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Wu Xichao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一、前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疏远等义;哲学上指从主体本身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支配主体的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
“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
[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
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
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异化的论述在德语中,异化一词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从希腊文《新约全书》中移植到德语中,用来指疏远上帝、不信神和无知。
在德语非宗教的、世俗的使用中,异化还融汇了剥夺、脱离、权利和财产的转让之意。
在德国,费尔巴哈第一次赋予异化引申的哲学含义,即“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翻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1在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看来,异化是人的活动的异化,亦即人的本质的异化。
“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2。
1、 异化是如何产生的?异化是从来就有的吗?不是的。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自己的劳动,用相互之间联合起来的劳动,取得生存的条件,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
根据革命导师的论述,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异化,异化只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结果。
分工最初只是性别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得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独立的精神生产成为可能。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这时,“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
”分工使得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不能超出这个给定的(“强加于他的”)范围。
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产生了一种统治人们、不受人们控制、使人们的愿望无法实现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力量并非如人们所愿是人们自身的联合力量,相反地,却“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大学毕业论文——试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将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并且将其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以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析1. 原理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处境。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被分割和协作化,而这种劳动使得工人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掌控权和创造力,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异化”。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不是为了自我实现,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异化”,而社会中的资本家则通过从工人的剩余价值中获取大量利润,从而形成了“异化的财富”。
最后,马克思还指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这种私有制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工人的异化。
2. 历史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是对工人阶级的处境进行分析,更是对人类历史上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总结。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在不断剥夺人类的自由和创造力,形成了“人的异化”。
3. 现实性解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也具有实际的现实性。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劳动者因为自身的劣势而无法获得对自己的劳动时间、劳动产品、工作环境等的掌控权,而企业通过利润获取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财富的差距。
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现实意义哲学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首先,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工人的劳动异化和自我异化。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让生产过程更加人性化,以便实现工人的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最后,我们需要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缩小富裕和贫困的差距。
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展开,否则会影响篇幅。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人类自由发展的一种方式,而是被资本家所控制和剥削的一种工具。
这种异化劳动使得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品、其他劳动者和自己的人性等之间产生了割裂和疏离,导致了人的失去控制和自主的状态。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揭示不仅具有理论的价值,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和改变当代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所揭示的问题,在现代工作环境中依然存在。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劳动的机械化和分工的细化使得劳动者更加专门化和单一化,劳动内容变得无聊和乏味,劳动者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竞争和竞争的压力也导致了劳动的剥削和剥夺,使得劳动者陷入了工作疲劳和心理压力的困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醒我们关注和关注当代工人的权益,倡导实施公正和合理的劳动政策,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人格尊严。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反思当代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必然结果,而消费主义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了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刻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意识到消费主义对于个人的剥夺和压迫,从而能更加理性和审慎地对待消费,重视自身的内在真正需要和价值追求。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探讨和建构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劳动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马克思揭示和批评了资本主义劳动制度的反人性和不可持续性,而强调了劳动者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当代工作环境中,我们应该关注和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尊重和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制度,实现劳动的普遍参与和公平回报。
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消耗和破坏对于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世界。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社会的理论,其中包括对异化劳动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劳动环境,使他们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这种异化会导致许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现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不再是自己的劳动,而是资本家的劳动。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资本家的财富,而劳动者本身却被剥削。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同时也使他们的劳动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往往会感到无助和绝望,甚至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恶和恐惧。
马克思还认为,异化劳动会导致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生分离,进而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本质和人性产生了矛盾。
这种分离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根本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性质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时代的劳动,劳动者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许多法律和政策,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改善劳动环境,减少劳动者的异化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否还适用或者必然产生怀疑。
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社会组织和工会也出现了,他们致力于捍卫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
这些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浅析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王洋来源:《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年第02期摘要:异化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他在早期著作《1844年經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自己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探索的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这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至关重要,且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现实意义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19-03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1844年,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出版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在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
