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头面部常用穴位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1
美容按摩穴位:面部二十四式面部按摩1、承泣位置: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美容范围:面瘫、眼袋、眼围皱纹等。
2、四白穴位置:双眼平视时,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或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美容范围:眼袋、眼周皱纹、眼轮匝肌痉挛等。
3、迎香穴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美容范围:面痒浮肿、法令纹、粉刺、皮脂溢出症等。
4、巨髎位置: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相平的凹陷处(或鼻唇沟外侧,目中线上)美容范围:皮肤松驰、肤色不匀、粉刺等。
5、攒竹穴位置: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或眼操第三节中按揉太阳、攒竹)美容范围:面部皱纹、视物不清、面肌痉挛、头痛、眼睑下垂等。
6、印堂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美容范围:粉刺、面瘫、额部皱纹、神经性头痛等。
7、阳白位置: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会穴。
美容范围:额部皱纹、上眼睑下垂浮肿,头痛等。
8、鱼腰位置:眉毛的中点美容范围:额部眼角皱纹、上眼睑下垂浮肿等。
9、丝竹空位置:眉梢的凹陷中。
美容范围:明目、面部痉挛、鱼尾纹、倒睫、睑闭不合等。
10、瞳子髎位置: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足少阳胆经的起始穴位;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
美容范围:面部痉挛、鱼尾纹。
面部保健常用穴等。
一、让BB霜更贴合的按摩法涂抹完BB霜之后,两手贴紧两颊,用力做上推动作,反复几次直至BB霜均匀散开,较好的贴合于面部。
这个按摩法还有让两颊看起来更瘦的作用呢!另外,你的额头和T区也需要相应的按摩,也需要做这样的提拉动作,方向可以不用一致向上,只要能起到贴合效果即可。
二、洗脸时的按摩法洁面时,需要做按摩来舒缓肌肤,同时给增强清洁肌肤的力度。
具体的方法是用食指或者中指的指尖在脸部轻轻打圈,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
大约进行三十秒,便能达到上述的需求,这当然是洗脸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步骤啦。
三、收缩鼻尖毛孔的按摩法先让脸部放松,然后,用带有热气的毛巾放在脖子后面,让淋巴通畅,然后准备两把小汤匙,汤匙要放到水里加温。
头面部常用穴位头面部的腧穴皆在手足之阳经和督脉上,故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
从经脉的循行上看,手三阳经从手循行到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循行到足。
常用腧穴如上:(1)手阳明大肠经穴迎香:在鼻翼外缘中部与鼻唇沟之间。
(2)手太阳小肠经穴听宫:在耳垂后方,当下颌角与关节之间。
(3)手少阳三焦经①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下颌与乳突之间。
②角孙:在侧头部,耳郭根部的上方,适对耳郭缘最高点处。
③耳门: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关节突稍上方之凹陷处。
(4)足阳明胃经①承泣:在眶下缘与眼球之间,正视直对瞳孔。
②四白:在承泣直下0.3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③地仓:在嘴角的外侧旁开0.4寸。
④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穴位正在咬肌的隆起处。
⑤下关:在耳屏前约一横指,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陷窝处,闭口取穴。
(5)足太阳膀胱经①睛明:在眼内眦的上方0.1寸。
②攒竹: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
(6)足少阳胆经①听会: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关节的凹陷中。
②上关:在下关穴直上,颧弓上缘。
③率谷: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④完骨: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平风府穴。
⑤阳白:在眉毛上1寸,眼平视,直对瞳孔定穴。
