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摘要】本文试图从多个视角来描述贫困的特点和性质,进一步深入阐述有关贫困这一主题的相关话题,从而寻求消灭贫困的可行性方案。因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学家对贫困的定义各有不同,本文分析了不同的贫困理论,探讨了不同贫困理论中所关注的贫困的不同特点,并研究了贫困分析理论所用到的不同方法。在分析贫困理论研究议题中,探讨了衡量贫困的标准,并为如何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贫困文化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贫困在所有社会问题中是最具争议、最复杂的。全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都存在。贫困或者表现为穷人群体,或者表现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或者表现为低收入的贫民窟、棚屋区、贫民区。但是对于贫困或者贫困的基本条件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对于贫困的评价各有不同。相对于可供商品而言,需要是相对的,其以社会定义和过去的支出为基础(Sen,1999)。贫困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有很多的描述性分析。

一、贫困的不同定义

从不同的视角,对贫困有不同的定义。关注贫困问题的学者试图根据他们的学科对贫困进行定义。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人们拥有资源的集合而他们为满足其基本需要而有效运用的资源的集合。”而对于Valentine(1968)而言,“贫困的本质在于不平等”,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对贫困进行了延展。“一般来讲,贫困可以根据收入来衡量。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其基本需要,则这个人可被视为穷人。这个最低底线可称为‘贫困线’。”世界银行给出的是一种主要关注挣钱机会的贫困的经济阐述。苏格兰贫困信息分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来获取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比较知识,认为“贫困是某一特定时期在某一特定社会里的生活状况的方式,贫困是一种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至少满足其物质需要的一种状态”。同时,贫困在不同的社会和背景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在上述定义的分析中,作者不仅试图阐述不同的定义,而且试图从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衡量方法以及思维和讨论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社会学家定义贫困的方法

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 概述: 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亿人挨饿。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此外,有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在咨询的世界共舞_共情与移情区别与整合

