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
谈起
曾军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在中国学者眼中,鲍德里亚自身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而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生产主义的批判和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诸理论则成为中国学者讨论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但是,这里存在着误读.鲍德里亚对生产主义的否定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同一逻辑基础之上的;他选择象征交换理论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其实并没有"走出马克思",是"接续"了马克思尚未展开的理论空间.因此,鲍德里亚的前后期思想具有许多的一致性.探讨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总页数】6页(P62-67)
【作者】曾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1701;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形而上学的"生产"观念与生产辩证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批判及其误读 [J], 夏莹
2.抽象需要与现实需要——鲍德里亚对马克思需要概念的误读及分殊 [J], 于萍
3.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使用价值范畴的误读 [J], 宋德孝
4.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的博弈——论早期鲍德里亚消费理论及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误读 [J], 吴花花
5.哈贝马斯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 [J], 张劲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王惠琳陈华兴提要:自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不同学者或流派试图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异化问题,对社会各领域异化的发展变化及其表现形态作出了深入的分析,这其中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复杂的内涵。
关键词:交往异化日常生活异化科技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作者王惠琳,女,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华兴,男,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试图凭借异化劳动分析出劳动和私 有制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阐释了异化 劳动的四重规定,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作为一种同劳动者相对立的异己存 在物,劳动产品是人类对象化的结果,工人生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他所能消费的产品越少,也就是 说,工人自身价值与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成反比;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工人的劳动并非 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并非自愿的,而是受强迫的;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变成了维持 工人肉体生存的手段,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毫无自由可言,工人自身的类本质在劳动过程中并没有得以 实现;人同人之间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 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 ®自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讨论了异化劳动后,“异化”就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现 实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的活动及生产或消费的产品也各不相同,异化在不同的政治、经济 和文化等多种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基本形式、内容、存在的主要领域也有所不同。
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 集中在劳动领域,卢卡奇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提出人受制于物的物化理论,哈贝马斯主要研究的是交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98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第20卷第1期2021年3月Vol.20 No.l Mar. 2021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背离杨青(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摘要: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试图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补充和超越马克思。
鲍德里亚企图以消费社会的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以消费社会这种新的异化形式来发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学说"但是在对劳动的理解上,他没有分析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即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社会关系下,劳动也具有不同的蕴涵"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关键词:符号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异化理论;劳动价值论;消费社会中图分类号:.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565(2021 )01-040-03On Baudrillard " s Deviation from Marx " s Political EconomyYANG Qing(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 Baudrillard 's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tries to supplement an ; surpass Marx 's on the basis of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Baudrillard tries to cut into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society , and develops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in the new form of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Marx 's alienation theory. But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 hedid not analyze that Marx-said labor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 that is , under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or social re lations ,labor also has different implications.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his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s.Key words : symbolic political economics ; Marx 's political economics ;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of value ; consumersociety让•鲍德里亚(1929-2007)是当代法国著名哲 学家,也是消费社会批判及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人 物之一%其《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首先从物的存在方式和消费内涵入手,对消费社会中的符号学进行了解读,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鲍德里亚符号异化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杨青李福岩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作为一种颠倒的关系,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几乎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对异化问题进行过探讨。