⑥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的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当斜方肌和胸肌之间定穴。
(7)督脉经①哑门:在第一、第二颈椎之间,约当后发际上0.5寸。
②风府:在枕骨粗隆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人后发际1寸凹陷处。
会:距后发际上7寸,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定穴。
星: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庭: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沟: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接处。
头面部常用穴位
穴位位置主
百会
印堂
人中
太阳
攒竹
鱼腰丝竹空
晴明
承泣
四白
凤池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
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1寸凹陷处
眉内侧端凹陷中
眉毛中点
眉外侧端
目内眦内上方凹陷中(攒竹下3分)
眼眶下缘上方目正视,瞳孔正下7分
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处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耳垂
昏厥、头痛、眩晕、失眠
头痛、眩晕、失眠、鼻炎
休克、中暑、昏迷、腰扭
感冒、头痛、眼疾
近视、前头痛、面瘫
眼疾
斜视、结膜炎、头痛、面
近视、斜视、结膜炎
近视、目赤肿痛
眼疾、头痛、面瘫
感冒、眩晕、失眠、颈肩位置主治
肩峰外下方,举臂凹陷处
垂肩,腑前纹端与肩穴连线中点
屈肘90°,肘横纹尽头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曲池穴下2寸
屈肘,掌心向内,曲池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4与下3/4交界处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
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靠第2掌骨体中点
握拳,第5掌骨头后,掌横纹尽尖处
手背,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5分
十指尖端,距指甲1分肩臂痛、肩周炎
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
手臂疼痛、麻木、无力
上肢酸痛、麻痹、腹痛、腹泻急性腰扭伤
感冒发热、落枕、上肢痛
昏迷、上腹痛、胸痛、恶心
感冒、头痛、发热、牙痛、中暑落枕、急性腰扭伤
落枕、手指麻木、咽喉痛
中暑、昏迷、休克。
头面部常用穴位及其作用1.头部穴位头部穴位包括百会、睛明、印堂、上星、额署、五百文等。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线的凹陷处,有舒筋活血、疏风解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
-睛明:位于额角眉毛内侧直上1寸处,有清热明目、平肝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目疾如结膜炎、青光眼等。
-印堂:位于眉毛直上、额髓中央的陷槽处,有疏肝散结、清心明目的作用,适用于头痛、眼干涩等症状。
2.面部穴位面部穴位包括迎香、太阳、印堂、巨髎、颊车等。
-迎香:位于鼻翼下缘凹陷处,有疏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适用于鼻塞、流涕等症状。
-太阳:位于太阳穴凹陷处,有清热解毒、镇痛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偏头痛、面神经痛等症状。
-巨髎:位于耳垂前缘下方凹陷处,有清热祛风、利咽开音的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3.口部穴位口部穴位包括太阳、足三里、合谷、巨髎等。
-太阳:位于面颊耳垂下方最高凸处前缘,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镇痛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口腔溃疡、牙痛等症状。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凹陷处的一横指宽的地方,有活血化瘀、补充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口干舌燥、消化不良等症状。
4.鼻部穴位鼻部穴位包括迎香、行间、鼻翼、迎香等。
-行间:位于鼻头纵行中央峰脊部位,有通鼻窍、疏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鼻塞、鼻炎等症状。
