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

祖先崇拜由此产生,亲族观念由此得到巩固。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文字,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区别与认同主要靠图腾标志、图腾文化,通过认亲得到同部落、祖先、神灵的保佑,求得平安。同一图腾的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图腾一般以纹饰的方式呈现在中国古代玉器上。玉器纹饰可分为实体纹饰及图案纹饰;现在以龙来作说明,如果全器雕作龙形,龙就是实体纹饰,但如果在一个容器的表面琢龙形,龙就成为图案纹饰;龙是先有实体纹饰,再演化到图案纹饰,而螭开始时就是图案纹饰,一直就没有出现过实体纹饰。

人类在游牧、渔猎时期比较重视动物,较不重视植物,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动物纹饰比植物纹饰起源要早得多,这是可以理解的。古人敬畏大自然的力量,于是塑造出了一些神怪动物,作为图腾加以崇拜,最有名的就是龙、凤、虎、龟称为“四灵”,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很自然的将他们的图像刻在玉器上,以显示出玉器的尊贵,供帝王佩戴、把玩。到了战国晚期,除了四灵以外,又多了螭,并且风行整个汉朝。汉武帝时,狮子由西域进贡到中国,人们惊叹于狮子的凶猛威武,便以狮子的造型,加上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天禄”这个神异动物,天禄大多是以实体出现,作为图案纹饰的较为罕见。东汉时,人们又塑造出麒麟这种神兽,也有作为图案纹饰;麒麟造型虽不如天禄威武,但却流传得更加久远,更加深入人心。

一、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动物纹饰特点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有多种文化出现,以下介绍三种纹饰发展较具有特色的文化中的动物纹饰。

图1. 良渚鸟纹图2. 龙首纹

(二)夏商西周时期

夏代玉器发现很少,但却上承新石器时代预期的造型、风格,下启商代玉器之先声,其在历史交替时期的承上启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商代早期动物形象的配饰开始出现,高峰期在商代晚期,玉器工艺得到了蓬勃发展,品种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

时期纹饰特点典型纹饰

龙纹凤鸟纹其他夏主要动物纹饰为

兽面纹,橄榄形

眼眶,圆眼珠,

宽鼻翼,阔口,

见于柄形器。

商纹饰极为丰富,

牛面纹、虎面

纹、饕餮纹等兽

面纹常见,还出

现了龙首纹和简

化的蝉纹。纹饰

刻划短直线多于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

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

头有角,角似柱形或蘑菇

头形。眼睛多作“臣”字形

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

眼,且多雕成张大嘴姿

态,以表示凶猛。商代早

晚期凤鸟纹图案逐

渐增多,大多采用

写实、概括和夸张

相结合的手法进行

雕琢。尾长如孔

雀,头上有大冠,

且弯喙,轮廓简

蝉纹始于商

代,其线条

简单、有

力,均为大

圆眼。

弧形线,粗线多于细线,阴线多于阳线,刀锋较硬。期龙身上纹饰有单线条和

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

为多,有棱有角。商代晚

期在龙身上出现的纹饰有

重环纹、单环纹、三角

纹、菱格纹和云纹。

练,纹饰规整,特

点突出,系用小型

勾砣制成。

西周主要动物纹饰有

龙纹、凤鸟纹、

鹦鹉纹、兽面

纹。纹饰线条流

畅,弧形线多于

短直线,讲求曲

线美。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

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

弯形或弧形,出现了云纹

式的耳形角,眼睛呈斜方

格纹眼和臣字形眼,但臣

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

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

独有的风格。此外这时期

大多不刻画龙足,龙身上

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

饰作用,均由砣具制成。

凤鸟,圆眼勾喙,

在线条上逐渐摆脱

了那种严谨规整的

直线条的束缚,开

始用斜砣雕琢,以

弧线为主来塑造凤

鸟形象,线条流

畅,是以内细外粗

的双线纹组合而

成,使凤鸟而得更

加活泼舒展。

图3. 商西周凤纹

(三)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绝大多数都装饰有纹饰图案,有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两种,这些图案的特点是样式繁多,雕刻细密,纹饰抽象深奥。

