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总结】心脏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23.37 KB
- 文档页数:3
成年先天性心脏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一、成人先心的麻醉要点
1.因CHD可成功外科治疗,同时出现和CHD患儿同样多、甚至更多的ACHD
2.可能需要心脏外科手术干预首次修复,早期缓解术后的再修复,因人工材料无法生长而再次手术,或
将次优手术转变为更现代化的手术
3.有多种类型的疾病损伤可能因为需要非心脏手术而被非心脏专科的麻醉医生遇上
4.如有可能,患者中度至复杂程度ACHD非心脏手术应在成人心脏外科中心完成,并由对ACHD有丰
富经验的麻醉医生指导
5.麻醉医生对成人先心病患者的术前访视极为重要
6.麻醉前需仔细阅读患者的心脏相关检查与评估
7.画出解剖和血流路径图来帮助简化病变,常是简单且有启发性的方法
二、先心患者可能合并的系统疾病
1.潜在心脏疾病
①肺动脉高压
②心衰
③心律失常
2.潜在呼吸系统合并症
①顺应性下降
②大的高压性肺动脉压迫气道
③小气道压力高
④脊柱侧弯
⑤咯血(伴有终末期艾森曼格综合征)
⑥反复的喉返神经损伤
⑦对缺氧的反应性差
⑧紫绀患者血气监测PaCO2偏低
3.潜在的血液系统合并症
①有症状的高粘滞血症
②出血倾向
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异常
④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⑤血小板减少。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如下:1. 个体化麻醉管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管理计划,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和监测指标的设定。
考虑到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应在麻醉管理中特别注意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2. 心电监测:在手术中应用心电监测仪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征兆。
如果患者有持续心电图异常或心肌缺血的表现,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增加氧输送和调整药物。
3. 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应考虑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时调整液体管理和药物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4. 心功能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易受损伤,手术麻醉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心肌缺血和损伤,例如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低血压和低血氧等。
5. 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尽量减少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可使用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药物,如引导剂等。
6. 合理使用血小板抗聚集药物:冠心病患者手术后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7. 术后监测和护理: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还需加强护理,遵循术后护理原则,包括卧床休息、疼痛管理、避免感染等。
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手术类型、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和相关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个体化处理。
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技术一、概述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为7%-ll%,其中42%属于心脏并发症。
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并发症或死亡与患者手术的缓急、手术种类、术前临床风险因素(合并症严重程度)及活动耐量相关。
2014年,欧洲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先后发布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指南,推荐术前麻醉医生或多学科团队应该通过个体化的心脏风险评估识别高危患者。
临床医生在术前应该首先评估手术的风险和紧急性;其次,评估临床危险因素即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情况;最后,综合考虑临床风险因素、手术风险和患者运动耐量的相互作用,与患者共同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此方案能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优化治疗,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
二、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一)术前准备1.术前评估(1)非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心脏风险分层:常用的3种风险评估方法如下。
①修正后的心脏风险指数(RCRI):RCRI能简单有效地评估围术期重要心脏并发症的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搏骤停或心室颤动)。
它有6个独立的围术期心脏并发症的风险预测因素,即高危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缺血性心脏病病史、脑血管病史、术前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术前血清肌酎>2.0mg∕dl0当患者存在两项或以上风险因素时,围术期心脏事件风险高,反之则风险低。
②心肌梗死与心搏骤停风险预测原则,是美国外科医生协会手术质控计划(NSQIP)于2011年创建的心脏风险预测模型。
该模型直观地以百分比代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肌梗死或心搏骤停的可能性。
其分辨率高于RCRL尤其是预测主动脉或外周血管手术的心脏并发症。
NSQIP心脏风险预测原考虑的因素是ASA分级、活动耐量、年龄、异常肌酎C>L5mg∕dl)与手术类型。
手术风险计算器(Surgicalriskcalculator),即NSQIP于2013年创建的特定手术的风险预测模型。
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需要接受非心脏手术。
在这种情况下,麻醉处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在手术期间容易出现心脏并发症。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需要有明确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血管功能。
麻醉医生需要获取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心功能状态,药物治疗情况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况。
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对于高危患者,应选择较为安全的麻醉技术,如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等,避免使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镇痛麻醉。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液体管理,确保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稳定。
手术前、中、后都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况,特别是手术中和手术结束后容易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对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药物治疗、液体管理、电复律等,确保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稳定。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恢复情况,特别是需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对于有需要,需要在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和随访,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和随访。
希望通过这些原则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保护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
心脏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一.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1.心脏疾病危险分层1)高危a)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b)失代偿性心衰c)严重的心律失常d)严重的瓣膜疾病●最危险的两个因素: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充血性心衰●较公认的择期心脏手术禁忌证:心肌梗死不足一月且症状和检查证实存在持续性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失代偿性心衰和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