-鼻翼:位于鼻翼缘处凹陷处,有通鼻窍、嗅觉明显的作用,适用于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总结起来,头面部常用穴位主要包括头部穴位、面部穴位、口部穴位和鼻部穴位。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头痛、眼病、耳鸣、口干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避免不当使用或过度刺激造成不良影响。
头面部按摩
1、点按头面部的穴位,每个穴位按30次。
(1)印堂(2)攒竹(cuánzhú)(3)太阳(4)四白(5)迎香
2、用手法进行操作
(1)开天门,用拇指从印堂推到神庭三遍到五遍;
(2)从印堂经攒竹丝竹空到太阳推三到五遍,再整个前额部进行操作;
(3)按揉太阳穴,顺时针(正揉)方向十次,逆时针方向十次;
(4)用中指按揉睛明穴十到三十次;
(5)用拇指在眼眶下面推摩到太阳穴,再从印堂沿眉的上缘推摩到太阳穴,各推三到五遍;(6)用拇指按迎香穴(鼻翼两侧5分),在从迎香穴推到颧髎(quánliáo)两遍,然后再按颧髎;(7)按揉人中穴十次,再从人中穴到地仓穴按十次,然后再从地仓穴到承浆穴按十次;
(8)用拇指从承浆穴沿下额的边缘到耳门穴进行分推五遍;
(9)从耳门穴用拇指向上经头维穴到神庭穴,然后双拇指在向上推到百会穴;
(10)从百会穴按揉到风池穴,两侧同时进行按揉;
(11)以承浆穴向上分推,经迎香穴、四白穴、攒竹穴、整个前额部分,推三遍;
(12)用大鱼际揉法,揉面颊部来回揉动三遍,也可用单手操作,先操作一侧,在操作另一侧。
3、梳理头皮
(1)用五指的指面,由前向后进行慢慢的梳理三遍;
(2)用中指放在印堂穴,食指和无名指放于阳白穴,用五指拿法又叫拿五经,做三到五遍;(3)用指端击法,轻轻击打头部,三遍
4、按耳廓部,
(1)在耳廓进行按揉神门穴,在按肝、脾、心,最后按耳垂,两侧同时操作;
(2)对整个耳廓进行按揉,双侧同时按揉三遍。
常见面部穴位一、常见的面头部穴位1.百会穴:定位:将耳廓向前对折,由两耳间连线跨越头顶,与头部前后正中线中点作用:主治头晕、休克、高血压、神经衰弱等2.神聪穴:定位: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共4个作用: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3.神庭穴:定位: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寸作用:主治眩晕、头晕4.头维穴:定位:额角直上寸作用:主治而神经痛、面部神经麻痹等一、常见的面头部穴位5.上星穴:定位:前发际线正中直上一寸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6.太阳穴:定位:眉梢与外眼角向后约一寸作用:头痛、眼部疾痛等7.风池穴:定位: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间的凹陷处作用:眼部近视、鼻炎等8.风福穴:定位:后发际直上一寸处作用:颈部强痛、中风不语等二、眼部穴位1.印堂穴:定位:两眉连线中点作用:眼头痛、眩晕、鼻病等2.攒竹穴:定位:眉头内部凹陷中作用:头痛、流泪、目赤肿痛等3.鱼腰穴:定位:眉毛中间作用:眼部疾病等4.丝竹空: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作用:偏头痛、眼部疾病等5.瞳子髎:定位:外眼角外侧寸作用:头痛、目肿痛等二、眼部学位6.晴明穴:定位:内眼角上方寸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7.球后穴:定位:眼眶下缘1/4与内侧3/4交界处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8.承泣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眼下眶缘边缘止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9.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一寸作用:眩晕、头痛等三、鼻周穴位1.素髎穴:定位:鼻尖正中作用:鼻炎、鼻塞等2.迎香穴:定位:鼻翼旁开寸,鼻唇沟中作用:鼻炎、鼻塞等四、唇周穴位1.地仓穴:定位:口角处侧旁开寸作用:面部N麻痹等2.人中穴:定位:人中沟中1/3处作用:面瘫、面肿等3.承浆穴:定位: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作用:面瘫、面肿、吃痛等五、面颊部1.颊车穴:下颌角上约一寸处,咀嚼肌肉隆起处作用:牙痛、腮腺炎、面部神经麻痹等六、耳部穴位1.听宫穴:定位:耳屏前寸为张口取之作用:耳部疾病2.听会穴:定位:耳屏下切际前寸作用:耳部疾病3.耳门穴:定位:耳屏上切际前寸作用:耳部疾病4.翳风穴:定位:耳垂后方凹陷处作用:耳部疾病第三节面部按摩方法作用升高皮肤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使氧化和营养物质通向按摩部位保证皮肤组织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个⾯部美容⽳让你愈来愈美!1、阳⽩⽳位置:阳⽩⽳位于眉⽑的中间往上⼀⼨(即⼀个⼤拇指的横指位置),按压有酸胀感。