时期纹饰特点典型纹饰

龙纹蟠螭纹蟠虺纹

春秋纹饰造型以龙首纹是春秋玉器的始于春秋,河南温蟠虺纹中蟠是环

阴线龙首纹最为多见。主要动物纹饰有龙纹、蟠螭纹、蟠虺纹等。其中蟠螭纹和蟠虺纹是春秋时期新创的纹饰。纹饰造型和布局特点是满布均细。主体纹饰。。此时的

龙首纹造型基本上都

是由单阴线或双阴线

勾云纹或卷云纹构

成。在一件玉器上,

龙首纹按一定的方式

排列,极为细密,龙

眼细小难辨,不见龙

身,龙口吐舌。龙首

纹造型有具象形、概

括形,抽象形三种。

县出土的玉龙,刻

有典型的螭纹,其

中之一者为一头双

身,有眼眶,无眼

珠,身有鳞纹,无

角无足,尖尾。

绕,虺是小蛇,蟠

虺就是盘卷状小

蛇。纹饰极为细

密,圆首尖嘴,圆

眼短身,下方配有

龙鳞纹,表示蛇龙

皆属水物。

战国纹饰造型基

本上延续春

秋时式样,

如蟠螭纹

等。

进入战国早期,龙

纹分解的现象已经极

为普遍,如湖北随县

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的一件玉壁,其纹饰

单元为涡纹及卷云

纹,实际是六个分解

后的龙纹。进入战国

中期,龙纹分解现象

已罕见,卷云纹、长

尾蝌蚪形纹和变形长

尾蝌蚪行纹几乎绝

迹。

蟠螭纹很多,变化

也很大,经常与其

他纹饰组合成复合

纹。战国的螭纹造

型可分为三类:①

短身形,一首二

身,一身刻细鳞

纹,一身刻束丝

纹,每身有四足,

足分两爪;②细长

身形,二螭相交

缠,各有两足,足

分二爪;③螭头分

为有耳形和无耳

形。

图4. 战国蟠龙纹

(四)秦汉时期

秦代装饰用玉出土不太多,目前所见精品亦少。

两汉是目前发现玉器最多的时代,也是纹饰与造型艺术最为丰富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纹饰与造型被后世仿效至今,如螭纹、龙纹、凤纹、熊纹、虎纹、貘纹、鸟纹等不仅有着结实的机头、矫健的身躯,而且其身体的扭曲、游动感是后世玉雕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龙纹、螭纹的刻划,张力十足,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图5.汉代龙纹凤纹(五)隋唐宋辽金元

