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物理试题汇编(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 格式:pdf
- 大小:42.58 KB
- 文档页数:3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练习题含答案类型一:声和光1.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B.“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答案:D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A.人耳无法听到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B.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C.汽车收到两次信号经过的时间差为0.9sD.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答案:C3.用鱼叉直接刺向水里的鱼往往刺不到鱼,下图中能正确解释此问题的光路图是()答案:C4.如图所示,长为10cm的平面镜和长为15cm的铅笔均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铅笔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0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上移动平面镜,铅笔的像也向上移动B.平面镜中无法看到铅笔完整的像C.铅笔和平面镜均绕底部转至虚线位置时,铅笔与它的像平行D.铅笔和平面镜均水平向右移动10cm,铅笔像的位置不变答案:C5.小宇根据所学的平面镜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水位测量仪,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若光斑B向左移动了1m,说明水位 (填“上升”或“下降”)了 m。
答案:4 上升 0.5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一同学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和像距v像距会不断 (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0.0 照相机减小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模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近”或“远离”)透镜,像又变清晰;若不移动蜡烛,要让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可程模拟的是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高中物理】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中国的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此我们共同了解古诗词、成语和俗语中的光学知识,以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光沿直线传播1.坐井观天解析: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很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立竿见影解析: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正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竹竿挡住光线才形成影子。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解析: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出自晚唐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解析: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5.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出自宋代苏轼的《游蒋山》)解析:“峰多巧障日”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6.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泊樟镇》)解析:诗句大意是,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
都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1.镜花水月解析:物体在水和镜中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2.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己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3.玉不琢不成器解析: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月下独酌》)解析:“举杯邀明月”说明月亮在酒杯中形成一个虚像,涉及平面镜成像。
5.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出自汉代秦嘉的《赠妇》)解析:“宝钗好耀首”说明通过珠宝首饰的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明镜可鉴形”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知识。
6.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出自《春山夜月》)解析:“掬水月在手”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平面镜成像。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那你知道民俗谚语里有哪些物理的小知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民俗谚语中的物理知识(一)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谚语,古诗词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很多的谚语和古诗词中都包含了物理知识,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增强同学们的课外知识1.缸穿裙大雨淋。
(缸为什么穿裙子呢?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缸的外表面上。
同时也暗示着降温即有大雨到来。
)2.霜后暖,雪后寒。
(霜是由水蒸汽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又因为凝华属于放热过程所以霜后暖;大雪过后要融化从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过程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所以雪后寒。
)3.大的地震声音沉,小的地震声音尖。
(这是由于大地震的振动颁率小,所以音调低感觉声音沉;小地震的振动颁率高所以音调高感觉声音尖。
4.水平不流,人平不言。
(连通器的原理)5.软也是水,硬也是水。
(因为水具有流动性所以水是软的。
又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后斥力难压缩所以水是硬的。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因为细绳与木块,水与石头接触时受力面积极小,产生的压强极大,所以绳可以把木块锯断,水可以把石头滴透。
)7.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激烈。
所以当花朵分泌芳香分了扩散运动加快时便预示着温度升高天气变暖。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体内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这是气体分子的扩散现象。
)9.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地球有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方向是坚直向下所以苹果离树,不会落在远处。
)10.爬得高,跌得重。
(因为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并且举的越高重力势能越大,所以爬得高,跌得重。
)11.玉不琢,不发光。
(玉被打磨后非常的光滑,是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强,所以说玉不琢,不发光。
)12.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以说船到江心很难停下。
)13.捞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是镜中花。
(在水和镜中成的像是虚像,所以说在水中捞不到月亮,在镜中摘不到花。
)14.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
(平静的池水是平面镜成像,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水看起来变浅。
物理诗词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物理知识:运动的绝对性)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物理知识:静止的相对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物理知识:物体的运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物理知识:参照物的选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物理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物理知识:物态变化)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物理知识:小孔成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物理知识:光的反射)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物理知识:光的色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物理知识:涨潮与落潮)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物理知识:声音的传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物理知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物理知识:分子动理论)山头开花山脚香,桥下流水桥上凉。
(物理知识:扩散、蒸发吸热)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物理知识:热岛效应)小小秤砣压千斤。
(物理知识:杠杆平衡原理)破镜不能重圆。
(物理知识:分子间作用力)摘不着的是镜中花,捞不着的是水中月。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人心齐,泰山移。
(物理知识:力的合成)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
(物理知识:压力的作用效果)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
(物理知识:物体的熔点)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物理知识:液体的沸腾)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墙内开花墙外香。
(物理知识:扩散现象)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物理知识:蒸发吸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中考“诗词、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诗词、民俗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09年的中考试题中有着不少的体现,下面撷取一些与诸位共享。
1.(2009莆田市)“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沐浴着如酒、如月、如梅的茶香,修身养性的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茶就有多香。
