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及对家禽毒害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及对家禽毒害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及对家禽毒害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的代谢及对家禽毒害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企业战略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作用机理分析

企业战略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作用机理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企业使用传统的产品、价格和促销等市场要素手段,已经不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产品,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明显。本文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因、战略联盟的益处和战略联盟的发展即供应链管理,以期为企业提供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物流能力战略联盟竞争优势 进入21世纪,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企业在完成利润目标和生存竞争时,面临企业内外的各种挑战。外部方面包括信息化、新技术、客户高要求和国内外竞争者等挑战,内部方面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物流服务和创造更多客户价值等挑战。总之,企业面临这些挑战,要保持高速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困难。 当今市场环境中,企业使用传统的市场要素—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已经不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产品,竞争者可以通过产品革新、价格降低和促销的手段,削减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不得不寻求更新的方式,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研究表明,企业战略联盟是获取竞争优势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因、战略联盟的益处和战略联盟的发展即供应链管理,以期为企业提供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战略联盟的成因 (一)竞争优势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产生竞争优势的来源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超出为此付出的成本的部分—超额价值,

这种超额价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波特认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是两种主要的方式。 为了获得成本优势,企业分解产生成本的作业工序,剔除不必要的工序,降低成本,有些经验知识是消除无效率活动的关键因素,这些知识在企业内的分享能够降低成本。为了依靠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探明产生差异化的途径,这些途径包括企业产品、市场活动、商品配送和人力资源,波特把差异化定义为给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低价产品,而且是独特的产品,关键是客户付出相同的成本,从本企业获得的价值比从其它企业的要多。 企业不但要懂得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也要理解如何才能保持已经获得的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不但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而且能够阻止竞争者的模仿。 (二)资源基础理论 Penrose 首先提出企业是生产性资源结合体,并且奠定了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拥有提高企业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特定资产、技术或资源。Penrose 指出,企业获利水平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的程度。 Wernerfelt 指出企业资源体现了企业实力的强弱,企业资源分类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有设施、运输设备和生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改进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业绩。Dierickx 指出由于其它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买入同样的有形资产,因此,有形资产不能够作为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文化、经验、配送管理、关系和客户忠诚等无形资产,在资源基础文献中受到广泛关注,Hall 把无形资产分为二类,一类为资产,如商标和数据库等,一类为能力,如经验和技术等。Mahoney指出无形资产是企业差异化的根源。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一、学习指导 1.学习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掌握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2.熟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技术手段 3.了解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4.了解代谢组学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了解代谢组学发展趋势 二、正文 基因组功能解析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基因功能的复杂性和生物系统的完整性,必然要从“整体”层面上来理解构成生物体系的各个模块功能。随着新的测量技术、高通量的分析方法、先进的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新理论的发展,加上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生物信息的大量积累,使得在系统水平上研究由分子生物学发现的组件所构成的生命体系成为可能[1]。系统生物学家们认为,将生命科学上升为“综合”科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生命科学再次回到整合性研究的新高度,逐步由分子生物学时代进入到系统生物学时代[2]。系统生物学不同以往的实验生物学仅关注个别基因和蛋白质,它要研究所有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组分间的所有相互关系,通过整合各组成成分的信息,以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描述系统结构[3,4]。 (一)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内涵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组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谢组学术语在国际上有两个英文名,即metabolomics 和metabonomics。Metabolomics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Fiehn等通过对植物代谢物研究提出来的,认为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定性和定量分析单个细胞或单一类型细胞的代谢调控和代谢流中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从而监测机体或活细胞中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5]。英国Nicholson研究小组从毒理学角度分析大鼠尿液成份时提出了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认为代谢组学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扰动或刺激后(如某个特定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的变化或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6]。国内的代谢组学研究小组基本用metabonomics一词来表示“代谢组学”。严格地说,代谢组学所研究的对象应该包括生物系统中所有的代谢产物。但由于实际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只对各种代谢路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物质(MW<1Kd)进行测定和分析。 (二)代谢组学优势特点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可以更好地反映体系表型生物机体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综合调控的复杂体系,在从基因到性状的生物信息传递链中,机体需通过不断调节自身复杂的代谢网络来维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环境的正常动态平衡[7]。