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法(总论)(完整)
- 格式:ppt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38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六版)第一编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一、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形式,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的总和。
2、特征:?内容上具有明显公益性,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形式上具有广泛性,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式上具有多元性,行政法规出于不同性质、层次国家机关之手,来源多元形式上具有变动性,行政直接面对社会生活二、成文法是法律的主要渊源(选择题)1、宪法和条约--行政法最高法律渊源2、指定法--行政法基本法渊源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3、法律解释宪法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地方解释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权的行使符合法律规定1、法律优先,法律高于行政,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2、法律保留,法律对某些事项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保留。
法律沉默时,行政机关不能任意做出决断。
在法律保留范围内,拒绝禁止行政机关行使权力,不在范围之内,允许行使权力。
法律保留范围包括侵害保留、全面保留、重要保留(二)行政合理性原则1、平等对待: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时要平等对待老百姓,适用于侵害、受益领域要求:?行政机关同时面对多个行政相对人,要相同情况相同对待先后面对多个行政相对人也要相同对待行政机关无论同时面对还是先后面对多个行政相对人,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本质不同时应有所区别。
2、比例原则:行政法中的皇冠原则,适用于侵害行政领域要求:?妥当性:行政机关所采取手段和利益必须能够实现公共利益最小侵害要求:当行政机关拥有多个手段可以实现既定目标,应当选择对个人利益损害最小的手段均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原则3、信赖利益保护原则(诚实性原则),最早起源于德国,适用于受益行政领域要求:?具备信赖的基础,行政相对人所信赖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既有可能是合法的,又有可能信任的是违法的行为要存在信赖表现信赖必须是合理的。
第一章总论(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法的本质和特征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B.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C.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应D.既然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统治阶级犯了法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不同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
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A.宪法B.行政法规C.法律D.同级政府规章3.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者实质要件,可以将法律行为划分为()。
A.(意思)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B.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C.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D.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4.下列选项中,对法的形式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B.法律的法律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依据C.地方性法规的地位高于行政法规,是一种重要的法的形式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依据5.根据仲裁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下列纠纷中可以适用《仲裁法》解决的是()。
A.王某和孙某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纠纷B.村民老李和小张之间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C.刘某和其所任职的甲公司之间因社会保险所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D.李某和赵某夫妻二人的离婚纠纷6.根据《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仲裁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仲裁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B.仲裁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C.仲裁不适用调解D.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7.张某对A省B市海关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决定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受理张某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
A.B市海关B.B市人民政府C.A省人民政府D.A省海关8.2012年5月20日,张某在新天地购物商场购买了一台电磁炉,回来后当天使用发现该电磁炉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商场对此没有任何声明。
若张某对该商场提起诉讼,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日是()。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1、行政法学的逻辑体系行政法基本概念行政法总论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权责统一原则行政主体:权、名、责行政机关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行政机构非政府组织公务员行政法规行政立法部门规章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规章行地方政府规章政法学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行为法行政征用行政奖励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政府采购其他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应急其他行政相关行为:行政指导、行政事实行为行政监督法行政诉讼2、行政行为的逻辑顺序行政主体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强制行政法专题一行政权与行政法1、行政与国家行政私行政行政形式行政:以国家机关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行政公行政实质行政:以是否具有行政职能为标准执法行政2、权力与行政权权力社会公权力:社会自治组织、NGO立法权公权力国家公权力行政权司法权国际公权力:UN、WTO3、行政权与立法权、司法权之区别4、法律体系中的行政法宪法狭义公法行政法公法刑法诉讼法法律体系组织法民法私法商法5案例:在2008年4月14日召开的昆明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动员会上,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动员大家要把握发展大势,冲破“准我干我才干”、“唯上”、“唯书”的僵化思想,树立“没有明令禁止都可以想、可以干”,不断创新求变的求索作风。
6、行政法是控权法(1)管理论、控权论与平衡论之争(2)行政权的性质:扩张性、侵略性、可交换性、自我腐蚀性(3)人性本恶的价值预设:原罪说与幽暗意识(4)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行政行政法专题二行政法基本原则※※※1、行政法的六大原则(04年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一)合法行政原则:又称依法行政原则、法治行政原则,指的是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依法而为,受法律之约束。
1、法律保留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活动。
