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渗曲线及其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35
相渗曲线影响因素
相渗曲线(Capillary Pressure Curve)是用于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特性的一种图表。
它通常用于石油工程和地下水水文学领域,以理解和预测流体如油、水、气在岩石孔隙中的流动和分布情况。
相渗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孔隙度(Porosity):孔隙度高的岩石通常具有更好
的流体渗透性,这会影响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能
力。
2.渗透率(Permeability):渗透率高的岩石允许流体
更容易流过,影响流体在岩石中的移动速度。
3.孔隙结构和大小分布:不同的孔隙大小和结构会影
响流体的吸附和毛细作用力,进而影响相渗曲线的
形状。
4.流体特性:不同的流体(如水、石油、天然气)具
有不同的粘度和表面张力,这些特性会影响流体在
岩石孔隙中的流动。
5.岩石类型:不同类型的岩石(如砂岩、碳酸盐岩)
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特性会影响流体
的流动和相渗曲线的特征。
6.毛细压力:毛细作用力是影响两种不互溶流体在岩
石孔隙中相对分布的主要因素。
7.温度和压力条件:高温和高压条件下,流体的特性
会发生变化,这也会影响相渗曲线的特征。
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优化油气田的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提高油气采收率和评估水资源方面。
基于动态数据反演的相渗曲线及应用效果崔传智; 郑文乾; 李立峰; 冯绪波; 吴忠维【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19(041)004【总页数】5页(P516-520)【关键词】动态数据反演; 相对渗透率曲线; 数值模拟; 剩余油【作者】崔传智; 郑文乾; 李立峰; 冯绪波; 吴忠维【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0 引言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通常采用基于岩心驱替测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计算,由于岩心所代表的储层物性受局限[1-3],且油藏物性在高含水期会发生变化,所以基于原始岩心驱替实验获得的相对渗透率不能完全表征实际的油水流动能力[4-7]。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储层物性、开发方式等动态变化都会综合反映在生产数据中,因此基于油藏动态数据反演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能真实反映实际的油水流动能力。
国内学者深入研究了水驱特征曲线和相对渗透率的关系:蒋明等[8]利用乙型水驱特征曲线推导出用于计算不同时刻含水饱和度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的关系式,再结合相对渗透率的指数关系式求解相渗曲线;阎静华等[9]依据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直线段出现后的数据计算出系数值,再根据相对渗透率的指数函数计算出相对渗透率曲线;杨宇等[10]采用适用范围很广的张金庆水驱特征曲线对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理论推导;王继强等[11]应用二项式函数拟合特高含水期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坐标上的关系,推导出了适用于特高含水期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以上成果对于研究油水流动能力具有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先计算不同含水饱和度对应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再根据相对渗透率的指数关系式求解相渗曲线,需要进行多次回归,并且在求不同含水饱和度对应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时需要基于一些经验公式,导致公式的求解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且这些公式未考虑油藏物性的变化。
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应用相渗曲线的方法X齐殿军(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 163513) 摘 要:以某试验区为模拟区块,在数值模型中按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应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与同一微相内应用相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拟合所得到的曲线进行对比,说明按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应用不同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能较好的改善拟合效果。
并探讨了应用统计规律根据不同砂体类型不同渗透率区间选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关键词:微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油藏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 E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4—0134—02 对于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多油层砂岩油藏,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往往发育有多个微相,不同微相的渗透率有很大差别,且相同微相内不同部位其渗透率差异也较大。
在以往数值模拟中,相渗曲线的应用方法是采用按沉积微相约束方法进行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匹配,即相同微相内采用同一条渗透率曲线。
但是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主要问题是相渗曲线资料少,相同微相内不同渗透率部位应用同一条相渗曲线,未考虑其相同微相内不同渗透率部位渗流特征的差异,导致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较低。
本文以某区块为模拟区块,在数值模型中按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赋不同的相渗曲线,并探讨了应用统计规律在模型中根据不同砂体类型不同渗透率区间选择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1 应用统计规律选择相对渗透率曲线为了实现相同微相不同渗透率区间选择相渗曲线,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将已有的相渗曲线按照沉积微相不同渗透率级别进行分类,并将所有曲线完全规一化,再通过求所有曲线相同规一化饱和度下的相对渗透率代数平均值得到完全规一化平均曲线;然后求所有原始曲线饱和度端点的代数平均值,从而得到平均曲线饱和度端点值;最后利用平均曲线饱和度端点将完全规一化平均曲线恢复到正常饱和度范围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具体步骤如下:将已有的相渗曲线按照沉积微相不同渗透率级别分类。
相渗曲线的五个点
相渗曲线是描述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水与空气的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通常情况下,相渗曲线上有五个特定的点,分别是:
1. 初始饱和点(Swi):该点是指没有任何排水或注水操作之前,多孔介质中的初始饱和度。
在该点上,孔隙中的水饱和度为最大。
2. 饱和度与气压平衡点(Sre):该点是指当介质中的水被排
空至一定程度时,多孔介质中的水饱和度与气压平衡的点。
在该点上,孔隙中的水饱和度与环境的气压相平衡。
3. 渗透性失效点(Sfc):该点是指当多孔介质中的水饱和度
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介质的渗透性开始显著下降的点。
在该点上,孔隙中的水饱和度较低,多孔介质的渗透性逐渐变差。
4. 主排水点(Se):该点是指通过排水操作,多孔介质中的水饱和度进一步下降的点。
在该点上,孔隙中的水饱和度达到最低。
5. 饱和度与气压平衡点(Srw):该点是指当介质中的水被注
入至一定程度时,多孔介质中的水饱和度与气压平衡的点。
在该点上,孔隙中的水饱和度与环境的气压相平衡,但此时多孔介质中的水饱和度较低于初始饱和点。
