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__明辨是非
- 格式:ppt
- 大小:552.50 KB
- 文档页数:36
2024年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一章第二节“明辨是非”,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辨别是非的方法和正确的是非观念。
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是非观念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是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是非观念的含义、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判断,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是非问题,提高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内容: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辨别是非的方法正确的是非观念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是非问题,并阐述你是如何处理的。
(2)谈谈你对正确是非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2. 答案:(1)示例: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老人站着,但没有人让座。
我认为应该给老人让座,于是主动站起来让座。
(2)正确的是非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它能帮助我们判断事物的对错,指导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分析、判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2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明辨是非”,内容包括:1. 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2. 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3. 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判断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力;3. 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是非;2.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是非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道德与法治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道德冲突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是非。
2. 讲解概念(10分钟):介绍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意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实例,讲解判断是非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判断是非。
六、板书设计1. 明辨是非2. 主要内容: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判断是非的方法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你认为在生活中容易产生道德冲突的场景,并说明如何判断是非。
(2)谈谈你对明辨是非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2. 答案:(1)场景示例:作弊、抄袭、说谎等。
判断方法:从道德原则、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判断是非方面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是非,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随堂练习;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从生活实际中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1.2 明辨是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章《成长中的我》第二节“明辨是非”。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是非观念的重要性,学会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是非观念的含义,认识到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明辨是非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道德与法治学习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道德两难情境,引发学生对是非观念的思考。
2. 讲解:讲解什么是是非观念,明辨是非的重要性,以及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方法辨别是非。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是非观念的含义与重要性2. 辨别是非的基本方法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列举一个你认为的正确和错误行为,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正确行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原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错误行为:抄袭作业;原因:违反学校纪律,损害他人利益,不利于个人成长。
2. 作业题目: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辨别是非的方法,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爱心捐赠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环节;2.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案例分析环节1. 案例选择:应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八年级上册政治复习提纲做题要领:①是什么(含义、相关解释)②为什么(原因、作用、重要性、理由)③怎么做(方法)第一单元塑造自我1.1 自尊自信一.自尊是健康的基石1.自尊心的来源:人有了自我意识,自尊心就随之萌发。
2.自尊的含义: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
3.自尊的表现: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
4.自尊的重要性(作用):①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②自尊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使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③有了自尊,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身社会。
二.自尊始于知耻1.自尊心和羞耻心是互为表里的。
(羞耻心的重要性起句)2.羞耻心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有羞耻心/羞耻心的表现):①有了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着。
②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
③有了羞耻心,我们做了错事会感到愧疚。
④一个人的尊严是依赖自尊的行为树立的。
3.(羞耻心的重要性总结)一个人的尊严是依赖自尊的行为树立的。
三.走出自卑,树立自信1.自卑的危害:①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②自卑妨碍我们建立快乐人生。
③自卑是一个心理牢笼。
2.如何走出自卑:①必须树立自信,学会尊重自己,客观看待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已的长处和优点,创造成功记录。
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宝贵的生命个体,我们都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价值。
③人无完人,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
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坦然接受自己,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虚荣的危害:①虚荣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
②虚荣心使人浅薄,使人忘记真正的价值。
③虚荣不仅不能增加人的价值,反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怎样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①自尊始于知耻。
②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③克服自卑和虚荣。
总结:让我们学会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走出自卑的心理牢笼,抛开愚蠢的自负和表面的虚荣,做一个脚踏实地、自尊自信的人。
关于民警违规违纪违法的学习心得民警这个职业,光鲜亮丽,责任重大。
可一旦违规违纪违法,真是给整个队伍抹了黑。
这不,最近学习了一些关于民警违规违纪违法的事,心里有不少感触。
一、守住底线1.1 明辨是非。
警察本身就应该是社会的守护者。
可有些人,却在这个守护的岗位上迷失了方向。
真是让人心寒。
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背离了初心。
我们不能让这些行为蔓延。
要时刻提醒自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想想那些为了正义而牺牲的前辈,他们都付出了多少。
心中有正义,脚下才不会偏。
1.2 自我约束。
民警的职责,除了维护社会治安,还得做个好榜样。
身为公职人员,得把自己的行为放在显微镜下审视。
随便乱来,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有句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踩踏那条红线。
二、警钟长鸣2.1 严格制度。
不能掉以轻心,制度要严明。
每一条规章制度都不是随便定的。
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得清清楚楚。
违规的代价,可能是职业生涯的终结,甚至是法律的制裁。
每一位民警都应该深刻理解这些规章,做到心中有数。
2.2 监督机制。
要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上级领导、同事之间,都要相互监督。
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抵御那些不法行为。
2.3 及时纠错。
有些错误,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疏忽大意。
这个时候,及时纠正才是关键。
就像在航行中,偏离了航向,要及时调整航线,不能继续航行。
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帮助每一位民警提高警觉性,增强责任感。
三、从心出发3.1 增强责任感。
作为民警,责任重大。
每一次出警,每一次处理案件,都是在考验我们的职业操守。
要始终牢记,“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这一点,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
心中有责任,手中才有力量。
3.2 树立信仰。
警察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信仰。
要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能让个人的利益凌驾于职责之上。
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要始终保持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尊重。
编制人:______审核:______使用时间:2013年9月第二周9日-13日班别组别姓名教师评价初二第一单元《1.2明辨是非》导学案【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4-16,根据预习案的问题,在课本上划出相应的答案并标明题目。
2、预习自学部分要求所有同学都能掌握,合作探究部分要求AB层全部完成并有自己的思考,C层尝试完成合作探究部分,针对训练可先不做。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记录出来以备课堂上小组讨论、突破。
【学习目标】1、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正义善良的人作为人生榜样,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的人。
2、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3、掌握什么是良知的含义。
4、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
5、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预习案(良好的开始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4-16完成如下作业:(一)、什么是做人的基本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良知是,是人性的首要品质。
(三)、如何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1、以美好的陶冶自己的心灵。
2、懂得,我们的标尺就不会弯曲变形。
3、选择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
4、我们要学会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五)如何跨越障碍,作出正确的选择?【我的疑惑】(学会提问题会让自己有更高的学习效率!)通过预习,请你把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课文中的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时事新闻案例写出来,一起商讨解决。
的问题,对社会有什么影响,自己从中受到什么启示等。
训练案(试一试,你掌握了多少?)五:拓展训练:1.以下不利于抵制不良诱惑的选项是( )A.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B.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C.运用法律手段同不良诱惑作斗争,保护自己,净化自己的成长环境D.明知山中有虎,偏向虎山行。
1.2明辨是非一、教学目标: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三、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四、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
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
”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
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
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
小龙无奈,只好照办。
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的确,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都要讲是非善恶,。
老师和家长常希望我们懂事,懂事就是能判断是非善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是非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扬善弃恶。
而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情,每一次经历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善恶的种子。
例如:老师举例子:1、邻居的儿子因为偷窃而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偷窃是恶的行为)2、两位同学打架,其中一位被打成脑震荡,另一位要赔钱给对方。
(打架是不良行为,害人害已)3、今年7月10日下午,13岁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黄河。
后来王孟珂被乡亲打捞上岸。
在120急救车赶到现场之前,闻讯赶来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向120打电话请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后按照“五下压胸,一下吹气”的步骤,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