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心理学

主要内容

导论(学科本质、历史发展、研究方法)

人体的神经系统

各种心理现象的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知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言语、思维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人格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章导论

学科本质、研究意义、历史发展、研究方法

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本质

一、定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二、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尤其是脑机制。

三、研究任务:

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活动方式。

四、学科特点:

基础性;

理论性;

交叉性的边缘学科。

——生理心理学与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学、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内分泌学以及行为遗传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五、需具备的知识:

1. 心理活动的基本概念

心理活动是脑对外界世界的反映过程。

外部刺激→【心理活动】→反应

[认识过程一一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一一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一一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一一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一一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一一能力、气质、性格

2. 精神疾病与精神病学的基础知识

精神病是一些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各种疾病的总称。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记忆损害、人格改变)

抑郁症(病态抑郁体验)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多动)。

精神病学(精神医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由重性精神障碍向轻性精神障碍转变

服务模式:封闭式管理转向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

新的药物出现、重视康复、预防复发

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MMD—3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及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及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

学习这门科学不仅是深入理解和探讨人类本身的行为和种种心理现象产生的生理机制及其生物的根源

也会给诊断和治疗各种心理缺陷和精神障碍提供基础知识。

对其它分支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对智能计算机、机器人的理论发展可提供重大的理论启发;

对于教学、医学、运动科学、文化艺术及社会福利、环保事业具有基础性理论意义。

生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一、自然哲学理论

二、脑机能定位理论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

五、化学通路学说

六、当代神经科学理论

一、自然哲学理论

中国: 心者,五脏六腑之

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德漠克利特:精灵原子的假说

莱布尼兹:心身平行论

笛卡儿:心身交互论

二、脑机能定位理论

(一)定位学说

(二)整体学说

(三)功能系统学说

(四)模块学说

(一)定位学说

1. 脑功能的定位说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卢相说。将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联系起来。确定了27种重要的官能,如聪明、忠实、竞争性、自爱等,每种官能都有相应的颅骨特征和位置。

?颅象说推动了脑功能定位的研究。

?颅象说的不科学之处

?许多官能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无法进行定义

?颅骨的外部特征与皮层的发育程度不是严格对应的

2.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研究。

?1861年布罗卡对失语症病人的研究,发现病人左侧额叶受到损伤。语言表达有障碍,运动型失语症。

?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一种新的失语症,病人的脑损伤发生在颞叶,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

? 3.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潘菲尔德用电刺激发研究颞叶发现,微弱的电刺激能使病人回忆起童年的一些事情,这说明记忆可能定位在颞叶。

? 4. 另外,科学家发现,海马也与记忆有关,杏仁核与情绪有关,下丘脑与进食和饮水有关。

?这些发现都有利于功能的定位说。

(二)整体说

1.弗洛伦斯用鸡和鸽子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行为。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

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2.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的脑功能“整体说”

采取脑损毁技术用白鼠做了一系列实验。

大脑功能的两条重要原理:

均势-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挥作用;

总体活动-

大脑是以总体发挥作用的,学习效率与大脑受损的面积成反比,而与受损部位无关。

●人的学习活动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一种整合过程,与大脑皮层各个部分都存在着紧

密联系,并不存在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都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相联系。

●人的学习活动与受到损害的大脑皮层的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被损害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被损害的区

域越大,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就越大。

●根据拉什利的研究可以得出推论,学习活动效率并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与大脑皮层广泛的神

经细胞的活动有关。

(三)功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对因战争而造成大脑损伤的病人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训练。

●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

实会受到影响。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功能系统

是动力系统,负责调节激活与维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第二功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第三功能系统

是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

●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

(四)模块学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新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即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module)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三、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

●英国生理学家谢灵顿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几乎同时建立了生理学实验方法,以反射论为指导,研究了中枢

神经系统的功能。

●谢灵顿利用猫股四头肌标本,巴甫洛夫则发现狗的心理性唾液分泌标本,基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分别研究了脊

髓和脑高级中枢对对刺激的反应,确定了刺激和反应间的因果关系。大大提高了脑功能研究的科学水平。

●条件反射:

一个原来不能引起特殊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经过与某种能够引起特殊反应的刺激多次配合出现之后,它获得后者的性质,即在单独出现时亦可出现该反应。

●神经过程的基本活动

——兴奋与抑制

a、外抑制

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兴奋,其临近部位就要受到抑制。(空间)

b、超限抑制(防御抑制)

神经细胞不能活动太久,兴奋到一定程度就转为抑制(时间)

c、消退抑制

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长时间得不到强化而消退

d、泛化现象

用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初期,凡和这种刺激类似的刺激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eg,某频率的声音)分化抑制别的类似的刺激得不到强化,就只对特定的刺激反应。

神经过程的基本规律

——扩散与集中

——相互诱导(正诱导;负诱导)

——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条件反射三原则

--决定论原则

反射活动与外界刺激存在因果联系

--对应原则

外部刺激与脑内分析器相对应

--结构原则

脑的反射活动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

以上三原则反映出:由于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学和分析生理学的研究,生理学和心理学对于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

●评价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重要自然科学基础;

开创了生理学实验分析法的先河;

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只是概括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学和分析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没有深入到脑的深部结构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

●电生理学的发展历史

?发端于1791年,伽伐尼(Galvani)(意大利医生和解剖学教授)关于动物电的概念。

?瑞士的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杜布瓦-雷蒙德在19世纪40年代(1849)由于电学技术的进步,第一个预测到神经和肌肉在活动时的电位变化。

?现代电生理学的真正开始,是1922年厄兰格和加塞尔将阴极射线示波器应用于神经生理学研究

●电生理学的技术基础原理和方法学原则

——利用核团电极、细胞外电极和细胞内电极不但可以刺激神经组织,还可以记录它的电活动。、

——根据刺激某一点,在它周围不同神经成分发生反应的时间关系和频率特点,分析出神经成分间的机能关系。

●成果

?任一反射活动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网状非特异系统兴奋水平所决定的唤醒状态。心理活动的基础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的决定论原则。

?在经典三环节反射弧的机构中,必须考虑到由传入和传出神经发出的侧支联系,它不但引申出网状非特异系统的制约作用,也引申出反馈作用原理。

?除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传导的“全或无”定律之外,细胞神经生理学还发现了突触后的“级量反应”规律。

◆“全或无”定律: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

◆“级量反应”定律:

?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分布着很多突触,每个突触的后膜电位很小,不足以引起神经元发放神经冲动,但很多后膜同时或间隔几毫秒相继出现电位,则可以总和起来,当超过这个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该神经元全部细胞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短脉冲,即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基本观点

在脑内存在着一些化学通路。神经冲动的传导不仅在一个细胞内以电化学的方式进行着,在神经原间还以化学传递的方式进行着。

●意义

使人类对脑功能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的认识从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推进到分子水平。

六、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采用人类被试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

脑代谢成像技术和脑生理成像技术

——结合有创性动物实验

细胞电活动记录、手术损毁、电刺激、药物法

探索脑高级功能的奥秘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形成一个整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通过感觉器官接受体内、外刺激,作出反应,直接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通过调节或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

主要内容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3.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4.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树突与轴突不同:

形态上:树突,短,有多个;轴突,长,仅一个功能上:树突与胞体,接受信息。轴突,传出信息

神经元的形态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双极神经元单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如视网膜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单极神经元:脑、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属于此类。

多极神经元:中枢部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此类。

2.根据神经元的传导功能

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神经元内的信息传导

细胞内液和外液的例子

?神经信息传导的基础

有机阴离子

钾离子

钠离子

氯离子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

神经元内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

2、接受刺激,去极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成为反极化状态(动作电位)。

3、神经纤维膜恢复静息状态,即复极化的过程。

神经冲动的产生

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

各种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不同:

?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

?骨骼肌细胞为-90mV;

?人的红细胞为-10mV。

二、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或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内有组织液)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

突触的类型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特点: 单向性、化学传导、慢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兴奋或抑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神经冲动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三、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反射的特点:

四、脑的结构与功能

小资料

1.人的大脑的平均重量为1400g,一般是体重(60kg)的1/43.