从隋唐时期开始,玉器的品种和艺术风格呈现出新的变化,逐渐摆脱了神秘感,向世俗化发展,出现了更多、更贴近人们生活的纹饰。

时期纹饰特点典型龙纹特点典型凤纹特点其他纹饰特点

隋除了传统的龙

纹、凤纹等动物

纹和几何纹,纹

饰中逐渐出现了

以生活中一些常

见的动物为原型

的纹饰,如蝴

蝶、鸳鸯、鸿雁

纹等和植物纹

饰,如装饰于玉

簪花和玉梳背上

的海棠、石榴、

牡丹等。唐至元代的龙

纹以阴刻线、

剔地浅浮雕、

高浮雕或透雕

表现,龙形一

般头长而细

窄,上颚长而

尖,唇部略

翘,眼形细

长,有飘发,

龙身似蛇身,

鳞纹多呈网格

状,龙身龙尾

近似于蛇尾,

龙爪三趾或四

趾。龙的周围

往往有云纹和

花草纹作衬

唐至元代的凤

纹以阴刻线、

剔地浅浮雕、

高浮雕或透雕

表现,凤喙短

钝,头上有冠

羽,双翅展

开,尾翎飘

逸,末端分三

叉,两爪贴

腹,凤的周围

往往有云纹和

花草纹作衬

底。

唐唐代的鸟纹眼睛呈三角

形,翅宽而短,翅尖前翅

或指向身后,翅上有细长

的阴刻线。宋代鸟纹中常

见衔花绶带鸟、大雁和孔

雀。

唐代花叶纹有海棠、石

榴、牡丹、忍冬、卷草、

荷花、野菊等。宋元时期

花草纹有荷花、牡丹、折

枝花、凌霄花、灵芝、百

合、樱桃等,分大小两种

风格,大花较厚,较少层

次变化,小花雕琢精致,

花叶相互叠压,分出层

次。

宋宋代玉器的使

用不局限与统治

阶级,而且为社

会各阶层所接

受,并逐渐商品

化。以禽兽花卉

为主体,纹饰种

类更为丰富,写

实能力较强,形

神兼备,其工艺

具有极高的造

诣。底。常装饰于

玉佩饰和器皿

上。

宋代鱼纹的特征在“鱼式

佩”中已大致写出,身形

一般较古朴,无鳞鱼则长

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

活,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

阴刻弧线,鱼眼小圆坑,

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

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

形鳞。

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

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辽金辽金是北方草

原游牧民族建立

的政权,其玉器

作品多表现自然

界的动物,充满

山野情趣。很多

玉器纹饰并不是

单一的,而是由

几种图案组合而

成的。

图6. 唐宋鸟纹花叶纹

图7. 唐宋龙纹

(六)明清

明代玉器器形种类丰富,用玉范围广泛,动物纹饰题材多选用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动物,尤其是龙、凤、鹿、麒麟等瑞兽和莲花、牡丹、灵芝、松、竹、梅等花卉图案最为多见。早期继承元代的春水玉风格,构图疏朗饱满,富有生气。晚期繁华细密,趋于程式化,缺乏活力。

清代玉器动物纹饰取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写实性植物、动物;二是具有吉祥寓意的抽象化的动物;三是具有绘画风格的动物组合图案。纹饰造型结构繁缛,细密繁华,加上充分利用浮雕、高浮雕、镂雕和圆雕技法,有的增加纹饰的立体感,有的纹饰与器形合一。

图8. 明清云龙纹

图9. 天鹅穿花纹

二、总结

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古玉器图腾纹饰演变的了解,可以发现各种纹饰不仅起到装饰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纹饰或许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或许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甚至或许可以作为判断这个物品真伪的依据之一,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图案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特点 云雷纹 春秋早期玉器装饰纹样,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云雷纹呈“S”形,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比较细密。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项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却显得比较呆滞,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便成为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谷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又称之为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凸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谷纹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纹饰之一,由于谷纹制作难度很大,所以它所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 玉镂雕螭龙合璧,战国,直径11cm。清宫旧藏。 此璧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变,圆形,内、外边沿略平。璧两面皆饰凸起的谷纹,作交错的斜线排列,谷粒呈旋状。璧孔内镂雕一螭龙。 蝌蚪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是从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是在谷粒的边缘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故得名“蝌蚪纹”。其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是随意而为,但装饰效果很好,长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卧蚕纹 春秋战国装饰纹样,有谷纹派生出的一种纹饰,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谷粒的边缘上琢出一条弧线,形似卧蚕,故称“卧蚕纹”。卧蚕纹的谷粒和弧线大笑比例匀称,一般分布在云纹和蟠虺纹之间,似为随意而为,与蝌蚪纹较像。;流行于春秋晚期的玉器上,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青玉蚕纹璜,战国,长11.3cm,宽1.7cm,厚0.5cm。 云纹

春秋战国玉器装饰纹样,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式有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雕琢的,也有随意而为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美观富丽。云纹式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其派生出的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玉云纹剑首,战国,外径5.3cm,厚0.7cm。清宫旧藏。 此剑首玉质青白色,呈薄片状,中心有圆孔,一面花纹较复杂,环孔有一周6瓣柿蒂纹,其外又有两周阴线勾云纹。另一面以双阴线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素而无纹,有3个隧孔,外区饰“丁”形勾云纹。 勾连纹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欧阳家百(2021.03.07)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古玉的沁色_染色及鉴别

