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3第三课 水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3
水乡船歌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水乡的柔美,感受水乡的情致和风韵,领略水乡音乐独具的风格和魅力。
(二)通过聆听,听出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三)听辩笛子吹奏的主旋律,同时能够听出其他乐器演奏的副旋律。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用轻松的心情聆听《水乡船歌》。
教学难点:为乐曲第二部分编配打击乐。
三、教学具:fs课件、电子琴、陶笛。
四、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件乐器吗(教师展示陶笛)生回答师:现在老师就用陶笛为同学们吹奏一首乐曲,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江南水乡)师吹奏生回答(江浙地区)师:今天我们的欣赏课就来学习一首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调为音乐素材创作的乐曲《水乡船歌》,(板书课题)(出示课件).一、初听乐曲师:先让我们一起听一下这首乐曲,听一听这首乐曲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什么整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师:谁能说一说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啊生:笛子师:谁来说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生回答师:这首音乐既有优美抒情也有活泼欢快的情绪师:同学们,屏幕上的简谱是乐曲的一部分主题旋律,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1、首先老师为同学们唱一唱。
(师自弹自唱)2、同学们你们能用WU来模唱一下旋律吗3、请大家带着简谱唱一唱。
教师弹琴学生唱谱,(可配换船动作)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再来完整欣赏一遍乐曲,你们听一听曲子分为几个部分当你听到刚才唱的旋律时,请同学们把这部分音乐哼唱出来。
(边播放边画旋律线)师:同学们刚才听得很仔细,在同学们第一次哼唱旋律之前的那部分音乐是我们乐曲的引子,谁来说一说乐曲分了几个部分生:三部分师:同学们听的真仔细!现在我们来聆听第一部分音乐,同学们感受一下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乐曲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播放音乐师: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生:优美抒情师:谁能说一说乐曲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播放第二部分旋律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聆听乐曲得第二部分,感受一下乐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情绪有什么不同乐曲画面有什么变化(播放乐曲第二部分)师:你们觉得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第二部分旋律活泼欢快师:谁可以说一说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师:你想怎样表现出这样热烈欢快地情绪生:自由发言 (配打击乐器)师:同学们,你们手里的平板电脑中有几样打击乐器,打开你的平板电脑,我们选择三种打击乐器来为第二部分配上节奏。
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3第三课水乡》教案一. 教材分析《3第三课水乡》是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以我国江南水乡为背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民歌,让学生在欣赏和学唱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和韵味。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歌曲、欣赏、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民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江南民歌的特点和韵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南民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
2.学会歌曲《水乡》,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水乡》的学会和演唱。
2.感受江南民歌的韵味,理解其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学唱、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南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视频等资料。
2.音乐器材(如钢琴、吉他等)。
3.歌曲《水乡》的歌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韵味。
同时,提问学生对江南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水乡》,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接着,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江南民歌。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水乡》,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准。
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江南民歌的韵味,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水乡》,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江南民歌,让学生感受江南民歌的多样性。
同时,可以学生进行江南民歌创作比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江南民歌的特点和韵味。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江南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课题:水乡主备教师:张越“啊 ~划呀划,啊~划呀划!”(师范唱并指导,标出重音,唱时加入划船的舞蹈动作)二、学唱歌曲,表现意境1.歌词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歌词,教师按曲谱节奏特点拍打节奏,学生跟着念歌词。
2.歌曲学唱跟着录音让学生自己学唱。
觉得难唱的地方举手示意,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3.随琴分句跟唱曲谱。
帮助学生扫清音准、节奏的障碍,使整首歌曲更加完整。
(主要抓住“山中的清泉香喷喷,湖里的水菱甜又爽”这句。
先让学生读,把“香”和“甜”的味道读出来,再用歌声表现,语气中加强“香、甜”的美感体验和表现)随着音乐伴奏,用和谐的声音,细腻的情感完整演唱歌曲。
在唱“划呀划”这句时,加进之前教的“划船”舞蹈动作,丰富歌唱活动,增加歌唱趣味。
三、巩固歌曲,创造表演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为歌曲《采菱》伴奏。
教师出示两种节奏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为歌曲伴奏课题:水乡主备教师:张越课题:水乡主备教师:张越新授一、新歌教学1.聆听歌曲范唱。
(课件播放歌曲简谱)(教师边弹边唱,学生聆听并思考问题。