每一种异化理论都是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现实的批判反思,而每一个探讨异化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将这种颠倒的支配人的力量还给人本身。
鲍德里亚正是基于这种考量,通过审视消费主义,探究出符号异化是消费社会的异化形式。
通过分析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符号异化思想的发展路径、符号异化的蕴含及当代意义,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为符号异化的异化现象的转向过程,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得失,符号异化对于处在消费逻辑中的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克服消费异化、形成合理的消费观。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异化转向;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消费观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007-07鲍德里亚,一位激进敏锐的后马克思主义者,思想丰富多变,其理论体系以《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标志呈现出三个转向发展阶段。
在异化理论方面,鲍德里亚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分析逻辑出发,试图在超越马克思的基础上建立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异化分析逻辑。
但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最终走向了对马克思的误读和彻底的背离。
这既体现出他对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批判思考,也表现出他对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与消费概念、商品拜物教等思想的彻底背离。
一、异化理论的背景及发展脉络“异化”(alienatu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转让、疏远和脱离,后被德国古典哲学提升至哲学高度并将其用于哲学领域。
据日本哲学家广松涉对“异化”词源的考证,在哲学领域最早使用异化一词的哲学家是费希特,后经黑格尔逐步完善,并建立起精神异化的哲学体系,最终由马克思将其发展到理论的顶峰。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消费的普及和深入,消费异化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1. 理论内涵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主要探讨了消费与人的异化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手段,而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地位。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们迷失在无休止的消费欲望中,丧失了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2. 产生背景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
然而,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张和消费的普及,人们逐渐被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三、消费异化思想的现代应用1. 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愈发严重。
人们追求名牌、奢侈品等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等问题。
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应用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消费异化的危害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解决消费异化的途径和方法,如倡导理性消费、推广绿色消费等,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鲍德里亚思想的进展及其困境——从与马克思思想的相关性
来看
罗骞
【期刊名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9(011)004
【摘要】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立场密切相关,大体经历了补充、反思到最后彻底否定的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历史阐释方式,以社会的变迁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范式也存在巨大的理论问题.当今历史的变化没有溢出商品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和资本的批判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组织原则在意义文化领域内全面贯彻,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及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不是"生产批判范式"的破产,而是进一步形成了生产批判范式的完整语境.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罗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 [J], 黄其洪;蒋志红
2.承传抑或颠覆--鲍德里亚与马克思思想对比研究述评 [J], 张美君
3.《神圣家族》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来看[J], 方敏
4.避免自由能动性和历史决定论\r两难困境的思想努力\r——科拉科夫斯基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论析 [J], 许恒兵
5.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思想的认识分歧——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争论来看 [J], 黄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现代异化方式向后现代异化方式的转变--异化论:从马克思到
鲍德里亚
张海涛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进入后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物的异化被符号异化所取代。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揭示了物的异化状况,鲍德里亚的异化论揭示了符号异化状况。
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异化论从现代形态推进到后现代形态。
鲍德里亚对符号异化的批判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后现代意涵。
【总页数】4页(P123-126)
【作者】张海涛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现代性批判——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J], 张平