医学心理学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11月第30卷第11期总第392期 在咨询的世界共舞———共情与移情区别与整合3 高剑婷① 孙越异②△ 摘要:通过对共情与移情概念的梳理,对共情与移情概念的差异与联系进行了分析。在执行、时间与实践操作维度上,移情与共情存在差异,与此同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相互整合的。它们已经成为心理咨询的基本术语,对两者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探究变动不居的心灵世界,为心灵找到一条理解、解放之路。 关键词:共情,移情,反移情,整合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9)11-0038-02 Dancing in the Field of Counseling:Differences and Conformity of Empathy and T ransference GA O J ian2ting,S U N Yue2Yi. Psychology Center of N anj ing U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 anj ing210046,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and conformity of empathy and transference.They are different on the di2 mension of executer,time and practice,while the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p sycho-counseling. They are becoming the basic terminologies in the psychotherapy world,which help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able world of heart,and lead to the road of understanding and emancipation of heart. K ey Words:empathy,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integration 人本主义的共情与精神分析的移情这两个词汇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核心概念。几十年前,两者都力图强调彼此之间的差异,但近十年来,对两者相通的关注日益增加。如贾晓明认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共情为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同时认为,对反移情的理解更有助于达到深层次的共情[1]。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大整合的历史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共情与移情的关系的阐述,强调两者在临床操作上的相通之处,以期促进两大流派的相互融合。 1 移情与共情的概念 1.1 移情的概念 移情(empathy)即患者将其与重要他人(如父母、或手足)的经验和强烈的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2]。起初,弗洛伊德将移情视为对治疗的一种阻抗,后来他发现移情是通往潜意识的重要路径。在当代,移情概念在很大程度上被拓展,移情不再被视为对过去经验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分析情景下用当前的素材重建过去,并指向未来[3]。患者会在意识或无意识中,用移情表达并重复其早期经历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或试图将其内在的客体关系外化于现实环境。因此,透过移情的蛛丝马迹,分析师可以探索患者内心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 1.2 共情的概念 罗杰斯(Rogers)认为,共情(Empathy)就是“感觉当事人的个人世界,就仿佛它就是你自己的,但是却不丧失‘仿佛’的性质”[4]。他认为,“Empathy”的含义有3个方面:(1)咨询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而以来访者的参照标准对来访者的内心感受进 ①南京财经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江苏南京 210046 ②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3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厅项目“大学生危机状态的形成及防范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2006030行正确的理解;(2)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做进一步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心理机制的恢复[5]。 2 移情与共情的区别 2.1 执行维度的差异 移情的发出者主要是来访者。移情往往出现于患者与咨询师的互动过程中:在咨询场景下,患者童年记忆被再次激活,患者“似乎”回到了从前,其与童年期重要人物的关系模式在咨询情景下重演,于是移情发生了。治疗师通过对患者移情的揭示,帮助患者将其无意识内容上升到意识,进而促进其自我修通。 共情的发出者是咨询师。作为来访者的一面镜子,咨询师通过共情,让患者有机会审视被各种防御掩盖了的真实的自我。咨询师需要进入并洞察患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能沉浸到患者的主观世界中去。如果仅仅是沉浸,则咨询师就成为了患者,会随着患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从而丧失了影响患者的能力;如果不能沉浸,咨询师又不能充分理解来访者。因此,罗杰斯一再强调,要沉浸,但不能失去自己,即所谓“不失去好象的特质”。 2.2 时间维度的差异 时间是共情与移情差异的第二个关键点。如果我们将来访者的时间感受区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部分,那么移情分析关注患者的过去,而共情则关注患者的现在(当下)。过去是确定的,将来是未知的,现在是变动的。 移情被假定为一种过去经历在恰当的环境下的重现而受到治疗师的分析。在精神分析看来,所有当下的症状表现都可以追溯其童年影响。精神分析师关注患者的童年经历,并不断试图建立一条从患者的既往经历演变到当下症状表现的清晰路径,以帮助患者将无意识意识化,从而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共情更关注当下。当下是人生最为灵活之所在。帮助来访者在不断流变的当下澄清、把握自己的真实自我是共情的最终目标。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涵和外延 《悲惨世界》的作者、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走到了某国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问道:“?”“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宪兵在登记簿上写道:“:雨果。职业:笔杆贩子。”堂堂的大作家竟然成了笔杆贩子。真是滑稽可笑。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笑话?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涵和外延问题。任何一个概念都有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这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概念的涵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围。雨果与宪兵对“以笔杆子谋生”这个概念的涵和外延都作了不同的理解:雨果所说的“以笔杆子谋生”,涵指的是“以写文章获得稿费维持生计”,外延所指的对象是“作家”;宪兵所理解的“以笔杆子谋生”,涵指的是“以贩卖笔杆子为生”,外延指的对象是“笔杆贩子”。宪兵完全没有理解雨果所使用的概念的涵和外延,所以闹出了大笑话。因此,要掌握一个概念,必须要把握这个概念的确切涵义和所指的对象围。 一、概念的涵 涵是概念的重要特征,弄清概念的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弄清概念的涵,就会闹出笑话来。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姓向的人便不辞劳苦来到

