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22.08 KB
- 文档页数:4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摘要:粮油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新时期背景下,人们对于粮油安全储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面临的粮油国际市场与储存现状也越来越严峻。
国际上对粮油的储存与出口标准不断提高,新时期国际贸易竞争形势严峻,我国粮油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的关注,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管,对粮油市场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促进新时期背景下粮油储存质量切实符合人们的利益与安全需求。
因此,应加强新时期背景下对粮油储存及检测方法的研究,促进我国粮食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危害;预防措施引言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曲霉毒素除了是一种剧毒物质之外,由于其极强的致癌性也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
除了对食用者本体的毒害外,黄曲霉毒素还会表现为对食用者后代的毒性,即具有较强的致畸性。
1黄曲霉毒素概述1.1黄曲霉毒素性质黄曲霉毒素又称ATF,属于黄曲霉毒素,是粮油食品中寄生曲霉、黄曲霉产生的有毒类代谢产物。
黄曲霉具有十分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是食物检测中的主要污染指标。
一般黄曲霉素存在于动植物、土壤中,尤其是坚果类食品,如花生、核桃,同时在奶制品、食用油、玉米等食品中也存在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大多被消化道吸收,在肝脏中分布,代谢产物具有致突变性、毒性、致癌等多种影响。
1.2毒性及危害几种黄曲霉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在食品中较为常见,其毒性通常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3种。
其中急性中毒毒性比砒霜大68倍,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霉菌中毒性最强的。
食物中毒,轻者导致患者恶心、呕吐,或者出现腹胀、肝痛等症状;重者会引发癌症。
它主要是通过膳食渠道,影响人体肝脏代谢功能,进一步引发急性肝炎、肝硬化等,最终导致肝癌。
它也能诱使动物发生癌症,主要通过降低粮食、饲料中的营养价值,刺激家禽肠胃,从而引发炎症、小肠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者进一步引发癌症。
KOVáCS等在试验中发现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影响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进而对猪造成影响,仅感染多杀巴斯德氏菌的猪中没有观察到肉眼可见的损伤,而进食了黄曲霉毒素B1的动物则会加重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引起的肺部变化,使肺部间质性水肿,肺部损伤复杂化。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真菌毒素。
它可以存在于多种食品中,如谷物、大豆、坚果、生肉和畜禽饲料等。
黄曲霉素具有广谱的毒性,对人体和动物的肝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对食品中的黄曲霉素进行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传统的基于化学分析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另一种是基于生物技术的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免疫层析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食品样品中的黄曲霉素进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
近年来,针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许多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方法改进和优化: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检测方法,提高其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利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多种黄曲霉素的同时检测,减少检测时间和成本。
2. 样品前处理技术:由于食品样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往往很低,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才能提取出足够的黄曲霉素进行检测。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样品前处理技术,如固相萃取和液液萃取,提高了黄曲霉素的提取效率和检测灵敏度。
3.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分子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反应,通过测量反应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的一种分析仪器。
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如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和阻抗分析仪等。
4. 快速检测技术:为了满足食品生产和市场监管的需求,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开发快速检测技术。
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纳米材料等,可以实现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快速检测。
总结而言,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方法改进和优化、样品前处理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等方面。
这些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提高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准确性和灵敏度,还可以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
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常见于谷物、坚果、豆类和干草等食品中。
摄入过多的黄曲霉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黄曲霉素中毒。
对食品中的黄曲霉素进行检测和研究非常重要。
1. 检测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进和创新检测方法,提高黄曲霉素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2. 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分布研究:不同食品中的黄曲霉素含量各不相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调查和分析不同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分布情况,了解其存在的程度和潜在风险。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黄曲霉素污染问题。
3. 黄曲霉素的危害评估研究: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除了常见的急性中毒症状外,还可能导致免疫抑制、致突变和致癌等慢性健康问题。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法,评估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黄曲霉素污染的防治研究:对黄曲霉素污染食品的防治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开发抗菌剂、改变加工条件和探索新的贮藏方法等途径,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减少和防止黄曲霉素的污染。
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建立黄曲霉素预警系统,提前预测和监测黄曲霉素污染的可能性。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改进检测方法、研究黄曲霉素的分布、评估其危害以及探索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黄曲霉素污染,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黄曲霉素(aflatoxin)是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强烈毒性的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致癌和致畸作用。
它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食品和饲料中的自然毒素。
随着现代食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黄曲霉素污染已成为全球食品安全的一个严重问题。
对食品中黄曲霉素进行快速、准确和可靠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检测方法的开发与改进、样品预处理技术、黄曲霉素生物毒理学研究等。
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检测方法的开发与改进。
目前常用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这些方法各自具有特点和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样品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光纤免疫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和纳米材料检测法等,这些方法在提高灵敏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是样品预处理技术。