2.大脑的表面积为2 200cm2。

3.大脑皮层(灰质,厚约2-3mm),是神经元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皮层之下是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

大脑半球可分四个叶:额叶、颞叶、顶叶、枕叶。

控制特点

?中枢面积大小与身体大小无关,而与机能的复杂程度有关;

?中枢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脸部除外);

?大脑左右两半球对机体的感觉和运动的控制是交叉的。

?语言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右利手: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是优势脑。言语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占优势。

●左利手:右半球是优势脑。空间知觉、形象思维活动、音乐、美术、情绪表达、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左右脑分工理论

正常人的大脑两半球之间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

右半球

◆主要负责空间知觉、直觉、情绪情感、音乐节奏、美术、艺术欣赏、身体协调、想像、灵感、顿悟

等。

◆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

◆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脑脊膜

●保护性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硬膜

?蛛网膜

?软膜

●周围神经系统?硬膜

?软膜

脑室与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干细胞是生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

干细胞:祖细胞

发育阶段:

?对称分裂:两个祖细胞

?不对称分裂:一个脑细胞和一个

祖细胞

?放射性胶质细胞

?细胞凋亡

神经联系的建立

?神经元迁移到最终位置后,开始建立神经联系。

?神经连接是有序而系统的。

神经发生

新神经元的生成

神经发生的部位:

?海马

?嗅球

大脑皮层

大脑初级感觉与运动皮层

●接收感觉器官的信息

?初级视皮层

?初级听皮层

?初级躯体感觉皮层

●运动控制皮层

?初级运动皮层

联合皮层

●感觉联合皮层

大脑后部

感知和学习

●运动联合皮层

额叶联合皮层参与运动的计划和执行

半球单侧化

●左半球

信息分析

序列事件识别

●右半球

合成

独立成分整合后的识别

胼胝体

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

动机和情绪

组成

?边缘皮层/扣带回

?海马

?参与学习与记忆

?杏仁核

?情绪加工

基底神经节

●组成:

尾状核

苍白球

●主要功能

参与运动控制

间脑

●丘脑特异性神经纤维的投射

●下丘脑

脑垂体

脑垂体

下丘脑

中脑

●顶盖

上丘:视觉系统一部分

下丘:听觉系统一部分

●被盖:

网状结构

导水管周围灰质

红核

黑质

小脑

●小脑功能

整合信息,调节运动输出和运动协调性、流畅性。

脑桥

●功能:

部分网状结构,参与睡眠和觉醒的合团

大脑与小脑信息传递的中继

延髓

●功能

包含控制心血管系统、呼吸和骨骼肌强直性调节的核团。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脑神经

脊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

参与消耗机体存储能量的活动

●副交感神经

增加机体存储能量的活动

第四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脑损毁法

脑功能研究

神经化学方法

遗传学方法

脑损毁法

损坏部分脑结构而观察动物行为的实验方法。功能

行为

具体方法:

?电损毁法

?兴奋毒性毁损

假毁损手术

神经连接追踪法

追踪传出轴突

追踪传入轴突

跨神经追踪法

第三章感觉的生理学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视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听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四节、味觉与嗅觉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五节、躯体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关于感觉

二、感觉的适宜刺激

三、感受器的兴奋

四、感受器的适应

五、感觉系统的基本功能

一、关于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受高层次心理活动的制约,且以一定的生理活动为基础。

感觉系统:感觉器官、传入神经、感觉通路、感觉中枢。

感觉系统分类:

(1)按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

感觉系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感觉。

距离感觉系统——视、听

化学感觉系统——嗅、味

躯体感觉系统——触、温、痛、动、位置、平衡

二、感觉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每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形式上适宜。

强度和范围上的适宜。

达不到一定的强度,或者强度超过感觉器官所能承受的强度,都不能产生感觉。

三、感受器的兴奋

感受器的功能:

在接受适宜刺激时发生兴奋,就是把适宜刺激转变为传入纤维上的神经冲动。

刺激阈值:

?凡是刚能引起感觉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的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值,或感觉阈限。

阈下刺激:

?弱于阈值的刺激不足以引起神经冲动的发放,这种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感觉的强弱:参予兴奋的感觉神经元的数量