劳动教养的主要法律依据:1957年8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11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1979年12月25日国务院公布施行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1982年1月21日国务院转发、公安部发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
《行政法》第一、二、三、四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程序正当是当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它不包括以下原则:()。
A.行政公开原则B.信赖利益保护原则C.回避原则D.公众参与原则2、我国行政诉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民法院依法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A.合法性B.合理性C.合法性与合理性D.适当性3、1995年6月1日,李某因打架斗殴而被公安机关予以500元罚款和7天拘留,李某不服,释放后申请复议,但是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李某于是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审判决依旧维持,李某说:我就不信这个邪,还没有说理的地方了!于是向上级法院上诉。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李某申请复议的最晚时间是释放后2个月.(2)李某一审起诉应当在收到复议决定书15天内提出。
(3)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起3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10日之内提出答辩状,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3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4)李某应当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提起上诉。
(5)上级法院应当在收到李某上诉状2个月内作出判决。
(6)李某若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1年内提出。
A.(1)(2)(4)B.(2)(4)(5)C.(3)(4)(5)D.(3)(5)(6)4、北京市某县某村承包户李某于1998年承包了本村三亩水面,投资10余万元养鱼,头几年仅能收回投资,后来积累了经验,渐渐的发了大财,同村村民陈某眼红李某的鱼塘,于是找到在县政府工作的姐夫借口该鱼塘影响邻地灌溉设法收回了鱼塘的承包权,然后将承包权转归陈某,李某不服,向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李某对市政府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B.若李某对市政府的复议决定不服,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C.李某对该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选择向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复议D.若李某对市政府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应当向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5、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最大区别是什么?A.复议前置B.反诉C.合议制D.调解6、有关行政赔偿诉讼的性质,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民事诉讼B.行政附带民事诉讼C.一种独立的特殊诉讼形式D.一种新的民事诉讼7、下列哪一项是对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之间关系的错误表述?A.移送关系,即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本案涉及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将有关案件材料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B.先后关系,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发现涉及犯罪事实与本案事实具有法律上的关联性,应当裁定中止行政诉讼,将有关案件材料移交公安司法机关C.排斥关系,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可能发生冲突的,原则上不同时进行,当事人也不得同时提起D.补充关系,行政诉讼是刑事诉讼的补充8、某县政府所属林业局在某林区设立木材检查站,对过往木材进行检查,并委托其行使处罚权,木材检查站应当以谁的名义行使处罚权?()A。
第一章、行政法概述1、行政法上的“行政“通常是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而不包含对一般社会组织、私人企业内部事务的管理。
2、各国行政法学者对行政的定义,从方法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消极说,也称扣除说,认为“行政是指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一类国家的职能”,它是建立在分权思想基础上的学术观点。
2、积极说,即试图从正面给行政下一个积极的定义或描述。
3、形式意义说,即以国家机关的行政为标准,凡是行政机关所为的行为或活动都是行政,而不论它在实质上是否为“准立法行为”或“准司法行为”.4、实质意义说,即着眼于活动性质,只要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不论是国家行政机关,还是国家立法机关,或国家司法机关具体实施,都属于行政的范畴。
5、综合说,即对行政多角度的界定。
3、我们对于行政法上的“行政“的认识,从如下特征的角度加以描述?1、行政具有主体特定性。
2、行政具有公益性。
3、行政具有整体性和能动性。
4、行政具有过程性。
5、行政具有法定性与(自由)裁量性。
6、行政具有受监督性。
4、所谓行政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5、行政权的内容?1、制定行政规范权。
2、许可批准权。
3、行政检查监督权。
4、行政处罚权。
5、行政强制权。
6、行政裁判权。
6、行政权的特性?1、从属性2、法定性3、强制性4、优益性5、不可处分性。
7、行政法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它的法语表达形式是droit ad-ministratif,法国因而被认为是行政法的母国。
8、学者们对行政法概念的表述也存在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1、管理论2、控权论3、平衡论。
9、行政法的特征?1、内容广泛、易变。
2、形式多元,难以制定统一的法典。
3、效力多元。
4、行政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综合。
10、行政法的作用?1、保权说2控权说3、权衡说。
11、行政法具有双重作用?1、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作用2、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
第一章总论——法律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这体现了法的()。
A.国家意志性B.强制性C.规范性D.普遍约束性2.小张和甲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小张向银行借款10万元,银行当日交付借款,小张一年后归还利息和本金共11万元。
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借款合同B.利息和本金11万元C.借款10万元D.小张和甲银行3.下列关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B.权利能力是自然人或组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C.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终止时消灭D.只有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权利能力4.甲、乙双方签订一份制造设备的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乙方制造的该设备B.甲乙双方C.乙方承接制造设备的劳务行为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5.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相对事件的是()。
A.地震B.爆发战争C.纵火D.行政命令6.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
A.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B.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C.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D.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7.下列法律行为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是()。