由于食品样品中的黄曲霉素含量通常较低,需要进行富集、提取和净化等处理,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目前常用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包括固相萃取(SPE)、液液分配、超滤和凝胶过滤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样品中的干扰物质,并提高黄曲霉素的浓度,以便于后续的检测。
然后是黄曲霉素的生物毒理学研究。
黄曲霉素在人体内具有强烈的致癌和致畸作用,主要通过损害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来发挥作用。
通过研究黄曲霉素的毒性机制和作用靶点,可以为进一步的食品安全控制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还可以通过研究黄曲霉素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探索潜在的防护和解毒措施。
最后是食品安全控制与监测体系的建立。
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污染问题长期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监测体系非常重要。
这包括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监测网络和监测方法,并加强食品生产和贸易中的监管和管理,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黄曲霉素被认为是食品中一种常见的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
针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与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危害、检测方法和应用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危害黄曲霉素是一种由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广泛存在于不同类型的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肉类和奶制品等。
它是一种脂溶性毒素,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和致癌性,长期摄入或暴露于其下会导致肝损伤、肝细胞癌等严重健康问题。
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存在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目前,用于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免疫学法和生物传感器法等。
色谱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免疫学法主要是利用抗体与黄曲霉素结合产生免疫反应进行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法。
而生物传感器法则是利用生物感受器对黄曲霉素进行敏感检测,如基于细胞、酶和抗体的生物传感器。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的检测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近年来关于基于纳米材料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日益活跃。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高表面积,设计不同的检测平台和传感器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将注意力投向了基于DNA技术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利用DNA与黄曲霉素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实现对食品中极低浓度的黄曲霉素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除了检测方法的创新外,中国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还积极开展着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通过建立规范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为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据,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作者:金迪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黄曲霉毒素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毒素之一。
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种类繁多、毒性极强,对人体的致癌性也极为显著,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致癌物之一。
因此,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准确、有效的检测,能够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
本文对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食品公共卫生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431252ts.2020041 黄曲霉毒素概述食物中毒是指食用被生物、化学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发生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当前食物中毒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污染食物的最具毒性的有害毒素是黄曲霉毒素(AFT),这是一种具有紫外线荧光特性的霉菌毒素,主要是指所有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次生代谢物,有各种各样的次生代谢物,目前已发现黄曲霉毒素B1、B2、G1、G2等17种重要代谢产物[1]。
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能够在细胞内抑制DNA、RNA以及大分子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糖类和脂类的代谢。
黄曲霉毒素主要利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进行代谢,从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多系统毒性,主要包括对消化系统、肝脏、血液、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的毒性[2]。
如果摄入量过多会引起急性中毒,对人体的肝脏、脾脏等产生巨大的损伤;如果長时间少量摄入,会出现慢性中毒的症状,如发育迟缓和体重减轻。
根据研究了解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左右[2],这表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会构成巨大威胁。
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存在于谷类、油料等作物中,如果人或动物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各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不断涌现,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其中,免疫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黄曲霉毒素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方法是通过检测目标物与抗体的相互作用来进行检测的。
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与特定的抗体相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样的复合物可以被一些检测手段所识别和测量,从而实现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目前,免疫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谷物和油料由于谷物和油料是黄曲霉毒素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这些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人们需要对它们进行检测以确保食用安全。
免疫学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准确、便捷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监测饮品和饲料除了谷物和油料,饮品和饲料中也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
很多食品企业都使用尿液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和荧光竞争性免疫分析法等免疫学方法对这些食品进行检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生态环境监测免疫学方法还可以用于环境中黄曲霉的检测。
黄曲霉可以分泌出孢子进入大气中,并在土壤中繁殖生长。
在生态环境中,通过免疫学方法对黄曲霉进行检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中的污染情况,并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总体而言,免疫学方法在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免疫学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确保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食品中黄曲霉素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由黄曲霉菌产生。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谷物、豆类、肉制品和饲料中,摄入过量的黄曲霉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引起癌症。