)(1)师:歌曲中的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生:答。
(2)师:你觉得这首歌曲具有怎么样的风格?生:答。
(3)师:与平时的歌曲有什么不同?生:答。
2.再次聆听歌曲,小声哼唱。
3.学唱歌曲。
(1)教师一句一句教唱。
(2)注意弱起。
(3)唱准确以下几组音程:2-6、1-6、4-24.了解力度记号,并学会运用:中强mf,中弱mp。
5.学生演唱歌曲。
二、学生分组表现歌曲:1.表演并演唱歌曲。
(1)讨论角色的特点。
- 11 -。
四年级音乐水乡教案教案标题:四年级音乐水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水乡音乐风格;2. 学习水乡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2. 水乡音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3. 乐器(如琴、笛子等);4. 水乡音乐的曲谱或歌词;5. 小组合作的分组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一段水乡音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氛围;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水乡音乐的第一印象,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水乡音乐的背景和特点,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素材进行说明;2. 解释水乡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和表现形式,如琴、笛子、舞蹈等;3. 向学生展示水乡音乐的曲谱或歌词,让他们了解水乡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音乐欣赏:1. 继续播放水乡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提醒他们注意其中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或绘画表达。
音乐表达: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水乡音乐,准备表演或合唱;2. 学生可以选择演奏乐器、跳舞或唱歌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水乡音乐的理解;3. 每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其他学生应积极参与观看,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总结: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水乡音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音乐表达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3.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水乡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段水乡音乐,可以是旋律、歌词或舞蹈等;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音乐表演,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和欣赏水乡音乐的魅力;3. 邀请专业音乐人士或当地音乐团队来学校进行水乡音乐的讲解和演示。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在音乐表达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展示个人特长和创造力;3. 需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如在演奏乐器时要正确使用和保护乐器。
小学音乐《水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演唱歌曲《水乡》,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水乡》的学习演唱。
2. 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3. 学习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歌曲《水乡》。
2. 掌握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和音高。
四、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2. 对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关于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2. 音乐教材或乐谱。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4. 乐器(如古筝、二胡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学:讲解歌曲《水乡》的背景,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乐节奏和音高。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4. 课堂展示: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中学习歌曲。
2. 运用分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知识。
八、课堂评价1. 学生演唱歌曲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表现力。
2. 学生对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水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2. 家长协助学生录制演唱视频,下周课堂上分享。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通过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课《水乡》第一课时教学容:欣赏《洪湖水,浪打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感受歌曲浓郁的洪湖地区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的一片好光景。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容与风格。
2、引导学生用歌曲《洪湖水,浪打浪》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这一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演唱和表表演能力。
2、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导入。
2、提问:这首歌曲主题是什么?表现什么故事情节?二、聆听《洪湖水,浪打浪》1、作品简介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
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以第二次国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的殊死斗争。
主要容为1930年前后,沔阳县委把赤卫队撤离后,当地白极会头子霸天在国民党部队的支持下企图卷土重来,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英和队长闯的率领下继续袭击敌人。
闯有勇无谋,枪打密探而暴露目标。
英在掩护队伍撤退中,与分队长王金标一同被捕。
后来王金标叛变,英宁死不屈。
敌人把英的母亲找来劝降,英母女互相勉励,坚贞不屈。
敌人把叛徒王金标放回,想诱骗赤卫队进入伏击圈。
此时霸天的副官表露了地下党员的真实身份,以自己的生命掩护英逃脱。
英回到赤卫队枪毙了叛徒,配合红军作战,消灭了霸天。