古玉的沁色、染色及鉴别 许小玲 (杭州文物公司,浙江杭州,310006)Ξ 摘 要:对古玉颜色的鉴别是玉器鉴赏与断代的重要依据。分析了古玉中的各种沁色与染色方法,阐述了古玉中沁色与染色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关键词:古玉;沁色;染色;鉴别 中图分类号:P619.2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2214X(2001)022******* 通过玉器的颜色看玉,这是鉴定玉器的一项基本功。玉器的颜色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玉料本身所具有的颜色,称为“玉色”,它是由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的成分和含量决定的。行业上,习惯将玉色分成生坑和熟坑。“生坑”是指玉器从土中挖出后的表面本色,色泽发闷;“熟坑”是指经手的长期盘摸掌玩之后,表面显出油润、光亮、细腻的自然光泽,又叫“盘色”。然而,最容易混淆的是玉器的沁色和染色。鉴别玉器的沁色与染色,是玉器断代和估价的重要依据。 1 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又叫“浸色”,在旧货市场和文物商店的同行中称其为“土沁”。由于受不同土质的侵蚀,玉器受沁后的颜色也不同。《玉记》(清代陈性)中对何种物质沁入玉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做了说明:“有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坩黄;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坩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此外,杂色甚多,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总名之曰十三彩。”《玉记补》一书中还列有27种古玉颜色的名称。从实物资料看,古玉沁色中确实有带上述颜色的作品,常见的有土黄、土灰、黄赭、锈红、灰色斑点等。 玉器的沁色还存在地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最明显的是水沁与非水沁的区别。所谓水沁是指玉器上的一种白色沁,呈白雾状,点点片片,或沁于表皮,或侵蚀表皮沁于皮层内,严重的水沁浸入玉质之中,呈鸡骨白色,又称石灰沁。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不仅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而且同埋藏前的人工染色也有关。 2 人工染色 人工染色是在玉器的表面或沿晶粒间及裂隙处加染颜色,以达到改色的目的。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技 第3卷 第2期2001年 6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Journal of Ge m s and Ge mmol ogy V ol.3 N o.2 June 2001 Ξ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作者简介:许小玲,女,1955年生,馆员,主要从事文物鉴定与贸易工作。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如何辨别古玉的真伪

“神韵”一词,在古玉保藏界具有极高的运用频率。一般,有经历的专家老是视“神韵”为古玉鉴识的要旨或魂灵。一些老道的藏家,常常审察一件真赝未卜的玉器,假如最后得出的是“缺一口气”或“有一点滋味”之类的定论,那么,这儿所谓“气”与“滋味”,大致指的即是“神韵”了。可见,假如要必定或否定一件古玉,没有比“神韵”两字更有说服力。“神韵”在古玉的区分和断代上,有时的确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效果。 那么,“神韵”是什么?怎么去玩味或掌握古玉“神韵”的审美内在?这的确是一个古玉鉴藏者不能不去重视和澄清的疑问。望文生义,所谓“神韵”,“神”者,神态、神采也,这是归于表象的视觉感触;而“韵”者,气韵、神韵也,是归于内在的心思感触。是不是能够这样以为,在咱们的审美进程中,假如经过对器物的表象特征观察,然后能够体会出器物本身由内而外天然发出出来的一种精力或气质,那么,咱们也就等于抓住了该件物体的“神韵”。因而,“神韵”仅仅一种逼真而又宛转的审美领域。只需称得上“形神兼备”的古玉,才算具有“神韵”的特质。 由于经历、学识和修养,态度、观念和办法,视角和感悟等等的差异,使大家在关于古玉神韵的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合或贰言。面临一件被评说的玉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孰智孰仁,又常常是议论纷纷。这即是古玉保藏领域一个十分实际而又严峻的疑问,即怎么以审美的视觉,透过不相同时代古玉所承载的历史文明内涵,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正确了解并掌握“神韵”的真理。 从美学含义上来了解“神韵”的内在,领域宽广。下面举几个比如,看看能否关于咱们在感悟古玉的“神韵”上有些启示。 狞厉之美中国古代玉器,不光记录了新石器期间以来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展的悉数进程,而且见证了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华夏文明。大约从炎黄时代直到殷周,氏族部落之间的大规划兼并战役,以及由此而来的严酷掳杀、俘获和暴力压迫,是史前最遍及的社会场景。因而,对这种野蛮吞并的夸耀和对暴力与武功的张扬,以期到达震撼异族,保佑本身的神力,即是古代艺术系统中狞厉之美得以发生并不断开展的土壤。这种艺术的表现,在以“食人未咽”的贪吃纹装修的商周青铜礼器中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因而,在“以玉为兵”的时代及其今后,玉器毫不例外地扮演了这样的人物。从良渚期间的神人骑兽玉饰和很多出土的兽面纹玉琮来看,那种奥秘而又恐惧的狞厉之气现已跃然于眼前。而商周期间重复出现的贪吃纹玉饰,以及神情或严肃严肃或威猛狰狞的玉人、玉兽更是这个时代美学精力的规范符号。以图1为例,咱们看到,玉工在刻划玉人时所展示的圆瞪的双目、龇咧的大嘴、表现男人性别特征的略显夸大的鼻子,以及威武而狰狞的脸部表情,线里刀间都闪现出一种神圣不行冒犯的狞厉之美。这种玉人首形象,尽管野蛮,乃至恐惧,却依然保持着无穷的美学魅力。假如不写入激烈的宗教信仰和精力血液,是断不能随意刻画和刻划的。即便 神等等,都能够看到这种狞厉之美的影子。大家对玉的功用得出“辟邪、护身、保平安”的定论,不能不说是这种初始美学观念的连续。