2)中危a)轻度心绞痛(加拿大分级I或II级)b)代偿期或心衰早期c)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性)d)肾功能不全3)低危a)高龄b)ECG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c)非窦性节律(如房颤)d)心功能状态差(如提一袋杂物不能上一层楼梯)e)脑卒中病史f)未控制的高血压病2.心功能分级:目前多采用NYHA分级I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一般体力活动引起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5.6.根据RCRI二.术前检查1.常规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室壁运动情况、室壁厚度、有无室壁瘤,心肌收缩及收缩时共济失调,瓣膜功能、跨瓣压差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2.经食道超声多普勒可动态连续监测上述指标,急躁发现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并可评估心脏手术的效果,目前常用于心血管术中监测三.术前综合评估1.体能状态指患者的体力活动能力,用代谢当量水平(metabolic equivalent METs)表示● 1 MET是指休息时的氧消耗,是基础单位●>7METs:体能状态良好;4~7METs:体能状态中等;<4METs:体能状态差2.四.1.洋地黄类药物●主要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快速心室率和房颤或房扑病人等,以改善心功能和减慢心室率●常用药物地高辛一般主张术前一天停药,术中、术后按需追加2.利尿剂1)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病人2)会引起低钾,通常连续用药两周以上即使血钾在正常范围,体内总钾量下降30~50%,术前应注意补钾,使血钾>3.5mmol/L;长时间利尿应与保钾利尿剂合用3)利尿还引起血容量减少,术前应适当纠正五.心脏病病人麻醉和围术期管理的一般原则1.及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2.避免心脏前负荷增加过多,同时也要防止输血和/或输液不足造成低循环动力3.避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或PaCO2长时间低于30mmHg4.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剧烈波动5.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循环功能不全的先兆和各种并发症6.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手术创伤六.麻醉选择的原则1.止痛完善2.不明显影响心血管系统的代偿功能3.对心肌收缩力无明显的抑制4.维持循环稳定5.不促使心律失常发生和增加心肌氧耗量。
心脏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一.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1.心脏疾病危险分层1)高危a)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b)失代偿性心衰c)严重的心律失常d)严重的瓣膜疾病●最危险的两个因素: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充血性心衰●较公认的择期心脏手术禁忌证:心肌梗死不足一月且症状和检查证实存在持续性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失代偿性心衰和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
2)中危a)轻度心绞痛(加拿大分级I或II级)b)代偿期或心衰早期c)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性)d)肾功能不全3)低危a)高龄b)ECG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c)非窦性节律(如房颤)d)心功能状态差(如提一袋杂物不能上一层楼梯)e)脑卒中病史f)未控制的高血压病2.心功能分级:目前多采用NYHA分级1I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一般体力活动引起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3.心脏危险指数(Goldman)项目内容计分病史心肌梗死<6个月10年龄>70岁 5 体检第三心音、颈静脉怒张等心衰症状11主动脉狭窄 3 心电图非窦性节律,术前有房性早搏7持续室性早搏>5次/min 7 一般内科情况PaO2<60mmHg,PaCO2>50mmHg,K+<3mmol/L,3BUN>18mmol/L,Cr>260mmol/L,SGOT升高,慢性肝病征及非心脏原因卧床腹内、胸外或主动脉外科3 手术急诊手术 41总计53 4.心功能分级与心脏危险因素计分对围术期心脏并发症及心脏原因死亡的关系心功能分级Goldman计分心因死亡(%)危及生命的并发症(%)I 0~5 0.2 0.7II 6~12 2.0 5.0III 13~25 2.0 11.0IV ≥2656.0 22.0参数计分高危手术(腹腔内、胸腔内和腹股沟上的血管手术) 1缺血性心脏病 1慢性心力衰竭史 1脑血管病史 1需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 1手术前肌酐>2.0mg/dl 1总计 66.根据分级计分心脏并发症发生率1级0分0.4%(低危)2级1分0.9%(低危)3级2分 6.6%1。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概述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在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麻醉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
病情评估在进行麻醉前,对患者的冠心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非常重要。
应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病史、心肌缺血情况、心脏功能以及是否接受过血管重建治疗等信息。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麻醉管理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心脏灌注压和心肌供氧平衡。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的药物。
对于严重冠心病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可以提供更好的呼吸和循环控制,降低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然而,全身麻醉可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
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肌耗氧量,并有助于术后镇痛。
然而,区域麻醉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术后管理术后管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心电图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心脏灌注压和心肌供氧平衡。
在术后镇痛方面,应尽量选择对心脏影响较小的镇痛药物和方法。
总结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术前评估和制定麻醉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冠心病病情和手术需求。
在麻醉过程中和术后管理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脏功能,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以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全面的麻醉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麻醉期中国专家临床管理共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心脏病患者需要进行非心脏手术。
围麻醉期是患者面临手术的重要阶段,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
心脏病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一.心脏病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
1.心脏疾病危险分层
1)高危
a)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b)失代偿性心衰
c)严重的心律失常
d)严重的瓣膜疾病
●最危险的两个因素:不稳定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充血性心衰
●较公认的择期心脏手术禁忌证:心肌梗死不足一月且症状和检查证实存在持续
性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失代偿性心衰和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
2)中危
a)轻度心绞痛(加拿大分级I或II级)
b)代偿期或心衰早期
c)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性)
d)肾功能不全
3)低危
a)高龄
b)ECG异常(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
c)非窦性节律(如房颤)
d)心功能状态差(如提一袋杂物不能上一层楼梯)
e)脑卒中病史
f)未控制的高血压病
2.心功能分级:目前多采用NYHA分级
I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不受限。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一般体力活动引起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