A.按照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B.按照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分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C.按照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分为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D.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的主要形式的是()。
A.宪法B.自治法规C.法律D.判决书9.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C.国务院制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0.下列关于适用法的效力原则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行政法学总论行政法学是指对指导行政活动的规章进行研究,以提出解决行政问题的原则和规定。
它包括行政关系的分析、行政行为及其具体操作机制的研究、行政行为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研究等内容。
行政法学主要是研究各国宪法和行政法的原则和规定,以及它们的行政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行政活动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正式和实质性的程序,行政决策的合法性,以及行政实施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首先,行政法学是一种综合课程,涉及国家根本法律和行政法,包括宪法、行政法和一般行政法规,还有行政法子类如行政责任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行为法等。
它是一种综合性旨在解决行政问题的研究,也是行政法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反映了在行政实践中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推断和政策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行政法学强调行政机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职能以及行政行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意义,它涉及到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行政机构的权限控制、行政机构实施行政职能的程序规范以及各种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增强了解行政行为的正确性、行政机构的功能定位、行政机构的有效管理、行政机构的合法性、行政行为的可操作性,以及行政行为影响社会关系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使行政法学更加实用。
再者,行政法学还要求学习者要深刻理解行政法机制,以及行政法活动的细节,特别要注意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性、行政行为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行政法的实施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行政实施的责任调整等内容,同时,要注意行政法的行政实施政策,行政法的决定机制,行政法的执行管理机制,行政法的具体操作机制,以及行政机构的功能变化和行政法的实施责任等。
最后,行政法学是一门综合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考察,它要求学习者具备全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把握行政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把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熟悉行政法制定和实施活动的全过程,列出行政法的基本规定,同时具有行政实践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对行政法的研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灵活运用行政法制定机制和行政行为的实施机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决。
行政法重点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第一章行政法概述一、行政权的概念、内容、特点P11行政法研究的核心——行政权(一)、概念:一般认为,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关于该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行政权是一种执行权;第二,行政权来自于国家法律的赋予或认可.(P11)(二)、内容: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规范制定权、行政检查监督权、行政指导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行政裁决权、行政复议权等权利.(P12)(三)、特点:1、执行性 2、法律性 3、强制性 4、优益性 5、不可处分性(P12)二、行政法的特点:P17-181、形式上的特点:①、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②、行政法规范的数量庞大、形式多样;2、内容上的特点:③、行政法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十分丰富;④、行政法规范具有明显的易变性;⑤、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通常交织在一起。
三、行政法的渊源P19-21 (着重记黑体字部分,非黑体字了解应该即可)(一)宪法: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也是行政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规范的基本形式;其效力低于宪法,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
(三)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表现为“条例”、“规定"、“办法"。
其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其他行政法规范.(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前提: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五)行政规章:是国务院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以及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六)法律解释:有权机关对法律法规所做的正式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地方解释.(七)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在国内具有法律效力。
行政法行政法学十八专题八十八图表/林鸿潮行政1.行政●公共性●国家权力性●积极性●具体执行性2.行政:谁来行政●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行政机关:独立完整的行政机构:行政机关的部分,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对外做出行政活动。
都是国家机器的组成●被授权组织●受委托者:法律后果由委托者承担3.行政:如何行政●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行政私法行为:4.讨论:行政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行政立法行为:授权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刑事侦查行为●行政司法行为:终局裁决行为●行政私法行为:行政服务外包行政法1.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及协定?2.知识体系●行政法总论(概述、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公务员)●行政行为与程序法【行为程序法】在行政法上,程序法主要指行为程序法。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合同等;行政程序、政府信息公开)●行政监督与救济法(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国家赔偿)●行政诉讼法的知识体系◆受案范围◆管辖规则◆参加人◆诉讼程序◆证据规则◆法律适用◆裁判制度◆执行制度◆与行政复议制度的衔接第一部分行政法基础专题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核心考点:均为核心考点。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表-1)基本原则的功能:(立法)指引、(执法、私法)解释、补充功能合法行政:行政对法律有从属性法已规定者不可违,法未授权者不可为。