这五个点组成了相渗曲线,描述了多孔介质中水与空气的饱和度变化规律。
分流动单元相渗曲线归一化方法及应用潘婷婷;张枫;曹肖萌;蔡银涛;郭立波;王玉珍【摘要】目前常用的相渗处理方法是对有代表性的相渗曲线归一化,但对整个油藏区块归一化难以反映储层非均质性,分区归一化的分区指标又不十分明确.流动单元能较好地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及流体的渗流特征,将流动单元作为不同分区,引入流动层指数作为分流动单元的依据,按流动单元对相渗曲线归一化.以某油田为例,将储层分为四个流动单元,其归一化的相渗曲线差别明显,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储层渗流差异较大,反映出的油田开发动态也大不相同.该方法为油田开采准确利用相渗曲线提供依据.【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3(013)031【总页数】5页(P9322-9326)【关键词】流动单元;相渗曲线;归一化【作者】潘婷婷;张枫;曹肖萌;蔡银涛;郭立波;王玉珍【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涿州07275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涿州07275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涿州07275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涿州07275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涿州07275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涿州0727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是研究油水两相渗流的基础[1]。
油藏开采初期,对部分取心井岩样测定相对渗透率,每个岩样测得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大都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中任何一块岩样都不能代表整个油藏的渗流特征[2]。
对有代表性的相渗曲线归一化是常用的相渗处理方法,油田应用广泛。
但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油藏,物性差异大的区域,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同样有较大差异,整个油藏采用一条平均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会使油藏润湿性判断以及油水井生产动态预测产生较大误差。
目前对油藏分区相渗归一化研究较少,且分区的指标不明确。
复杂油气藏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第14卷第1期2021年3月doi:ki.fzyqc.2021.01.013气顶油藏油气相渗曲线反演方法及应用雷源,杨明,周凤军,王雨,李扬(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9)摘要:采油井气窜极大地影响气顶油藏的开发效果。
生产实践证明,油气界面附近生产井的气窜程度及生产动态与数值模拟结果有较大差异。
气顶油藏中,依据行业标准测得的相渗曲线因气饱和度端点值不准,其应用在数值模拟历史拟合与油田实际动态规律不符,影响了开发指标预测的合理性。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油气相渗端点值对气顶油藏开发生产动态及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结合气顶油藏注水开发时油水和油气两相渗流规律,建立了气顶油藏水/气驱动模型,通过实际生产数据得到含气率导数与含气率的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利用遗传算法反求得到油气相渗曲线特征参数最优解,实现了油气相渗曲线的反演。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得到的相渗曲线更加符合油田实际生产规律,可为该类型油藏采收率的合理确定及调整挖潜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关键词:油气相渗曲线;影响因素;B-L方程;遗传算法;相渗反演中图分类号:TE349文献标志码:AInversion method of oil-gas permeability curve in gas cap reservoirand its applicationLEI Yuan,YANG Ming,ZHOU Fengjun,WANG Yu,LI Yang(Bohai Oilfield Research Institute,Tianjin Branch ofCNOOC Ltd.,Tianjin300459,China) Abstract:Gas channeling of oil production wells grea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gas-cap oil reservoirs.Production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gas channeling degree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production wells near the oil-gas interfac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In gas-cap oil reservoirs,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measured according to industry standards is inaccurate due to the endpoint value of gas saturation.Its application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history matching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dynamic law of the oilfield,which affects the rationality of development index prediction.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oil-gas permeability endpoints on the development,production performance,and ultimate recovery of gas-cap bined with the two-phase seepage law of oil-water and oil-gas during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gas-cap reservoirs,a water/gas driving model for gas-cap reservoirs is established,and the relationship data between gas fraction derivative and gas fraction is obtained from actual production data for fitting.The genetic algorithm inversely obtains the optimal sol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oil-gas permeation curve and realizes the inversion of the oil-gas permeation curve.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obtained by applying this method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production law of the oilfield,and can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reference for the detemination of reasonable recovery efficiency and tapping potential of gas cap reservoir.Key words:oil and gas phase permeability curve;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B-L equation;genetic algorithm;phase permeability inversion在气顶油藏开发中,油气界面发生运移会使附近的采油井发生气窜,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从而影响油藏整体的采收率目前,油气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通过取心岩样在实验室进行测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