对食品中黄曲霉素进行检测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并介绍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一、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来源及危害黄曲霉素主要来源于被霉菌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尤其是玉米、小麦、大米、豆类、花生、燕麦等谷物,以及肉制品和蛋制品。
被霉菌污染的食品通常在潮湿、温暖环境下存放时间过长会更容易产生黄曲霉素。
摄入过量的黄曲霉素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腹泻、皮肤瘙痒等,长期食用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二、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重要性由于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食品中的黄曲霉素含量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食品生产企业需要确保其生产的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对黄曲霉素含量进行严格控制;消费者购买食品时也需要了解食品是否安全,因此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结果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
目前,针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学检测、化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三种类型。
1. 生物学检测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特性进行检测,如利用霉菌对黄曲霉素的生物反应来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灵敏度高,但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干扰,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少使用。
化学检测方法是通过化学分析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素含量,常用的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可靠,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操作人员,且样品处理较为复杂。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黄曲霉素)的结合作用来进行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层析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成本较低,因此在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黄曲霉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产生的毒素,主要在玉米、大米、小麦等谷物中寄生。
由于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食品安全领域一直受到关注。
黄曲霉素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的强毒素,长期摄入或接触黄曲霉素会引起多种健康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健康危机。
在食品中的黄曲霉素检测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准确、快速的检测技术对于及时发现并防止黄曲霉素污染食品的风险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们的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各种主要的检测方法不断涌现,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通过对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可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而黄曲霉素作为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其次,及时发现和监测食品中的黄曲霉素含量,有助于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管理水平,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对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还有助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研究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食品安全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黄曲霉素的来源和危害黄曲霉素是由霉菌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主要来自于一些霉菌如黄曲霉和镰刀霉等。
这种毒素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其主要的危害包括肝损害、免疫抑制和致癌等。
在食品中,如果含有黄曲霉素超过一定的安全标准,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健康问题。
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进展研究摘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必须对粮食储备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严格测试,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以确保我国人民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健康。
本文探讨了粮食储存过程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消除方法,希望为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基础。
关键词:粮食储藏;黄曲霉毒素;检测;去除研究前言在粮食储存过程中,由于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食物经常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在已知的100多种基本毒素中,黄曲霉毒素是最稳定和毒性最强的,即使浓度非常低,也可能危及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突变、致癌和致畸。
对不同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局限性和危害进行分析和比较,突出了国内外黄曲霉毒素检测和处置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目的是对黄曲霉毒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黄曲霉毒素概述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尖曲霉、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无色无味,毒性很强。
检测到20多种黄曲霉毒素,但其物理化学性质相似。
根据紫外线照射下的颜色,它们可分为两大类:b组和g组。
b组刺激蓝色荧光,g组刺激黄色-绿色荧光。
百分之五十的黄曲霉毒素只能产生b组黄曲霉毒素,几乎所有黄曲霉毒素都能产生b组和g组黄曲霉毒素。
如果你吃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就会呕吐、发热,危及生命。
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认识和健康研究的提高,农产品加工中对黄曲霉毒素中毒技术的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大。
2储粮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1粮油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粮食和粮食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这是一种经证实的黄曲霉毒素定量分析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提取、净化、分流和使用屏幕上的光探测器测量来处理样品。
高效液相色谱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检测、灵敏度高、能够同时分离多种黄曲霉毒素等优点,可以对大量样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一种黄曲霉毒素B1柱前分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2.2牛奶和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如果动物不能及时发现食物干燥现象,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并通过牛奶将其排出体外,会以奶制品为主要食物,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食品中的致癌物质检测方法探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食品中的致癌物质检测方法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当前食品中致癌物质的检测方法,并介绍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一、常见的食品致癌物质及其检测方法食品中的致癌物质主要包括亚硝胺、黄曲霉毒素、苯并芘等。
这些物质的存在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检测方法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1. 亚硝胺的检测方法亚硝胺是一种常见的致癌物质,它主要存在于含有亚硝酸盐的食品中,如腌肉、腊肠等。
目前,常用的亚硝胺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光谱法等。