2.关于现代人生存悖论和自我异化的深层反思——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批判思想 [J], 杜松石
3.略论马克思异化理论同现代西方哲学异化理论的根本区别——纪念马克思逝世一
百周年 [J], 余品华
4.劳动异化与消费异化——马克思与鲍德里亚异化理论之比较 [J], 陈敬国
5.消费时代的异化美学——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J], 张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张美君
作者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天津300191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90-9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鲍德里亚 马克思 思想 对比研究 述评
摘要:让·鲍德里亚是极富争议的人物,他既对当代消费活动使人彻底异化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对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展开了最为激烈的攻击。
鲍德里亚与马克思的思想关系问题以及对鲍德里亚思想的批判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客观地评价了鲍德里亚的思想,有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体现出一种被动式批判状态。
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明晰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和他的无产阶级立场,应该成为对比研究和批判的依据。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
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
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
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
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
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
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
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2018年第4期No.4,201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㊀OF㊀SOUTH㊀CHINA㊀NORMAL㊀UNIVERSITY㊀(SOCIAL㊀SCIENCE㊀EDITION)2018年7月Jul.2018㊀㊀编者按: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也是批判的理论㊂这种发展性和批判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理论本身对于以往命题的创新性破解,也体现在其他学者对马克思理论的多重解读和尝试性批判与发展㊂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和真理性,在不断的批判与被批判中得到有力验证和无限延伸㊂符号逻辑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王庆丰,蔡㊀垚ʌ摘㊀㊀要ɔ鲍德里亚立足于消费社会的现实处境,指出当今社会的主导原则已经从物质生产过程转向了符码对人的操控;马克思基于 生产逻辑 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无法解释消费社会的这种新变化㊂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拜物教,而消费社会中的拜物教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相统一的 符号拜物教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批判只是对生产内容进行批判,而应该对消费社会的生产形式 符号逻辑 进行批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策略也不再是指向剩余价值的剥削,而是符码的霸权,其解放途径是回到原始的象征交换体系㊂如果说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本质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那么鲍德里亚的资本主义批判所抓住的仅仅是资本逻辑的表象:符号逻辑批判㊂ʌ关键词ɔ拜物教㊀生产逻辑㊀历史唯物主义㊀‘资本论“ʌ收稿日期ɔ2018-04-22ʌ中图分类号ɔB0-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0-5455(2018)04-0036-07㊀㊀马克思是19世纪的人,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19世纪的‘资本论“㊂马克思的‘资本论“如何走向当代,如何激活‘资本论“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㊂鲍德里亚是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㊂有别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论“的阐释和理解,鲍德里亚试图从现代性的视角出发,在分析和反省马克思‘资本论“的基础上,重新激活马克思的‘资本论“㊂鲍德里亚立足于当今社会已经从生产为主导转变为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从对 物 的分析入手,对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整个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重新阐释㊂因此,与其说鲍德里亚是对马克思‘资本论“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不如说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作了更新与发展㊂鲍德里亚被誉为 后现代的学术思想精灵 ,他捕捉到了现时代社会的本质性特征㊂鲍德里亚主张,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沿袭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应该 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㊂ 因为符号不只具有商品的内涵,也不只是交换价值的符号学补充㊂这是一个让自己进行结构操控的操作结构,与剩余价值的数量神秘化相比,它显得毫无恶意㊂符号的超意识形态以及能指的普遍可操作性 今天,它到处被结构语言学㊁符号学㊁信息论㊁控制论等新学科所认可 已被作为这个体系的理论基础代替了旧的政治经济学㊂ ①因此,鲍德里亚主张走向与马克思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不同的第二阶段: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㊂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就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变为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㊂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中所产生的种种新变化,启示我们在现代性的语境中重新思考对抗资本统治的路径,寻求超越资本控制的道路㊂63①[法]让㊃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第107 108页,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一㊁符号拜物教拜物教 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重要理论范畴㊂马克思从商品入手,指出商品的神秘性质来源于商品形式㊂ 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㊂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㊂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㊂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㊁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㊂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㊂我把这叫做拜物教㊂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㊂ ①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 商品 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拜物教 状态㊂在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的指认的基础上,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理论进行了反思㊂他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虽然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将资本统治加以内在化的现象,但从消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拜物教理论是以商品㊁货币等概念为主要论述对象的,仍然局限在经济生活领域㊂如今资本逻辑对人的奴役和统治已经扩展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占领了我们全部的生活空间㊂与此相应,人们也将代表特权与差异的 符号/价值 当做新的崇拜对象,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没有触及的理论问题㊂虽然马克思想通过拜物教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深层次上,这种拜物教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拜物教,它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㊂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始于 商品 ,那么鲍德里亚则是从对 物 的分析入手,立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来对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批判的㊂并且更进一步,鲍德里亚用 物 替代了马克思的 商品 概念,因为在他看来,在当今社会中,充斥其中的不再是 商品 ,而是大量 物 的堆积㊂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㊂ ②这里的 物 不再是在生产领域中被生产出来的实体性商品,而是一种信息形式以及符号状态㊂因此,物的诞生并不在生产领域,恰恰在消费领域,因为在消费社会中 物 成为 符号 物 ,具有了一种 符号/价值 ㊂如果在一个商品堆积的社会里,商品拜物教是透视这种社会现实的理论分析路径,那么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当中,其对社会的分析就转变成为一种 符号 物 的拜物教㊂鲍德里亚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在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当中,使用价值作为商品所包含的满足人的具体需求的具体的有用性,是不受等价逻辑约束的㊂尽管使用价值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不断地被反复确认,但它仍然没有进入市场经济之中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 商品拜物教并不是那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共同体的商品的功能,而是一种交换价值的功能 ③㊂而在符码统治的逻辑下, 最初与我们打交道的其实是符号:一种被一般化了的符号的符码,一种完全任意的差异的符码,物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而不是由于其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或者内在的 特性 ,才得以展现其自身迷人的魅力 ④㊂也就是说,当商品转变为一种 符号 物的存在后,使用价值所包含的有用性㊁需要等属性也就消失殆尽了㊂拜物教 在鲍德里亚的意义上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共同的拜物教㊂鲍德里亚指出,正是因为使用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的皇冠和王权,是最为隐秘的一处堡垒,连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都没能触及,故而它本身成为一种最为隐秘的拜物教㊂ 使用价值,即有用性自身,也可以被拜物教化为一种社会关系,就如同商品的抽象等同一样,使用价值也是一种抽象㊂ ⑤这就意味着,在消费社会当中,使用价值也被符码纳入自身并将其体系化了㊂所以,鲍德里亚在此是要将拜物教的理论批判延伸到使用价值的领域中去㊂一旦拜物教延伸到了使用价值的领域,那么 拜物教所揭示的并不是对于实体的迷恋,而是对于符码的迷恋,它控制了物与主体,使它们屈从于它的编排,将它们的存在抽象化 ⑥㊂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拜物教不是将具体的㊁实体性的 物 神圣化,而是将物与物的关系73王庆丰,等:符号逻辑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9 9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㊂[法]让㊃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页,刘成富㊁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㊂④⑤⑥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70,105,170,105 106页,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所构筑的 符码 神圣化㊂在本质上说,拜物教并不与实体有关,而是陷入了一种体系㊁一种符码当中㊂鲍德里亚不仅对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的时效性提出了质疑,而且在更深层上,他认为马克思的拜物教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以看做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附属物㊂ 马克思用商品拜物教以及货币拜物教的概念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被神秘化了的㊁让人着迷的㊁心理学意义上的屈从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是通过个体将一般的交换价值体系内化之后得到的㊂ ①鲍德里亚认为,自原始宗教以来的拜物教理论都意指着一种物化,在物化的背后包含着人的主体意志和人的本质,物化成了人的本质的假象,是一种 错误的意识 ㊂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也是基于这种 错误的意识 ,而这是一种理性形而上学的必然产物㊂这种形而上学将世界分离为诸如表象与本质㊁谬误与真理的二元对立,并最终偏向于其中一方㊂ 通过将所有的 拜物教 问题归结为某种 错误意识 ,即上层建筑的机制,马克思主义消除了拜物教能够分析真实的意识形态的劳动过程的任何可能性㊂ ②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仍然是在形式背后寻找内容,使人们最终认同并日渐屈从于交换价值体系㊂因此,它仍然还是停留在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上,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意识形态的架构当中㊂从出发点和目的上看,无论是马克思的 商品 还是鲍德里亚的 符号 物 ,都是当今社会关系的一种显现㊂二者都可以看做是对社会现实本身的一种呈现,并通过这种呈现来批判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㊂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比马克思更为激进㊂他认为,马克思指认出拜物教的本质在于物与物的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遮蔽,这就将现实分解成了物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的二元对立,并凸显出人与人的关系更具有本真性,这就陷入了鲍德里亚所指认的那种西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当中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克思揭开了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本质,却因为陷入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分析模式,导致商品拜物教批判自身陷入了一种无法挣脱的意识形态㊂而鲍德里亚的主要目的是消解这种二元结构本身㊂由于符码已经作为一种霸权入侵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要想突破这种二元结构,就应该将从前被看做非意识形态的领域也纳入到意识形态的批判当中㊂因为当下的社会陷入了符码结构的控制当中, 