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讲侵犯与利他
- 格式:ppt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七章人类的社会行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很多,但是如果根据后果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反社会行为,在反社会行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侵犯行为。
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两种行为的区分并不多,这不仅是因为意图难以把握,还因为二者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对其加以鼓励要比区分更重要,所以心理学家常常把二者放在一起加以讨论。
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㈠社会生物学威尔逊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
把这一演化原则用到利他行为的解释中: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对个体来说则未必如此。
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会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㈡社会进化论肯贝尔(1975)提出的社会进化论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1.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按照这种规范,家长有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个规范主要是针对助人者而言的。
2.相互性规范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而,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同呢?利他行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用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利他和侵犯利他和侵犯⼈类可以表现出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社会⾏为,⽽如果以⾏为的后果作为划分的标准,可以将社会⾏为分成两类,⼀类是对社会或他⼈有益的⾏为,或者称之为亲社会⾏为;另⼀种是对社会有害的⾏为,即反社会⾏为。
⼈类的亲社会⾏为是那些⾃发性地帮助他⼈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的⾏为,其中包括了助⼈⾏为和利他⾏为。
⽽以侵犯⾏为作为典型代表的反社会⾏为则明显对他⼈和社会具有极为不利甚⾄是破坏性的影响作⽤。
本章以上述两类社会⾏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利他⾏为和侵犯⾏为为重点,着重对引起利他和侵犯⾏为的原因、它们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它们出现与否的⽣理、⼼理和社会因素进⾏详细的阐述。
第⼀节利他⾏为在⽇常⽣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愿意⽆偿地帮助他⼈,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或者他根本也不在意他的⾏为能否为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我们把这种⾏为称为利他⾏为。
利他⾏为是⼈类社会中⼀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利他⾏为概述(⼀)利他⾏为的定义顾名思义,利他⾏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种⾃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为唯⼀⽬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为。
从利他⾏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为有如下⼏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为⽬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愿性;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个特征是利他⾏为的主要特征。
美国911事件中的华⼈英雄曾喆舍⾝抢救病⼈,他本⼈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并且还献出了⾃⼰的⽣命,这是⼀种典型的利他⾏为。
然⽽,⼈们助⼈的动机并⾮都如此单纯,通常的利他⾏为中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的因素。
如果你志愿为某个慈善团体⼯作,以便给你的朋友们留下良好的印象或增加⾃⼰未来找⼯作时简历的砝码;当⼀个慈善家⼤量捐款帮助穷⼈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为是以利他为⼿段、以利⼰为⽬的,有些⾏为有微妙的利⼰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的幸福⽽助⼈,丝毫没有想到⾃⼰的得失。
第一章1你认识的自己只是个幻象这些并非是一小撮“精神异常者”的疯狂行为,而是执行者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如果你置身其间,你很可能也会这样做。
2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躯体健康3什么是健康?“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1989)4心理健康: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5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第一节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二、社会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A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B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C群体心理D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现场试验法2、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3、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及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讲话的语气都可能无意中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的偏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所谓的“要求的特征”,其二是所谓的“对评价的担心”2、伦理问题在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都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第二,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第三,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用心理学的观点与理论阐明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其心理机制外,还从社会环境出发解释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