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doc(孙丽)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孙丽08食检(1)班20080405210 摘要: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有毒致癌化合物,污染粮食及其制品,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黄曲霉毒素(AFT)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生物毒素,有AFB1、AFB2、AFG1、AFG2等多种形式。本文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危害,和预防措施,并且对目前用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在对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检测方法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评述了上述方法的优劣和适用条件。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致病机理;危害;检测方法;预防措施;进展 黄曲霉毒素(AFT )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物。在世界不同地区都发现了这些真菌大量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已导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黄曲霉毒素的危害被大量报道,以致黄曲霉毒素已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一种真菌毒素[3]。阐明黄曲霉毒素的治病机理,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黄曲霉度的含量,并制定相应的标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危害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黄曲霉毒素的概述 (1)黄曲霉毒素的发现 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4]。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 ,M1 ,M2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2)黄曲霉毒素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5]。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其致癌性有关[6]。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形式含B1,B2,G1,G2,M1,M2等,其中M1和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7]。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8]。 (3)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我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7期(总第484期) 2019年7月 农产品加工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No.7 Jul. 文章编号:1671-9646(2019)07b-0086-04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史春悦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天津300190) 摘要: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 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黄曲霉毒素;黄曲霉;寄生曲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01.1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https://www.doczj.com/doc/735367811.html,ki.1671-9646(X).2019.07.059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in Foods SHI Chunyue (Tianjin Nankai District Education Logistics Service Center,Tianjin300190,China)Abstract:Aflatoxins are mainly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flavus and Aspergillus parasiticus.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especially in hot and humid areas,with a wide range of pollution,and is highly carcinogenic and mu-tagenic.At present,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aflatoxins mainly includes large-scale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immunoassay technology.In this paper,a brief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was pro-vi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aflatoxins in food. Key words:food;aflatoxins;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parasiticus;instrumental analysis;immunoassay;research progress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主要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citi-cu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叭这类真菌在自然界中,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围广,谷物、豆类、坚果、油脂、调味品、乳制品等易受其污染叫 已知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AFB1,AFB2,AFG1和AFG2[3]O根据其在紫外照射下产生的荧光颜色不同,主要分为黄曲霉毒素B(Blue)与黄曲霉毒素G (Green)。B族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J 和黄曲霉毒素B2(AFB J,在紫外照射下呈现蓝色荧光,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G族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G1(AFG)和黄曲霉毒素G2 (AFG),在紫外照射下呈现绿色荧光,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45]。AFM1由AFB1通过体内代谢产生,泌乳动物食用受AFB1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后由乳汁或尿液进行分泌冋。 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和毒性,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结构类似物的基本结构均有1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和1个双咲喃环,致癌性主要与香豆素结构有关,毒性主要与二咲喃环结构有关,其中以AFB1最为常见且毒性最强。我国GB/T2761-2017国家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分别规定了谷物、豆类、坚果及其制品等产品中AFB1的限量,限量为 0.5~20.0弘g/kg,规定乳及乳制品中AFM1的限量为0.5“g/kg。我国GB/T5009.22—2016国家标准规定 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薄层色谱法。目前,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基于原理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基于色谱分离、荧光检测或质谱检测原理的大型仪器检测技术和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检测技术叫 1仪器分析法 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仪器法分析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HP- 收稿日期:2019-03-30 作者简介:史春悦(1990—),女,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黄曲霉毒素中毒DOC