而作为研究的思想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我们都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同样也来自于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渊源异化范畴的起源我们可以从词源学和思想史的多重视角找到,但它真正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异化规定最早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确立的。
西方的异化理论是在中世纪结束时作为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孪生子问世的,当人文主义用理想的“人的尺度”去衡量社会与人的实际存在时,现实生活中诸种与“人”“理性”相背离的异己状态就是所谓的“异化”了。
所以最早形成的哲学异化理论是针对社会历史中应该存在的东西却采取了异在或相悖的状态的表征。
在这个意义上最早提出完整的异化理论的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他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力异化的思想,第一次阐明了由起点(原始自然社会)——异化(“现代社会”中人由于占有物的财富而被物所占有)——消除异化的回复(新的契约社会和自然状态)的异化历史观。
第一个自觉地运用并将异化理论上升到哲学本质论高度的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希特。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之一,也是其著名的《资本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不仅仅是生产劳动,而且还是一种被剥削、被异化的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成果的控制,成为资本家的工具和资源,从而使其真正的人性得不到满足。
这种异化劳动的状况对劳动者自身和整个社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来解决。
马克思强调了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完全属于资本家,而劳动者自己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的工资。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自身劳动所产生的产品毫无控制权,无法获得由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夺了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控制权使其感到压抑和挫败,从而导致其对劳动的消极情绪。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的自身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了商品,劳动力被剥削,而劳动者本身也变得与自己的劳动产生了隔阂。
他们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因此感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困扰。
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这种自身异化使劳动者变得冷漠与物质世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马克思还指出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竞争、矛盾和利益冲突。
他们被迫与其他人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和共享。
这种竞争导致了劳动者之间的分裂和疏离,削弱了团结和协作的力量,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矛盾和冲突之中。
而这种异化现象也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当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剧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异化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社会地位往往受到波动和变化,使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剥削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谈谈你对物化或异化理论的理解。
异化,就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的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转过来支配主体本身。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譬如,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国内对房地产的狂热,年轻一代纷纷变身房奴;高官落马,腐败滋生金钱权力的异化……异化确实无处不在。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又包括劳动异化和文化异化。
下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简单分析。
微博热搜,淘宝网购,知乎新世界,时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
社会进步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工具,人们纷纷变成低头一族,每天都花费了大量时间沉浸网络中。
它在人类手中发明出来,但是目前它将人们开到一个无法刹车的山崖处,低头族被手机掌控了日常,现今创造出它的人类反而被它异化。
沉溺一部手机中的坏处,既包括了对自身生活计划的扰乱,又有对手机品牌的攀比。
前者是技术进步对技术理性强调造成的劳动异化,后者则是人们虚荣好面子,内心浮夸的社会风气的文化异化。
这样的手机控在当下值得反思。
除了手机的异化,手机里的世界--网络文化异化现象更甚。
比较典型的网络焦点聚集地—微博热搜榜,每天充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都是明星八卦,鸡汤段子,影视吐槽。
可以观察到其中婚恋占据很大内容,不管是绿茶婊,女权主义,直男癌,这些本身就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还是出轨有理这样三观不正的鸡汤,都宣扬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浮躁低俗的丑态心理。
值得反省的是,大多数网友对此乐此不疲。
人们创造了网络,如今网络里的娱乐至死文化反过来麻木了很多网友。
针对以上提出的手机异化,网络异化,我觉得应该以宣扬社会主义精神为中心,努力改善社会风气,而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也相信这只是人类历程的一个阶段,人们刚好处在这个横截面面对严重的异化需要更深入地进行人的解放与发展,这离不开马克思的指导思想。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即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表现为:要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消灭异化劳动奠定物质基础;要实现异化劳动向生态劳动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标签: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来源;启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一)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和非异化都是在绝对精神的范围中进行的。
黑格尔还认为,人也会异化,但是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异化,并且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才能克服异化。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等同,把人的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费尔巴哈接受黑格尔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但他认为,黑格尔同神学一样把人看成是神的异化,这就把人和神的关系颠倒了。
人不是神的异化,相反,神是人的异化。
因此,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废除这个神,抛弃有神的宗教,才能克服人的自我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主体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个人也并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抽象的人,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是在一定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一)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迫而感到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物化、异化和疏离感,他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主性,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社会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强调,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剥削和疏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劳工权益、社会分配不公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他人和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变成了异化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为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而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和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困境,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之间的疏离,为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劳动者遭受的剥削和异化问题提供了启示。
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劳动问题的本质,为构建人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析马克思异化思想及其当代表现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它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理解当代社会的异化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阐明了笔者对异化思想的理解,再联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异化思想,最后提出当代社会的异化表现。
关键词:异化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当代社会异化表现一、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具体内容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出来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
“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役,占有变现为异化、外化。
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东西便越少。
第二,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