你知道吗?茶文化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例如:(1)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汽化(蒸发),这便是制茶业中的“杀青”;(2)用沸水才能很快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3)壶嘴与壶身相通,构成一个连通器;(4)茶壶的盖子上有一个小孔,大气压通过这个小孔作用到壶内的液面上,壶中的水便容易倒出来;(5)茶夹是费力杠杆;(填“省力”或“费力”)(6)用水壶烧开水时,壶嘴会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水壶的底面尽可能做得大些且有几个凹凸不平的同心圆,这样做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使水壶底部更加牢固等。
2.(09芜湖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①“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②“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飞流直下的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其中正确的是(C)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09雅安市)我国古书《考灵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目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写,其中“舟行”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4.(09成都)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现列出以下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①“潭清疑水浅”;②“墙内开花墙外香”;③“坐井观天,所见甚少”;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关于物理的诗句及对应的物理知识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公基常识】30个俗语、诗句中的物理化学知识一、力学、运动学1.四两拨千斤、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2.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3.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4.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才行,而金刚石的硬度比瓷器高,可以用来切割玻璃、给瓷器打眼。
5.坐地日行八万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动的相对性。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水倾泻而下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二、光学1.立竿见影、坐井观天:光的直线传播。
2.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3.近水楼台先得月:水边的楼台先看得到月光,是一种光的反射。
4.海市蜃楼: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热力学1.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2.瑞雪兆丰年:雪覆盖在农作物上面,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起到保温作用。
3.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朱者赤:分子的扩散作用。
4.煽风点火:扇动扇子使空气流通,为火焰燃烧补充氧气。
5.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6.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四、声学1.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2.弦外之音: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外的(如超声、次声)确实存在,且这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
中考物理试题汇编(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1、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要 热。
2、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3、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珠。
4、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 、热量B 、密度C 、比热容D 、内能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 、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C 、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D 、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6、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确的是( )A 、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 、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C 、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D 、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8、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 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1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词、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1、(2005年辽宁省大连市)我国民间有名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时需
要热。
2、(2005年吉林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3、(2005年吉林省)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
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
4、(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A、热量
B、密度
C、比热容
D、内能
5、(2005年湖南省常德市)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
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是水缸中的水分子扩散形成的
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6、(2005年湖南省常德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
污染日趋严重。
“七十年代,淘米做饭;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
绝代。
”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下列有关做法中正
确的是()
A、利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可以节约用水。
B、洗衣服时尽可能使用污染小的无磷洗衣服粉
C、将废旧干电池统一收集,集中填埋
D、将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后在郊区焚烧
7、(2005年贵州贵阳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
了。
8、(2005年江苏省南通市)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
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
锅
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
水温℃21 40 60 70 80 85 90 95
声强dB 37.5 38.0 40.5 43.4 46.8 52.9 54.4 55.2 52.8
现象无气
泡无气
泡
有小
气泡
产生
少量
气泡
上升
上升
气泡
增多
大量
气泡
上升
水面有
气泡形
成
更多小气
泡形成,水
变浑浊
沸腾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下图17所示,请填写表格中的空格,分析以
上信息,可知温度为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
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9、(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
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文中()
A、“皓月”是人造光源
B、“皓月”是自然光源
C、“静影沉壁”是反射形成的虚像
D、“静影沉壁”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10、(2005年江苏省苏州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月落”是
以作为参照物的。
“钟声”是由于钟的所产生的。
11、(2005年江西省)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
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是()
A、形成“烟”的过程是吸热过程
B、“烟”是液化形成的
C、“飞流直下”的水的动能在增加
D、“飞流直下”的水的重力势能在减小
12、(2005年湖北省荆州市)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
种特征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13、(2005年江苏南京市)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掬”意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和。
14、(2005年山东省潍访市)“闻其声而知其人”意思是:对熟悉的人,听到他
的说话声就知道他是谁了,判断了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15、(2005年山东省潍访市)今年5月23日,蓬莱阁附近海滩上空出现了极为
罕见的“海市蜃楼”奇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光沿直线传播B、景物经水面成像
C、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发生漫反射
D、光经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产生折射
16.(2005年桂林市)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
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
17、(2005年桂林市)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
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
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
参考答案:
1、凝华;吸
2、影子
3、凝华;液化
4、C
5、A
6、B
7、振动8、95摄氏度;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引起水发生剧烈的
振动。
9、C 10、地面;振动11、A 12、C 13、平面镜成像;扩散14、B 15、D 16、C 17、反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