感受器冲动发放的频率

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感觉的强度也越大。但不是直线对应的关系。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

P= KlogI

P:心理量;I:物理量;K:常数

费希纳定律适用中等强度刺激。

四、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适应:

?当感受器受持续刺激时,导致感受性下降,这种现象叫感受器的适应。

原因:

刺激强度未变但引起的神经冲动却越来越少。

感受器的适应并非疲劳现象。

?适应与疲劳间的区别在于它的发生比疲劳快得多,而且停止刺激后几乎马上就恢复过来了。

持续时间

刺激强度

快适应,如触觉

慢适应,如深部感觉的感受器,痛觉的感受器

五、感觉系统的基本功能

区别不同形式的能量

我们是通过辨别刺激的能量形式或类型来获得信息的

反映刺激的不同强度

任何一种感觉系统不仅应当反映刺激的能量变化,而且还应当能够反映刺激的质量的变化。

抑制无关的信息

各种的感觉系统都具有抑制无关信息的作用。

侧抑制&下行性抑制

在各种感觉系统中,不但存在着从外周向中枢和从低级中枢向高级中枢的传递过程

侧抑制:

每一级中枢神经元之间还通过轴突侧支发生横向作用的侧抑制机制。

下行性抑制:

此外还存在着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乃至对感官的下行性抑制影响,调节着感觉系统的兴奋性水平。

特异性感觉系统

产生特定感觉;

激发皮层发出冲动,引发相应的反应(骨骼肌活动、内脏反应和情绪反应)。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维持觉醒。

各种特异性感觉系统向大脑皮层的上行和下行通路均发出许多侧支达脑干被盖部的网状结构,再由脑干网状结构发出网状上行和下行纤维,向大脑皮层广泛弥散性地投射,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水平;也向感觉乃至运动系统弥