古玉沁色鉴别

拉曼光谱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 2012-01-20 11:14:58| 分类:历史艺术 |字号订阅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一 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 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 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它因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蚀变现象。玉器做旧就是通过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宋代以来,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清代陈性《玉纪》、刘心谣《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等著作,都对做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现代做旧仿古的手法早已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现代做旧者一般都是综合性

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

古玉鉴赏—春秋玉器特征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 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 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春秋古紋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 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 图。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

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虺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 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二、主流线条 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 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 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 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 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战国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战国组合纹。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 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2、战国谷纹。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 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 一、从材料鉴识古玉 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在良渚文化被采用。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是真正意义上的“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 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 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的花纹图案样式繁多,雕刻细密,抽象深奥,给人一种神秘感,从结构来看,纹饰有几何形和动物形两种,其中以几何纹为多. 几何纹中以圆形、弧形和方折形线条为主,对称性强,既可看出单组纹饰,又能一组组连接起来,逐渐扩充为整体纹饰,动感极强,变幻无穷。 最常见的几何形纹有谷纹、涡纹、云纹、雷纹和勾连纹,装饰在壁、环、璜和龙等玉器上。谷纹又称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突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经抛光后闪闪发光,十分悦目。谷纹的名称是由它浅浮雕的半圆形凸起似谷粒而得来的,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由谷粒派生出来的纹饰中,一种称为“蝌蚪纹”,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涡纹是以阴刻手法雕刻的水旋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较少。春秋时期,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状。涡纹简单、美观,战国时被大量华采用。 云纹状如云头形,多阴刻或浅浮雕,每组云纹是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随意刻成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富丽美观。云纹也是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它派生出的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雷纹是一种线条方华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雷纹呈S形纹,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较为细密。这是春博物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 勾连纹源于雷纹和云纹,阴刻,是春秋战国时期图案中最为繁杂的一种,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不过线条已由方折变成圆弧。最早的勾连纹玉器见于春秋中晚期,双勾线,婉转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战国时期的勾连纹集中了雷纹、云物华纹和涡纹的特点,整齐平稳。派生出的图案也很多,颇具特色的是勾连云纹,将几组云纹对称地勾连博在一起。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有的器物上出现了通体十分规整和细密的勾连云纹华物,非常华丽。 为什么在几何形纹饰中很少见到直线形图案呢?这可能与古人的审美观有关。 春秋战国玉器大多数作圆形或弧形,特别是装饰品,即使是转物折处也琢成弧角。这样的玉器如果装饰上直线形纹饰,就会影响整体美观的效果,而饰以圆弧形为主体的纹样,则显得和谐统一。商周的圆形玉器璧、环等,几乎看不到纹饰,这是因为当时的琢玉水平还达不到琢制细密对称纹饰的程度,所琢纹饰以直线物或长弧线为主;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琢玉水平空前提高,任何纹中物饰都可以随心所欲的雕琢出中博来了。 动物形纹饰有神兽和写实动物两种,最常见的是兽面纹和螭虎纹。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用阴刻或浮雕手法琢出狰狞凶猛的兽首,常装饰于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之一的玉彘及玉铺首上。兽面纹出现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时期,战国至汉代很盛行。兽面纹玉器,后世仿造非常多,但都未把握住细部特征。 辨认春秋至汉代的兽面纹,关键在于眉毛与鼻的刻线是粗连的,眼睛一般为菱形,抓住了这个特征,一般很容易识别出仿制品。 螭是龙的一种,因形状似虎而物称为螭虎。 螭虎纹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纹饰,常以高浮雕或透雕琢出,作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装饰玉璧、剑饰和玉印等器物。古人将螭虎作为天空游弋的神兽,因此在塑造螭虎形象时,往往衬

