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媒介的产生流变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4
二、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问: 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答: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问:这五个阶段分别与那些时代的文学相对应?答: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口语媒介——原始文学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世纪90年代文学网络媒介——90年代以来文学问:口语媒介是一种怎样的媒介?答: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
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
问:人类在何时具有了说话的能力?答:据推测,距今4万年到9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
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
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1.4万年至1.6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
问:口语媒介具有哪些特点?答: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
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哪些特点?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问:文字媒介是一种怎样的媒介?答: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
问:文字是何时出现的?答: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
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
新时代城市文化传播的发展流变、现实困境与对策发布时间:2022-10-17T08:07:03.1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4月8期作者:吴俊颖[导读] 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吴俊颖南宁广播电视台广西南宁530000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格局的变化,我国城市文化传播进入到崭新的发展阶段。
英国社会学家鲍曼的液态社会理论“描述的是现代社会逐渐从一种沉重的、规则界限分明的固态样态转变为一种轻灵的、边界消弭的、社会生活重构的液态样态”,而这与新时代城市文化传播中传受方界线的消弭、媒介和跨界的融合一般。
鉴于此,文章拟基于液态社会理论考察新时代城市文化传播的发展流变、现实困境与突破对策,以期探究城市文化传播的深层逻辑,助推城市文化传播的深入研究。
本文就新时代城市文化传播的发展流变、现实困境与对策展开探讨。
关键词:城市文化;新时代;传播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其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
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媒介的传播与发展息息相关,人类文化需要媒体进行传播。
进入21世纪,全新的媒体时代到来,在颠覆人们固有认知的同时,优化了文化传播系统,改善了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形式的出现。
1城市文化传播的发展流变(1)传播主体:从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
传统媒体时代,城市文化传播者多是政府部门和专业媒体,而受众是大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社交媒介的普遍使用,传受双方的界线日益模糊,这也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与地方政府对城市解释权的垄断,使得个体也能在线生产、分享形态各异的个体城市故事。
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对城市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散播出去,成为城市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特别是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体中,一些个人自媒体阅读量甚至超过了官方媒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如以重庆、西安、成都为代表的“网红城市”就是在自媒体个人参与城市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孕育产生。
5、文学媒介在文第五讲文学媒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媒介的演化历程2.掌握文学媒介的含义、特点、作用知识谱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义:一、媒介优先常有这样的认识:当你接触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言吗。
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不确切。
因为,它忽略了一个事实:语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
确实,不同时代的读者透过不同的媒介而“接触”语言。
《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
当孔子收集、整理和阅读的时候,首先接触的可能是沉甸甸的“竹简”媒介,而不是这诗的四言句式;曹雪芹阅读时接触的可能是手工印刷书;鲁迅读的是印制精美的机器印刷书;今天的读者则可能通过鼠标在网上点击浏览“电子书”。
所以,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
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
文学媒介优先状况,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作过探讨,只是没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区分“书”与“语”的不同。
世人所珍贵的“道”通过“书”这种媒介来传输,而书不过是承载语言的媒介,语言自有其可贵处。
语言的可贵处不在它本身而在它所呈现的意义。
意义总有所指。
意义的所指又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世人因为珍贵语言才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以书为贵,我却以为书不足珍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应珍贵的。
庄子揭示了“书”这一文字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书是传输语言的媒介。
可以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
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引言传播媒介是指能够传递信息和观点的工具或平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传口述、文字传播到现代的电报、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兴起,探讨传播媒介的变革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
古代传播媒介古代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传口述和文字传播。
在没有文字表达能力的早期,人们通过传口述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易受记忆和传达者个人偏见的影响。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能够将信息记录下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和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文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
然而,在古代,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读写能力,文字传播的范围仍然受限。
此外,文字材料也相对稀缺,难以广泛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与报纸的兴起印刷术的发明被认为是传播媒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5世纪中叶,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术,使得大规模出版成为可能。
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复制效率,降低了出版成本,使得书籍和报纸的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
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报纸的兴起。
欧洲在17世纪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报纸。
报纸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信息来源,人们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新闻、政治动态和社会事件。
