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状况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24
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基本情况介绍一、基本情况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坐落于沈阳中央都市走廊的核心地段,规划占地 2.97平方公里,2002年1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实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范围内的有关开发区政策,是中国除上海陆家嘴外唯一以金融商贸为属性的开发区。
目前,开发区历时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一个软硬环境兼备、总体规划科学、配套设施齐全、交通通讯发达、政策环境优越、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生态良好、综合实力超强的投资区域,并初步建成了以金融商贸为主导,以总部经济和流量经济为重点,以房地产、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配套设施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发展现状按照省、市关于开发区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开发区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建设东北金融中心为核心,以引进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现代服务业和企业总部为重点的工作定位,在扩区、争取政策、招商引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开发区金融类企业日益增多,金融氛围日益浓厚。
1、金融商贸产业迅猛集聚。
一是进驻沈阳10家外资银行中,除香港汇丰银行在开发区设立了支行外,其中4家在开发区设立了分行,包括韩国韩亚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5家在开发区设立了代表处,包括韩国产业银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日本东京三菱日联银行、日本北海道银行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
二是东北地区第一家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沈阳盛京银行、辽宁省农村联合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辽宁省分行,以及国家《东北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创建东北产权交易市场的核心发起机构——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也都落户开发区内,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运中心也即将在开发区设立营业部。
三是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中外合资首创安泰保险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天安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民生人寿保险公司、都邦保险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保险公司也相继在开发区设立了机构。
Liaoning Economy截至2017年2月,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已达156家。
沈阳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格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究。
一、沈阳高新区发展现状沈阳高新区在2016年成功获批“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称号。
同时,在技术研发、投资融资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截至2017年共拥有37家重点实验室、5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投融资方面,拥有科技金融机构22家,创业投资体系相对完善;入驻企业方面,区内共有65户高新技术企业,且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人才支持方面,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总计3.6万人,其中科技人员8017人,占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2%,具有一定的人才支撑力量。
据科技部火炬统计中心的统计结果,沈阳高新区本世纪初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位于前十位,然而到了2016年排名却落后至第35位,表现出先强后弱,发展后劲不足,总体实力不强的状况。
二、沈阳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1.经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沈阳高新区对外开放度不高,外资来源和投向过于单一。
在利用外资方面,沈阳高新区2016年实际利用外资1.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8%;而西安高新区“十二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60.26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沈阳高新区201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3.7亿元,同比下降24.7%;而西安高新区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就突破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6.75%。
沈阳高新区迫切需要利用外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追赶排名靠前的高新区。
2.高新技术企业实力不强。
沈阳高新区内无论是普通企业还是在孵的企业,普遍存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热情不高等问题。
同时,沈阳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数量偏少、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目前高新技术企业虽达到65户,同比增长21.32%,但亿元产值企业仅占23.64%,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倒数,且科技型企业集聚效果不明显,不利于研究开发、创新交流和新企业的快速成长。
沈阳经济区状况沈阳经济区状况一、国家政策概述2019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辽宁省政府6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长陈政高表示,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进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旨在使沈阳经济区在重点领域和环节的改革上,大胆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带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
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辐射八个城市,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二、沈阳经济区综合概括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475个小城镇。
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0.8%。
总人口2359万人,占全省55.6%。
区域煤、铁、菱镁、硼、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居重要地位。
拥有耕地232.4万公顷,占全省55.6%。
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
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部倾斜,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以山地为主,西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
区域内水网密布,辽河水系横贯其中。
区域经济实力较强。
201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占全省66.3%,占东北三省32.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11亿元,占全省59.49%,占东北三省33.9%。
城市化率达到65%,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光照资源辽宁省地理纬度偏高,位于38。
43 N至43。
2 N之间,在全国仅次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
冬、夏两季历时较长,春、秋两季较短且过渡快,冬季和夏季的昼长相差较大,排除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年日照可照时数应呈现夏多冬少的变化规律。
然而,由于全省夏季降水比较集中,云量明显增多,实际日照时数大为减少,而冬季的情况恰恰相反,各地日照百分率冬季高于夏季。
年日照时数辽宁省日照时数较多,从辽宁省日照时数分布图可见,全省各地日照时数为2250~2950 h,大多数地区日照时数在2400 h以上。
东部山区的新宾、本溪、桓仁、岫岩、凤城等市县的日照时数较少,在2400 h以下,日照时数最少在新宾附近,仅为2250 h;辽东半岛、辽北、辽河平原、辽西地区日照时数多在2600~2900 h之间,建平为最多达2950 h,日照时数总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增多。