春秋时期玉器纹饰

春秋时期的玉器 2012.08.5 暂无评论23,327 次阅读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发展,手玉业的玉器、铜器、陶器、金属货币、纺织、漆器、铁器等,获得极大进步。 玉牛形,商代,长4.8cm,孔径0.9cm。 玉料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斑,筒状,牛形,一端较细,为牛首,另一端较粗,雕牛尾,四肢收于腹下。其横截面近于方形,两端间有一通孔,孔壁有螺旋纹。商代玉石器中有一定数量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多为牛头形,整身的立体造型较少。这件作品较好地表现了牛的全形,艺术手法简练,外表可分解为上、下、左、右四个面,方圆兼顾。中孔较粗,可穿绳接连其它器物。 东周玉器是继西周之后的高峰发展期。数量丰富,出现不少新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也有新变化,形式美的标准大大提高。玉器的总体风格是:细腻精美。统治阶级享玉,由西周时代注重礼仪性;转向注重装饰审美性。故此,装饰品占主导地位,礼仪器与之相应发展。

玉虺龙纹冲牙 玉虺龙纹冲牙,春秋,长7.4cm,端宽1.5cm,厚0.3cm。 玉冲牙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状,形似弧形长牙,上端宽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绳悬挂。冲牙表面饰阴线刻出的花纹,线条呈方折状,图案中隐有多个虺龙纹。此种方折的阴线纹图案在陕西地区发现的一些春秋时期的玉器上也可见到,据此推测这件玉冲牙为春秋时期我国西部地区的作品。此件作品造型简练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时期关中地区佩玉的风格。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前770年)至周敬玉四十四年(前476年),史称春秋。春秋的考古发掘遗址,主要分陕西及中原两大区域。陕西有宝鸡福临堡、茹家庄、阳平奏家沟、益门村、凤翔八旗也、石家营、姚家岗、瓦窑头、高庄、河南屯、长安客省庄、雍城马家庄、南指挥乡、户县来村、城南关、铜川枣庙、陇县边家庄、十脂桃树前;河南有陕县上村岭、斯州下寺、温县西张计、光山空相寺、信阳平桥、洛阳中州路、固始候古堆;甘肃灵台景家庄;江苏吴县通安乡、苏州符墅关真山、六合程机山西太原全胜材、晋都新田侯马寺村、晋城、长子牛家坡山东蓬莱柳格庄、临淄郎家庄、管县大店子,沂水刘家店子。临胞凤凰岭安做寿县西门;湖南长沙洲城桥;湖北随县城郊等。

古玉的鉴别x

古玉的鉴别 一、仿古玉器 据考古发现,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明青仿古达到顶峰。仿古玉是清代非常重:玉雕成就,仿古玉器分纹饰仿古和造型仿古,两种兼之也有。清代仿古玉器多以仿汉代古玉,鸡心佩、吉祥佩玉多为汉代纹饰和造型。仿古彝玉器主要仿商周的炉、薰、瓶、樽、壶、鼎、簋、爵青铜器造型及纹饰,多作陈列品。玉璧、玉琮是重器,后代仿制颇多。仿古玉璧、玉琮多依古代玉器的形制雕琢,辨别有些困难。而玉鼎、玉樽、玉爵、玉豆、玉觚、玉觥等容器多依古代青铜器形制仿制,这些玉质容器在古代没有存在过,容易区分。这里就以壁、琮为例,简述各代仿古玉璧、琮的特征。 1.仿古玉璧 玉璧在古代玉器中占有重要位臵,乡:并形成有素璧、谷纹璧、蒲纹壁、兽面纹璧、螭纹璧、出廓壁、文字璧等玉璧体系。宋代之后,仿古璧大量出现,有依古璧雕琢的,有依古代图案雕琢的。 仿古谷纹璧谷纹璧主要流行于战国及汉代,常见的谷纹有三种,常见的旋形谷纹,也称卧蚕纹,其谷粒较小,排列密集:其次是小乳丁纹,谷粒较高,圓而光滑排列稀疏;再有是大乳丁纹,这几种谷纹,皆于平面上交错琢出阴线以:凸出谷粒 这种谷壁从宋代以后均有仿制,但风格特点与战围及汉代不同。 宋仿古壁常为谷纹、带纹壁,常用青白玉,有较重的沁色。璧面