病因: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是由曲霉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病。可以发生于多种动物和禽类,在家禽中以鸭和火鸡易感。不同品种和不同龄的鸭其敏感性亦不相同,例如麻鸭比京鸭敏感,雏鸭比成年鸭更为易感。 分布:黄曲霉毒素分布的范围广,凡是被黄曲霉污染了的粮食和饲料都有黄曲霉毒素存在的可能。黄曲霉素有多种,其中以B1产生最多,毒性最。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必要条件是:有合适的培养基,诸如花生、大豆、玉米、麦、干草等;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最温度范围为24℃一30℃,最适相对湿度为80%以上),以及适当的培养时间。这在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较适合,故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鸭采食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而发生,至于发病与否取决于采食毒素的量、鸭的日龄等多种因素。病鸭最初症状为采食量减少,精神萎顿,衰弱无力,拱背和尾下垂,步态不稳(图141),倒地后常不能站立,叫声嘶哑。生长缓慢,羽毛脱落,腿和趾部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雏鸭于死前常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 剖检:皮下胶样浸润,眼和蹼皮下出血以及肝脏病变(图14. 2)。1周龄左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患鸭拱背和尾下垂。右的雏鸭,常见肝脏肿大,色发灰黄,肾苍白肿大,或有小点出血。胸脏亦可能有出血点.3周龄以上的中鸭肝脏病变明显,肝苍白,萎缩与肝硬变。在较大的鸭见肝肿大、发黄、质脆,此外,尚可见心包积液和腹水,肾肿胀出血与胰脏出血。病程长者,则肝实质见有结节状增生- -肝癌(图14.3)。 防治:有效药物治疗,经验证明,一旦更换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很快即停止生病死亡.平时预防应注意加强粮食和饲料的保管工作,尤其在温暖

多雨季节更应注意防霉。 黄曲霉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中毒病,发霉的玉米、花生、谷、豆饼、米糠中往往有大量的黄曲霉菌株生长繁殖,在使这些饲料发生霉变的同时产生了很多黄曲霉毒素。 1.症状不同年龄鸡吃入不同的毒素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雏鸡中毒时往往未有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委顿,贫血,衰弱,排血色粪便,最后衰竭死亡。 2.防治坚持不喂发霉的饲料,尤其是不喂发霉的玉米。饲料仓库如果被黄曲霉毒素所污染,要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过氧乙酸喷雾,以消灭霉菌的孢子。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用具可用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或在浓石灰乳中浸泡消毒。病鸡粪便含有毒素,要彻底清除,集中用漂白粉处理,以免污染地面和水源。 1. 病因 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或季节,玉米、花生、大米等被产毒黄曲霉污染,鸭、鹅吃了这种饲料即可发生中毒。 黄曲霉毒素有十几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家禽少量食入即可引起慢性肝损害;若食入量过大,可引起肝炎;若长期食入,则可引起肝癌。雏鸭的敏感性高。 2. 症状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探讨 姓名:郭欣欣学号:22009283 导师:刘慧荣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 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关于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 其代谢产物(内源代谢物质) 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官的内源性代谢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所受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是检测和量化一个生物整体代谢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建立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代谢整体的变化轨迹,反映某种病理(生理) 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 1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 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样品制备,中期的代谢产物检测、分析与鉴定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前期代谢组学研究常用的检测技术,一般不需要对标本行特别的分离、纯化等。但离体条件下,细胞或组织内的代谢状态可迅速改变,代谢物的质与量亦随之变化,为正确反映在体的真实信息,须立即阻断内在酶的活性。最为常用的是冰冻/液氮降温法及冷冻、干燥的保存技术,尽管如此,细胞间仍始终有一低水平的代谢活动,需尽量避免氧化等活化因素。 中期代谢产物的检测、分析与鉴定是代谢组学技术的核心部分,最常用的是NMR及质谱(MS)两种。 核磁共振技术是利用高磁场中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的分析技术,生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是氢谱( 1H NMR ) 、碳谱(13C NMR)及磷谱(31P NMR)三种。可用于体液或组织提取液和活体分析两大类。 NMR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如下优点: ①无损伤性,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②可在一定的温度和缓冲范围内进行生理条件或接近生理条件的实验; ③与外界特定干预相结合,研究动态系统中机体化学交换、运动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 ④实验方法灵活多样。但仪器价格及维护费用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质谱技术是将离子化的原子、分子或是分子碎片按质量或是质荷比(m/e)大小顺序排列成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离子化技术则使质谱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NMR技术与MS技术相比,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在研究中灵活选用。总体而言,NMR技术应用的更为广泛。此外,根据代谢组学的研究需要,还常用于其他的一些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GC)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它们往往与NMR或MS技术联用,进一步增加其灵敏性。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分析手段更新,敏感性及分辨率提高,“假阳性”的概率也就越大,可能是仪器技术方法固有的,亦或是数据分析过程中产生的。 后期代谢组学研究的后期需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平台。它往往借助于一定的软件,联合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将多维、分散的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及判别分析,发现数据间的定性、定量关系,解读数据中蕴藏的生物学意义,阐述其与机体代谢的关系。如果说分析技术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门”,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建立便是“找到宝藏”的钥匙。 主成分分析法( PCA) 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将分散于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于几个综合指标(PC)上,如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利用主成分描述机体代谢的变化情况,发挥了降维分析的作用,避免淹没于大量数据中。其他的模式识别技术,如聚类分析、辨别式功能分析、最小二乘法投影法等在代谢组学研究中亦有其重要的地位。 现实情况下,代谢组学的数据更为复杂,特别是NMR对病理生理过程的研究,将代谢物的表达谱与时间相联系,分析时更加困难,需要借助复杂的模型或是专家系统进行分析(在应用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原理

