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7S考核评分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36.56 KB
- 文档页数:9
护理质量控制7S标准在医疗领域中,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就医体验。
为了提升护理服务的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与舒适,7S 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控制中。
7S 标准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ing)。
一、整理(Seiri)整理是 7S 标准的第一步,其核心在于区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并将非必需品清除出工作场所。
在护理工作中,这意味着对病房内的物品进行梳理。
例如,清理过期或不再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护理用品,避免它们占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同时减少误用的风险。
护士需要定期检查病房内的储物柜、抽屉和架子,将多余的物品清理掉。
对于患者的个人物品,也应协助他们进行整理,确保病房环境整洁有序。
通过整理,可以创造一个清爽、宽敞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寻找物品所浪费的时间。
二、整顿(Seiton)整顿是将整理后留下的必需品进行分类、定位和标识,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和使用。
在护理单元中,各种医疗用品和设备应按照使用频率和功能进行分类放置。
例如,常用的急救药品和设备应放在易于取用的位置,并做好明显的标识。
输液用品、注射器等应按照规格和型号整齐摆放。
对于病房内的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也应规定固定的存放位置,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通过整顿,可以缩短护士准备物品的时间,提高护理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迅速的护理服务。
三、清扫(Seiso)清扫意味着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包括清除灰尘、污垢和垃圾。
在护理环境中,这不仅包括病房的清洁,还包括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护士需要每天对病房进行清扫,擦拭床栏、床头柜等表面,定期更换床单和被罩。
对于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等,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清洁和消毒。
保持环境的清洁有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一个卫生、舒适的治疗环境。
7S检查标准及考核办法一、目的为建立制造部车间7S监督检查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和不断改善7S活动,形成制度化、标准化要求并纳入部门的日常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制造部对所属车间各班组在7S活动中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考核。
三、推行组织结构为加强推行效果,特将推行组织分成三部分并制定各部分职责如下:(一)7S推行组长:批准本实施管理办法、组织考评活动进行、对考评活动进行监督、对考评结果进行确认。
(二)推行小组:制定和维持本管理办法,配合推行组长进行7S检查、评比活动,对各班组现场情况进行打分并说明问题点。
(三)统计处:将考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并出具奖惩结果。
四、考评时间(频次和周期)和考核范围(一)7S考核初期(初定2011年4月~6月),定期考评采用周期检查,即每周一次;待7S活动相对稳定以后(预计2011年7月开始)采用月检查,即每月1—2次。
(二)考评范围为制造部各车间内每个班组所属区域(各车间自行划定各班组所管区域),原则上划分完成后应包括了整个车间。
五、考评方法(一)考评时由推行组长带领推行小组成员(可临时不固定)对各车间班组进行考核(依班组所属范围表),为保证公平性,如小组成员有车间内人员,则考核时车间内人员不检查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责任区域。
(二)考评小组检查时应按事先确定的车间现场考评标准表,采用见问题点先记录描述,然后再查对应标准表上的等级分值并填入班组考评表内。
(三)考评时应完全遵照考评标准,各车间班组平等对待,统一标准。
考评完成后在班组考评表上签字后上交至统计处。
六、汇总评分与奖惩规定(一)考核评比以班组为单位,根据各班组所属区域面积、人员数量、物品与设备的整理、整顿难度情况等因素设定班组评分加权系数K,见下表:(二)统计处根据考评小组交上来的班组考评表计算出每个班组的实际得分,并将分值计入考核成绩汇总表,以便得出各班组每月的考核成绩。
考核分值计算方式如下:班组分值(单次)=考核总分/考评人数*K(三)根据考评成绩对班组分值排名,得出前两名和后两名;对后两名进行经济处罚,按班组人头算,每人罚100元;对前两名进行奖励,把后两名的罚款奖励到前两名身上,一个原则就是第一名要多于第二名。
护理质量控制7S标准护理质量控制7S标准一、引言护理质量控制是现代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护理的效果。
本旨在介绍护理质量控制所遵循的7S 标准,即合适的设施、管理架构、人员编制、工作流程、护理资质、服务态度和护理安全。
本将对每个S进行详细的细化和解释。
二、合适的设施1.设施规划:医疗机构的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护理服务的需求,包括科室布局、病房设计、洗手间、休息区等。
2.设施维护:对设施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满足护理工作的需求。
3.设施安全:设立安全设施,如防护栏、安全门等,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
三、管理架构1.组织架构:建立清晰的管理层级,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护理工作的协调进行。
2.护理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目标设定、评估和改进机制,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人员培训:建立健全的护理培训机制,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四、人员编制1.人员配备: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护理工作的量化指标,合理配备护理人员,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护理人员素质: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其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工作流程1.护理评估: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2.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和医疗计划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包括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和评估标准等。
3.护理执行: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工作,包括疾病治疗、病情观察、药物管理、卫生护理等方面。
4.护理记录:对护理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药物的使用情况等。
六、护理资质1.护理执业许可:要求护理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许可证书,证明其具备从事护理工作的资质。
2.继续教育:建立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其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以提升其专业水平。
七、服务态度1.患者需求: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针对不同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