比例原则:行政行为和行政目的的关系(杀鸡不用宰牛刀)●适合性:手段可以达到目标●必要性:成本最低、代价最小、损害最轻的手段解决目标●均衡性:手段付出的成本和其收益不能显失均衡e.g.比例原则第一案【也发挥了补充功能】程序正当(自然法的实体法体现):行政法是以程序法为主的法律。
公开参与中立诚实守信:信赖保护:要求行政行为一经做出,不可轻意改变或撤销;即使由于正当理由改变,也要对信赖利益受损的人做出一定的补偿或补救方式,这是对合法行政的补充,也是对合法行政的抗衡。
(⼀)
合法合理程序正⾼效便民实守⼀⾏政主体权名责专利商标须牢记授权委托如何鉴规章为界阴阳辨许可只能托机关处罚委托事业恋委托对象莫混淆⼀⼀对应太重要(⼆)
省规部规系同级市规部规⼀样齐授权对象哪⼏件经济特区国务院特区法规谁制定省市⼈⼤均可为特区法规效⼒⼤见着法律都不怕(三)
可变可撤唯领导授权双撤都知晓批准监督皆可撤撤改情形全明了(四)
两央两⾼省⼈常审查法规要求讲全国⼈⼤须履⾏其他建议莫张扬(五)
⾃治条例区州县⼤市法规须批准备案问题啰嗦多四句话⼉记⼼间
备案找上级
⼈⼤不备案
批准当备案
规章有例外(六)
具体⾏为有四性外部特定处单⽅处分强调主客观事实⾏为俱⽆缘对象特定别抽象单⽅意志论短长外部职权性能健内部管理⽅可辩成⽴⽣效与合法层次递增如佛塔三⼒产⽣有先后五指理论通天窍重⼤违法⾄⽆效⼀般违法可撤销客观变化须废⽌具体⾏政⾏为妙。
行政法(完整word版)行政法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等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既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依据,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法规范的核心,贯穿于行政法的始终。
1. 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 程序正当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4. 高效便民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高效、便民,减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负担。
5. 诚实守信原则:行政机关应当诚实守信,履行承诺,不得欺诈、误导。
6. 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法的主体行政法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法的核心主体,负责制定和执行行政法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则是行政法的重要主体,享有行政法赋予的权利,承担行政法规定的义务。
三、行政法的主要内容1.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立、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等。
2. 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行为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3. 行政程序:包括行政程序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4. 行政监督:包括行政监督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5.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6. 行政赔偿:包括行政赔偿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四、行政法的作用1.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范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等,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程序正当性。
2. 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法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遇到法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行政法(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
其重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目录1基本概念2基本介绍? 渊源? 特征? 分类3表现形式4基本原则5地位作用6调整对象7行政行为8行政立法? 涵义? 种类? 权限9行政主体10现有范围11法律关系? 概念? 构成要素? 特点1基本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行政学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第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而不是别的社会关系。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内容的法律法规:规定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方针、政策;国家机关及其负责人的地位、职权和职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有关行政体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别行政法:指规范各专门行政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统计、邮政、财政、海关、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
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
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
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即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在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进行监督时发生的各种关系。
行政法基础知识行政行为与行政争议解决行政法基础知识:行政行为与行政争议解决一、行政行为的定义与特征行政行为是指国家机关或行政机关根据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具体的行政对象产生的具有个别约束力的规范行为。
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 基于行政权力: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结果,行政机关根据授权法规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做出的行为。
2. 具有个别适用性:行政行为是对个别行政对象个别事项做出的具体规定,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事项。
3. 具有强制力:行政行为是具有约束力的,对行政对象具有直接强制执行效力。
4. 具有法律性质:行政行为是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发生的,具有法律效力,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对其承担法律责任。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1. 强制性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以指令、命令、许可等形式对行政对象强制执行的行政行为。
2. 许可性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根据特定的申请,对行政对象的行为予以许可的行政行为。
3. 批准性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行政对象的某项行为事先的查验或者核准的行政行为。
4. 奖励性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根据行政对象的某项行为或者事项给予奖励或者优惠的行政行为。
5. 裁决性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争议进行调解、判决或者裁决的行政行为。
6. 其他行政行为:除上述分类外的其他各种行政机关的行为。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失效1. 成立条件:(1) 有权机关:行政行为必须由有权机关做出,否则无效。
(2) 行政程序:行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程序不合法会导致行政行为无效。
(3) 行政依据:行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行政法规定的依据做出。
(4) 行政目的:行政行为必须具有行政目的,即为达到公益性目标而做出。
2. 失效情形:(1) 超越权限:行政机关超越其法定权限范围行使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无效。
(2) 违背法律规定:行政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行政行为无效。
(3) 违背行政原则:行政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确定的行政原则,行政行为无效。