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 道法自然——古琴形制之美
- 格式:pdf
- 大小:771.40 KB
- 文档页数:3
君和坊古琴古琴有四美,亦有三俗古琴是文人君子爱逾性命的一件乐器,对古琴仿佛就像一种品格,一种高尚情怀的象征。
是一种渗入生命中,是融入生活的一种修行方式。
我国琴文化浩如烟海,能够了解到的只有只言片语。
自古以来,众人大多只谈及古琴的高雅气韵、高尚品德,却不知古琴,既有四美,亦有三俗。
古琴之美,品者几何?一把古琴中正平和、清微淡远,蕴含着千年的智慧与传承,有着与生俱来的气质,古琴有四美,是琴人们的共识。
古琴为文人雅士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正如伯牙子期“意在流水”,可见琴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挂。
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与不尽之意,使人流连忘返。
所以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
古琴音乐所具有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的内涵和气度,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因而音乐感中又透露出飘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态、意味或意境。
古人常借物,寄喻对万物运作法则的理解,“琴本制起法象”,琴的形制里,每一处都有象征的意义。
形制上,古人师法自然,遵循阴阳五行哲学及天人合一宇宙观,就古琴的尺寸和形态等外观要素形成了统一标准。
材质上,古人严格遵循《考工记》的“和合”思想,围绕天、地、材、工等要素,兼以濡养精神、塑造心灵等人文标准,对琴材有着严苛的要求。
正是古琴遵循的一系列标准,成就古琴的美学。
古琴蕴藏着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最具有文人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乐器。
古时文人雅士总与古琴相伴,借以修身养性,为之沉醉而解脱。
古琴与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礼制的尊崇,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息息相关,正是这些人文属性,无不浸透着中华历代文人的良苦用心。
而古琴的文墨之美,尤以镌刻于琴背面的铭文与每张琴独有的琴名最能体现,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或审美的意蕴,会感染每一位接触到的琴人。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蕴藏着中国式优美,自上古伏羲“削桐为琴”至明清文人无不以能琴为荣,古琴琴音在中华大地上响彻千年。
而古琴的苍古之美另一方面体现在留存与传承。
古琴科普丨从伏羲、仲尼到焦尾、绿绮,带你认识古琴的形制之美古琴的形制之美古琴科普之//文章内容部分源自网络及编者个人整理,仅做分享、交流之用如有错误的地方请指正,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想必有很多刚开始接触古琴的知音朋友们,心中不免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古琴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形制?”有的扁圆似一体,有的方正如斧劈;有的圆方交错起,而有的又取题于竹,如竹般高洁如士。
那么“不同形制的古琴,有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同样也的疑惑,那么不妨往下看,这篇文章能够基本解答你的这些问题。
//第九届琴台音乐节表演美图关于一张古琴的形制,那必然是该谈到造琴。
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圣人造琴,如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叶式、连珠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潞王琴等。
//部分古琴样式南宋田芝翁的《太古遗音》,是中国最早载有古琴样式的古籍。
明初,袁均哲根据《太古遗音》所编的《太音大全集》中,收录了历代不同的琴式38种。
明代《风宣玄品》、《文会堂琴谱》、《古音正宗》等书,所录琴式增加至40余种。
清初《五知斋琴谱》则达50余种。
//五知斋琴谱内页在存见的中国古代的古琴中,最常见的是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蕉叶式、落霞式、师旷式、列子式、鹤鸣秋月式等式样。
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看看各种形制的古琴吧!一、各式形制古琴#仲尼式古琴点击可查看大图图为宋·仲尼式“石上流泉”古琴。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孔子所创制。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后以自己理想研制琴式,规划制度,后人称孔子创制的琴式为“仲尼式”。
仲尼式在腰项处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简洁朴素,声音清雅纯正。
#伏羲式古琴点击可查看大图图为唐·伏羲式“九霄环佩”古琴。
伏羲式古琴造型浑厚,琴首微圆,颈部有一半月形弯入,腰部两弯,弧度精巧。
相传伏羲见凤凰栖于梧桐,乃象其形,削制为琴,古老之琴式由此得来,并流传至今。
《琴书》、《长笛赋》中都有“伏羲削桐为琴”、“昔疱羲作琴”的记载。
古琴之“美”摘要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乐器并且位居在“琴棋书画”之首,以其特殊的音质和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清、徵、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深深的被古代的文人做喜爱,被尊奉为“雅器”。
文章通过分析古琴的形制、音色,美学意境,总结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更主要的是在这些的研究中发现古琴特殊的美。
