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9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三二新文化运动(含答案)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①指出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②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
(2)李大钊:①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
(2)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推翻旧制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作用(1)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课堂教学设计表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每周评论》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里”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口语与书面语早已经分离,相比书面气的文言文,口语化的白话文更意义大众所理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3 单元\专题第3单元第二课设计主题《新文化运动》教师左龙(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3. 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主张科学、民主和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和旧文化观念等。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文献,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4. 学习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教师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并分析他们的重要著作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读和分享,提高对于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社会观念的改变等方面。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表达,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个人或小组作业: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报告或进行演讲,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3.阶段测试:设计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测试题目,评估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延伸1.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著作或文章,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应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作或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3.参观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博物馆或文化讲座,亲身感受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是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所在专题三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在这一主题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二学生的特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通过提供史料资料,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相关史实;历史比较法,比较各领导人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让学生自主的阅读课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根据新《课标准》要求、学业水平要求和《考试大纲》要求及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二、说教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三、说学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的进步,有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有利于本课开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第 2 课新文化运动【学习目标】1、概括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主要内容。
2、商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民族觉悟、文化发展、社会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教课过程】【预习检查】1.1915 年,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1917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在《狂人日志》中揭穿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4.1917 年,在《新青年》上发布《文学改进刍议》,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5.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在科学和民主的旌旗下进行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倡导,反对;倡导,反对;倡导,反对。
6.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旌旗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倡始了全面的攻击。
新文化运动还促使了公众的觉悟,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怀。
【合作研究】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钱玄同的文章呼吁说:“青年啊,假如你还想在二十世纪做个人,你还想中国在二十世纪算个国,那么,连忙鼓起你的勇气,奋斗你的毅力,清剿这类最野蛮的邪教和这班兴妖作乱信口开河的妖魔 ! ”资料二鲁迅发布文章指出:“此刻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由于科学能教道理理解,能教人思路清楚,不准鬼混,因此自但是然的成了讲鬼论的人的仇家。
”又说:“据我看来,要救治这几至国亡种灭的中国,那种孔贤人、张天师传言由东来的方法,是全不对症的,只有这鬼话的仇家科学,——不是皮毛的真实科学。
——挑选自《百年中国史话》请回答(1)资料一中的“最野蛮的邪教”指的是什么?(2)从资料二看倡导科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你以为这些文章发布于什么期间?【讲堂训练】阅读以下资料:西洋人由于拥戴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此刻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能够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全部的黑暗。
若由于拥戴这两位先生,全部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却。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
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合作探究,剖析主题【师生互动】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图片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教师点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当时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学生回答:结合教材53页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
(直接原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再让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概况: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4页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点拨]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一)、前期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核心)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许多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导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教师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吗?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教材54页的注释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
“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
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革命)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教材P55之资料卡片)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教师设问:这两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
教师活动:课件继续展示:材料三: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中国近代史》师生合作探究: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点拨]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批判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
之所以方式不一样,是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决定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增强对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孔子地位变化的认识。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材料二: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
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师生合作探究: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二)、后期内容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的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师设问:我们应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一:1913年,在江苏第一师范学校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在总数为1000票中,孙中山得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其他人均没超过50票,而孔子只有1票。
材料二: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救国的答案。
材料三:五四时期的报刊《新青年》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1917年,每期的发行量已达1.6万份,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先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点拨]1.进步性:(1)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封建专制思想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设问:那么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点拨]局限性:(1)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2)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教师设问: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现象一: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针对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掀起了一股否定孔子、批判儒学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