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我之所以富有,是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的时候,一年便可自给,两年便很富足,三年便家财大盛。后来,我就用余财来救济乡里百姓。”姓向的听了十分高兴.他大腿一拍说:“原来就是这样简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姓向的辞国氏,急急忙忙赶回宋国。姓向的回到宋国,就开始偷盗。他白天睡觉,一到晚上,便翻墙撬门,凡是眼看见的、手摸着的东西,都偷回家中。渐渐地,他家的东西多了起来,向氏十分得意。可是没过多久,他却因盗窃被抓,官府把他偷来的东西连同他以前的财产全部没收,向氏变成了一贫如洗。姓向的以为姓国的欺骗自己,就一路要饭来到齐国,找到国氏,指责国氏欺骗了他。国氏问他:“你是怎样偷盗的?”向氏诉说了偷盗的经过。国氏听了,连连摇头说:“你误解了我所说的偷盗的含义呀!我说的偷盗并不表示让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呀!”向氏一听、瞪大了眼睛,说:“不是偷别人的东西,那又是偷什么呀?”国氏叹了一口气说:“你这个人真笨!我告诉你吧,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有各种各样的财源。我偷的是天时地利呀!我用雨来浇灌我的禾苗,滋润我的庄稼,用的物产来建筑土墙和房舍。在陆地上我偷禽鸟野兽,在水中我偷鱼虾龟鳖,我的一切都是偷来的。你想想,庄稼、土木、飞鸟、走兽、鱼虾等等,都是属于天地的,偷天地的东西就不会有灾祸。而金玉珍宝、谷帛财货,都是别人的东西,你偷了别人的东西而被惩罚,又该怨谁呢?”向氏听了,如梦方醒,他拍着自己的脑袋,后悔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贫困的根源不是源于农村和城乡之间内在的经济基础差异,而是源于凌驾于农村和城乡物质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源于产权制度的缺失、结构制度的差异、保障制度的偏颇、财政制度的歧视、法律制度的失灵、传统文化制度的禁锢。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制度设计。 一、对现阶段农民贫困问题现状的考察 (一)关于“贫困”定义的争议 关于贫困,中国官方90年代初给出的标准定义是:以1990年为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30~650元和每年人均粮食消费低于300公斤;而我国学者则一般将贫困理解为物质上的缺乏,即缺少基本生活资料和精神上的贫困;迪帕·纳拉扬等人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权力和发言权的缺乏更是其定义贫困的核心要素[1];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2]。概括之,人们比较公认的还是世界银行给出的表述[3]:当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贫困是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即贫困意味着无权、没有发言权、脆弱和恐惧等(世界银行,2001)。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的涵义具有相对性,它随时间和空间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不同的国情,对于“贫困”的定义自然有所区别。 另外,根据贫困标准来划分,贫困一般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陷于物质生活的极度困苦之中。而相对贫困则是指相对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言,即生活水平在最低层次那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采用的是绝对贫困概念,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二)当前农民贫困现状:忧大于喜 基于以上相关标准和贫困概念的理解,我们对中国当前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加以总结概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推进,在解决农民贫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起初简单的物质扶贫,即“给钱给物”的扶贫措施非但没有使一些地区富裕起来,相反却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懒汉风气,这种被称作“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修路、送技术、送文化,人们称之为“造血”的扶贫方式,这种所谓的“造血”扶贫的办法也慢慢显现出“劣质性”,而且在进行农村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富得慢,穷得快”的怪现象,有的地方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禀赋差的地区发展的快;有些地区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精神面貌颓废不堪,更有甚者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事业也是空中楼阁,医疗卫生更是形同虚设,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自身发展所需的内部资源已几近丧失殆尽。 另外,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虽然是下降的,但速度却是极为缓慢的,中国现在还有近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同时,城乡差距还在在继续拉大,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为2.9比1,比1983年的1.7比1高出71个百分点。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53倍提高至1999年的1.96倍,城乡差别一目了然,为农村的相对贫困作了极为清晰的注脚[4]。虽然农民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