作⽤:美⽩肌肤,有使⾯部⽩皙的效果,可以改善⾯部的⾎液循环,使⽓⾊变好。
对于蜡黄的⽪肤,效果还是不错的。
抗⽼除皱、治疗痤疮。
按摩⽅法:⽤双⼿⾷指(或中指)按压,按顺时针及逆时针⽅向各揉动20-30次,每天可以重复按多次,速度缓和,不要太快。
阳⽩⽳位于⾎管,神经丰富的⾯部区域,经常刺激可疏通多条⾯部经络,使⾯部保持红润,让肤⾊看起来健康有光泽,眉⽑稀疏,脱落者,按压阳⽩还能刺激⽑囊根部营养和⾎液循环,促进眉⽑⽣长。
对⼥性⽽⾔阳⽩是很好的美容⽳位。
2、印堂⽳位置:⼈体的⾯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作⽤:经常按摩印堂⽳可以改善额头代谢情况,除皱洁⾯,润肤降⽕,促进⽓⾎循环,淡化抬头纹,提亮额头肤⾊。
⽅法:将中指的指腹放眉中⼼处,⽤指腹揉按⽳位,⽤⼒适度,每天早晚各揉按⼀次,每次⼤约2~3分钟,也可采⽤右⼿拇指、⾷指捏起两眉间的⽪肤稍向上拉的⽅法,每⽇早晚各提拉50~100次。
3、太阳⽳位置:位于头部侧⾯,眉梢和外眼⾓中间向后⼀横指凹陷处。
作⽤:此⽳位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眼睛疲劳、浮肿,缓解⾯瘫,鱼尾纹,上睑下垂,湿疹,头痛,⽛痛,提神,亮眼,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法:正坐,双⼿举起,掌⼼向内,以⾷指指腹按揉两侧太阳⽳,⼒度适中,每次按揉2分钟。
4、鱼腰⽳位置: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中的⽳位。
作⽤:疏经活络,眼睑下垂,脱眉,鱼尾纹,近视,斜视。
改善疲劳与头痛、消除眼部⽔肿、⿊眼圈等。
⽅法:⽤⾷指在眉⽑处以画圈的⽅式进⾏轻揉按摩,直⾄眉⽑处感觉到热为⽌。
5、攒⽵⽳位置:眉⽑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疏经活络,明⽬,缓解眼睑下垂,近视,斜视,呃逆,头痛,眼疾,眼部浮肿等。
⽅法:按摩攒⽵⽳⽤⼤拇指和⾷指以画圈的⽅式直接按压双侧眉头,使劲⼀点,按压下去⼏秒钟,再松开。
可令疲劳的双眼⽴刻得到放松。
面部美容是美容的核心内容,而面部皮肤又与面部有直接的关系。
一个人脸上长有雀斑或蝴蝶斑必然影响面部的美。
进行面部美容经穴按摩,不仅使面部舒服,明目安神,而且具有防治雀斑、蝴蝶斑等功效。
(一)按摩的穴位及其主要手法面部按摩的主要经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等。
主要穴位有:阳白、光明、童子、四白、下关、率谷、耳门、听宫、风池、头维、颊车、承泣、足三里、迎香、外关、合谷、内关、颧、睛明、丝竹空、攒竹、人中、承浆。
还有一些经外奇穴:医明、印堂、太阳、球后、上迎香、颊承浆等穴。
主要手法:推、摸、点、按、摩、压、揉、掐、切。
(二)成套手法的操作及步骤第一步:推摩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人员站在其后面,用两个大拇指肚从睛明穴开始,顺鼻梁直下推摩至迎香穴。
反复作十至十五次。
再从鼻尖至上,摸至印堂穴,反复作十至十五次。
手法要轻而柔和,然后按点印堂穴不动(十秒钟左右)。
第二步:分推法先由印堂穴沿眉骨分推,至太阳穴。
轻按力从内上手。
可促进皮下组织变化。
强制气血运行,改善皮质细胞的活力,再有太阳穴延耳前推至耳门穴和听宫穴。
按后轻轻抬起,但手不离位,用拇指与食指的指肚对合,轻捏耳垂,捏住下拽,再向上提耳尖2、3次。
随后从印堂穴分推眉骨至太阳穴按一下,手不离位,及推至耳门穴按一下,再推至听宫穴按一下,接着向下推,一直沿下巴壳窝推至人迎穴不要按压。
最后是从印堂分推至太阳穴,再轻按一下。
由太阳穴向后推至率谷穴,换中指用指肚推至风池穴。
这是中指肚按住风池穴,大拇指肚按在太阳穴上。
两手按好后,中指揉风池穴十至十五圈,然后用轻力向后拉提二三次。
这一手法能促使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经脉活跃,气血加快运行,使面部皮肤冲血,温度得以调节,加速新陈代谢,从促进皮肤舒展,达到防止面部皱纹的目的。
第三步:切掐法用两手大拇指切掐眼眶,分为上下切掐。
先切掐上眼眶3至5次,后切掐下眼眶3至5次,上下都有睛明穴切掐至外眼角。
面部穴位及按摩手法专业版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常见面部穴位一、常见的面头部穴位1.百会穴:定位:将耳廓向前对折,由两耳间连线跨越头顶,与头部前后正中线中点作用:主治头晕、休克、高血压、神经衰弱等2.神聪穴:定位: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共4个作用: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3.神庭穴:定位: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0.5寸作用:主治眩晕、头晕4.头维穴:定位:额角直上0.5寸作用:主治而神经痛、面部神经麻痹等一、常见的面头部穴位5.