的银河,仿佛从大海中升起,又从大海中落下去。
【主题思想】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博大胸怀),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简答题】1、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有助于描绘大海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