报纸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讨论,对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报的兴起19世纪末,电报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电报是一种通过电信技术传输信息的工具,能够实现实时的远程通信。
它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制于地理距离的限制,远距离的通信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
电报的使用不仅加速了商业和政治信息的传递,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闻机构利用电报技术实时获取新闻资讯,加快了新闻报道的速度。
这也使得新闻行业更加竞争激烈,为读者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新闻。
广播和电视的出现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播媒介的面貌。
广播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声音信号,使得信息可以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传播给大范围的听众。
关于中国书法传播媒介流变的探讨作者:张静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7期摘要:从古代到当代的书法艺术传播过程中,文字的书写者书法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书法传播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书法内容的创作、书法风格形式的呈现都取决于书法家的技巧、修养,书法家不仅决定了书法作品多样的风格形态,而且把握着书法信息的泛化范围和受众面积。
由于日常书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书法家面对的受众不同,传播书法的心态也随之变化,创作的作品和收到的效应也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主要围绕书法传播媒介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国书法传播媒介流变网络媒介所谓传播,是指单个或群体通过某种方式向其他的单个或群体传达了某些内容或信息,从而使这些传达的内容和信息达到泛化、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对艺术达到自觉意识以前,艺术活动与其他活动(巫术、生产劳动等)是合为一体的,人类对艺术达到自觉意识以后,独立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更广泛,且艺术与参与者的精神生活联系更密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于艺术,人们的自觉意识也不断走向成熟,艺术的传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延续,达到泛化。
中国书法是从汉字的实用书写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文字是人类使用最频繁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书面语言虽然比口语运用的范围要小一些,但它所涉及的范围仍然是人类其他活动难以相比的,因此,从文字的日常书写中发展出的书法,它必然通过文字的运用而与人类其他活动产生密切的联系,即使它有朝一日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也必然会把书法的影响带到其他一切与文字有关的活动中去。
一、中国古代书法传播媒介的传统性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是,从书法的发生到它的高度成熟,都与实用书写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公元五世纪以前的书法作品,都是实用性书件。
记载中,公元五世纪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有可能有为观赏目的而创作的,只是偶尔一见。
对日常书写的依赖是中国书法立足的基点,也是它与其他民族书法的根本区别之一。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演变语言文字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史前时代的原始语言、语言文字的起源、书面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传播与演变以及现代语言文字的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原始语言的诞生从人类开始出现的史前时代,原始的语言已经存在,虽然无法准确了解当时的语言形式,但可以推测原始语言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声音和表情进行交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语言逐渐演变为具有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语言形式。
二、语言文字的起源语言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由每个文字都由一系列角和直线组成,通过刻在泥板上的方式进行记录。
随后,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玛雅文字等也相继出现,这些文字系统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持久。
三、书面语言的产生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将语言进行书面记录,形成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使用同一套文字进行交流。
在古代,书面语言通常只为极少数的知识分子所掌握,使得阅读和写作成为精英的特权。
四、文字的传播与演变随着时空的变迁,不同地区的文字相互影响,产生了文化交流和文字演变。
例如,古代希腊的字母表对拉丁字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拉丁字母成为了现代欧洲大部分语言的基础。
同时,印度的梵文、波斯的阿拉伯字母等也对周边地区的文字产生了一定影响,并随着文化扩散而被采纳和改造。
五、现代语言文字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全球范围内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字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少数几种语言和文字逐渐成为国际交流的主力,例如汉字、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等。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和语言变异的挑战。
总结起来,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流的媒介,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变革与进化。
从原始语言到现代文字,它们见证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进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方式文字是人类交流与记录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演变和传播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最早的原始符号到现代的文字体系,文字不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也与传播方式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方式,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文字的演变文字的演变是一种符号系统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使用的是原始符号,以简单的图画和图形来表示事物。
这种原始符号在初期的交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图形表达的限制,信息量有限,无法满足复杂交流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逐渐演变出表音符号。
表音符号是一种根据语音来表达意思的符号系统,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汉字。
汉字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以笔画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通过组合和组合的方式构建了丰富的词汇和句法结构。
汉字的发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其他国家的文字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的文字系统,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
这些文字系统的产生和演变使人类能够更加高效地交流和记录信息。
二、文字的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字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口头传播、书写刻录到现代的印刷术、互联网,文字的传播方式逐步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一种文字传播方式,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
这种方式虽然受到时间、空间和记忆限制,但在早期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古代文字的出现,书写和刻载方式成为了文字传播的重要手段。