2、聆听《洪湖水浪打浪》3、学唱歌曲《洪湖水浪打浪》4、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再次聆听感受音乐。
6、音乐活动(分组进行)⑴根据歌曲意境用笔描绘出你所感受的画面。
⑵根据音乐编排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水乡船歌》教学目标:1.感受《水乡船歌》所表现的水乡风光以及水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水乡、讴歌家乡的情感。
2.通过聆听、演唱模仿、听辨等方法,感受笛子与乐队演奏的《水乡船歌》的江南特色。
3.熟记主题旋律,听辨出乐曲的横向结构(段落)和纵向结构(主旋律与乐队伴奏旋律),比较乐曲几个部分的异同。
4.复习笛子、二胡、扬琴、古筝等民族乐器的知识。
教学重点:1.感受乐曲《水乡船歌》的江南音乐特色。
2.熟记主题旋律,听辨出乐曲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比较乐曲几个部分的异同。
教学难点:听辨笛子吹奏的主题旋律时,出够听出乐队其他乐器的伴奏旋律。
教具准备:钢琴、小打击乐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配乐)同学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那里河湖纵横,山灵水秀,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园林别致,杨柳抚堤,繁花似锦。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南水乡。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谱曲歌吟。
今天,我们将一同在音乐声中感受江南的音乐美。
2.这节音乐课,我们来欣赏一首江南风格的器乐曲——《水乡船歌》,由笛子与乐队合奏。
因为这首乐曲较长,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音乐,我按乐曲速度的变化,把乐曲分成几部分,我们来分段聆听。
二、分段聆听,具体感悟乐曲的意境、音乐特点:1.聆听引子部分,完成问题。
播放引子部分,思考:a.乐曲的速度(慢、快、中速) b.乐曲的节奏(紧凑、舒展、自由) c.乐曲的旋律(哀怨惆怅的、悠扬舒展的,欢快活泼的) d.乐曲的主奏乐器?乐队的其它乐器有哪些?介绍民族乐器:竹笛属于吹管乐器;古筝、二胡、扬琴等属于丝弦乐器。
(让学生表演乐器演奏姿势)它们在一起合奏江南风格的乐曲就是江南丝竹。
乐曲中笛子是主奏乐器。
笛子分曲笛和梆笛;曲笛因常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管身粗而长,音色饱满、圆润;梆笛因常为梆子戏伴奏而得名,笛身细而短小,音色清脆明亮。
这个音乐作品里的笛子是三支笛子(曲笛、小梆笛、梆笛)扎在一起的排笛(课件),它的优点是扩展了笛子的音域,能吹三个八度的音阶,音色丰富,表现力强,同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
小学音乐《水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水乡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水乡》,使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提高歌唱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水乡》的基本旋律。
2. 歌曲中的关键词汇和歌词含义。
3. 对中国水乡文化的简要介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水乡》的基本旋律和歌词的记忆与演唱。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的水乡文化,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 教学歌曲:教师播放《水乡》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3. 歌词解析:教师讲解歌曲中的关键词汇和歌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4. 旋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基本旋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
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巩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演唱、回答问题等。
2. 歌曲演唱:检查学生在课后对《水乡》歌曲的演唱掌握程度,包括旋律和歌词。
3. 学习报告:学生提交的学习报告,了解学生对歌曲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工具1.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水乡图片和视频。
2. 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水乡》歌曲。
3. 乐谱:用于教学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4. 录音机或音频播放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演唱,方便学生自我评价和改进。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水乡文化,让学生直观感受。
2. 聆听欣赏法:让学生多次聆听歌曲,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3.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练习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水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乡文化。
2. 学习歌词:解读歌曲中的关键词汇和歌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主题。
第三课《水乡》教学目标:1・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鱼米之乡的好风光以及水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水乡,讴歌家乡的情感。
2.聆听歌曲《洪湖水,浪打浪》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感受歌曲抒发的情感,认识“二重唱”,的演唱形式,体会其表现作用。
3.聆听笛子与乐队演奏的《水乡船歌》感受乐曲的江南水乡特色,引导学生能够听辨出乐曲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主旋律与伴奏旋律,并比较乐曲几个部分之间的异同。
4.能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采菱》感受歌曲所具有的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特点,抒发水乡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之情。
5.能与同伴分角色编创动作,有表情地演唱《癞蛤蟆和小青蛙》在学唱歌曲中认识中弱,中强的力度记号,并能运用中弱,中强的力度变化唱一唱歌曲6.能运用所学知识按要求创编各种声响表现特定的情景教学内容:演唱:《采菱》、《癞蛤蟆和小青蛙》聆听:《洪湖水,浪打浪》、《水乡船歌》。
教材分析:1.《洪湖水,浪打浪》《洪湖水,浪打浪》这个唱段是这•部歌剧中唯一的一首抒情歌曲。
选自歌剧的第三场”搜湖”。
剧情发展是这样的:清晨,迎着冉冉升起的红日,脚踏洪湖万顷碧波,韩英与秋菊一起划船到芦苇深处去找战友。
情不自禁地唱岀“洪湖水,浪打浪……”借以抒发赞美故乡,憧憬未来的情怀。
这首歌先由韩英独唱,而后是韩英与秋菊的二重唱。
这首歌富有浓郁的湖北地方风格。
它的原始素材是湖北民歌《襄河谣》,原民歌是四个乐句的乐段结构,经过曲作者精心构思,变化、发展、引申,谱成了这首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的歌曲。
歌曲的第一段A 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单乐段。
第四乐句(合句)采用戏曲拖腔的手法将乐句扩充为三小节,这样既突破了乐段的方整性,又增强了乐段的收束感。