附学习资料: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原理 相互作用分析(TA)由伯恩(E.Berne,1964)提出。开始主要用于分析心理异常者的人格结构,启发其自我发现并加强人格积极方面,指导其建立和形成适应现实的信心和能力。后被用于管理实践。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训练员工和领导人,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有效的组织发展技术。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从生活中习得的自我,即专断的“父辈自我”、无理性的“儿童自我”和理智的“成人自我”。三种自我总是通过人的外部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父辈自我”的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权势作风突出,喜欢统治、支配、训斥他人。行为表现独断专横、滥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 “儿童自我”的心态以儿童样冲动、幼稚为特征。表现为服从和任性交替或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依赖、退缩、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易激怒。 “成人自我”的心态以理智和平等待人为特征。能客观、冷静、按现实原则作决定。行为表现有理性、待人处事平和、慎思明辨、尊重他人。 伯恩认为,三种自我构成人格,潜藏在人的下意识中,在一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或相互之间发生转换。“父辈自我”和“儿童自我”由于不是从理性出发,常常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经验基础不同,人格构成中占优势和自我也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成人自我”占优势的人格水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格局可分为互补(平行)式的和冲突(交叉)式的两大类。任一格局均包含甲以某种自我方式对待乙,并期望乙以某种自我方式回应自己和乙以某种自我对甲实际作出的回应两个方面。当两者相符合时,是互补式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际沟通。当两者不相一致时,是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和交往,常见的格局有八种。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①甲:我何时能得到你的报告? 乙:明天三点整。 ②甲:你必须为我明天做完这件事情。 乙:是!是!我一定 ③甲:妈的!班长真讨厌。 乙:老子也烦死他。 ④甲:我在车间甭想出头了,咋办? 乙:别怕,我给你撑腰。 ⑤甲:我急需你的合作、帮帮忙吧! 乙:你都没法,我还有办法吗? ⑥甲:你这活干得太不认真,马上给我改过来! 乙:我讨厌指手划脚,你算老几? ⑦甲:你的工资最好能合理安排使用。 乙:谁要你管闲事!管好你自己吧! ⑧甲:你太不象话,我要开除你。 乙:请你指出来,我哪点不象话。 显然,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人际沟通进行下去,而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但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并不都能建立理想的、平等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例如③、④格局的情

代谢组学综述

代谢组学综述 摘要: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数据解析方法,综述了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疾病诊断、植物和中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 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2000年, 德国马普所的Fiehn等提出了代谢组学的概念, 但是与N icholson提出的代谢组学不同, 他是将代谢组学定位为一个静态的过程, 也可以称为/代谢物组学, 即对限定条件下的特定生物样品中所有代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