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技能

8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技能 (一)共情的概念及其意义 共情(empathy)一词,中文有多种译法,如“神入”、“同感”、“共感”、“投情”、“同理心”、“感情移入”等。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的能力。许多咨询心理学家都阐述了各自对共情的见解,综合他们的观点,可以将共情的含义理解为:(1)咨询者从来访者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精神世界;(2)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3)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做进一步思考。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文化因素与共情的关系。艾维等人区分了个体与多元文化的共情。他们已注意到,传统的个体共情强调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双向的作用,而文化共情则涉及四个参与者:咨询者和他的文化背景以及来访者和他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共情,咨询者不仅对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做出反应,还要对其文化历史背景做出反应。误解或共情的破坏通常不只是沟通不良所致,不同文化信仰、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语言都会造成个人风格以及对细微末节理解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彼此误解的原因[7]。 共情已经受到研究者和咨询家的极大关注,一般被认为是心理咨询中影响咨询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特质。共情在咨询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1)由于共情,咨询者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从而能更准确地掌握有关信息。(2)由于共情,来访者会感到自己被悦纳、被理解,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3)由于共情,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来访者,共情更有明显的帮助、治疗效果。即使就一般而言,共情也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因素。 不过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和咨询家开始质疑有关共情“普遍有效”的神话,他们试图弄清咨询者什么时候进行共情才能对特定的来访者、特定的问题和咨询过程中特定的阶段最有帮助。如A. Goldstein观察到“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共情在某些阶段、对某些来访者和针对某些问题是有作用。然而在其他时候,共情很可能干扰治疗结果”[8]。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咨询者和治疗家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共情对咨询关系及咨询效果的影响。 (二)提高共情水平的方法 1.共情水平或层次 伊根(G. Egan)把共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初级共情”(primary empathy),其含义接近于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定义,它往往与咨询技巧中参与技巧有关;第二种是所谓“高级的准确的共情”(advanced accurate empathy),这对咨询者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咨询技巧中的影响技巧来直接影响来访者。卡可夫(R. Carkhuff)将共情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从对咨询关系只起破坏作用的共情水平到咨询者具有相当准确的理解的共情水平。艾维(A. E. Ivey)等人则进一步将共情细分为七种不同水平:从对会谈起着明显的破坏作用到共情的最高水平——咨询者在任何方面都能与来访者进行直接的、成熟的交流。

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状况及需求

第一章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及规模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研究主题,与贫困儿童有关的概念包括两类,即基础概念和与现行救助政策有关的操作性概念。 ㈠.基础概念 基础概念主要有两个: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如有需要,本报告也会把贫困儿童的概念延伸至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 1.儿童 本报告指称的“儿童”,采用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的定义,即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的人)的年龄界定相同。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儿童”和“未成年人”指的是同一群体。 2.贫困家庭儿童 本报告把贫困家庭儿童简称“贫困儿童”。由于贫困标准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特别是我国城乡、地区之间贫困状况和实践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认定科学统一的贫困儿童概念实属不易。基于研究主题和困境儿童的实际状况,本文把贫困儿童聚焦于下列三类群体: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之所以如此界定,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是:衡量儿童贫困的标准相对统一,即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所有儿童,一方面避免了贫困儿童多样性特征给本研究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上述数据无论是完整性还是可及性也较为理想。 3.低收入家庭儿童 低收入家庭儿童是指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简称“低收入儿童”)。由于“低收入家庭”尚无全国性标准,各地各部门执行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尊重各地各部门的现行标准,不刻意强求统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低收入户一般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10—150%之间的家庭。