歌曲的第二段B是对比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属于非常规乐段。
B与A的对比是多方面的,包括节拍、演唱形式、节奏、句式等。
结尾句中使用了第一段的拖腔,在变化中求得了统一。
歌曲的第三段A是第一段的变化再现,前两个乐句的旋律仍是完全再现,真正的变化再现是第三、第四个乐句,这里不仅旋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还伴有乐句结构的扩展:由于歌词的内容和句式的变化,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第三乐句扩展为3小节;第四乐句扩展为6小节。
第一颗《水乡》教学目标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得歌曲,表现一种特定得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得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得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得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得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得创作活动。
4.掌握竖笛得吹奏姿势。
教学内容聆听《采茶舞曲》教学基本要求1.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1)谁到过杭州游玩?(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得劳动?(3)你听过越剧得唱腔吗?2.欣赏:《采茶舞曲》设问:(1)你听到这种曲调得风格吗?(2)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3)这首歌曲是由哪一个声部演唱得?3.学习采茶时手得基本动作:左采、右采、上采、下采。
4.复听《采茶舞曲》:按节奏配上手得动作,并随录音哼唱《采茶舞曲》。
进一步感受江南地方风格得特征。
5.再次复听,要求学生用即兴舞蹈动作表演《采茶舞曲》,用自己得舞姿去表现茶农采茶时得欢乐情绪。
6.小结:水乡得另一景色。
聆听《洪湖水,浪打浪》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得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斗争得情况。
2.介绍《洪湖赤卫队》剧情(讲故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计划,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
当地恶霸彭霸天乘机卷土重来进行报复。
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及队长刘闯得率领下袭击敌人,彭霸天设计派密探寻找赤卫队。
队长刘闯中计暴露目标,韩英掩护队伍撤退时,自己与分队长王金标被捕。
王金标叛变,韩英坚贞不屈。
敌人逼她母亲劝降,但韩英母女互相激励宁死不屈。
敌人又把叛徒王金标放回,要他把赤卫队诱入伏击圈。
韩英在彭霸天得副官(地下党员)掩护下脱险,及时赶回部队枪毙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土匪彭霸天。
3.欣赏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
这是歌剧第一场唱段,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洪湖鱼米乡得一片好光景。
学生可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得内容与风格。
4.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得一景。
聆听《渔光曲》(筝独奏)教学基本要求1.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得内容有所了解得基础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
2.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得各种情景吗?3.师生议论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得表现形式与内容。
4.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5.小结:音乐表现得形式是多种多样得,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得形式反映得情景各有特征。
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得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聆听《渔光曲》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渔光曲》得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得故事影片《渔光曲》得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得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得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得内容特征:反映渔民得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得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得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得了解。
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得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得内容与特征。
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得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得水乡。
表演《采菱》教学基本要求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得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得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得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如有挂图,最好实物展出更佳)。
2.这首歌曲得节奏较复杂,识谱有一定难度,本课又是四年级第一节课,所以这首得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民歌得风格,同时也为下节课得附点四分音符得学习作感性得铺垫。
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得关键。
因此要求教师得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得心灵。
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得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得范唱要同样得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这句得教学,不要讲解切分节奏(该知识在五年级教材中),而是通过划船得动作去学习,能很自然得唱好。
同样D.S.得反复记号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掌握。
6.伴奏得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得伴奏;(2)选择打击乐器;(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得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表演《柳树姑娘》教学基本要求1.歌名直接切入为导入:柳树得枝条,像什么?这首歌曲得拟人化得手法把柳树比作姑娘,枝条就是她长长得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这样得风景你能想像吗?这样环境美不美?2.聆听录音范唱。