年太阳辐射各地月总辐射量地域差异较小,季节变化较大,通常雨季到来前的5月总辐射量最多,12月最少,最多月是最少月的2~3倍。
辽宁省各地年太阳总辐射为4770~5680 MJ/m ,其地区分布规律与日照分布规律相似,分布趋势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减少。
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辽西北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一地区干旱少雨、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的缘故;最小值出现在辽东山区,主要是这一地区降水多,山区多雾致使大气透明度降低造成的。
光合有效辐射全省年光合有效辐射为2140~2550MJ/m ,其季节差异和地理分布特点与总辐射基本一致,也是5月最多,12月最少,最大值出现在辽西北的建平,最小值出现在辽东山区的新宾。
全省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而且光能资源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1、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综述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名营口市鲅鱼圈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简称营口开发区。
营口开发区位于辽东半岛中部的渤海之滨,坐落在营口市南端50公里,北距沈阳210公里,南距大连170公里。
09年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序号开发区名称
11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1993 20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23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52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2000年28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19931993 15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40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30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2006 46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53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2001 50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2001 37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2002 25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24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2002 21宁波大榭开发区20012001 41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14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32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2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33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16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2001 29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2000 35
7
48
19
44
42
北京市1沧州市1大连市1福州市1广州市1海口市1杭州市1惠州市1连云港市1南通市1宁波市1秦皇岛市1青岛市1上海市1沈阳市1苏州市1天津市1威海市1温州市1乌鲁木齐市1芜湖市1武汉市1厦门市1烟台市1营口市1湛江市1漳州市1。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摘要:本研究主要对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行整理阐述。
通过对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概况、建设成效研究,总结了园区的4个特色,同时提出园区下一阶段工作方案。
关键词: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一、园区根本概况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交通便利,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局部,是东北沈西工业走廊的中心点。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属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2021年,沈阳经开区提出将铁西产业新城86km2的核心区建设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21年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单位,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
2021年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
二、生态工业建设成效1、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引领园区高质量开展i5智能机床引领行业智能变革,带动配套企业提质升级。
沈阳机床集团“十年磨一剑〞,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从单一制造商向综合效劳商转型,完成了i5智能制造新生态的连续跳跃,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电气产业推进云服務,进一步拓展产业集群:电气产业结合“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向输变电智能装备、云效劳重点发力,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建设了我国变压器行业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
通用装备产业加速产品创新,强化工业根底。
2、协作共生,汽车产业提升了园区产业关联度汽车产业在开发区属于新兴产业,也是近年来开展速度最快、链条延伸最广、共生协作最密切的主导产业。
近几年主要从提升产能、新能源汽车制造、增强配套能力方面发力,实现了产业规模、能级和关联度的三重提升。
3、转型升级,医药化工产业助力园区绿色开展医药化工产业是开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能耗较高、污染产生量较大的行业,随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深入建设,开发区积极实施化工产业的区域整合、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实现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
特别策划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装备制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品质城市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产业新城,让经开区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品位、更有颜值、更有温度。
2020年,沈阳经开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跃升至19位。
2021年上半年,沈阳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经济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
一、坚持规划引领,打造“三生”融合发展的开发区1.坚持以业兴城。
经开区是沈阳西部重要的发展核心。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构建了“东山西水、一河两岸、一主三副”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开区作为西部副城,是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区域。
这里是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是中德园承接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国家战略合作的试验区,是中关村实现京沈合作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载体。
经开区拥有宝马、采埃孚、普利司通等世界500强企业61家,本特勒、慕贝尔、瑞士GF等外资企业620家,特变电工、三生制药等工业企业3000余家。
30万的产业工人,近千人的外籍专家汇聚于此,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让开发区的居民切身感受到“在工作的地方生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2.坚持以绿荫城。
推进“铺满绿”工程和生态廊道建设,将浑河、细河、浑蒲灌渠三条生态廊道与城市绿地相连接,打造15大城区公园及3大滩地公园,形成区域廊道、园区公园、附属绿地三级绿化体系,“一河两岸”区域实现人均绿化空间面积超过40平方米,打造“城在绿中,人在景住”的优美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发展方式。
2020年10月,中德园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工业园区”。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35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