㈡.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 讨论了概念以后,还要将这些基本概念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引出了一系列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这包括: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农村五保儿童、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1.低保家庭儿童 低保家庭儿童在本报告中亦简称“低保儿童”。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农村特困户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城镇低保家庭中的儿童(简称“城镇低保儿童”)和农村低保家庭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简称“农村低保儿童”)。之所以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作为农村低保儿童统计,是因为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仅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种过渡形式,其覆盖人口将于2007年绝大部分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孤儿 是指父母双亡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包括集中或散居的孤儿、弃婴;二是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包括暂时查找不到家庭或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儿童,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 3.农村五保儿童 农村五保儿童特指已经或即将被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救助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本报告中亦简称“农村五保儿童”。这包括两个部分人:已经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未成年人和应该享受但仍未享受五保供养待遇的未成年人。农村五保儿童是我国农村孤儿中处境较为困难的群体。 4.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 系指由城市中的专门的儿童福利院以及其他福利机构中的儿童部集中收养的孤儿或被家长遗弃的儿童(弃婴)。 5.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 系指由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无力自行返家或者不愿返家,在外游荡、乞讨、捡拾的未成年人。 6.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是指受艾滋病打击的儿童。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一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社区”概念内涵的演化 摘要:社区这一概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不同的学者对之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纷繁复杂的定义导致了理论上的误识与现实的实践困境。基于此,笔者试图在当前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复归滕尼斯的社区命题,对社区做出较为涵盖式的廓清,进而避免了因为社区概念的误导而带来现实践行的困境。 关键词:社区概念共同体 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概念的廓清则是社会学研究之社区部分的基础任务之一。“社区”概念从形成起至今备受争议,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不同的立场与视角界定“社区”。以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百种。笔者认为,致使这种定义混沌现象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界定社区概念的标准多样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者为了进行领域性研究的视角局限而阻碍了社区概念的普适性界定的形成。理论上的误识又间接导致社区概念在实践演绎中的误用,然而,实践中社区的不断发展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理论研究的趋向。因此,在诸多表象为冲突的经验诠释中,寻求一种共识的经验概括直至形成统一的命题表述是理论研究的必须。本文试图从社区概念的界定历史与趋势,结合我国社区以及发展研究的实际需要,尝试对社区概念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廓清。 一、社区概念的经典表述 在欧洲社会学研究领域,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谈社区,都要复归滕尼斯对于社区的首创性认识。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裴迪南德·腾尼斯在其所著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社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滕尼斯认为社区应是以情感为主导维系的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的人性化团体。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R.E.帕克是最早将德文的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的Communityand Society。1936年,帕克在《城市社会学》中指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帕克强调社区的地域性以及群体性。 基于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境遇,国内诸多学者也都对社区的概念作了常识性的概括。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燕京大学的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时将“community”一词翻译成“社区”,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我们可以理解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同时,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也集中关注社区的地域性与群体性。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 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 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 2005-12-15 14: 44: 51 阅读量: 820 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 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 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 《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 “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 “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 “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 “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 “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荀子大略》道:

教师共情能力培养

教师共情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0-04-08T07:03:38.187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40期作者:张洁 [导读] 共情能力,又称移情能力,是同理心的近意表示,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 山西省汾阳五中 032200 摘要:共情能力作为教师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倡导注重师德培养的当今教育领域,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教师共情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教师本身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良好沟通,因此,共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紧迫。 关键词:共情能力;沟通倾听;师德培养 一、共情能力的概念与作用 1.共情能力,又称移情能力,是同理心的近意表示,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共情能力被视为社交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共情能力高的人在与他人的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感同身受,还包括协助对方处理情绪,帮助对方从情绪中走出来的能力,也是人们俗称的情商高的一种重要表现。 2.共情能力的作用 首先,共情能力是人类进化来的一种高概念,它使我们能够直立行走和独立思考,能够交流情感,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其次,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群居动物,在庞杂的社会网络中的生存,需要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这样,我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能够看到事情的不同方面,安慰悲痛欲绝的人,体验别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妄加评论,冷血无情。再次,共情能力对于我们树立自我意识意义重大,能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让老师更加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最终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 二、教师共情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一:倾听能力缺失 教师作为联结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要纽带,在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交流。在面对青春期的学生时,很多教师难以做到用心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无法用心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在碰到学生的问题时,总是以批评教育为主。 表现二:表达欠妥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优秀的表达能力直接决定着沟通的结果好坏,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太关注自己的言辞,常常刺痛学生的内心。甚至有时出于好意的一番劝说,学生也并不领情。例如,有的教师在劝诫学生不吃零食时,会说再不减肥就胖到站不起来等。如果换种表达,效果会更好。 表现三:强加观点 面对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叛逆心很重,常常不屑于听家长和老师的教诲。有的教师不太钻研心理学知识,认为学生的有意抵抗,挑战权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常常强加个人观点,指令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去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和基本情况,这样学生难以承受服从教师管理,更甚者,可能从学生问题演变为问题学生。 2.教师共情能力缺失的原因多样。 首先,教师本身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不足时导致共情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作为教师没有积极主动探索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情感特征,一味以成人的观点和视角来分析看待问题。其次,与教师本身性格特征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倾听他人声音,更不会改变自我行事风格。再次,与现在学生的特征不无关系,现在的学生相比以前心智成熟,信息化时代面对额诸多诱惑,经常谎话连篇,菱角市疲于应付“狼来了”现象。 三、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 1.钻研知识,了解人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表示,人的第一层需要是生理需要,第二层即为安全和被爱的需要。人与人共情的基础是彼此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相同的喜怒哀乐,教师作为过来人,不一定需要和学生有完全一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够共情,只要我们理解人的共性,就能根据经验,明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2:17.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长见[导读]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牢固。历史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的,大量的史实掌握需要靠记忆来实现,学生只有平时多记、反复记,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历史概念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2.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原因是高中历史课堂由于受课标和考纲的限制把统一的历史瓦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探究下一个历史结果的兴趣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3.知识结构不清,缺乏大历史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汇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成为学习成败的有一关键。 4.基本史观不清。历史不仅仅是史实,它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历史因个性而精彩,个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史观,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观不清,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 三、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共情理论