”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即把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认识类存在物,这不仅是说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是说人吧自己也当做活生生的类,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地存在物对待。
这种自由地存在物同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只不过是异化劳动把人丛自然中异化出去。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产品被他人占有。
马克思指出,外在于人并奴役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自己同作为异己的、与之相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也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异己他本身同这些人的关系”。
二、异化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痕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是联接人与自然地纽带,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你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是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学科,包括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的著名概念“异化劳动”,首先介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然后介绍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解,最后总结出自己对异化劳动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仅无法掌握自己的劳动,而且他们的劳动也被剥夺了原有的乐趣和意义,劳动变得无聊枯燥,他们本该掌握的东西变成他们的主人掌握的,他们的劳动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而他们自身也成为“异化”的,故而产生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一种反人性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能自主,也无法从自身的劳动中体会乐趣,也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满足,而只能通过收入来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以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劳动被剥夺了一切价值,他们的劳动变得无聊枯燥,他们的劳动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的劳动不会带来他们的实际收益,而只能带来使他们收入增加,这样,他们只能通过收入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异化劳动。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解非常深刻,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劳动被剥夺了一切价值,他们的劳动变得无聊枯燥,他们的劳动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的劳动不会带来他们的实际收益,而只能带来使他们收入增加,这就是异化劳动。
综上所述,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解和认识是:异化劳动是一种反人性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无法从自身的劳动中掌握自己,也无法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而只能从劳动中获得收入,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是被剥夺的价值的劳动。
克思认为,这种反人性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劳动者只能接受这种劳动,以满足自身需要。
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努力改善劳动者的劳动环境,使劳动者能够从劳动中收获更多乐趣,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劳动者更加自主,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深广而富有内涵,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理解视角。
异化概念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马克思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这一范畴来阐释其异化概念的。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层面,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奴役主体自身。
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与自身所创造的客体生产出的矛盾。
当人类快速迈入21世纪的大门时,为了更好地追求与享受生活,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也表现出了种种异化现象。
这些现象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对于这些现象,我将从自己对异化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予以描写。
学了马克思的异化论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异化现象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广泛、之深远。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思想是“异化劳动”,它作为一个以否定形式肯定劳动的本质意义的范畴,被马克思用来表达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的疏离与相即。
就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而言,它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因而是人的某种无愧于他的本质或本性的真实的实现;就劳动在现代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言,它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质意义相悖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在劳动过程中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而是沉浸在被迫劳动的痛苦之中。
自己整日为了生活辛苦的劳动,没钱去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这样劳动成果就会反过来支配劳动者的自身生活,整日为购买劳动产品而奔波、劳动。
二、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同体现(一)消费行为的异化消费是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之一,日常生活所需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动因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消费,带有一种异化的心理,进而产生异化行为。
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解及在现实生活的体现
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深广而富有内涵,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理解视角。
异化概念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马克思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这一范畴来阐释其异化概念的。
异化(alienation):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其英文本义是偏离主体性、相异性,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高到哲学的层面,被理解为主体自身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象,而反过来反对、奴役主体自身。
从一定程度上它是指主体与自身所创造的客体生产出的矛盾。
当人类快速迈入21世纪的大门时,为了更好地追求与享受生活,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也表现出了种种异化现象。
这些现象真实的发生在我身边,对于这些现象,我将从自己对异化理论的理解与认识予以描写。
学了马克思的异化论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异化现象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广泛、之深远。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思想是“异化劳动”,它作为一个以否定形式肯定劳动的本质意义的范畴,被马克思用来表达人的生命活动的真实性的疏离与相即。
就劳动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性质而言,它体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因而是人的某种无愧于他的本质或本性的真实的实现;就劳动在现代的具体社会情境中只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作谋生手段而言,它获得的却是一种与它的本质意义相悖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的,在劳动过程中也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而是沉浸在被迫劳动的痛苦之中。
自己整日为了生活辛苦的劳动,没钱去购买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
这样劳动成果就会反过来支配劳动者的自身生活,整日为购买劳动产品而奔波、劳动。
二、现实生活中异化现象的不同体现
(一)消费行为的异化
消费是人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之一,日常生活所需是推动消费行为的动因之一。
但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消费,带有一种异化的心理,进而产生异化行为。
前一段时间(大概是12月十几号,记不清了),中大职业发展协会要举办一场关于就业指导的讲座,他们对这场讲座进行了无孔不入的宣传,甚至跑到公共教学楼利用课间时间进行宣传!中大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热心相比学习来说让人不解。
有一天课间,两个学生跑到我们上课的教室,开始大肆宣传起来。
5分钟过后,两人宣讲完毕,同学们沸腾了,争着说要报名,因为每班只有10个名额。
宣传内容大意是这样的:邀请了一位著名的日本公司的CEO来做报告,谈关于就业等问题。
只要是参加者均有机会参加抽奖,奖品是两部iphone。
(市场价在4000元左右)。
另外,凡是在现场提问环节提问问题的,均赠送无线鼠标一个(市场价在100元左右)。
说实话,在中大,这种讲座多得是,但奖品一般。
而他们这场讲座以高价的同学们很少见的奖品来诱惑你,所以很多同学想“积极参与”,尽管他们去听讲座不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纯粹是想得到诱人的奖品。
坐在我旁边的一同学甚至说:iphone我就不抱希望了,拿个无线鼠标就好了。
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科技产品竟然支配、奴役人类自身到了这种地步!致使同学们失去理性,不曾去想:去听这场讲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期末考试阶段是去听讲座合理还是去复习合理;也不去想鼠标、手机两样都拥有,为什么还要再1:30赶到那里,必须等到4点多才能参与抽奖问答得到未必有的手机鼠标呢?甚至都不想得到奖品的机会有多大!!!后来我一舍友回到宿舍还兴奋且不无惋惜的说:广外、华工等外校的同学也来了,人山人海!中奖率之低可以想见,提问问题送鼠标也变成了正确回答那位日本CEO 的问题才能送鼠标。
换个角度想,即使手机鼠标都得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得到了iphone,该手机上网极快,拍照像素极高,各种游戏及其强大好玩,俨然一部微电脑。
它必然占据我们大量时间,来体验这些新功能。
我经常见到同学们走在路上、饭堂吃饭时、甚至在图书馆、课间课堂上时,拿着自己功能强大的手机玩的出神入化!得到了无线鼠标,必然要为它买两节7号电池,没电了还要更换。
进一步便想着买两节可充电电池,更进一步还要买电池的充电器……它支配了我
们的时间金钱,奴役了我们的生活,异化了我们的理性!