科技、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使国家将注意力与研究方向转向了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上。本文根据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指出只有三者历史性的同步发展,才能达到各自最优化。 关键词: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与现状 科技、经济、社会均是现代人类研究的重要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安全。这三者并不是单独的分子,而是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核心内容。科技的发展带动产品的更新、市场的持续繁荣,必然使国民经济有所提高,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就业,形成了社会的协调发展。 1.1 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回顾 每一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来自于科学技术的领先发展。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19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为标志首先开始了第二次革命。它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开始于20世纪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主要标志,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而第四次科技革命仍在进行之中,其影响范围之广、能力之巨大令世人瞩目。 由四次科技革命,我们意识到全社会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又要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_王小莉

2016-02,37(1)中国烟草科学 Chinese Tobacco Science 89 代谢组学技术在烟草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小莉,付博,赵铭钦*,贺凡,王鹏泽,刘鹏飞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郑州 450002) 摘要:简述了作为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基因功能新方法的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流程及其应用现状,归纳了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组织中烟草代谢物差异及产生原因,总结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及化学诱导处理等条件下的烟草生理生化变化及相关基因功能。最后提出了目前烟草代谢组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指出与其他组学整合应用是代谢组学在烟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烟草;代谢组学;胁迫;化学诱导;基因功能 中图分类号:S572.01 文章编号:1007-5119(2016)01-0089-08 DOI:10.13496/j.issn.1007-5119.2016.01.016 Research of Metabolomics in Tobacco WANG Xiaoli, FU Bo, ZHAO Mingqin*, HE Fan, WANG Pengze, LIU Pengfei (College of Tobacco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ional Tobacco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Research Center,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Metabolomics has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investigating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and gene function of plants. Here we review the main process of metabol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 in tobacco research,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s of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actions when tobacco responds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chemically induced processes and genetic modifications. Finally, issues of critical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tobacco metabolomics research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noted tha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omics is the trend of metabolomics research in tobacco. Keywords: tobacco; metabolomics; stress; chemical induction; gene function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不同层面研究生物体对环境或基因改变的响应,它们都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代谢组学是21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学科,主要通过研究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受环境或基因扰动前后差异来研究植物代谢网络和基因功能[1-2]。与微生物和动物相比,植物的独特性在于它拥有复杂的代谢途径,目前发现的次生代谢产物达20万种以上[3]。代谢物差异是植物对基因或环境改变的最终响应[4],因此,对代谢物进行全面解析,探索相关代谢网络和基因调控机制,是从分子层面深入认识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一个重要环节[5-7]。 烟草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在研究植物遗传、发育、防御反应和转基因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8-10]。烟草代谢物非常丰富,目前从烟叶中已鉴定出3000多种[11],且代谢物理化性质和含量差异较大,给烟草化学及代谢规律研究带来挑战。传统的烟草化学主要集中于研究某一类化学成分或某几种重要物质,如萜类[12]、生物碱类[13]、多酚类等[14],这很难全面地系统地阐述烟草代谢网络。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发展,烟草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中,例如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找出 基金项目:中国烟草总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110201101001 TS-01);上海烟草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风格定位研究及样品检测”(szbcw201201150) 作者简介:王小莉(1983-),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烟草生理生化研究。E-mail:xiaoliwang325@https://www.doczj.com/doc/735367811.html, *通信作者,E-mail:zhaomingqin@https://www.doczj.com/doc/735367811.html, 收稿日期:2015-09-09 修回日期:2015-11-19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易中华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1 - 01 - 26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霉菌包括,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它们可在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期间及加工后的作物上生长。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偶尔还伴有其他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不但对猪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饲料和猪肉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 1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毒害 霉菌毒素对猪产生的毒害作用因在饲料中的含毒量、喂饲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临床反应的变化可自急性中毒症状至慢性症状。如黄曲霉毒素的毒害作用通过其免疫抑制作用增加猪对疾病的易感性,同时造成出血和消化性障碍;呕吐毒素造成猪厌食;玉米赤霉烯酮影响繁殖性能;赭曲霉毒素导致肾受损。1.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中毒的第一个症状为采食量降低,通常约于开始饲喂后3~4 d 发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和死亡。 在20~200 μg/kg 的低质量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超过500 μg/kg 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的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会一直持 续至上市。而且低质量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中脂肪向其他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1.2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学名脱氧雪腐镰菌烯醇,由污染小麦的雪腐镰刀菌和寄生在谷物的燕麦镰刀菌产生。对生长肥育猪而言,用含有14 mg/kg 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猪,10~20 min 内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持续低剂量饲喂会导致皮肤温度下降、胃食管部增生和血浆中α-球蛋白含量降低(Rotter 等,1994)。呕吐毒素会强力抑制猪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在呕吐毒素含量为0~14 mg/kg 的试验中,Williams 等(1998)发现,饲粮中每增加1 mg/kg 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即减少6 %,在含毒量超过10 mg/kg 即完全拒食。1.3 T-2毒素 T-2毒素是由念珠球菌属产生的新月毒素中的一种,新月毒素已超过100种,饲粮中的含量超过0.4 mg/kg 就会对动物产生中毒症状。T-2毒素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黏膜。表现为厌食、呕吐、瘦弱、生长停滞、皮肤黏膜坏死、胃肠机能紊乱、繁殖和神经机能障碍、血凝不良、肝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机能降低。 T-2毒素通过影响DNA 和RNA 的合成及通过阻断翻译的启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而且T-2毒素还会引起胸腺萎缩、肠道淋巴腺坏死并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抑制白细胞和补体C3的生成,从而影响机体免疫机能。1.4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也称为F-2毒素,是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其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在所有的圈养动