其中,HPLC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点,可以满足对亚硝胺的快速检测需求。
2.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广泛存在于不同的食品中,如玉米、大米、小麦等。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系列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荧光免疫检测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3. 苯并芘的检测方法苯并芘是一种常见的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主要存在于烟熏和烤制的食品中,如熏肉、烤鱼等。
由于苯并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科研人员们致力于开发高效的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苯并芘检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荧光免疫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特点,可以准确地测定食品中苯并芘的含量。
二、新兴的食品致癌物质检测方法除了以上常见的致癌物质检测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方法正在被研究和应用。
1. 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一种利用生物材料(如酶、细胞等)对目标物质进行识别和检测的方法。
在食品中致癌物质的检测中,一些研究者开始将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实践。
例如,利用改良的DNA纳米结构可以构建出高灵敏度的亚硝胺传感器,实现对食品中亚硝胺的快速检测。
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由真菌属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等产生的一类带有香豆素和双呋喃环的毒性代产物。
已经鉴定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常见的主要有AFB1, AFB2, AFG1和AFG2(构造见图1),在污染的农产品和食物中最常见的是AFB1。
另外,AFB1的代产物黄曲霉毒素M1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黄曲霉毒素,但黄曲霉毒素M1通常存在于动物组织和体液中〔如牛奶和尿液〕。
图1 四种黄曲霉毒素的构造式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易溶于乙腈、甲醇、氯仿、二甲基亚砜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正己烷等[1]。
黄曲霉毒素在酸性条件下比拟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以破坏黄曲霉毒素的酯环,生成易溶于水的香豆素盐而失去毒性。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在100℃下,20h也不被破坏,只有在268℃以上的高温下才裂解,故一般的烹调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没有任何影响[2]。
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农产品中,尤其是在开展中地区,在高热高湿环境下由于贮存方式不当,这些农产品容易累积黄曲霉毒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I类致癌物,其中AFB1是被公认的到目前为止致癌力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在体主要分布在肝脏,人体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容易患肝癌[3]。
最短在24周就可以出现肝脏坏死、癌变、结肠癌、胃癌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同时,黄曲霉毒素对其他多种组织器官也能造成严重损害,如肾脏,黄曲霉毒素的致癌、致畸、致细胞突变作用己被证实[4]。
AF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三聚氰胺的416倍。
此外,黄曲霉毒素的致癌力是二甲基业硝胺的70倍,苯并芘〔BHC〕的10000倍[5-6]。
3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每年世界上约有25%的食物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特别是花生、坚果、香料和谷物更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的应用研究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广泛存在于不同类型的食品中,如谷物、坚果、豆类、肉类和其它食品。
长期食用含有黄曲霉素的食品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包括肝衰竭、免疫系统抑制、癌症等。
因此,黄曲霉素的检测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非常重要。
传统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液质联用法等,这些方法准确性高、灵敏度强,但需要专业设备和高技术水平支持,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发展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纳米技术引入食品安全领域,通过改善传统检测方法和开发新型检测技术来提高检测准确性、降低成本,同时也实现了迅速检测和便携式检测。
例如,基于纳米技术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包括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纳米材料增强光学检测、纳米探针检测等。
这些方法利用纳米材料极高的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对靶分子的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成功提高了检测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便携、便捷和快速等优点。
例如,基于金纳米粒子免疫层析的方法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可靠性,而且检测时间仅需几分钟,特别适用于现场检测。
纳米材料增强光学检测法则通过纳米材料的增强效应来放大目标分子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方法。
另外,利用单链核酸纳米探针检测黄曲霉素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方法基于分子识别和杂交特性来实现对实际食品样品中黄曲霉素的快速检测,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而且可以避免传统方法中的误报和偏差问题。
总体而言,纳米技术在食品中黄曲霉素检测方法的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尤其是在实现便携式和迅速检测方面。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经济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以及评估其在实际食品样品中的应用效果。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纳米技术在食品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评估和监管,以确保其不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都需要对其它相关领域,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食品工程等进行跨学科合作和交流,加强多方合作和创新,进一步深入推进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张宸;岳田利;高振鹏;王军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学刊》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是一组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毒性极强的化合物,其毒性随种类或结构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黄曲霉毒素B1被公认为是目前致癌力最强的天然物质,并且分布很广,对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食品原料和制成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综合了国内外文献,介绍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加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控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8-21,26)
【作者】张宸;岳田利;高振鹏;王军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T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7.3
【相关文献】
1.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 ELISA试剂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J], 谢体波;易重任;陈旭;刘天雷;张磊;魏丽丽;罗贵昆;陶光灿;何方洋
2.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及分析 [J], 王莉莉;王锐晓
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 [J], 张宏博;靳志敏;高智慧;郑玉山
4.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 [J], 裴芳霞;周礼雪
5.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 [J], 王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7期(总第484
期)
2019年
7
月
农产品加工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No.7Jul.