符号 物 突破商品的限制,将不能变成商品的东西全部变成了可交换的商品㊂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一味地寻找那些未被符号化㊁形式化㊁抽象化的存在是不可能的㊂以符号为中介,传统的那种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了,因为它们都从属于符号学的分析原则,处于符码的霸权统治当中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为拜物教批判理论加入了符号的维度㊂总的来说,鲍德里亚是立足于现代消费社会的基本理论视角,从对物的存在状态的分析入手,揭示了 物 在消费社会中成了一种 符号 物 ,将使用价值纳入拜物教批判的视域当中,为价值增添了 符号/价值 的维度㊂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指认开启了一条对于当下社会现实有效的批判路径,它成为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重新激活㊂二㊁生产逻辑的乌托邦如果说从使用价值拜物教的角度来看,鲍德里亚还只是基于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的时效性提出质疑,想通过为拜物教理论增添一种符号批判的维度来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种补充的话,那么接下来,鲍德里亚则把反思的对象直接指向了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核心 生产概念㊂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所以在今天不能够洞悉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因为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还是建立在 生产逻辑 的基础之上的㊂正是这种 生产逻辑 隐秘地扩张了意识形态本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谋,是一种在 生产逻辑 框架内的乌托邦㊂鲍德里亚对 生产逻辑 的批判始于对劳动与需要概念的反思,劳动与需要在消费社会中成了人的双重 类 面孔㊂鲍德里亚正是由使用价值批判引发对需要的反思,进而将批判延伸至劳动力,从而在根本上对生产逻辑进行批判㊂如前所述,既然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当中使用价值也被符码体系化㊁差异化,成为一种拜物8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8年第4期①②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99,102页,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教,那么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上的需要概念也必然是值得怀疑的㊂他认为马克思将需要的概念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性预设,最终落入了意识形态的陷阱㊂究其根源, 需要 这个概念是在资本增值过程中产生的,在符码的差异性逻辑中已经成为确证社会再生产的手段㊂而资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依靠大众传媒和广告等各种手段来积极地促进消费,诱导人们在消费中体验身份的等级和选择的自由㊂这种在媒介和广告的包装下制造出来的需求实际上是与人们的内心需求不一致的伪需求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反问马克思: 人真有需要吗?人要保证需要的满足吗? ①鲍德里亚反对将需要的满足自然化的理论倾向㊂在他看来,需要的满足在消费社会中彰显的是一种体现身份与等级的社会区分功能㊂消费中的需要并不是人们真实的需要,它不过是对生产秩序的内在目的性的一种掩盖,是人们确证自己社会存在的手段㊂人们依据需要来寻找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㊂ 我们相信 消费 :我们相信一种真实的主体,被需求所驱动,将真实的物作为其需求获得满足的源泉㊂ ②而鲍德里亚却认为,消费中并不存在消费的主体,并不存在人们的基本需要,需要最终仍然是一种生产主义的界定㊂由此, 需要 不能再作为一种内在的㊁直觉的力量,一种自然的欲望来界定了,而是应该被视为一种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功能运演,即再生产的过程所必需的生产力㊂换言之,需要的存在只是因为体系本身要求它们存在㊂这种在 生产逻辑 的框架下建构的需要概念其实就是一种伪需求,资本家穿着需求的外衣,通过符码的体系化过程,使消费者获得对需求的内心认同,并将其看做本真性的欲望㊂其实这只是一种天真的人类学假设, 明明是伪造出来的他者欲望,却被重复建构成一种看似真实的我的本然的需要 ㊂③正是由于这种对人的需要和满足进行的合法包装,更深层的社会问题被遮蔽了㊂需要按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消费性的界定,是资本主义调整的内在策略㊂资本的意识形态在消费者的无意识之中将其纳入了符码的差异性体系,使之变成了一种抽象的有需要的躯壳㊂在这个意义上,需要成为生产秩序的一种掩盖㊂在 自然需要 的自由与民主的幻象下,真实运行的却是一套体现等级差异与权利体系的逻辑, 需要 这个概念仍然是生产逻辑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幻象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劳动二重性问题㊂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维度,与此相应,生产商品的劳动也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两种形式㊂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创造了商品的价值㊂马克思曾指出,劳动二重性是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④㊂但在消费社会的理论视域下,鲍德里亚则对这种劳动二重性的划分提出了质疑,并将其称为劳动的 质 与 量 的辩证法㊂在他看来,具体劳动是一种质性劳动,是不可比较的㊂而抽象劳动是一种量化的劳动,是可以比较的㊂这种二分最终导致了在社会生活当中能够产生价值的可比较的量化劳动被普遍化了㊂所以在劳动的 质 与 量 的二元分离当中,马克思最终凸显的仍然是劳动的交换价值的维度㊂更何况在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当中,劳动的这种辩证区分已经不再重要,任何劳动都降低为一种服务,它不再与生产相关,而是单纯在符码的体系中显示一种在场㊂同时鲍德里亚还指出,劳动在马克思那里还具有一种体现人类价值的维度,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观念也被绝对化和自主化了㊂当马克思将劳动作为人的潜能来加以规定时,在深层上恰好确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㊂今天的劳动不再能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来加以界定,因为劳动的概念与其他陷入符码霸权体系的概念一样,都成为一种符码的抽象㊂劳动不再能够彰显某种特殊的价值,而仅仅是一种符码的社会参与的游戏㊂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被界定于价值领域中,这就是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必须被当作意识形态概念经受激进批判的原因,生产㊁生产力的概念也是如此㊂ ⑤劳动依然作为生产逻辑的确证而存在,它不能作为革命的概念加以普遍化㊂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 将劳动力看作 具体的 社会财富的来源,是对劳动力抽象操控的彻底表达:资本的真理在这种把人看作价值生产的 根据 中达到了顶点㊂ ⑥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不只被当做生产者在劳动力上加以剥削,同时也通过需要的概念被建构为消费者来加以剥削㊂93王庆丰,等:符号逻辑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更新与发展①②③④⑤⑥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第2,25,5页,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㊂[法]让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57页,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㊂张一兵:‘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的学术祛序“,第95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5页㊂特稿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一︶㊀㊀㊀㊀学术观察㊀㊀㊀㊀㊀㊀㊀⦾慈善组织与慈善发展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㊀㊀㊀㊀㊀㊀㊀⦾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二︶︓批判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与需要是人的双重 