减免税的作用机理分析

减免税的作用机理分析 减免税实施的主体是国家授权的政府,客体是纳税人。从政府角度看,减免税的实施意味着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的减少,而这种减少在不同的政府之间的分摊比例是不同的。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减免税政策的获得意味着在同等的资源使用情况下,纳税人的获利增加,在利益的驱动下,纳税人将会增加投入、增加工作时间或改变投入方式以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无形地扩大了税基,这正是减免税的经济刺激调节作用所在。短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减少,长期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可能会因税基的扩大而得以弥补,甚至会获得超额的回报。表面上看,减免税的实施所影响的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当期利润,但在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中,政府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利益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变化却是复杂的。 一、减免税的财政收入效应与政府行为 政府的财政收入既是一个存量又是一个流量,存量取决于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纳税主体的经济结构和规模,也就是税率和税基问题,而流量取决于纳税主体的经济扩张速度和增长质量。总体上减免税具有经济增长效应,但减免税与经济增长存在时滞,难以同时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往往是减免税在先而经济增长在后,减免税效应存在代际转移问题。减免税效应的代际转移问题与现行的政府官员体制结合在一起,减免税问题就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的履行是以一定的财政收入为物质基础的,在政府官员任期制和财政收入的双重约束下,从理论上,政府官员首先应选择其任期内政府职能的正常履行,也就是说在正常履行职责的利益驱动下,政府官员应对减少其当期财政收入的任何行为持谨慎态度,包括减免税。由此我们可以逻辑地推出由于减免税而引起的地方政府当期财政收入的减少本身对政府官员的减免税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然而在减免税高度集中、地方财政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官员却大量的使用减免税政策,这似乎就存在一个减免税悖论。事实上,分税制与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规范加重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利益分配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税收的减免意味着税制刚性与柔性同时并存,理论上,上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于税收的刚性,而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却依赖于税制的柔性,其结果在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利益分配的动态博弈中,地方政府利用其信息优势在税收体制内无限的扩大税收的减免,而在体制外大规模的收费,以弥补减免税所造成的财政收入缺口。如果就其本意上来说,收费也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因此费的收取、支配和使用应该纳入政府预算体系中进行管理,然而由于费的收入不确定性、不规范性和使用中的随意性、非规范性使地方政府的费的收入脱离于财政预算的管理,诱致地方政府对收费的偏好超过对税收的偏好,导致其行为的严重扭曲。地方政府一方面利用职权立项收费,“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通过“费挤税”,侵蚀国家的税基。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用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某些漏洞“化税为费”,通过擅定税收减免条款,“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然后再以收费的形式把部分应通过税收上缴国库的收入转化为地方和部门的收入,实际上截留了中央的税收收入,削弱了中央财政实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