文章编号:1671-9646
(
2019)07b-0086-04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史春悦(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天津300190)摘要: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中尤其是湿热地区分布广泛,污染范
围广,具有强致癌和致突变性。
目前
,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主要包括大型仪器分析技术和免疫分析技术。
对当前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旨在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参考
。
关键词:食品;黄曲霉毒素;黄曲霉;
寄生曲霉;仪器分析;免疫分析;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01.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6693/j.cnki.1671-9646(X).2019.07.059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in
Foods
SHI Chunyue(Tianjin Nankai District Education Logistics Service Center, Tianjin 300190, China)
Abstract: Aflatoxins are mainly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flavus and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nature, especially in hot and humid areas, with a wide range of pollution,
and is highly carcinogenic and
mu
tagenic. At present,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for aflatoxins mainly includes large-scale instrumental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immunoassay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s was pro
vi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aflatoxins in food.Key words:
food; aflatoxins; Aspergillus flavus ;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 instrumental analysis; immunoassay; research
progress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主要是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
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citi
-
cu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叭
这类真菌在自然界中
,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
污染范围广,谷物、豆类、坚果、油脂
、调味品、
乳制品等易受其污染叫已知的黄曲霉毒素有20多种,
在自然条件下产
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包括AFB1,AFB2,
AFG
1和
AFG2[3]O
根据其在紫外照射下产生的荧光颜色不同,
主要分为黄曲霉毒素B (Blue)与黄曲霉毒素G (Green)。B族黄曲霉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BJ 和黄曲霉毒素B2(AFBJ,在紫外照射下呈现蓝色荧 光,主要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产生;G族黄曲霉 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G1(AFG)和黄曲霉毒素G2 (AFG),在紫外照射下呈现绿色荧光,主要由黄曲 霉菌产生45]。AFM1由AFB1通过体内代谢产生,泌 乳动物食用受AFB1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后由乳汁或尿 液进行分泌冋。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和毒性,世界卫生组 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黄曲霉毒 素结构类似物的基本结构均有1个氧杂萘邻酮(香 豆素)和1个双咲喃环,致癌性主要与香豆素结构 有关,毒性主要与二咲喃环结构有关,其中以AFB1 最为常见且毒性最强。我国GB/T 2761-2017国家标 准规定了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分别规定了谷物、 豆类、坚果及其制品等产品中AFB1的限量,限量为 0.5~20.0弘g/kg,规定乳及乳制品中AFM1的限量为 0.5 “g/kg。我国 GB/T 5009.22—2016 国家标准规定 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方法,主要 包括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高效液相
色谱-柱前衍生法
、高效液相色谱
-柱后衍生法
、
酶联免疫吸附筛查法、薄层色谱法。
目前
,用于检测
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技术基于原理不同,大体上可以分
为基于色谱分离、荧光检测或质谱检测原理的大型仪
器检测技术和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检测技术叫
1仪器分析法
用于黄曲霉毒素检测的仪器法分析法主要包括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
matography ,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HP-
收稿日期:2019-03-30
作者简介:史春悦(1990—),女,硕士,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2019年第7
期
史春悦: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87
・
LC, UHPLC)、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
(HPLC-tan_
dem Mass Spectrometry
, HPLC-MS/MS)
、
气相色谱与
质谱联用法(GC-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GC-MS/
MS)等
。
通常使用紫外或荧光检测器配合HPLC进行检
测。
Campos W
E O
等人[8]对坚果中 AFB1,AFB?,
AFG1和AFG
2进行检测,样品经甲醇提取
、免疫亲
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及柱后衍生化进
行定量检测。Fu Z等人回利用
UHPLC-UV法对玉米和
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对AFB], AFB2,AFG], AFG
?