生活中还有一种司空见惯的异化现象——逛街。
“逛街”是女性的专利,很多消费行为也是在逛街的时候发生的,女性在逛街的之前不一定知道自己想买什么,甚至可能都不需要什么,但是她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看到其他人疯狂抢购时候,她们就会不加思考地掏自己的钱包了,即使消费会很累,即使付账时要花掉很多钱财,但看到自己大包小包的“胜利品”时,她们也会产生一种“满载而归”的成就感。
其实,消费者在购买中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也就是常见的“随大流”行为。
例如,一看到有人在疯狂地抢购,处处张贴的“特价”“廉价”“优惠打折”等字样时,并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购买的人潮中,事后,偏又会陷入一种自责之中。
即使劳心又劳力,她们在情境之下也是义无反顾地盲目消费,这种消费行为就是一种新型异化行为,消费原本是满足自身的一种需要,在购买过程中与享受商品之时本是开心幸福的,而不是陷入消费心理误区。
(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异化
计算机网络是人类科技的结晶,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的智能远远要大于计算机的智能,“人脑高于电脑”计算机作为人类劳动成果应该为人类所自由支配和运用,而不能成为一种制约的力量反支配人类生活。
计算机网络给人带来了便捷,但也对人产生了很多安全隐患。
(1)隐私的威胁。
计算机使个人信息的搜集变得十分便捷、容易。
(2)对健康的影响。
长期在计算机前工作,可能导致一些疾病,比如,过多地操作计算机会引起脊椎、肩关节、腕关节综合症以及眼睛疲劳等,此外,计算机的辐射对人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3)传播不良宣传品。
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可以轻易地在屏幕上显现。
此外,网络成瘾、网络游戏以及黑客等引发的道德问题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
他的现状我不想评价,这只是我看见的,全国全世界我看不到的这样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计算机网络本来是人们发明用来为人类自身服务的,计算机网络时代是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它的使用无疑会加快社会发展,但是现在它们却反过来支配、奴役着我们,我们在其中遭受着痛苦,处处受到网络的影响,小到身体的辐射伤害,大到信息安全隐患。
自己创造它,却反过来又受到计算
机网络的支配。
(三)对员工的异化
一次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幸看到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伟大作品《摩登时代》一段经典视频, 他借助滑稽表演,将现代工厂体系不人道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应该承认, 《摩登时代》讽刺和批判的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 在如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出现。
我一直认为“特色”那两字真有体色!
这种“以物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对企业员工的异化出现的有力证据就是震惊人心的富士康连跳事件。
在富士康生产流水线上, 人几乎被机器劫持了。
有工人说: 就站在机器前, 一站8 小时(一个班8小时) , 一直工作。
站着的时候, 有个东西掉了弯腰去捡, 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
要是可以躺一分钟,那就是天大的享受。
富士康员工从流水线下班以后, 就连吃饭也是从传送带上拿饭盒,然后找到位子去吃。
他们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附属品,他们只是被当作生产和消费工具来对待。
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 每天艰辛劳作于工厂车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
在中国这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GDP 挂帅”的环境下,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资本主义的“以物为本”的拜物崇拜中,其他方面的改革确实出奇的滞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中国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 企业主以低廉的成本获取高额利润, 而把工人当作生产和消费工具来看待。
《摩登时代》中的主角在中国的部分企业里已经出现:员工被异化了。
三、结论
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提出的概念,但是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发现现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是呈现出异化趋势。
从是消费到网络生活,再到富士康事件,看以看出,我们的生活慢慢从有序、自然状态之下,会演变成一种不合理、异化状态。
异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其结果也是多样的。
在现代社会中,需
要我们正确处理这种新形势下的异化形式。
政府需要努力,企业也需要努力,我们个人要摆正消费心理和生活态度,避免异化行为的发生,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去面对明天、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