生理心理学论文详解

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因情感,就业,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开展大学生抑郁状况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况离不开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浅显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及有关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相关理论产生影响因素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more common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work, lif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 long period of depression, and ev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epression affects human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risk factors [1].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motional, employment, study pressure, depression,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but also by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ent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related depress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withou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pressio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lain depress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depression relevant theories Impact factors 一引言 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处于特定环境的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变化、学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学校的扩招收费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剧,导致其抑郁症明显增多。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育界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状况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杜召云、王克勤对157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2】李彤最新一篇关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其中男生抑郁者所占比例为34.45%,女生所占比例为42.03%。【3】而北京市卫生局最新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1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万人正在罹患抑郁症,其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和发生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技能大赛赛前心理辅导讲座 现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可以说,选手们都是经过各省市层层选拔的技能高手,在技术上他们几乎可以代表当地职业院校师生的最高水平,然而,比赛就一定要分出胜负,胜者,实至名归。至于负者,不少教练和领队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总是会提到这么一句话:选手的心理素质还是不够硬。那么,竞赛场上,心理与技术,哪个更重要呢 郭建球老师是广东省技能竞赛汽修专业部分选手的教练,他认为,竞赛场上,选手心理处于第一位,体力耐力位居第二,第三才是技术。就技术而言,为了备战技能竞赛,各地无一不是精挑选手,并从教练、训练设备、竞赛工具等方面加大投入,因此,在各方体力、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的作用。这一点在体育比赛上也充分得到证明。世界跨栏冠军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就曾说过,刘翔能夺取冠军,和他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大关系。 赛前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现象: (一)、高原现象 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成绩停止不前,甚至完全找不到感觉。其实这是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练习效果与成绩停止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这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技能大赛之前的备战训练是相当紧张的,不少同学日以继夜,全力投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练越糊涂。但“高原现象”不是极限。它是客观存在的,但走出高原期后技能成绩是还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成绩到了极限。 (二)“瓦伦达效应”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内容: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总之,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 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心理现象的内容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亦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通常把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知)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简要介绍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 人认识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 人们为实现奋斗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意志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行)。 4、知、情、意、行的关系 知是产生情、意的基础;行是在知的基础上,在情的推动下产生的,它能提高认识,增强情感,磨练意志;意控制、调节情,提高知。 二人格 ? 1 个性倾向性: 个体活动的基本倾向和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 2 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身上经常稳定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 3 自我监控(自我意识)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三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例如,在思维过程中的苦 思冥想、浮想连翩、灵感状态、顿悟状态;情感中的轻松愉快、兴高采烈、应激状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251 课程名称:心理学与生活 英文名称: Psychology and Life 课程类别:通识课 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对象:非心理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把心理学理论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心理学这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一般大众生活中的应用。本课程在突出基础心理学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和普及性。共有十二个专题,既包括导论性质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等,又包括心理过程为主体的感知觉和意识、学习与认知、智力与创造力等章节,以及行为和心理动力、人格等阐述个性心理的内容,并把成长与个体心理发展、压力管理与健康心理学等归入课程体系的范畴。意在加强心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内容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尽量采用浅显易懂的图表、生动的日常生活案例和趣味实验。 Psychology and Life links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work and study. It introduces psychology in an accessible way and focuses on its application in real life.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takes readability and popularity into account. There are twelve topics, including an introductory one about the objects, history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opics devoted to psychological process like sensory perception, consciousness, learning, cognition,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It also includes topics that explain individual traits like behaviors, psychological force and personality, and those that dwell on growth,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ressure management and health psychology.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resses plain but appealing language, clear and simple charts, vivid cases of daily life and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同时活动,只是程度不同。 二、定向网络 主要组成部分是: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1.顶叶 ●对侧疏忽综合征。 (1)对侧疏忽综合征主要表现: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2)对侧疏忽综合征原因:对损伤的大脑半球同测线索的过度注意; 注意损伤大脑半球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3)对侧疏忽综合征特别与右半球顶叶损伤有关。 此外,研究发现,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对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只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 (4)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 注意力集中时,顶叶某些神经元放电会增加且持续。顶叶皮层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2.中脑上丘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心理学知识连线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辨析——连线训练 人格趋于完善、自动 反射不能或错误再认、重现 技能歪曲知觉 学习个体遗传,特有模式 品德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问题解决只看到通常功能 错觉社会道德准则算法策略积极倾向性 遗忘神经系统参与下功能固着自发形成 表象心理准备状态原型启发动机性偏差 记忆符号系统健康人格解决当前问题 定势客观事物形象利他行为异化或干扰 语言积累保存个体经验自利偏差一定情景引起 学习迁移随机搜索 想象特殊形势 幻想宁静状态 催眠静息现象感觉一般、本质特征反映睡眠凭借记忆知觉事物整体反映 冥想觉知状态观察个别属性反映 观察力概括、间接反映 注意激发、调节、维持概念知觉过程 需要干扰、阻碍思维知觉能力 动机态度体验心境一时不能提取 意志顺利、有效激情永远不能恢复 挫折努力过程应激出乎意料 情绪为适应和改造人际交往爆发式 压力动力特征人际认知感染性 能力稳定、习惯化人际吸引交流、交换 气质指向和集中暂时性遗忘推测、推断 性格意识能动作用永久性遗忘互相接纳、吸引 行为特殊症状抑郁知觉、体验和分享应对缺乏不平衡状态移情过度忧愁和伤感 归因推断其原因 情绪情感过程态度、体验 梦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实验法收集被试各种材料 实验室实验法标准化 自然/现场实验法有目的 测验法借助一定的仪器 调查法深入而详尽 书面调查法(问卷法)实际生活情境中 口头调查法(访问法)被试书面回答 临床法与被试交谈 个案法系统、综合地描述

一般能力包括信息加工,问题解决过程 认知包括焦点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液体能力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意识水平包括即智力,观察、注意、思维、记忆、想象力 表象特征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 教育心理学理论篇——连线训练 教育学创始人冯特(1879年) 科学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1903年) 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夸美纽斯(1862年) 现代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机能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开创)、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行为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开创)、罗杰斯(开创) 完美主义心理学冯特(开创)、铁钦纳 精神分析心理学华生(开创)、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塔式格)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理论班杜拉 认知理论桑代克(三条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社会学习理论布鲁纳(强调学习主动性,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独立思考)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贾德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经验概括说—— 关系转换理论洛克 认知结构说苛勒 记忆的神经心理机制:记忆机能定位说、记忆机能整体说、SPI理论、记忆分子学说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基本表象理论、双重编码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特征表说、原型说(鸟的原型)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想象:想象是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知识要点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3、知觉的基本特征和种类 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昌性 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他人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4、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策略:有目的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 复习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边复习边思考、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5、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青少年冥想训练解析