共情的理论 阿德勒有—句名言将有助于我们对于共情作为临床方法的认识。阿德勒总是要求自己以及他的学生,“穿上病人的鞋子(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感受与观察病人的体验。”(to“stand in theshoes”of the client and“9ee and feel”what the client is expe-rimcing.) 一、共情是一个具有两维结构的概念 欧文·雅龙说:“共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常用的词汇,就像流行歌手唱的陈词滥调一样, 使得我们忘记共情过程的复杂性。”虽然这是针对美国心理咨询业内所进行的总结,但对目前国内心理咨询来说也是十分贴切的。 就英文“Empathy”这个词来说,它的汉语译法就有许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如,钱铭怡译为“共情”;郑日昌与港台同行的译法一致, 即“同理心”; 江光荣与林孟平的译法一致,即“同感”; 许又新译为“投情”;耿文秀曾译为“移情”; [郑维廉译为“神入”。此外,我国出版的各种文献中还有多种称谓,如,“通情”、“共感”、“同情”等。上述译法,可以概述为三类,“情”译派(“共情”、“投情”、“通情”、“同情”、“移情”) ,“感”译派(“共感”、“同感”) ,“理”译派(“同理心”) 。钱铭怡虽然把“Empathy”译为“共情”,但同时认为,共情的译法似乎也不能表达原词的含意。江光荣虽然把“Empathy”译为“同感”或“同感理解”,但同时认为,这个词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中文词,“设身处地”与“感同身受”两个中文词合在一起可以很好的表达同感的要义,这种译法强调的是“感同身受”中的“感”。港台学者将它译为“同理心”,主要是认为它同时包含了理性与感情的成分。理性成分是指倾听者能了解对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感情的成分是指倾听者能与当事人的感受起共鸣。这种译法虽然解释认为“同理心”包括“理”与“情”两个方面,但它重视的是人的心理的理性成分。这三种译法只是强调了“Empathy”这个过程的不同维度,其本质是一致的。英文“Empat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empatheia,即“神入”,最早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使用的是罗杰斯。他使用“Empathy”的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咨询师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以来访者的参照标准,正确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二是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对来访者内 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三是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感受,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其内在 心理机制的恢复。如果从罗杰斯对“Empathy”的理解来看,罗杰斯更多重视的是“情”而非“理”,这个词应该译为“共情”或“同感”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共情的研究主要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进行。共情是咨询师深入到来访者的世界,体验来访者精神世界而无丝毫“假设”成分的一种能力。共情的概念因而经历了从认知取向的共情概念到情感取向的共情概念的转变。认知取向的共情概念比较重视认知加工过程的作用,依据这一观点,具有共情特质的人能够想象出他人的感受,使他们能够 理解和预知别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情感取向的共情概念则认定共情完全是情感过程,是对他人状态或困境的情感反应。 伊根曾把共情分为初级共情与高级共情两种类型。初级共情主要运用倾听技巧,重在对对方内心体验和想法的了解,并把对来访者的了解反馈给来访者。由于初级共情与来访者的内心活动是一致的,是认知的共情,易为来访者接受。高级共情的运用不仅使用倾听技巧,而且常结合使用自我开放、解释等影响性技巧,积极呈现出来访者“心中所有,意识所无”的东西。高级共情不仅仅可以对来访者的表述做出反应而且可对那些隐含的、未完成的表达做出准确的反应。 二、共情是深入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个连续不 断的过程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科学教育概论 第一讲科学素养概念 第二讲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第三讲西方理科课程的发展 第四讲科学探究 第五讲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六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参考书目: [1]魏冰.科学素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理科课程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来平,常春兰,刘晓.理解科学:多维视野中的自然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讲 科学素养概念 一、 科学素养的含义 二、 科学素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素质教育与科学素养 第一节 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这里主要是从学校理科课程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概念。据Bybee (1997)考证,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Conant J.)。柯南特在1952年出版的《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里首次使用这个词。正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表明的,柯南特把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面上,这为后来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定下了基本调子。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针对普通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是指向所有的或大多数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有必要指出的是,柯南特是在大学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的层次上讨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真正把科学素养引入基础教育的是美国著名科学教育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Hurd P )。 早在1958年,赫德就在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启示》的文章。正像这篇文章的标题所表明的,作者把科学素养作为一个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建议。更为有意义的是,在这篇文章里,赫德明确提出科学素养是指向公民而非专业人士的。他指出,“稍微多一些理解科学的发展力量和现象对当今公民来说是必要的。科学教学不能再被当作少数人的奢侈品”(Hurd,1958) 。近半个世纪以来,赫德致力于科学素养运动的推广和科学素

