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三2新文化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38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
初中教材只是讲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学情调查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
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3、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