青少年冥想训练解析 一、美国儿童青少年冥想训练的盛行 当前,使用正念冥想治疗儿童多动症、焦虑、学习困难、社交困难、问题行为的实证研究日渐增多,研究不仅训练青少年冥想,还教授亲子冥想和教室冥想的操作方法。而加入冥想和接纳技巧的教养方式被认为是继行为干预训练和认知教育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是教育教养方式的重要转换[1]。研究发现,冥想训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儿童的焦虑、多动,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还能有效改善小学生的认知、情感功能,减少注意损伤和负性情绪,使大脑专注力更强、记忆力更好、处理多重任务的能力更高,并能增加主观幸福感。对多动症儿童的父母进行单独训练可以增加积极的亲子互动;如果亲子都参加冥想训练,孩子服从行为会更多,教养会变得充满乐趣[2]。对多动症并发学习障碍儿童进行冥想训练,儿童自我报告的内在问题如焦虑显著减少,父母报告的儿童自我管理行为显著增加、问题行为显著减少[3]。一项针对八名15~20 岁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的冥想干预发现,冥想使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杀倾向减弱[4]。在美国,青少年冥想训练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理论背景。首先,情感障碍发病率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情感能力的提高,重视情绪劳动。然而针对情感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认知教育和行为训练效果不理想。而重视情意训练的人本主义理论处于发展停滞状态,在情绪体验加工方面没有再进一步发展出有价值的指导理论。此时后人本心理学强调人与“大精神”“存在巨链”的联系,认为冥想训练可在一个崭新格局中产生影响。其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视为20 世纪最伟大圣者的克里希那穆提非常重视冥想,把冥想视为自由、创造的必经之路。克氏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只有每个人的内心净化、安静了,整个社会的互爱、和谐、伦理才有可能。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认为个体需要觉知,觉知自我的局限性,觉知思虑的危害性,觉知习惯的盲目性,才可能清醒、轻松走出思虑的困境。他认为冥想能消解过去的负面能量也能产生新的能量[5]。克氏的倡导引发了风靡美国乃至波及世界的冥想热潮。再者,青少年冥想训练是在成人冥想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许多研究证明了正念对疼痛管理、免疫力等各种问题的有利影响。对冥想减压项目的元分析表明,冥想干预对于缓解各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健康人群的精神压力卓有成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补充替代医学中心网站信息显示,2010 年财政拨款1003 万美元援助34 项与正念冥想有关的科研项目,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内的20 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冥想的研究方向正逐步从缓解心理病人的症状转向探究其积极效应,如增强幸福感、怜悯和同情,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互动,以及青少年心理治疗、教育教 养、团体拓展训练等。 二、青少年冥想训练的方法及作用机制 无论是心理治疗领域的冥想训练,还是课堂教学练习冥想,无论增强心理能力的冥想拓展训练,还是亲子冥想,都有共同的训练原则,这些原则用于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随行感悟。(一)冥想的基础态度 1.不加批判:不对自己的情绪、想法、病痛等身心现象不作价值判断,只是纯粹觉察。 2.耐心:对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放下功利和浮躁心态,对自己的身心保持好奇。 3. 初心:常保“初学者之心”,愿以赤子之心的热情和好奇面对每个身心事件。 4. 信任: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向外攀援,不依赖权威知识,唯求问心无愧。 5.无为:不努力强求想要的治疗目的,只是无为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现象,以达到觉悟。 6.接受:接受现状,愿意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 7.放下好恶评判:仅分分秒秒觉察当下发生的身心事件。(二)冥想动作与觉知内容 冥想通常包括如下活动:1. 身体扫描;2. 瑜伽伸展运动;3. 静坐禅修;4. 静观饮食;5. 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