论概念涵义的变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414459787.html, 论概念涵义的变迁 作者:李安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表述和传递思想的载体,一般情况下一个词汇所对应的概念是固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词汇所对应的概念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概念的外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有的概念却被人们舍弃了原有的涵义,因而其外延也随之改变。本文通过对概念的定义涵义同人们在表述概念时涵义的对比,论述了概念涵义的变迁。 关键词概念涵义定义表述变迁 中图分类号:B813 文献标识码:A “概念”一词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经常通过语言运用概念表述和传递思想,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所交往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是可以被对方所理解的语言,而作为被表述和传递思想的概念也需要建立在双方对这个概念的涵义在知悉范围上相吻合,也就是交往双方所知悉的概念的外延具有全同关系。只有这样,交往双方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言语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中出现不解或误解的情况。但现实世界不是这种理想状态的情况,即便是同种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也经常会有不解或误解的情况出现,下面我们就将探讨是什么情况造成了这种问题。 在普通逻辑中,对于一个普遍概念来说,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们都不会认为它的意义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即认为在被文字定义赋予以意义之后就不会经常发生改变。但对概念的外延起影响作用的是概念的内涵,增加或减少概念的内涵势必会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外延。在社会发 展的过程中,人们经常赋予概念新的涵义,或者逐渐放弃了原有的涵义,虽然在语言的层面上某个概念的文字表述并没有发生变化,但事实上这个概念的内涵已经和之前已有所不同了。 也许可以说概念在作为人们传达思想的媒介时其内涵其实是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相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中描述内容的涵义的不变。但由于至今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对这种变化过程加以掌控,因此,我们该如何判别一个概念是否发生了变化或发生了何种程度的变化呢?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还要引入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概念的内涵起决定作用的具体事务到底是概念的定义所描述内容的意味呢?还是在人们日常表述中所涉及概念的涵义呢?(为了便于论述起见,下文将二者分别称为“概念的定义内容”和“所表述概念的涵义”)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事例,“妇女”一词是一个概念,“妇女”这一概念的定义在官方辞典中被描述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即在中国年满18周岁的女人都可称之为妇女。在步入21世纪前,“妇女”这个概念曾经在人们思想的交流中得到过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中国每年的3月8日作为年满18周岁的女性的节日,就是以“妇女节”命名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需要描述成年女子的时候已经逐渐舍弃了“妇女”这个称谓,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习惯使用“妇女”这个名词来表述“成年女子”这个概念了。比如,在当下各种对于范冰冰的描述中,从来没有在报道的描述中使用“妇女”一词。但实际上,“范冰冰”这个专有名词所指代对象的属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