关键词古琴音乐美学意境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古琴,又称七弦琴、绿绮等,是中国最古老,并极具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
早在《诗经》的时代,琴已经是很受欢迎的乐器了。
随着“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可以说古琴的意义和价值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乐器。
古琴无论在形制还是音乐的内涵,美学的审美意境,都为这件古老的乐器增添了“美”的色彩。
1形制之美古琴最早是根据凤身的形状来制成的。
有头、颈、肩、腰还有尾足。
古琴的琴长是三尺六寸五,寓意是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
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寓意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而其中最大的徽则代表君。
古琴的琴面拱圆,底板平坦,这与古代的天圆地方相应和。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规定各个琴弦以及它们分别发的音必须“皆按其为而不相夺”。
架弦的岳山,发音的龙池和凤沼的形象和神奇的比喻,增添了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喜爱和华夏文明的执着。
2音色之美古人对琴器的要求非常的严格,认为理想乐器应该具有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除了这九德外,古人对琴的音色同样也分析的细致入微。
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对琴乐表演艺术作了相当细致而深入的论述和归纳。
为了便于领会就将其概括为四个字“清、微、淡、远”。
“清”要求取音准确,指法干净,节奏分明;“微”要求一丝不苟;“淡”要求恰如其分,含蓄温雅。
“远”要求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古琴有按音、散音、泛音。
泛音幽雅、飘逸、空灵故称“天声”;散音深远,厚重,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
古琴的构造和特点的详解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琴的构造与特点详解,欢迎阅读参考。
一、古琴的构造1.琴面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
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
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
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
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椁老木更佳。
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
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2.琴弦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
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3.琴徽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
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
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
在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4.岳山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硬木,称为岳山。
用硬制木制成。
5.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而成,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
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打结时不宜过大过小以求美观。
6.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具体方法:择12—14根50厘米左右或更长的单股丝线,固定一端(在无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可用牙齿咬住一端),双手掌心相对,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搓捻丝线的另一端。
待丝绳起疙瘩后,一手捏紧搓捻的一端,另一手将疙瘩揉匀,再将丝绳对折合拢,顺势搓紧丝绳,形成自然的绳绞,尾部打结以防松散。
绒扣与轸子的系结有两种方法,一种为传统穿结法:绒扣头从轸子尾孔穿入,从侧孔穿出绕颈项一圈,再从露于颈部的绒扣底下穿入侧孔,由顶孔穿出。
古琴之美,从滚滚浊世回归到自然的一方净土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是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以其独特的弹奏方式及深远意境一直延续三千多年,至今仍为文人雅士之推崇!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管平湖 - 歌曲合辑汉蔡邕所作,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
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中国古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
中国古琴,需要技巧,需要悟性,但是,它对琴人的学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对琴人的品德有着更深的希望。
古人说:“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中国古琴,正是体现这一东方理念的符号。