设问: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3.讲解附点四分音符:(1)这样得节奏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得歌名吗?(2)“·”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得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得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附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
我们学一下模仿蝉得叫声“知.了”所以蝉又名“知了”。
“知了”得鸣叫就是带附点得。
4.再听录音范唱,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唱曲调。
5.先学唱第一声部得前8小节曲调。
(1)设问:这8小节得曲调得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得节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6.请自学后8小节。
7.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8.学唱第二声部。
(1)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得位置。
(2)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3)学习顿音记号“”。
(4)唱第二声部,看教师得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得情绪。
9.二声部合唱。
10.小结:又一道水乡得风景线。
听辨练习:附点四分音符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得长短,并与四分音符得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得区别。
音乐知识:附点四分音符教学基本要求1.在模仿“知了”鸣叫声中学习附点。
2.讲解附点四分音符得长短,从实践中掌握。
(1)图解:(2)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得时值比较。
(3)从过去唱过得歌曲中找附点四分音符,如上节课《采菱》就有。
找出《采菱》曲谱中得附点四分音符,并从唱曲调中熟悉附点四分音符。
(4)结合《柳树姑娘》得实践掌握附点四分音符得时值。
(5)名称得由来:强调附点,所以把附点放在前面。
(6)附点得时值:增加原音符时值得一半。
音乐知识:顿音记号“”1.在结合《柳树姑娘》得学唱中进行。
2.顺带了解顿音记号得作用即可。
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1.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得情景。
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得乐曲。
2.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挥自己得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
你们可按教材中得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3.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合成。
5.小结:这是我们自己创作得水乡一景。
竖笛吹奏姿势教学基本要求1.介绍竖笛得特征与功能:竖笛是有固定音高得吹奏乐器,由笛身与笛头两部分组成。
2.正确姿势:胸部自然挺起,两眼正视前方,身体与笛保持45度左右得俯角为宜。
3.播放一段竖笛得录音。
当然最好教师自己示范吹一曲,以激发学生学竖笛得兴趣。
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拟用三至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采菱》、《采茶舞曲》。
第二课时:唱《柳树姑娘》,学习附点四分音符,听辨活动。
听《洪湖水,浪打浪》第三课时: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听女声独唱《渔光曲》,竖笛姿势讲解。
第四课时:听筝独奏《渔光曲》,编创《远航》,总复习。
教材分析1.歌舞曲《采茶舞曲》这首歌舞曲原系越剧《雨前曲》中舞蹈《采茶舞》得声乐部分。
作者周大风曾在浙江茶区劳动和生活。
他以流行于我国浙江、上海等南方地区得越剧音调为创作素材,使歌曲富有浓厚得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全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对称,具有鲜明得舞曲风格和特点。
歌曲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徵调式,含四个乐句,采用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前句与后句相互映照,前后呼应,勾勒出江南水乡得明媚春光。
从“插秧插得喜洋洋”起是歌曲得第二部分。
音乐移到商调式上。
前8小节得句式结构紧缩成2(小节)+2+2,描绘了茶农灵巧勤快得采茶动作。
随后句式扩展,音调上扬,抒发了茶农得劳动热情。
最后得4小节乐句转回到徵调式。
这是乐段得补充,也是歌曲得尾声。
2.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是我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得一部歌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党得领导下,和地主恶霸、反动势力得殊死斗争。
歌剧得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及天门等地一带得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既有30年代得时代气息,又有浓厚得乡土风味。
这部歌剧上演至今,经久不衰。
其中不少唱段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剧中人物韩英与秋菊得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便是一首最受人欢迎得歌曲。
该曲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以宽广得节奏、明快绮丽得曲调,抒发了主人公韩英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得崇高感情。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
前奏得曲调悠扬轻快,描绘了洪湖得水波荡漾,也象征了韩英得心潮起伏。
歌曲得第一段是两人齐唱,由起、承、转、合得四个乐句组成,优美精致,流畅动听。
第四句“晚上回来鱼满舱”以其美妙得拖腔使旋律更为动人。
这个拖腔也出现在歌曲各段得末尾。
歌曲得中段是二重唱,共四句。
旋律由低音区开始,婉转起伏。
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相互陪衬,最后又变为齐唱。
这是韩英和秋菊发自内心得赞叹。
歌曲得第三段也是一段二重唱,是第一段得变化再现。
主旋律由高音部唱出,低音部延后两拍在下四度上模仿进入。
然后两个声部时而交错,时而补充,各自独立又彼此交融,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根据地得兴旺景象和人们得欢乐心情。
歌曲得三个段落结尾都使用了同样得拖腔,三个段落之间又用了相同得间奏,使歌曲既有对比,又显得完整统一。
歌中衬词得使用,也让人听来倍感亲切。
3.歌曲《渔光曲》这是1934年上映得同名影片得主题歌。
由于影片参加莫斯科展出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驰名海外。
歌曲和影片内容一样,描绘了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得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