类 面孔,而这正是生产逻辑作用的结果㊂正是生产的抽象和普遍化使得劳动和需要成为人的本质性规定㊂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需要与劳动概念进行了哲学批判,并进一步将这种批判升腾为一种更为重要的㊁系统的形而上学的思考㊂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全部人类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基础㊂ 对消费概念的激进反思要从需要与生产开始 正是生产的概念,需要进行根本的批判㊂ ①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生产概念是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起点㊂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生产其实是马克思为阐发自己的革命理论想象出来的, 生产方式的批判理论没有触及生产原则,生产方式所描述的所有概念,也只是说明了生产内容的辩证的㊁历史的谱系,并未触及生产的形式 ②㊂也就是说,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对资本进行的批判看似深刻,实际上却没有上升到对生产原则和形式进行批判的高度㊂这种批判没有真正走出生产的逻辑,仍然是虚幻的 生产之镜 ㊂这种虚幻的 生产之镜 究其本质是一种生产逻辑的乌托邦㊂ 为了发现超越经济学价值的领域(实际上这是唯一的革命前景),就必须打破生产之镜,因为在这面镜中反映着整个西方形而上学㊂ ③而要真正打碎 生产之镜 ,超越生产逻辑,就要对生产的形式进行批判,而不只是对于生产的内容进行说明㊂鲍德里亚眼中的生产的形式其实就是消费社会中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即符号的差异性编码过程㊂所以,他试图颠覆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逻辑,代之以 符号/价值 为基础的符号逻辑㊂三㊁历史的欧几里德几何学鲍德里亚虽然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种种概念进行了质疑和批判,但从根本上来说,他并不是拒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从不否认马克思‘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意义㊂ 马克思用思想来触及社会现实,以完成他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有效批判㊂鲍德里亚同样以社会现实作为其思想的起点与最终旨归㊂ ④鲍德里亚认为真正应该进行反思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也就是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㊂所以,在对拜物教理论和生产逻辑进行了基本的质疑和批判之后,他立足于消费社会中反抗和革命形势的新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㊂鲍德里亚认为,在如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符码已经通过无意识的作用,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㊂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对象不再是对劳动力的剥削,而是符号的霸权㊂整个社会的主导力量不再是生产的普遍性,而是符码对人的统治㊂正因如此,如今的反抗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㊂今天的反抗 不再只是经济上的剥削问题,它很少指向剩余价值的掠夺,而是指向符码的强制问题,正是符码的强制形成了当下的社会支配策略㊂ ⑤从前的反抗直接针对的是经济上的剥削,而如今的反抗则直接指向符号对人的操控㊂由于在符码霸权下,生产时间的碎片化,被体系无标记地推向边缘的人们的反抗也越来越没有反抗的对象,因而他们的声音也就越来越不能被听到㊂由此,他认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仍然局限在生产领域,而如今我们更应该从一种 符号逻辑 的角度入手来对抗资本对人的奴役和统治㊂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它的反抗和斗争也不能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那样,单纯以 阶级斗争 来描绘㊂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将社会的主要矛盾抽象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并且试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来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观点也是值得批判的㊂因为在如今以符码的霸权为主导原则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不能描绘革命反抗的全部内容㊂随着符码的逻辑对人的深入控制,传统意义上的革命的主体已经被消解掉了,阶级冲突只能被看做现代反抗的一部分㊂既然反抗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么阶级斗争的革命观念也必然要加以扬弃㊂鲍德里亚指出马克思 在理论上,是通过对生产方式㊁生产关系和阶级的社会批判来说明无产阶级组织的㊂一方面,存在着一个 客观的 和被组织了的阶级,另一方面,存在着理性的和被结构了的04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18年第4期①④②③⑤㊀[法]让㊃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第3,1,29,121页,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㊂夏莹:‘拜物教的幽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隐性逻辑“,第13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㊂。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作为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后现代理论家,他的消费异化思想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消费异化思想是鲍德里亚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他通过对现代社会中消费行为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形成背景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二、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理论内涵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主要围绕消费行为与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行为,而成为了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现象。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追求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价值观念。
在这种消费逻辑下,人们往往陷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依赖,导致人的本质和需求被异化。
消费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过度消费和浪费,还表现在精神层面的空虚和迷茫。
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和“潮流”,不断购买新的商品,却忽视了自身真正的需求和内心的满足感。
三、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形成背景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形成于20世纪后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发达的阶段,物质丰富、消费繁荣。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人的异化、精神空虚等。
鲍德里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消费异化思想。