春晓吟春晓吟龚一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
《春晓吟》篇幅不大,结构完整,韵味绵长,颇具琴味。
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古琴的魅力在于——你不知它从何而来,却仿佛你与这个声音相互等待已久。
犹如“蓦然回首”的“灯火珊处”,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为余音而存在。
捣衣捣衣龚一 - 龚一·古琴该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表现了妇女思念其亲人而怨恨战争的情感。
曲调慷慨激昂,首尾一气呵成,一展女儿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为富有民族性之音乐。
嵇康曰:“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琴者,静静安坐,身外无物、古今不存。
此时,唯琴、唯人,唯天地,蕴涵天地人之合谐内在精神。
酒狂酒狂姚炳炎 - 中国古乐·原始狩猎图《酒狂》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曲为阮籍所作,乐曲通过流畅而富有激情的旋律,描绘出那种醉酒朦胧的情态和愤世积郁的不平之气。
鸥鹭忘机鸥鹭忘机王鹏 - 皋鸣钧天(上)“鸥鹭忘机”一词源于《列子·黄帝篇》中《好鸥鸟者》,这首琴曲规劝人们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
曲情充满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谐的琴声泛起,引导人们的思维赶往美丽的大自然,心境也随之而豁然开朗。
(6)古琴之美,美在“琴人一体、天人合一”一、外形之美、形式之美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外形上被寄托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内涵。
譬如: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琴胡13徽,代表一年12个月加闰月;琴弦有七根,象征五行及日月;琴体平放时上方拱圆下方平坦,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琴身由上而下,分别由琴额、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等组成,就象一个人体。
总之,琴的外观古朴典雃,线条流畅而充满韵律的美感,观之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抚之若有情有声的知音。
此外,古人对自己珍爱之琴一般都会起一个寓意深刻的琴名,如“九宵环珮”、“鶴唳清宵”、“独幽”、“玉壶冰”、“清英”等,琴名与诗文、书法、印章一起被镌刻在琴背面,充满了书香之气和文墨之美。
弹琴时,横贯的古琴有一种流畅、昂首欲飞的态势,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受;位于琴首的琴穗,犹如少女的青丝,随风拂动,别有一番婀娜多姿的风韵!可以说,一张制作精良的古琴,本身就是一件充满魅力的艺术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说过“艺术的真正对象是人体”,古琴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二、韵律之美古琴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都是一个泛音位,每根弦都可以奏出十三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
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变化比一般乐器多,其中:散音恢宏,沉静旷达,通于大地;按音坚实,变化丰富,达于人情;泛音透亮,如天外之音妙不可言,有缥缈入仙之趣。
如此,天、地、人“三才”皆包含在七弦古琴之音中。
古琴有七根弦,音域宽广,音调齐备,指法丰富。
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四个八度加二度,基本可与三脚钢琴相比。
而且古琴本身就是一个大指板,各音全凭十三个徽位来定,这样演奏起来就有更多回旋的余地,可谓指法丰富(多达七十余种),这是任何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此外,古琴演奏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走手音”(即上下滑音),可以把右手弹拨之音,连成一条柔畅而渐弱的音线,由实至虚,给人以深邃渺远、意味无穷、“与道合一”的感觉。
古琴的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和工序Written on2018年7月08日.古琴的传统制作十分复杂,制木胚、髹漆、装配等,至少可以概括为十几个步骤。
而每一步骤中,甚至包含上百余道工序、细节,足以说明每一张传统手工古琴来之不易。
对于现代人来讲,想要得到一张古琴,远不如古人那样大费周章。
古琴,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道”的彰显,凝结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
斫琴师们沿用唐朝流传下来的古琴制作工艺,几十年如一日地将自己的心血倾之,严格恪守一道道传统工序,才让传统手工古琴得以传之至今。
可以说,每一件古琴,都是历史的活化石。
今天,我们成都子云古琴馆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古琴制作传统技艺和工序。
第一步:选良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心灵手巧的师傅也难在一块朽木上制作一件精美的古琴。
所以,历代古琴制作的关键就是选择良材,一般,在选择木料时非常讲究,面板、底板都要纹理顺直、硬度适中,没有疤和虫蛀,天然干燥的桐木,或者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杉木是制作面板的理想之选,而坚硬的梓木更多用作底板的制作原料。
第二步:塑外观古琴造型取自“天圆地方”,底板平直,面板圆拱,这也和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认知相通。
在这个工序中,斫琴师主要规范古琴的形制和面板曲率。
