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第十三章 心理疲劳和过度训练
- 格式:ppt
- 大小:62.01 KB
- 文档页数:35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手段研究作者:郑克强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4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2摘要随着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疲劳与恢复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回顾过去,关于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疲劳,对于在长时间的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之下造成的心理疲劳问题,目前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否有效地消除运动员的疲劳,尤其是心理疲劳,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
所以,有必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心理疲劳手段康复一、运动员心理疲劳概述运动员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活动水平。
它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轻者会影响运动员的动机和热情,使运动成绩下降,可在短期内消除;重者可能产生身体的症状反应,严重地影响运动参与,即使很长时间也未必康复;其表现形式也多样,有主观体验(烦躁、劳累等)、行为表现(抵触、逃避等)以及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它们都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和运动效率的降低、动作的准确性下降和错误率增加等。
尽管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之间联系很密切,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方面,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上,而不是生理指标上;另一方面,它们可能同时产生,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也可能不同时产生,表现出不一致性。
良好的生理状态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充分提高训练与比赛效果的必要条件;运动员的心理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但影响正常的训练与比赛,而且还会诱发生理疲劳,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二、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一)训练因素1.目标设置不科学。
《运动实践与分析》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实践:运动实践是指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以提升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实践活动。
2.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进行各种运动时,能够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使身体各部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
3. 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一定强度和时间内持续工作的能力,包括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两种类型。
4. 心肺适能:心肺适能是指心脏和肺部为身体提供足够氧气的能力,是评价个体体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5. 运动损伤: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外力、技术动作错误、身体疲劳等原因导致的身体组织(如肌肉、骨骼、韧带等)损伤。
二、填空题:1. 运动实践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__________三个方面。
(休闲体育)2. 在运动实践中,常见的能量供应系统有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__________系统。
(有氧氧化)3. _________是评价运动员技术动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动作效率)4. 运动后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营养补充、休息和__________。
(适度拉伸)5.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动机、运动情绪、__________和运动表现等。
(运动认知)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运动实践的主要领域?(D)A. 竞技体育B. 健身体育C. 休闲体育D. 医疗体育2. 下列哪种能量供应系统主要负责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A)A. 磷酸原系统B. 糖酵解系统C. 有氧氧化系统D. 都可以3. 关于运动损伤的预防,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A. 充分热身和拉伸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B. 正确的技术动作可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C. 只要身体强壮,就无需担心运动损伤。
D. 合理的训练负荷有助于防止过度疲劳引发的损伤。
4. 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有效提高肌肉耐力?(B)A. 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B. 短时间、高强度的力量训练C. 中等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力量训练D. 高重复次数、低重量的力量训练5. 关于运动心理学,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A. 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一、运动心理性疲劳的界定疲劳是人体对外界压力的自然反应,可具体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类。
心理性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伴随着机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在体育运动中专家认为,心理性疲劳的运动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经常性的喊累,不想训练,不愿见教练,不愿去训练场甚至每到训练前就找各种理由推脱训练等。
与生理性疲劳所不同的是: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而生理性疲劳多是由身体反应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
二者的区分,主要看疲劳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还是由身体反应产生的。
二、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多种,在生理性疲劳方面出现了很多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疲劳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机制为能量耗竭学说,谢产物的堆积、自由基学说,医理论、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离子代谢紊乱、保护性抑制学说,心理因素等等。
心理因素既然可以导致生理性疲劳,那么反过来生理上的疲劳也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懈怠。
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1.为了不切实际的硬指标而盲目的训练,忽略了运动员自身的能力导致运动员超负荷训练从而使运动员产生畏惧的心理。
2.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导致精神紧张,超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范围。
3.对运动项目的厌倦情绪更有可能导致心理性疲劳。
4.不利的环境刺激,对场地的不适应,也都有可能引发心理性疲劳。
5.除此之外,学生或运动员自身的生活家庭环境,也可能产生厌倦怠慢的情绪从而出现心理性疲劳。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长时间从事单调无趣,枯燥乏味的训练所致。
因此怎样才能使训练变的有趣起来,防止运动员出现心理性疲劳业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
三、运动心理性疲劳的危害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它不仅会加重运动员的生理疲劳,还会导致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厌倦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运动员成绩的进步和提高,更有甚者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专题八过度训练与心理耗竭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近些年,竞技体育的热潮不断高涨,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心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运动员长期参加大运动量、大强度的高负荷训练,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竞技表现和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获得的成就越大,所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
过度训练症状的不断出现,导致运动员心理卜也有所变化,出现耗竭倾向。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调整到最高水平,但很多时候,运动员会出现一种不良的反应——应激,当这种不良反应持续发展,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训练之后缺乏足够的恢复,使得身心疲惫;同时,运动过程中出现的自信心下降、动机减退、焦躁不安等反应,也因难以置信的训练压力和要求更加凸现出来,导致运动员的表现失常,动作技能自动化的丧失,运动的稳定性不够,甚至出现失误。
可见,过度训练和心理耗竭问题已成为体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受到运动员、教练员和学者们的重视。
一、研究进展(—)心理耗竭概述心理耗竭最早是由Bradley(1969)提出的,随后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极度的心理压力,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随之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出现了大量针对心理耗竭问题的研究。
Maslach(1996)认为心理耗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个人问题”,并且在随后的研究中把心理耗竭的概念扩大化,加入了情感枯竭等概念。
研究发现,过度压力和心理耗竭会导致某些健康问题,特别是心血管问题、药物滥用、酗酒以及事故发生(Hobfoll&Shirom,1993)。
同时,心理耗竭的个体不仅自身行为表现会发生变化,而且也会给其他人,如家庭成员、同事以及相关的成员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体验到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感受到孤独,以及出现各种人际问题(Kahill,1988)。
《运动心理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方面。
2. 心理技能训练: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运动员提高其在比赛中的注意力集中、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和决策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3. 竞技焦虑:竞技焦虑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它可能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和比赛结果。
4.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心和信念,它是影响运动员动机、努力程度和坚持性的重要因素。
5. 比赛压力:比赛压力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压力源,包括比赛成绩的压力、对手的压力、观众的压力和自我期望的压力等。
二、填空题:1.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______(心理技能训练)、比赛心理调控、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等。
2. 竞技焦虑可分为认知焦虑和______(躯体焦虑)两种类型。
3.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人经验、______(观察学习)和言语说服等因素的影响。
4. 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______(心理准备)和放松训练等方式来降低比赛压力。
5. 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营养与恢复2.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A)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3.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情绪调节能力?(B)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4.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决策能力?(C)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5. 下列哪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激励能力?(D)A. 注意力集中训练B. 情绪调节训练C. 决策能力训练D. 自我激励训练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BCD)A.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B. 心理技能训练C. 比赛心理调控D. 运动损伤与康复心理2. 下列哪些是影响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ABC)A. 个人经验B. 观察学习C. 言语说服D. 生理状态3. 下列哪些是运动员应对比赛压力的策略?(ABCD)A. 心理准备B. 放松训练C. 自我暗示D. 目标设定4. 下列哪些是运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ABCD)A. 竞技体育B. 学校体育C. 大众健身D. 运动损伤康复5. 下列哪些是竞技焦虑的表现形式?(AC)A. 认知焦虑B. 身体疲劳C. 躯体焦虑D. 技术失误五、判断题:1.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