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新中国“双百”方针中 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新中国的“百家争鸣”
性质 不同
内容 不同
影响 不同
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在思想 文化上的反映,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 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不同学术派别的分 歧,是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 是建立什么政权的问题,侧重政治方面 度的原则上,侧重对学
(1)背景(2)提出(3)内容(4)实质(5)目的(6)意义
2、取得的文艺成果 (1)建国后50年代--文革前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 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政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个人: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2、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结构 文 化 事 业 的 曲 折 发 展
建国以后(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 文革时期(六七十年代)—文化凋零 改革开放(1978年后)—再现繁荣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文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2)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 文学创作、电影、戏剧、艺术精品
类别
作品名称《红岩》 Fra bibliotek红日》 《红旗谱》 《创业史》 文学创作 《保卫延安》 《谁是最可爱的人》
《林海雪原》 《雷锋之歌》
电影
《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青春之歌》 《早春二月》《李双双》《五朵金花》
戏剧 艺术精品
《龙须沟》《茶馆》 《蔡文姬》 《关汉卿》 《文成公主》
第 一 颗 人 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