此外,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还受到了后现代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理论强调社会的多元化、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往往迷失了方向,陷入了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四、消费异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消费行为和价值观。
其次,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的本质和需求,以及如何在消费中寻求真正的满足感。
《生产之镜》: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再思考摘要: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中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思考仍未脱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
文中通过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异化思考的“深刻”理解来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鲍德里亚;劳动异化;生产;鲍德里亚在1973年发表的《生产之镜》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篇论著。
他质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反映,必须彻底破除,打破“生产之镜”。
一、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活动程度的提升以及劳动分工的普遍化和细化,出现了普遍性的社会总劳动和一般的抽象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为被迫的、为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雇佣劳动行为。
劳动产品异化为商品,通过交换获得利润,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服务于交换价值的实现。
这种异化使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进行买卖。
进而资本家对工人生产的产品、工人的劳动力还有工人自身进行压迫统治和奴役支配,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马克思通过生产活动和革命手段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以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扬弃资本主义社会,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把工人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体系的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
二、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思考(一)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颠倒消费社会的来临,使消费从一种被动的需要的满足变成“一种关系的主动模式,它是一种系统性活动的模式,也是一种全面性的回应,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文化体系的整体”[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
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异化;符号化;马克思;鲍德里亚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让·鲍德里亚,以其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研究而闻名,鲍德里亚的研究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
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都给出了独到而合理的解释。
鲍德里亚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在一个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扭曲和被片面化的状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的直观形态和运行机制相较于马克思所面临和思考的情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中,异化问题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表象继续存在,这是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受马克思美学影响的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愿意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鲍德里亚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他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
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鲍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了鲍德里亚理论的缺陷: “当符号政治经济学解构了价值理论,演变成一种观念体系,一种全部意识形态范围内能指和符码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符号政治经济学就彻底远离了现实,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
”①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静态本质的静态认识。
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运行? 有学①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者指出: “商品的逻辑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成为社会生活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形式。
”②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认为世界运动的本质方式就是商品生产和交换。
马克思这一理论符合处于生产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马克思主义并不符合后现代社会。
鲍德里亚就觉得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说的学者自然不会放过鲍德里亚这样大逆不道的思想,他们的批判也显而易见。
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论,世界运动的本质方式应该是符号的生产和交换。
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社会物的使用价值被取消,甚至可以说物的使用价值被交换价值所代替,这也是由资本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
而作为物的交换价值的外在表征即符号,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也是物的存在方式。
一切的生产和消费都是符号,在消费时,货币和物的交换是符号的交换,这是自然的。
关键的问题是符号如何生产? 解决这一问题就解决了世界运动的方式这一问题,但令人气馁的是,鲍德里亚并没有对这一问题明确地回答,而是大谈符号的特征。
因此,就让我们从鲍德里亚的论述中去发掘: “只有当物自发地成为差异性的符号,并由此使其体系化,我们才能够谈论消费,以及消费的物。
”③符号的差异性使符号的生产成为可能,但符号的差异性又是从哪里产生的? 是从物的差异性产生的吗? 物的差异性和符号的差异性又是什么关系? 最终这一系列问题又回到了“物”那里,回到问题的起点: 什么是物。
但鲍德里亚并不关注物的本身或本质,因为在他眼中,物是个复数概念。
现在似乎有点先验论的味道,物一出现就是多种多样的,它本身就是以差异性的形式出现在世界。
各种各样的物有与之对应的符号,因此,符号获得了不证自明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其生产性,或者,可以这样说,伴随物的生产,符号也自动生产。
但整个世界是自动生产的吗?物又是谁生产的? 我们认为,物是自发生产。
鲍德里亚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这一论断: “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