人们开始使用石碑、竹简、纸张等载体将文字记录下来,以便长时间保存和传播。
这种方式对文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知识和信息得以更好地流传。
在发明印刷术后,文字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印刷术使得大规模的文字复制成为了可能,文化和知识得以大规模传播,人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文字的传播方式。
简述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及其美学意义。
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媒介形式被用于传播文学作品。
从传统的口头传统到纸质图书的出现,再到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的兴起,媒介的演进不断影响着人们获取和交流文学的方式。
这种演进对于文学的发展和美学意义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媒介演进和其美学意义的介绍:1.口头传统和口述文学:在文字书写发展之前,文学通过口头传统和口述方式传播。
这种传统强调声音、节奏和表演,通过口头叙述和表演来传递故事和文化。
它强调了语言的美感、韵律和表达方式。
2.纸质图书:纸质图书的问世对文学的传播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它使得作品可以被保存、传播和广泛阅览。
纸质图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发展,扩大了读者的范围,使文学作品可以被更多人接触和欣赏。
3.影视媒体: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出现,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方式来呈现。
影视媒体的特点在于可以利用图像、音效和表演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沉浸感。
它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感受,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
4.互联网和数字媒体: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兴起带来了文学传播形式的革新。
电子书、网上文学平台和社交媒体等让文学更加便捷地传播和获取。
它们提供了更多的交互性和参与度,使得作品可以与读者进行更直接的互动和分享。
这些媒介的演进对于文学的美学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丰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媒介形式带来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体验,扩展了文学作品的表达范围和创作可能性。
•互动和共享:新媒介使得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读者可以更方便地参与到文学创作和讨论中,从而丰富了文学的社交和共享性。
•多元的审美体验:不同媒介的美学特点带来了多元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方式。
读者可以通过不同媒介形式来体验文学作品,从而开拓了审美感受的广度和深度。
•文化多样性的推广:新媒介促进了文学作品的跨文化和跨地域传播,使得不同文化和地区的作品更容易被全球范围的读者发现和了解。
文字媒介的产生流变
文字发展的演进规律一般可以简单概括为:原始的记事方法——图画符号——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经历了结绳,刻契、图画以及其他诸如结珠、编贝和掘地穴等等原始记事方法的尝试,人类社会的文字从图画式的符号直接蜕变为象形文字,又从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发展,这便是人类文字演进的主要规律。
(一)文字产生之前的原始记事方法
1.结绳记事
《解字说文》结绳记事指的是在绳上打结,通过在绳上打结来辅助记录事情、传达信息。
结绳的方法,据郑玄《周易注》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文献中有较多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
《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
”
《庄子·肤箧篇》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图11022)、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
图11022?? 伏羲氏
以上古代典籍传说均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曾存在一个结绳记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绝对时间大致相当于伏羲氏和神农氏时代。
在中国古汉字中,我们至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
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廿”、“卅”的字形,均像若干打结的绳的形象。
另外,间接取形于结绳的汉字还有“世”字,“世”是由“卅”略加变形构成的,《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
结绳是世界上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记事法之一,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民族至今仍有采用结绳法来帮助记忆事情(特别是与数有关的事)的。
比如,从古代南美洲秘鲁的印第安人(图11023)那里能了解到古代结绳的一些细节。
如用一根木棒,棒上拴着长长短短的绳子,绳子上面打着许多结头;结头离棒越近、所指的事越紧要;黑结表示死亡,白结表示银子或和平,红结表示战争,黄结表示金子,绿结表示谷类;如果结上完全没有染色,就是代表数目,单结表示“十”,双结表示“百”,三结表示“千”。
结绳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认为,最初是用来记数,如五斗米,打五个结,七尺布,打七个结;进而表示事物的性质,如记米用禾茎作绳,记布用麻缕作绳。
图11023?? 印第安人结绳记事
2.刻契记事
刻契记事是伴随结绳记事而出现的刻木记事(图11024),也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
最原始的刻契记事主要是指木刻、竹刻或骨刻记事,即在木块、竹块或骨片上刻画一些简单的纹路或缺口,用来记载财务的数量,或向别人传达什么事情,或作为向有关人员作解释的凭据。
其作用与结绳相似。
刻契记事有一方独存的形式,也有双方共有的形式。
双方共有的形式一般是把竹木板劈成两半,各拿一半,最后以木或竹齿的互相吻合为凭据或验证。
当时,其他国家也有同样的记事法。
图11024?? 老挝刻木
刻契为约的方法,到现代还保存在一些少数民族中,这也是现今契约的最早由来。
虽然在木契上进行简单的刻画,并不能算是文字,但极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族徽文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书。
结绳记事和刻契记事都是文字产生之前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
虽说结绳和刻契都不是真正的文字符号,但它已经具备了信息保存、信息传播的功能,对文字的产生,对后世信息传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汉字的起源——文字传播
1.仓颉造字
在中国古代文字起源学说中,仓颉(图11025)(或写作苍颉)造字说是最流行的汉字起源学说。
古文献中有多处关于仓颉造字(图11026)的记述。
图11025?? 仓颉像
图11026?? 传说中的“仓颉书”
仓颉是古史传说时代黄帝时期的史官,但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已无从考证。
“仓颉”就是“创契”的谐音。
“创契”就是创造文字,故“仓颉”应是后人对创造文字的古代史官的一种追称。
从中国古代汉字创制的繁复性看,汉字绝非是一人一时可以创造出来的,而应是一个虚拟的包含了所有在中国早期历史上从事过创造汉字工作的群体。
就目前中国的考古发现而言,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字就是最能反映受仓颉造字概念影响的,目前所见最早的且最成熟的成系统的古汉字,已完全超越前述结绳、刻契等记事阶段的不确定性。
2.图画文字
为了使传递或保留的信息量增大和更准确,人们后来又找到了可以自我说明的图画表示方法,以图形象征思想,表达具体的事物,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这就是图画符号记事法,或称“图画文字”(图11027)。
这种记事方法由于与文字的书写记录情景或状态十分接近,所以一般认为这便是文字产生的雏形,并对初期的象形文字的诞生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图11027?? 玛雅图画文字
3. 殷商甲骨文
刻画在新石器陶器上的符号、图徽,可能是中文象形文字的早期形式,商朝早期的青铜器上有时也铸有类似的符号,但完整句子的最早证据发现于晚商的甲骨文上。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殷商王室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图11028、图11029)。
甲骨文以刻为主,但也有用墨或朱红颜料涂染或直接书写的。
图11028?? 商代殷墟甲骨
图11029?? 刻辞卜骨(商)安阳殷墟
由此可见,现今在各种形式的文字,是有着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的。
文字一旦得到采用,就会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起重大作用。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有了稳定的文字,才会有稳定的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