有内外两周纹饰,外周为谷纹,内周为细阴线条带纹,璧上有较强的光泽,此璧的谷粒呈旋状,较小,顶部不甚尖,均有宋代玉器的严谨风格:明仿谷纹璧玉质多为白玉,一面琢谷纹,另一面琢龙凤纹。其谷纹粒较大,I凸起较低,边缘较圆润:清仿谷纹璧玉质多为白玉,壁表面琢凸起的谷纹。谷粒大而稀疏,作四周排列状,且呈旋状,是在隆起的谷粒上用阴线琢出的旋纹;现仿古谷纹璧为青白玉,有的烧古作旧。璧上的谷粒大而浅。机械快速加工痕迹明显。 仿古兽面纹璧战国玉璧分外区和内,外区多雕琢双身兽面纹饰,内区蒲、谷纹饰O‘到了汉代,这类玉璧雕琢更加精致。宋至明初仿品多为青白玉,有沁色璧上以绳纹为界,外区饰三组兽面纹,兽面间饰如意形云级,内区饰如意形云纹:清仿玉壁常为白玉,有沁色,表面以绳纹界,外区双身兽面纹,内周面积较小,雕蒲纹;近仿璧玉质略白,大面积沁红褐色,外区为双身兽纹,内区饰谷纹。多见人工染色,璧小而厚。 仿古螭纹璧汉代大量出现螭纹璧,宋仿璧常为青白玉质,玉璧较薄,一面琢旋形谷纹。另一面凸雕一蟠螭;明仿璧一面雕双螭,首尾相似,另一面琢纵、横交错的席纹;清仿璧有青玉质或青白玉质,器形较厚,厚度均匀,棱角齐整;现壁有青玉、青白玉,一面雕双螭,另一面雕谷纹,此璧表面多有人工作旧。 夔龙玆璧汉代玉尊上出现了方折的夔纹,身似边框,端部饰鸟首。明仿璧表面凸雕两组夔龙。每组中各有一龙首,一凤首;清璧内外缘有凸起的边棱,表面阴刻锦纹地子并等距浮雕六组夔龙纹,有外

古玉器鉴别方法(一)

古玉器鉴别方法(一)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成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1、鉴赏的概念 鉴赏就是鉴定和欣赏。 2、文物的概念 定义:文物指埋藏在地下或遗存在社会上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 ①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②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建筑、石窟、古墓、石刻等; ③各时代有价值的工艺美术品、艺术品; ④革命文献资料及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⑤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反革命的历史罪证。 遗迹标本和玉器作为文物的要求还有:

1)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工艺方面有特色和研究价值。 2)出土地点确切,有可作为断代的依据。 3)能反映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的、中外的代表作。 4)有明显地方特点的玉器作坊。 基本思路和方法 1、鉴定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器形(形制)——种类和名称,如礼玉中的玉琮,饰玉中的玦。 纹饰及特征——如云纹、谷纹、兽面纹、蟠螭纹、秋山。 玉质——玉石成分及其产地。古玉器的玉质主要有:绿松石、玛瑙、岫玉、独山玉、碧玉、软玉(含和田玉)、翡翠。 工艺——阴线刻、阳线刻、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镂雕、透雕等 2、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玉器作伪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南宋时,已形成颇具规模的仿古玉系列,伪制古玉成了专业。明代,一些人为牟取暴利,社会上各种伪造文物大量出现。 传世古玉中,真赝混杂,是古玉辨伪中最难的一方面。墓中出土的古玉,也并不一定是与死者同时代之物。故应该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在鉴定玉器时注意辨伪。玉器作伪,一般是用当时的玉器来仿制古玉器的沁色。

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 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玉龙扁环状,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皆以阴刻线表示,身体一圈皆以阴刻线饰以纹饰,应是龙鳞的最早表现形式,用以佩戴的小孔是打在整体造型下方近尾端。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咬尾龙”的开山鼻祖。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秀岗玉器网(https://www.doczj.com/doc/744087254.html,)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古玉“实证鉴定法”——关于宋至清传世古玉

古玉“实证鉴定法”——关于宋至清传 世古玉 目前鉴定宋至清传世古玉的分歧较大,亟须综合探讨,达成共识。国人收藏传世古玉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关于鉴定古玉的古今专著已有不少种,但过去由