上星穴:定位:前发际线正中直上一寸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6.太阳穴:定位:眉梢与外眼角向后约一寸作用:头痛、眼部疾痛等7.风池穴:定位: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间的凹陷处作用:眼部近视、鼻炎等8.风福穴:定位:后发际直上一寸处作用:颈部强痛、中风不语等二、眼部穴位1.印堂穴:定位:两眉连线中点作用:眼头痛、眩晕、鼻病等2.攒竹穴:定位:眉头内部凹陷中作用:头痛、流泪、目赤肿痛等3.鱼腰穴:定位:眉毛中间作用:眼部疾病等4.丝竹空: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作用:偏头痛、眼部疾病等5.瞳子髎:定位:外眼角外侧0.5寸作用:头痛、目肿痛等二、眼部学位6.晴明穴:定位:内眼角上方0.1寸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7.球后穴:定位:眼眶下缘1/4与内侧3/4交界处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8.承泣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眼下眶缘边缘止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9.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一寸作用:眩晕、头痛等三、鼻周穴位1.素髎穴:定位:鼻尖正中作用:鼻炎、鼻塞等2.迎香穴:定位:鼻翼旁开0.5寸,鼻唇沟中作用:鼻炎、鼻塞等四、唇周穴位1.地仓穴:定位:口角处侧旁开0.5寸作用:面部N麻痹等2.人中穴:定位:人中沟中1/3处作用:面瘫、面肿等3.承浆穴:定位: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作用:面瘫、面肿、吃痛等五、面颊部1.颊车穴:下颌角上约一寸处,咀嚼肌肉隆起处作用:牙痛、腮腺炎、面部神经麻痹等六、耳部穴位1.听宫穴:定位:耳屏前0.5寸为张口取之作用:耳部疾病2.听会穴:定位:耳屏下切际前0.5寸作用:耳部疾病3.耳门穴:定位:耳屏上切际前0.5寸作用:耳部疾病4.翳风穴:定位:耳垂后方凹陷处作用:耳部疾病第三节面部按摩方法作用升高皮肤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使氧化和营养物质通向按摩部位保证皮肤组织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头面部常用穴位
1、印堂穴: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2、神庭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3、攒竹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4、鱼腰穴:位于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5、丝竹空穴:在眉梢凹陷处。
6、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
7、上关穴: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8、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9、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10、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11,头维穴: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12、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13、耳门穴:位于面部,在听宫穴上方,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14、颊车穴: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5、听会穴: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16、大迎穴:位于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17、素髎穴: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18、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19、哑门穴:在向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强间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穴上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