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32,0.19, 0.32,
0.19 “
g/kg。
液相或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适用于对同一样本 中多种待测物质同时进行定量检测,具有较高的灵
敏度。
Lattanzio V M T 等人[10利用 HPLC-MS/MS 对谷
物中包括AFB1,AFB2,AFG
1和AFG
?在内的多种真
菌毒素同时进行定量检测。
Vaclavik L
等人[11]
利用
UHPLC-MS/MS对咖啡豆中34种真菌毒素同时检测。
仪器分析法灵敏度高,能够进行精确的定量检
测,
可进行自动进样,从而实现自动化检测,但由
于存在样本前处理复杂、试验仪器昂贵等问题,难
以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检测。
2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 检测结果可以通过视觉判断或者酶标仪读数,能够
对真菌毒素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该方法具有高特
异性、
高灵敏性、便于携带、
操作简单等特点,可
以用于真菌毒素的现场快速检测。2.1酶联免疫分析壮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的原理基于抗体、
抗原之间的特异性反应及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由于
真菌毒素属于小分子半抗原,通常采用竞争反应模
式。用于标记的酶通常是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
酸酶[12]
o
竞争法分为直接竞争法和间接竞争法
。
Lawellin D
W
等人问通过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来标记
AFB1 半抗原, 利用直接竞争 ELISA 法对玉米中
AFB
1
进行检测,检出限为10 pg/mLo Zhang Q[14]利用间接
竞争ELISA法,对检测乳制品中AFM1进行检测, 检出限达3 ng/L,回收率为91%~110%° Li P等人㈣ 利用单克隆抗体10C9建立的ELISA方法,对花生中 黄曲霉毒素总量进行检测,回收率为87.5%~ 102 .0%, 能够实现花生样品中黄曲霉总量的快速检测。ELISA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具有高特异、高 灵敏等特性,可对批量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快 速检测,在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有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检测中可能会岀现重复性差、假阳性率高 等情况,样品中的氧化酶、蛋白酶等也可能会对检 测结果造成影响。2.2免疫亲和检测技术免疫亲和技术(Immunoaffinity Column, IAC) 的原理基于免疫化学反应, 通过对待测物质进行净 化和浓缩,去除样品基质干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仪、荧光分光光度仪或ELISA进行检测,可以提高 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免疫亲和柱联合色谱分析 法(IAC-HPLC)将免疫分析方法的快捷、特异性与 仪器分析方法的精确性等优点结合起来,比传统的 HPLC更稳定、可靠,目前已成为黄曲霉毒素定量检 测的重要方法。Fei Ma等人[16]利用单克隆抗体1C11 制备出免疫亲和柱,利用IAC-HPLC法检测花生、 植物油和茶叶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AFB1,AFB2, AFG1,AFG2 的检出限分别为 0.25, 0.30,0.10, 0.18 p,g/kgo2.3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的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固相 载体硝酸纤维膜上,检测时将样品加到试纸上的样 品垫,样品在毛细管作用下前移与标记探针相互作 用形成复合物,可通过肉眼或对借助信号采集仪器 对显色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免疫层析试纸条 的组分包括样品垫、标记探针固定垫、硝酸纤维膜 (NC膜)、吸水垫和底板。基于胶体金标记的免疫层析技术(GNP-ICA) 将胶体金标记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和层析技术联系 起来。宋青龙等人呵利用该方法研制岀一种胶体金快 速定量检测试剂盒,用于谷物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 B1的检测,检测结果与HPLC检测结果相符。免疫层析法具有快捷、 灵敏、 特异的特点, 结 果判断直观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不依靠大 型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场监控和大规模 样品检测中取得了广泛应用。2.4荧光免疫法荧光免疫法采用荧光标记取代酶联免疫检测法 中的酶标记, 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对结果进行测定,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实现对微量或超微量样品的 检测。常用的荧光免疫分析法主要包括荧光免疫分 析(Immuno-fluoremetrie Assays, IFMA)、荧光偏振 免 疫分析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FPIA)、
荧光激发共振能量转移免疫分析
(Flu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