”④②宋德孝,商品拜物教批判与符号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唯实,2009( 6)③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④在这里,鲍德里亚把物和人分为两个产生关系的概念,只有解释物是自发生产才最为合理,其实到最终,鲍德里亚思考的路径和马克思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关注的视点不同,而这不同是社会发展差异所导致。
鲍德里亚只不过指出马克思理论的不合时宜,而这个问题是很多学者反对的,他们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对当今后现代社会仍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该适应今天的社会特征,因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其理论依据的。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来看,社会的变化必然会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鲍德里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拓展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就其表现形态来看,与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的异化形态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消费社会中的异化首先表现在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上。
《物体系》的翻译者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鲍德里亚曾经编选了一些批评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其中就引用了德国作家马丁·瓦泽的说法:“雇员和工人不再是在生产体系中被剥削,这种天真的资本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今天,他们是在消费中被剥削,透过新需要的微妙暗示,他们成为一种被给予的欲望的奴隶,而他们还以为那些欲望是他们自己的。
”⑤在生产型的社会中,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成为后者有机的身体,这带来了人的对象化成为自己的对立面,从而带来劳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在消费社会中,情形发生了改变。
人的需要已经不再是自然性的,而是被操纵的东西,所以变成了一种被给予的东西。
人的消费活动,并不是基于自然性的需要,而是受被给予的需要的操控,成为被给予的欲望的奴隶。
尽管异化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同样的,人都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成为另外一种事物的奴隶。
不仅如此,鲍德里亚还发现,在人成为了被给予的需要和欲望的奴隶的同时,物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客观身份,变成了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他说:“更有甚者,形式和技术的引申义(connotation)还会增益功能上的不和谐,也就是整个需要的体系——社会化或潜意识的需要,文化或实用的需要——整个生活体验的非本质体系反过来影响技术的本质体系,并损害了物品的客观身份。
”⑥这段话有些费解。
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一般的物具有两个结构层次,一个是结构语义系统,⑤[法]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页一个是科技层次。
科技层次是其本质性的一面,而物在其需求、实用性以及心理的或社会学层面的结构层次则属于非本质性的,后者是前者的引申义。
一般来说,应该是物的本质层次即科技层次决定它的非本质结构层次的;然而在消费社会中,逻辑反了过来,是物的非本质结构层次支配和影响了它的本质结构层次。
这种逻辑的结果则是,物被它的非本质结构层次所构建的体系和意识形态所吸纳,成为一种符号,模糊了自己的实存。
所以鲍德里亚才说:“物品的合理性和需要的不合理性如何大起争执,而这个矛盾又如何引出一个前来解决它的意义构成体系,而不是科技模型,因为在它虽有它基本的真理,物品的生活体验真象却持续地和它分离。
”⑦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物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是由科技生产力所推动的,因此,物品的出现是合理的,但是为了物品的被大众所接受和消费,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地制造新的需要,所以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在于物品的合理性与需要的不合理性(指其并非是人的真实需要而言)之间的冲突。
为了调和这一矛盾,新的意义构成体系即物的结构语义系统出现了,它遮蔽了物自身本质的科技层次,使物越来越与后者相分离。
因此,在消费社会中,异化的不仅仅是人及其需要,同时也有物本身,它成为了一种虚幻化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实存。
从以上我们对鲍德里亚对异化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的思路基本上是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
因为很明显,他对异化的分析也是从物开始,重点揭示物品中所隐含的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考察问题的思路与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描述也基本一致,即对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都做了相应的论述。
在《物体系》的开篇,鲍德里亚就说道:“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
”⑧无论是《物体系》还是《消费社会》,他都大量考察了已经成为商品的各种物品,从家具到古董,从小玩意儿到圣诞老人等等,他想努力通过对它们本质和意识形态的展示,阐明隐藏物背后的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反思和批判的目的。
并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异化根源的理解仍然奠基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因此,他虽然是对消费环节的分析,但实际上却是用生产逻辑来解释的。
无论是人在消费语境下成为欲望的奴隶,还是物失去了自己的真实性,实际上都源自企⑦[法]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⑧业生产的需要。
不仅如此,鲍德里亚还沿着马克思的思考,继续做了相应的补充和深化。
在马克思那里,他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对人及其劳动以及商品的控制和异化,重点强调的是商品的生产环节,而实际上,商品的流通和消费不仅对于商品的生产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鲍德里亚从消费角度来分析异化现象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拓展。
在马克思那里,异化主要是指人的本质、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产品本身的异化导致它们各自本质的变化和不完整,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异化和不完整会对人的存在产生怎样的影响。
鲍德里亚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将其作为自己异化理论中的核心部分。
在《消费社会》最后一节“结论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中,鲍德里亚提到了《布拉格的大学生》这部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著名默片。
在这部电影里,野心勃勃的大学生把自己的影子卖给了魔鬼,换来了金钱、地位、成功等等,然而,他却遭到了自己影子的惩罚。
他发现后者紧随自己常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所,让自己片刻不得宁歇,为了躲避它,他只好尽量不参加社交活动。
然而,事情变得更糟糕,他的影子居然取而代之,以他的身份进行活动,并把他送到了犯罪的深渊。
最后他决定杀死自己的影子,当他对着镜子开枪的时候,影子恢复了幻象,消失了;然而,他同样也打死了自己,因为他的影子已经取代了他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