于受客观条件制约,众说纷纭,分歧错杂,未能整合梳理而趋于一致。由来已久的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仍在古玉鉴定领域发挥作用,扭转这一混乱局面是当今文物工作者和玉器研究家的当务之急,也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宋玉鉴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一个误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宋玉面貌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前,在故宫博物院流传着“宋玉细”的说法,这种说法后来扩大到对宋代所有工艺制品的鉴定之中,也都是以“细”为其标准。当时对这个“细”字未曾深思,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之后,越来越感到其不妥之处较多,妥帖之处较少。近年笔者研读了乾隆帝御制诗文等文献资料,譬如说乾隆帝认为某件宋作玉炉是一幅玉图画(见《乾隆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乙亥〃光绪版),他还鉴定另一件青玉兽耳云龙纹炉为庙器(原名“旧玉飞龙彝炉”)(见同上),虽对其年代未作判定,但从其飞龙形貌与动态可知,其必为宋器而无疑。乾隆帝的上述考证使今人鉴定宋玉颇受启迪。吉林、北京、上海、四川、陕西等地宋金墓出土的玉器均为宋玉鉴定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使宋玉鉴定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尚不能解决鉴定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尤其在兽禽、婴戏、螭虎等肖生玉雕的鉴定上仍存在着较大分歧,并未消除。出现分歧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是多方面的,假如集中于一点,则是各家都坚持自己的看法,各家之间也从不进行

交流,都不知除了自己的主张外其他鉴定家的具体主张,互相间好似毫无了解。此外还有一个缺欠,就是没有在查找证据上下功夫。尽管出土玉器并不多,但多少可以提供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鉴定上的真实凭据,这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鉴定标准或鉴定标准器。我认为以迄今已出土的宋至清的玉器为基础,将其按器形、纹饰以及作工分别进行排比归纳,抽衍出鉴定用的证据,将这些证据再用于鉴定上,肯定会有很好的成效。如果能够这样做,我相信宋代至清代的玉器鉴定工作就有可能达到有证据、有科学性、有准确度的境界,即达到“实证鉴定法”的科学高度。 试探“实证鉴定法”的两种(宏观和微观)鉴定标准,并认同轻微模糊度的存在。 上面讲过宋玉鉴定的概况,已由过去的误判魔圈走上今天的科学鉴定的道路,这是经过几十年来的汲取前人摸索鉴考经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过去所谓的宋玉是包括两宋在内的笼统的时代界限,大概不会包括同时并存的辽、金等边疆地区民族政权的玉器,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使然。现在我们所说的宋玉将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同姓皇室的两个时代区分开来,两宋的玉器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这是宋玉鉴定的宏观标准。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的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 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历史”。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在良渚文化被采用。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是真正意义上的“玉”。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古玉器图腾纹饰

古玉器图腾纹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中国古代玉器图腾纹饰演变

图腾一词,原为北美印地安阿二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的中文译名,其原意为“亲属”、“亲族”等。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它是亲属或是祖先保护神的象征,也是氏族之间相互区别的象征。摩尔根说:“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图徽。它是神圣的。 图腾崇拜,是史前古人类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反映。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是高级的实体,不是天使,而是低级的动物,由此产生了动物崇拜。”费尔巴哈指出:“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对于人来说,就是神。”在渔猎经济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人要依赖大自然养育。人类的生存繁衍要靠动物食品,这是人对动植物图腾崇拜的客观基础。据考古学界研究,一般认为图腾崇拜发生于旧石器时代后期,约距今一万至四万年前,发展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约距今四千至一万年。随着渔猎经济被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兴起所取代,人的基本食物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对野生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也走向衰落。 图腾崇拜产生的另一原因是认亲族、保平安的客观需要。图腾观念认为妇女生育是图腾进入妇女体内造成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一种是自身的生产繁衍。在渔猎经济时代,第一种生产对象的动植物成为人的图腾崇拜对象,而第二种生产在原始的群婚阶段,先民自然会不自觉地把第一种生产的思维形式运用于第二种生产,我们靠吃动植物长大的,我们的身体是它们变的,它们是我们的亲属,吃什么长什么,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以为女性怀孕也是吃食物造成的,对图腾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