古琴琴面曲率、琴面与琴弦距离,影响着古琴的演奏效果。
所以,在这一制作环节,对斫琴师的经验、技巧要求极高。
第三步:凿槽腹槽腹结构即共鸣腔结构,它的大小、比例、造型,会影响到两个共鸣腔的频率、相互音程关系等,对古琴音量、音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它决定了古琴的音色。
第四步:装木胚古琴的面板和底板分属两块木材,如何才能把它们紧紧粘合在一起,形成发音的共鸣箱?斫琴师会选用生漆胶合,然后用绳子把上过胶的两块板均匀地捆扎。
等待面板和底板完全粘合了,再镶嵌岳山、焦尾等配件。
第五步:裱布在裱布之前,先将古琴表面清洁,修补平整,不能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上一道透明底漆后再阴干。
麻布事先要放进稀释漆里浸泡,然后再均匀地裹在琴胚上,放到阴凉处阴干就可以了。
古琴形制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圣人造琴,如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叶式、连珠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好了,快来下面找找自己钟意的形制吧,哪个形制让你一见钟情。
为方便可按住Ctrl键,鼠标点击上面形制名称,直接跳转。
注意啊。
按住Ctrl键的时候别习惯性用鼠标滑轮。
1、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
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
表格1仲尼2、伏羲式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
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与仲尼式同为流传最广,为使用最多的两种古琴形制之一。
(返回)表格2伏羲3、连珠式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
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
(返回)表格3连珠4、落霞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哈哈,名字就很美,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落日的辉煌,动人的情怀。
(返回)这款琴也属文人造琴,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
表格4落霞5、灵机式此形制概为古代文人灵机妙想而创,造型精巧,项有两大半月形弯入,腰则一小半月弯。
又称“万壑松式”,取自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凤嗉)(返回)表格5灵机6、蕉叶式蕉叶式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它的形状顾名思义就是像一片芭蕉叶,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的音乐,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独有的浪漫的情趣。
并且琴护轸部位匠心独运的斫制成叶柄的样式,十分惹人喜爱。
(返回)表格6蕉叶7、神农式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下部大致在雁足部位起一个弯,非常简捷,是流传较普遍的款式。
古琴与道教文化-数典书院-国学数典论坛-PoweredbyDiscuz! 古琴与道教文化文/ 万景元提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自魏晋以后,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古琴的审美便逐渐呈现以自然为最高的倾向。
道教的琴论,对于古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古典音乐理论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将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古琴、道家、自然、政教、音律、贵真、尚情、平和一、古琴审美标准的嬗变甲、魏晋时期玄学之兴起我想古琴审美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当在魏晋时期。
因为当时玄学大畅,而士人的审美也随之发生改变。
清末文学评论家刘熙载指出“艺者,道之形也。
”这就是说,艺术是表现哲学思想的形式。
古人常有“文以载道”的说法。
李泽厚先生说“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卞敏先生在《魏晋玄学》中说“魏晋以来,名士莫不擅长一门艺术,或能诗、或善琴、或好棋、或乐书、或会画,各有胜场。
当玄思哲理渗透到艺术领域的时候,艺术理想显得更为玄远流畅。
”魏晋玄学家的代表人物嵇康有一篇关于音乐的美学论文——《声无哀乐论》。
卞敏先生云“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一反儒家礼乐教化的音乐理论,转而以道家自然哲学为理论出发点和透视问题的角度。
他认为,音乐起源于天地,是自然的产物;音乐只有优劣、善与不善的区别,与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根本关系。
饱含着对美学与美感关系的深入考察,极大地强调了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态。
在嵇康看来,音乐的本质是和。
道家论和,侧重于宇宙自身的节奏秩序的和谐。
和作为本体,它的更重要和更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感情、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而上本体世界。
这个和不仅是艺术本体,同时也是人格本体。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于艺术最明显的就是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出现,那种崇尚自然,追求玄远意境的审美同样也影响了古琴。
《宋书》“萧思话领左卫将军。
尝从太祖登钟山北领,中道有盘石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